鲁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提纲梳理.docx
《鲁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提纲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提纲梳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提纲梳理
鲁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提纲梳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易错辨析:
★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
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地球的普通性:
①从运动特征来看,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运动特征相似,都按自西向东的方向绕太阳公转②公转的轨道都近似圆形③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即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④从结构特征来看,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质量体积相似。
★太阳黑子出现在:
光球层
★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是:
一个太阳日
★目前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
知识整合
(1)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如下表所示。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宇宙环境
安全的宇宙
环境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
使得地面有适宜的温度,水以液态存在。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形成大气层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的耀斑。
②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其最明显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
③对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通讯;
④对磁场的影响,产生极光和磁暴现象。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自转3600,23时56分4秒
(2)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
(1)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50/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4)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026′。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移动情况如下图1—1—1所示:
时间
昼长
北半球
极昼极夜
赤道
太阳直射点
太阳高度变化
春分
12小时
昼夜等长
无
昼夜等长
赤道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
由南向北递增
昼短夜长
北极圈以北极昼
南极圈以南极昼
昼夜等长
北回归线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秋分
12小时
昼夜等长
无
昼夜等长
赤道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
由北向南递减
昼长夜短
北极圈以北极昼
南极圈以南极夜
昼夜等长
南回归线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5)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黄赤交角→→四季更替
昼夜长短的变化
(6)地球的圈层结构比较
地球的圈层结构
重要特点
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从地面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水圈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还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
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内部圈层
地壳
在横向上,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
地幔
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
地核
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一.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某地经度120°E
1.自转运动:
时间计算:
例1:
在4个条件中找出三个已知条件||
东加西减该地时间10:
00
例2:
时区数计算82°E――东五区
(经度数除以15,四舍五入,87°E――东六区
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河流流向、洋流流向等
日期计算“死”:
180°经线
`“活”:
地方时为0或24时的经线
2.公转运动:
(1)直射点经纬度——――借助隐含条件
赤道始终昼夜等长: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始终为12:
00
白昼的中点为12时;夜间的中点为0或24时
北(南)极圈与晨昏线相切时,为6月22日或12月22日
⑤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此时全球都是6:
00日出,18:
00时日落
(2)计算正午太阳高度
变化规律:
由太阳直射点向两侧递减
计算公式:
H=90°-当地与直射点纬度差
特殊纬线:
H(极点)=直射点纬度数(极夜期除外)
H(赤道)=90°-直射点纬度数
(3)昼夜长短的推算 昼弧:
同一纬线昼长相同,日出日落时刻相同
例:
某地5:
00日出,肯定19:
00日落,昼长为14小时
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则北半球昼>夜;直射在23°26′N,则整个北半球昼达最大值;南半球相反。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H渐大,昼渐长,夜渐短。
南半球相反。
夏至日:
23°26′N及以北地区,H达最大值;整个北半球昼长达最大值
整个南半球H及昼长均达最小值。
3.公转与自转的关系——黄赤交角(23°26′)
第
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一、大气环境
①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②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③气压带和风带
例: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例:
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热带季风气候中的西南季风(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跨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而成)
④常见天气系统
常见的锋面(包括冷锋和暖锋)、低压(包括低压槽)、高压(包括高压脊)而且只关注海平面的天气图。
二、水循环与洋流
●按空间范围分:
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
水循环环节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
●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①联系四大圈层、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②促进物质和能量交换;
③对生态、气候、地貌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2.易错辨析
★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太阳照大地(太阳短波辐射)、大地暖大气(地面长波辐射)、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
例如,晚上晴天时,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易出现霜冻;晚上阴天,大气逆辐射强,温度高。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用图1-2-2或图1-2-3表示,在此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
★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图1—2--2图1—2--3
(2)气候的成因
东亚季风的成因、风向比较
地区
季节
风向
形成原因
特征
东亚
冬季
西北季风
海陆热力差异
寒冷干燥
夏季
东南季风
高温多雨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状况
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
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
位于亚洲南部,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西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风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
(3)关于寒、暖流的区分:
①从温度影响看,使洋流流经海区温度升高者为暖流,温度降低者是寒流。
②从流向看,从高纬向低纬方向者为寒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度者为暖流。
③从洋流流经等温线的弯曲看,可组成向各种凸凹者为暖流,向低纬凸凹为寒流。
3.知识整合
(1)物质循环
(2)板块构造学说:
把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亚欧板块。
板块内部:
地壳运动稳定;板块交界处:
地壳活动活跃――火山、地震多分布于此。
板块张裂处形成裂谷和大洋中脊;碰撞处形成褶皱山系、岛弧和海沟。
板块相对移动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生长边界
相
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形成高峻山脉和
巨大高原
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海沟、岛屿、
海岸山脉
亚洲东部岛弧
马里亚纳海沟
消亡边界
(3)、地质作用分类:
按其能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类型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的影响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使地表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重力、化学作用
使地表变得平坦
内力作用:
背斜:
岩层上拱、中心岩层是老岩层――储存石油、天然气;建隧道
地质构造向斜:
岩层下弯、中心岩层是新岩层――有水
断层:
岩层错位――大型工程避开断层
注意:
背斜成山:
岩层上拱,形成山岭――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
顶部受到张力作用,裂隙发育,容易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外力作用
向斜成谷:
岩层下弯,形成谷地――内力作用
向斜成山:
槽部受到挤压,岩层变结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
作用因素
举例
流水作用
(季风区典型)
流水侵蚀作用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流水沉积作用
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入海口)
风力作用
(西北地区典型)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洼地、风蚀蘑菇、戈壁
风力沉积作用
黄土高原、沙丘、
(4)、热力环流
“热胀冷缩原理”
竖直方向上的大气运动:
高温上升,低温下沉.
