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解析版.docx
《湖北省荆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荆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荆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解析版
湖北荆州市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竦峙(shì)崎岖(qū)莽莽榛榛(zhēn)浅草才能没马蹄(mò)
B.磬石(pán)崔巍(wēi)千山万壑(hè)著我旧时裳(zhù)
C.山麓(lù)峰峦(luán)山崩地裂(bēng)金樽清酒斗十千(dóu)
D.巉岩(chán)峥嵘(zhēng)山肴野蔌(sù)楚国都城郢(yǐng)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
A竦峙(zhì)。
B磬石(qìng),著我旧时裳(zhuó)。
C金樽清酒斗十千(dǒu)。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清冽进溅水波粼粼海枯石滥
B.涟漪澄澈海誓山盟沧海桑田
C.澎湃狂澜浩瀚无垠一页孤舟
D.凫水潋滟九曲连环鸿浩之志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A迸溅,海枯石烂。
C一叶孤舟。
D鸿鹄之志。
3.下面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自从有了书籍,就有了读书方法。
梁启超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抄录或笔记,这种______________的办法笨是笨极了,真正做学问的人却总也高不了;陈寅恪读书,习惯将自己的考证、注释、心得写在书眉上,这种___________的方法使他成为“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胡适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种_________的读书方法同时适用于科学与人文学科;朱自清则主张______________,特别推崇姚鼐的“放声疾读,久之自悟”。
A.博览质疑诵读精读
B.精读博览质疑诵读
C.诵读精读博览质疑
D.质疑诵读精读博览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词语或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它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
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
如“不动笔墨不读书,抄录或笔记”自然属于“精读”。
“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是“博览”的结果。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一种“质疑”的精神。
“放声疾读,久之自悟”自然是一种“诵读”的学习方法。
4.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
B.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
C.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是我国加速迈向制造强国刻不容缓的必然选择。
D.核心技术攻关,要打开大门,吸纳全球智慧,在与世界的开放融通中实现创新。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A残缺宾语。
句末加“的保障”等。
点睛:
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
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
做题时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主要历史人物活动的传记文学名著。
B.《名人传》是一部记载名人丰功伟绩,讲述名人精彩人生和巨大贡献的传记作品。
C.《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宣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英雄壮举的传记。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左传》不是“传记文学名著”,《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B“记载名人丰功伟绩”错。
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
另外《名人传》是一部传记小说。
C“传记”错。
《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小说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6.古诗赏析:
下面对《望岳》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首二句远望泰山。
大笔勾勒泰山横亘绵延之势,亦显惊叹仰慕之情。
B.三、四句近看泰山。
细笔描写泰山神奇秀丽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C.五、六句细赏泰山。
工笔描摹山中云气升腾,林中群鸟还巢的美景。
D.末两句登山感怀。
诗人登临绝顶俯视群山,顿生壮志凌云之慨叹。
【答案】D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文言文阅读
愚公移山(节选)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赋(节选)
〔唐〕丘鸿渐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杜哉。
倘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①,往必遇蹇②,终为丈夫之浅。
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
客有感而叹曰:
事虽殊致,理或相假。
注释:
①〔困蒙〕困于蒙昧。
②〔遇蹇〕遇到艰难。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
B.①曾不若孀妻弱子/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②吾义固不杀人
D.①河曲智叟亡以应/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8.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虽我之死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9.《愚公移山》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
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B.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
C.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
D.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10.下面对《愚公移山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邻人京城氏之子的热心帮助,愚公移山恐怕终究是难以成功的。
B.智叟的辩论客观上起到提醒愚公的作用,有时候反面意见更具有建设性。
C.愚公移山的故事虽然很神奇很特别,但其反映的道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D.文章高度赞扬了夸娥的神力愚公移山最终还是要归功于神力相助。
11.用“/”给《愚公移山赋》中划线句子断句。
(限三处)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答案】7.B8.C9.D10.C
11.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
12.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
【解析】
7.试题分析:
B项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
都是“竟”之意。
A前者“将”,后者“况且”。
C前者“顽固”,后者“坚决”。
D前者通“无”,后者“逃亡”。
8.试题分析:
C项句子中“之”与其它几项的用法不同。
属于用于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它三项都是结构助词“的”之意。
9.试题分析:
D项“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说法不正确。
“其妻”其实是支持愚公的,只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不足以“移山”,所以献疑。
但也不能说“坚定立场和决心”。
10.试题分析:
A“如果不是邻人京城氏之子的热心帮助,愚公移山恐怕终究是难以成功的”说法绝对。
理解错误。
B“反面意见更具有建设性”错,智叟的唯一目的就是阻止。
D“文章高度赞扬了夸娥的神力愚公移山最终还是要归功于神力相助”理解错误。
《愚公移山》主要歌颂的是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愚公直面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精神。
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
注意标志性的虚词“矣”等。
1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甚”“惠”“曾”等字词的翻译。
“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句的翻译。
“其如土石何”固定句式的翻译。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
“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
”众人说:
“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
“你简直太愚蠢了!
