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55269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一、先秦时期

(一)夏、商、西周:

(前2070-------前771)

政治:

分封制

1.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

2.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巩固西周的统治)。

3.内容:

①分封的对象:

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姻亲等。

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效忠朝见、纳贡、随同周王作战等义务。

③层层分封,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4.影响:

①积极:

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巩固了周王的统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消极:

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5.变化历程:

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宗法制

1、含义:

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为了解决继承问题的政治制度。

2、内容:

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3、宗法制的作用:

①保障各级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对以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

 

(1)农业:

实行井田制,石器助耕,简单协作;耕作方式:

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

(2)手工业:

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

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文化:

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夏朝历法《夏小正》。

二、先秦时期

(二)春秋、战国时期:

(前770-------前221)

【总特征】

政治:

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

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

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政治:

大变革时期:

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

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

农业: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

1、时间与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普及

2、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④精耕细作;

⑤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3.评价

(1)积极影响①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②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消极影响

①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分工,加上简陋的生产工具,决定了其分散性、脆弱性的特点。

②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等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农业技术:

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

兴修水利:

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

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

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

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商业繁荣。

文化:

(1)百家争鸣背景

①经济上,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②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势力大。

③思想上:

学术下移,私人办学兴起。

④阶级上:

士阶层的兴起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科技:

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甘石星经》;医学《黄帝内经》;战国司南,文学《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三、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总特征】政治:

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

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

思想:

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

【具体史实】

政治:

 秦朝:

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汉朝:

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立“中朝”、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实行察举制选官。

经济:

农业:

重农抑商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农学:

著作《氾胜之书》;西汉发明犁壁、耧车、耦犁等先进农具

水利:

漕渠、白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

手工业:

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商业:

秦汉统一了货币,但又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开,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

长安和五都,外贸发展:

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文化:

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

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地动仪、造纸术的发明、《氾胜之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贡献。

秦小篆,汉隶、楷书;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的“汉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绘画门类丰富,壁画、帛画;《夫妇宴饮图》是杰作。

四、隋唐时期:

(581年~907年):

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

【总特征】:

政治:

封建社会的繁荣:

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文化:

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

   

【具体史实】

政治:

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皇权,中央集权制度完善;采用科举制的封建选官制度。

经济:

农业:

耕作技术:

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技术;江东地区出现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精耕细作的曲辕犁。

发明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

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三彩,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

丝织业技术精湛、吸取波斯织法和图案;海上丝路;匠户制度,官营手工业规模大、私营手工业兴起。

商业:

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商业繁荣;市——以长安两市为最,西市胡风胡俗流行,金融货币——出现柜坊和飞钱;外贸——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商船规模大、利润可观,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文化:

思想:

儒学发展更为辉煌,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儒学复兴;

科技:

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火药发明、应用于军事;

文艺:

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书法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作迭出,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注重规范法度;草书大家张旭、怀素,潇洒奔放,尽显时代气息。

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杰出画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

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

【总特征】政治:

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文化:

达到高度繁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科技外于世界领先地位,教育事业发达,绘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

【具体史实】

政治:

中央:

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使)为最高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

地方:

派文臣任地方官,更戌法,设通判、转运使;元代中央:

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另有宣政院、枢密院。

地方:

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

经济:

农业:

稻麦复种制标志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天下足;元朝《农书》;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手工业:

部门增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到闽粤地区,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著名瓷都,吸收写实风格;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代烧制出青花瓷。

商业:

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城市——宋代汴梁,元大都等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交通——元代疏浚大运河

文化:

思想: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程朱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科技:

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在当时世界也是最先进的。

王祯的《农书》是四大农书之一。

教育:

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文艺:

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书法与绘画:

书法追求个性、忽略风度,倡导有意无法,书法四大家;绘画艺术全面发展,两宋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图》

六、 明清时期(1368~1840年):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总特征】

政治: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

经济: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思想:

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停滞,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文艺空前繁荣,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

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具体史实】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

明朝裁撤中书省,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

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对外:

海禁和闭关锁国。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同时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性。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

经济:

农业:

双季稻扩种和产量提高,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并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徐光启《农政全书》                                     

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制瓷技艺进一步发展,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丝织业中心:

苏杭,《天工开物》、资本主义萌芽,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商业:

大批商业市镇出现,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产性和专业性增强;商帮涌现;农产品商品化,商品流通扩大;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世界经贸中心之一。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禁海”“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文化:

思想:

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王阳明心学;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主专制,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科技:

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文艺:

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通俗文学形式——小说蓬勃发展,四大名著出现;京剧的产生与发展,并在同光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

绘画艺术最突出的是士大夫文人画,最能反映其风貌的是写意画,民间绘画兴盛;书法艺术强调个性创造,平民化和世俗化。

科技:

以《农政全书》、《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古代科技达到顶峰。

 

附录:

         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时期

夏商周

战国

西汉

魏晋南

北朝

隋唐

至清

方式

世袭制

(世官制)

军功爵

制度

察举制、

征辟制

九品中

正制

科举制

依据

血缘

军功

品德

门第

才学

演变

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才方式由推选举荐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选拔

(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开、公平、客观的原则

(3)科举制度实行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二、14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的中国与欧洲

 

 

中国(明清—鸦片战争前夕)

             

 欧洲

政治

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表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欧洲君主纷纷改革;新兴资产阶级开始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欧洲由封—资过渡。

经济

实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受严重束缚,发展缓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实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兴起并迅速发展;同时,欧洲殖民开辟了新航路,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壮大了资本主义经济。

 

外交

从明中期起,开始遭到外来祸患:

倭寇、葡、荷、英、俄不断骚扰我国边境,明清政府面对这些挑战,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资产阶级要求对外扩张,寻找资本、原料、市场,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

 

思想

出现反对封建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但明清实行文化专制,封建正统思想仍占统治地位。

14—17兴起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文艺复兴运动,17—18欧洲启蒙运动兴起,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策划理想蓝图。

 

科技

明以前科技领先世界,明清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巨著,但明清并未产生近代科学技术。

文艺复兴后,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推动了工业革命开展,使人类走向工业文明。

 

结果

中国在封建主义道路上徘徊,并走向衰落,但仍以天朝上国自居,坚守着传统文明,闭关锁国,最终与世界历史潮流擦肩而过,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

资本主义在欧美兴起和扩展,并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开始完成工业革命,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三、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时期

开始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实行

含义

重视农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

原因

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甚至危及封建统治。

根本原因: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客观原因:

防御外国侵扰和对

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表现

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对商业征收重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留广州一口通商;规定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和管理对外贸易

评价

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封建统治的巩固;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近代

中国社会的落后。

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外族侵略,有自卫性;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

背景

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采取的政策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

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

影响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四、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对之加以改造和总结,使其在战国后期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由于儒家思想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时代需要,因而不受重用。

(2)秦朝时期: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

(3)汉朝时期:

传统儒学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魏晋南北朝时期:

受佛教、道教的冲击,儒学独尊地位开始动摇。

(5)隋唐时期: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唐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6)宋明时期: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儒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7)明清时期: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8)戊戌变法时期:

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减少变法阻力,为变法提供理论基础。

9)袁世凯复辟时期:

推行“尊孔复古”逆流,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摇旗呐喊。

(10)新文化运动时期:

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主张全盘否定儒家思想,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11)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推翻;“文革”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

(12)改革开放以来:

儒家思想的某些价值观得到重视。

2.儒学受推崇的原因

(1)儒家思想迎合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吸收其他思想的先进成分进行适应性的调整

3.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1)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②“仁”、“德治”、“民本”思想、“和为贵”等思想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③“孝”、“仁义”、“诚信”等伦理道德观,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教育思想,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3)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主体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至今在日本、韩

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五、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和欧洲的启蒙思想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

欧洲的启蒙思想

背景

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空

前强化;程朱理学占统治地

位;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壮大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

进一步壮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

动人们的思想解放;自然科学的发展

内容

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工商皆

本和经世致用

崇尚理性;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和教权

主义;提倡民主、自由、平等、科学、

法治;构建资本主义理性王国

本质

传统儒学范畴

资产阶级政治思想

影响

对专制制度形成一定冲击;未

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提

出新的社会制度;未动摇传统

文化的主流地位,没有推动中

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

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

社会的转变,为资产阶级革命和统治

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批判君主专制

 

六、全面认识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它处理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中央统率地方,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

2.演变历程:

(1)萌芽于战国(法家思想、商鞅变法)

(2)确立于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3)巩固于西汉(内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察举

(4)完善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5)加强于北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通判的设立)

(6)发展于元朝(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强化于明清(废宰相、设内阁、设三司、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3.认识:

(1)两对矛盾: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2)发展趋势:

①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②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③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1)积极:

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

①政治上: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②经济上:

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

有利于封建文化的繁荣。

④民族关系:

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2)消极:

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

①经济上:

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上:

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

③思想文化上:

文化专制束缚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

④对外关系:

明清实行闭关政策,阻断了与世界的联系,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1讲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

【考点梳理】

近代中国两大主题:

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争取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各阶级探索史

(1)资产阶级

(2)无产阶级(3)总结归纳:

(4)建国后的民主法制建设

 

民主法制建设

 

 

 

1949-1956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建时期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标志着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文革后至今

恢复重建稳步发展时期。

(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平反冤假错案。

(2)恢复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今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重新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民主建设的加强

(4)1997年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

第2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百年兴衰史

【考点梳理】

一、民族工业的出现

(1)条件   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市场、劳动力)

②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诱导(技术)

③一些商人、官僚、地主投资于近代企业(资金)

(2)概况   时间:

19世纪70年代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