同一水平面上水平运动方向:
高压吹向低压.
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如图所示。
(5)大气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则风速越大。
地转偏向力:
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摩擦力:
方向与风向相反,影响风速。
近地面:
风向最终与等压线之间成约45°夹角。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6)气压带、风带
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如图1-2-6所示。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其移动规律如图1-2-7所示。
(7)常见的天气系统
冷、暖锋面与天气
冷锋
与
天气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
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下部,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水汽在上升冷却过程中成云致雨。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以及冬季的寒潮,属冷锋天气。
暖锋
与
天气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叫暖锋。
在暖锋上,暖气团沿冷气团主动地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
春、夏季,长江以南和以北地区,常有暖锋活动。
图1—2---8
分类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控制气团
气温
气压
阴晴
阴晴
风
控制气团
气温
气压
阴晴
冷锋
暖气团
高
低
晴
阴雨
大
冷气团
低
高
晴
暖锋
冷气团
低
高
晴
阴雨
小
暖气团
高
低
晴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与天气
气压状况
气流状况
中心气流
天气状况
举例
低气压
气旋
上升
阴雨
台风、飓风
高气压
反气旋
下沉
晴朗
秋高气爽
(8)洋流分布的规律
洋流的分布以定向风形成的风海流为基础,注意大气环流与风海流的空间分布关系。
空间分布:
以风海流作为主体。
1中低纬度,副高中心,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②北中高纬,逆时针向。
③南半球中高纬是西风漂流。
(9)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对象
影响
举例
气候
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
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都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澳大利亚、秘鲁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都是受沿岸寒流的影响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使海底营养盐上泛,或沿岸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盐带到表层,鱼类饵料丰富
加拿大纽芬兰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欧洲北海渔场都形成于寒、暖流交汇处;秘鲁渔场则受上升流的影响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
海洋污染
扩大污染范围,加速污染物扩散
油轮发生泄漏
★地球六大板块划分:
把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内力作用能量来源是: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放出的热量。
★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洋流分布规律:
北半球副极地海区大陆西岸是暖流
★三种水循环类型共同具有的环节是(蒸发、降水)
★使陆地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的是(海陆间循环)
★人类可以通过改造(地表径流)来改变水循环的空间分布为人类服务。
★暖锋过境后的天气状况是_雨过天晴,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二.大气
1.天气系统
气压系统: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
台风、伏旱
锋面系统:
冷锋、暖锋过境前、时、后天气状况
特殊的锋面天气:
寒潮、梅雨
2.气候差异的分析
(1)分析思路:
从提供的图、表等资料中通过分析,比较和判断、提取出有说服力的正确的要点
①分析成因:
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入手――要用综合性思维方法思考,并抓住主导因素
纬度(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海陆分布(沿海与内陆差异)
地形地势
下垫面
海拔高,气温偏低
迎风坡与背风坡降水差异
秦岭两侧气候差异(气温、降水)
裸地与植被覆盖地的差异(反射率不同)
洋流
人类活动
②分析特征:
从气候的气温、降水两因素入手—注意语言表达的严密性、正确性
③最主要的问题是根据气候的分布规律,图中经纬度的范围、轮廓形状等判定所反映的地区范围。
明确了地点,分析成因、特征等问题时就易入手。
例题3:
(1)说明造成1、2两地年均温 差异的原因
②地纬度较①低,但其地势高,故其年均温较①低
(2)说明1、3两地年降水量差异的原因
③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非季风区),远离海洋,水汽来源少,故降水量小于①地
(3)分析4降水量高与5地的原因
④地处我国西南,由于夏季风的影响,可接受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水汽,⑤位于内陆,水汽来源少。
所以④地降水量远高于⑤地。
(4)分析6、7两地太阳辐射差异的原因
⑥地处山地迎风坡,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受到山地抬升,多云雨天气。
而⑦地位于山地的背风坡(雨影区),阳光充足,故⑥地太阳辐射比⑦地少。
(5)比较火烧寮9和吐鲁番10两地降水差异的原因
火烧寮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
形成原因有:
a.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水汽充足,受到台湾山脉的抬升后,东侧多地形雨;b.台湾岛纬度较低,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时间长,降水多;c.位于东南沿海的岛屿,夏秋季还经常受台风的影响。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原因为:
a.地处内陆,水汽来源少;b.盆地地形,气流下沉,气候干旱。
(6)分析吐鲁番10气温特点及其原因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影响因素有:
a.夏季,太阳高度角较大,地面获得的能量多;b.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气流下沉,温度升高;c.地面是沙,吸热快,增温高。
(7)分析11与12两地的气候差异及成因
由于秦岭山脉为东西走向的山脉。
冬季,来自高纬的西北气流受到山地的阻挡,南侧的12地的气温高于北侧11地的气温,且12地一月均温大于0℃,11地一月均温在0℃以下,因而12地为亚热带,11地为暖温带。
夏季,12地由于夏季风受到山地的抬升,多地形雨,而11地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因此,秦岭也成为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成为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8)比较广州14与哈尔滨13两地的年温差大小,并分析原因
广州的年温差小于哈尔滨。