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说:
“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二)译文:
无。
13.联系学过的经典诗文将下面文段补充完整。
诗人多流连于山水之间,山水也就走进了诗文之中。
“山气日夕佳,①”写山间美景;“人家在何许,_____________。
”写山居人家;“山回路转不见君,____________。
”写山以表送别之情;“行到水穷处,_____________”则借山以达人生之悟;“正入万山圈子里,______________”写山犹如说理;“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___”游山意在言志;“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显示出高瞻远瞩的胸襟;“山舞银蛇,______________,欲与天公试比高”抒发了创建伟业之抱负。
山,是诗意的栖所,亦是抒情之意象。
【答案】
(1).云外一声鸡。
(2).雪上空留马行处(3).坐看云起时。
(4).一山放过一山拦。
(5).在乎山水之间也。
(6).只缘身在最高层。
(7).原驰蜡象
【解析】试题分析:
现代文阅读
最后一堂语文课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
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
“即使你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儿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
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甘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
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
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词和举手投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
他要讲的课文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即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
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
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来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手过把瘾。
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
于是我们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
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覺可想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
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墙一样厚重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
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的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迫性,再到黄老师的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
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一趟。
⑨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
9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
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
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⑩接下来,他又说:
“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万分……荣幸。
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
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扇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扇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
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
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但那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小窗的开始。
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作者:
曾颖,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4.小说分两个部分写黄老师的课,请分别概括其特点。
平时的课:
_______。
最后一课:
______。
15.下面两个句子特别有趣味,请选择一句简要赏析。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
②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16.如果对第⑨段作如下批注,请摘录出与之对应的句子。
①写出了黄老师的不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看得出黄老师的不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读完全文,你觉得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18.下面是小说结尾删减的一段,请结合对小说的理解,接着写几句。
我的同学里,多年以后,他们有人成了央视主持,有的成了书法家或画家,还有的成了公务员、商人或工人,不管当下在做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
(1).气定神闲,娓娓道来
(2).奉命疏导,语重心长
15.⑴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家电专业语文课的可有可无,很有画面感,让人易于理解接受。
⑵也使用了比喻修辞,幽默、风趣,又形象生动的把各级领导的心急火燎,焦急“灭火”的心态描摹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16.
(1).①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
(2).②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
17.黄老师是一个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热爱语文的普通老师。
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论干什么,都能感受语文的魅力,却又不得不接受无法改变现实的残酷。
18.语文都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只要你不忘却她,时不时和她有个亲密接触,她就会和你分享快乐,排解忧伤;陪伴你成长,帮助你翱翔!
【解析】
15.试题分析:
欣赏文句。
“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答作用要答出形象的写出了家电专业语文课的可有可无的情况。
“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也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16.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
通读文章的后一部分,把握内容,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
如写出了黄老师的不安可提取第9段“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一句作为答案。
看得出黄老师的不甘可提取第9段的“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一句作为答案。
17.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此题从“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
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等语重心长的语言即可概括出他的一个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热爱语文、热爱学生的普通老师。
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点睛:
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18.试题分析:
情景补写。
补写语段或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此题要注意补写的语句在结尾,首先要读懂原文,读懂上文。
可从语文对生活的意义的角度作答。
语言要生动流畅。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面相与品相
①人啊,露得最多的是这张脸,最爱遮掩的,也是这张脸。
击剑运动员训练比賽,先得把脸罩起来。
江洋大盗与窃贼,都爱扮成蒙面人,只露两眼。
人害臊,不好意思,失态掩饰的也都是脸。
②可见,人在面孔这张脸之外还有一张脸,一张显露道德和觉悟、自尊和自律的脸。
如此说来,人就有了两张脸,一张面孔的脸,一张德行的脸。
面孔脸是爹妈给的,不可改变,他人不能说三道四,我叫它面相;德行脸是后天自修来的,可以改变,可予以道德褒贬和舆论监督,我称其为品相。
③若再谛视,发现人们对两张脸的重视程度大不一样。
具体分三种情况:
一曰“面相与品相并重”;二曰“面相第一,品相第二”;三曰“为了面相,不惜品相”。
以当今某些成年人的基本倾向而言,若说“重面相,轻品相”,至少不离大语。
④个人愚见,第一、第二种情况都属可以理解,第三种若不危害社会不违法也管不着。
但若就“重面相,轻品相”说道说道,该不算“狗拿耗子”。
⑤有种说法叫“读书是女性的深度美容”,是从提高修养、改变气质意义上讲美的塑造的,说的主要就是品相。
其实,不只女性,男性也如此。
可无论人数还是程度上,人们往往更注重表层,不大关注“深度”。
不信睁眼看看,没病也动刀,无恙也花钱,还有种种膜、霜、膏、素、水儿……投入的就是这张脸。
可你若问问她(他)们在“深度美容”上投入了多少,恐怕自己都脸红。
或许,这是个别,可一谈表层美容就津津乐道就来神,一说“深度美容”就打不起精神就犯困,一本书捧一年读不完,却断不是个别的现象。
⑥现实中,“重面相,轻品相”以至“有面相,无品相”的活剧不时上演。
莫看西装革履,珠光宝气,人五人六,照样脸拾掇得很光鲜,事做得很难看。
他们不讲公义、不讲公德、不讲规则,损人利己、贪占便宜,不尽义务、只享权利。
像某些人,洋溢着满满的优越感,啥事都“抢”字。
抢倒是抢到了,可脸却没有了。
⑦《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后来,曹丕在《与王朗书》中进一步阐发:
“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
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
”无疑,这里说的是人的品相,且是事关身后的品相。
现今有句时语叫“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说脸决定了会否第一眼就喜欢这个人,才华决定了能否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人品内涵。
古言时语,何其一致。
(作者:
于文岗,选自《广州日报》)
19.揣摩第④段划线句子,品析这句话的语言表达效果。
20.研读第⑥段,指出文段最主要的一种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21.如果将下面的材料放到文中作为论据,你认为放到哪一段合适?
某女明星长相漂亮,拥有众多“粉丝”,拿着巨额片酬,却很少承担社会責任,偶尔参加公益活动,也只是蹭蹭热点,还弄出诈捐、逃税的丑闻。
22.第⑦段引用“古言”“时语”,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有人从文中发现了商机,准备开一家“深度美容院”,请你为这家美容院写一句广告词。
【答案】19.该不算“狗拿耗子”。
这句话引用俗语,看似自贬或戏谑,但却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20.对比论证。
文段通过现实中比比皆是的“重相貌”和“轻品相”进行对比,论证了社会中“重面相”“轻品相”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21.应该放到第⑥段合适。
这一段是从反面举例,所以此事例合适。
22.一个人面相再好,都是一时的;只有品相好,才是永远的,不朽的。
23.示例:
深度美容,美到你心灵深处!
【解析】
19.试题分析:
品析语句的表达效果。
这句话是引用了俗语“狗拿耗子”,自嘲的说法。
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
在此处还有一个作用,即引发读者的思考。
20.试题分析:
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
“重相貌”和“轻品相”这两个短语,明显是运用了对比论证。
作用这种想象已经非常普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答作用时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
论证方法就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