夏季,除了青藏高原,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因为北方的哈尔滨虽然纬度偏高,但白昼时间长,弥补了太阳高度角比广州稍小而少获得的能量。
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哈尔滨纬度比广州高,太阳高度角比广州小,且哈尔滨离冬季风源地近,故哈尔滨冬季气温很低,达零下十几度。
而广州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且离冬季风源地远,受其影响小,故广州冬季气温温暖,此时两地温差大。
(1)比较A、B两地气候差异并分析成因
气候类型 冬季气温 夏季气温 气温年较差 降水特征 成因
A温带季风气候 寒冷(<0℃ 高温 大 夏季多雨 海陆热力差异
B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和(>0℃) 凉爽 小 全年多雨 受西风带控制
(2)分析①②③三地气候类型相同的共同原因
共同原因:
a.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 b山地抬升多地形雨 c沿岸有暖流经过
故三地均为热带雨林气候
(3)分析A C D气候差异及原因
A C D,气候由大陆性向海洋性过渡,即气候年较差变小,年降水量增多,这与离海洋远近有关
(4)比较A、E两地气候的异同点
A为温带季风气候,E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共同点:
夏季雨热同期
不同点:
冬季最冷月均温A<0℃,E>0℃;
夏季降水,A集中在7,8月,E地雨季比A长,降水量多
(5)比较④⑤两地自然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④为温带荒漠带,⑤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与安第斯山脉阻挡太平洋湿润气流有关。
⑤位于安第斯山脉迎风坡,西风带来太平洋湿润气流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
(6)回归线附近的①⑥两地都位于沿海,但气候截然不同,原因是什么?
1为热带雨林气候,原因:
纬度低,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多
⑥为热带沙漠气候,原因:
终年受副高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沿岸受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降水少
(7)印度东北部地区冬季气温高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的主要原因?
受喜马拉雅山阻挡,冬季风难以南下。
(8)作出⑦地气候的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并说明此气候成因
图略。
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带和副高的交替控制)
第
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易错辨析★绿色植物:
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城市(吸烟除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与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全球范围内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度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区存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经度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知识整合
(1)地理环境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貌(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
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较直观的反映了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温带
荒漠带
图1—3--2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热量
太阳辐射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
低、高纬度明显(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
水分
海陆位置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垂直地带性)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高山、高原地区明显(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说明哪些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是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它给人类的启示是:
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
第
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公路为主
特
点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原
因
公路成本较低,难度较小
铁路为辅
铁路成本高,难度大
山间盆地、河谷地带
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
地势相对和缓
其他地区密度低
地势陡峻
弯曲程度大
线路总长度大
交通线的延伸方向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迂回前进
易错辨析★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对人类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台风、洪水、(地质灾害)干旱、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所以,自然灾害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灾害、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之间的关系
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现象和事件可以统称为灾害。
导致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自然异变,二是人为影响。
根据成因的不同可以将灾害分为两种:
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泥石流、风暴潮等;
人为灾害,如人为火灾、交通事故等。
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改造程序的增强和影响范围的扩大,自然灾害的成因变得日益复杂。
一些灾害的表现形式为自然灾害,但主要是由人为影响所产生的,比如过量采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陷等。
3.知识整合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制约作用。
①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一般会沿河或者沿海分布;高原的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
②交通线路尽量选择平原和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因素;
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一般需要迂回前进。
公路和铁路的布局和走向受地形影响较大。
(2)全球气候的变化及近百年来全球气候的变暖的原因及影响
地质时期:
冰期与间冰期相交替
人类历史时期:
15、17、19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