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5279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第三章 物态变化

单元备课

1.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

2.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4.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5.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6.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7.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温度、温度计及其使用、熔化和凝固、蒸发和沸腾、液化、升华和凝华。

由于热现象和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所以中考命题思路和类型较多,常见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和简答题等。

由于中考逐年注重实验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方面的考查,因而温度计的使用、物态变化的图象和对各种物态变化现象的科学探究仍是今后中考命题的热点。

在解答题目时,特别要注意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需要吸收或放出热量;但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液体在沸腾时温度却保持不变。

并注意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应用,特别是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实际应用,会对各类图象进行分析。

1.学生对本章内容原本就有一定的基础,对一些物态变化现象并不陌生,且教学要求也不是很高,主要是了解一些基本的规律,然后应用这些规律解决生产和生活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作为本章重点。

2.在学生的意识里,认为“白气”是“水蒸气”,摸起来热的物体温度一定高,冷的物体温度一定低等凭自己主观想象或自己经验、感受获得的错误信息,要及时纠正。

教师可鼓励学生多搜集资料,并互相交流讨论,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这些知识。

3.学生虽然熟悉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现象,但区分起来,却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可多举例,讲明分析的思路和判断的依据。

4.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不够仔细,或没有耐心,教师可适当引导。

如注意物态变化前后温度的变化,出现了什么现象等。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本章内容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联系非常紧密,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态变化的知识,来思考有关现象的物理原理,分析现象,解释过程,注重每一个过程中物质是吸热还是放热,把物理知识学活,力求融会贯通。

2.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学习知识与增强环保意识、培养节水观念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3.在前面的章节里,用波形图来研究了声音的特性、噪声与乐音的物理区别等。

这章又用温度——时间曲线来研究熔化和凝固过程,物理图线能够直观地反映物质运动变化的过程。

用图线描述物理过程,探究物理规律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本章在教学中应重视这种研究方法,为以后数学图象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和分析打下基础。

4.本章内容较多,教师可在章末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如自然界中的雨、雾、露、霜、雪等自然现象,是什么物态变化,让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做书中的实验时,教师可因势引导学生不盲从书本,大胆创新,鼓励学生对实验装置和方法进行改进。

6.由于本章内容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可让学生了解一些最新科技,如红外线温度计等,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第1节 温度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了解体温计的量程、分度值和使用方法。

2.知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重点:

温度计的原理、使用方法。

难点:

温度计的原理,体温计的使用。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如图是自然界和技术中的一些温度。

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自主阅读教材P47~4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如图,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然后,先把左手放入温水中,感觉温水的冷热程度;再把右手放入温水中,感觉温水的冷热程度,先后两次对温水冷热程度的感觉是右手感觉热些(选填“左手感觉热些”“右手感觉热些”或“一样热”)。

这一现象表明只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选填“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只凭感觉判断温度是可靠的”或“只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

2.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北京1月份的平均气温是“-4.7℃”,读作负四点七摄氏度。

自主阅读教材P47~50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3.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4.温度计在使用前要看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其玻璃泡需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读数时待其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且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5.如图所示是小翔同学练习用温度计测水温的情景,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D )

6.如图所示,放置在盛有水的烧杯中的两支温度计a、b,加热时,b温度计的示数始终比a的示数高,其原因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使得b的示数偏高。

停止加热后,a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中所示,则a温度计的示数是44℃。

自主阅读教材P50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7.图中体温计的示数是38.3℃。

进行体温检测时,若用一支示数为39.2℃的体温计直接测量,如果被测者的体温为37℃,则测出的温度是39.2℃。

对学:

分享独学1~7题:

(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

小组研讨:

(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方案 各小组用实验室温度计测量凉水、温水、热水的温度,测量前先用手感觉并估测温度,然后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

凉水

温水

热水

用手感觉(℃)

实际测量(℃)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

2.知道物质熔化、凝固时的规律。

3.知道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4.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熔化、凝固的规律。

难点:

应用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解决生活和自然界中的问题。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信息1 如图1所示,壶中冒出的水蒸气遇玻璃杯变成水。

信息2 如图2所示,太阳出来了,小朋友堆的雪人融化了。

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相关的问题吗?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自主阅读教材P53~5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我们发现大多数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

而我们把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2.实验:

研究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不同的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不同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不同。

【设计实验】说出所需的实验器材(如装置图所示):

铁架台、温度计、试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水。

【进行实验】

(1)请听老师讲解并完成实验。

(2)记录实验数据如表:

海波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40

44

48

48

48

48

50

55

60

石蜡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40

43

46

47

48

49

51

53

56

【分析归纳】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海波熔化前温度升高,熔化中温度不变,熔化后温度升高;石蜡熔化前温度升高,熔化中温度升高,熔化后温度升高。

自主阅读教材P55~56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3.固态物质分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它们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4.晶体在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凝固时放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升高,同一晶体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自主阅读教材P56~5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5.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在不断吸热,凝固时都在不断放热。

6.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是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雪要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温度降低。

7.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菜就不易被冻坏,这是因为水在凝固时,要放出热量,使窖内的温度不致太低。

对学:

分享独学1~7题:

(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

小组研讨:

(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方案 组织学生进行教材P53的实验,探究海波与蜂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情况。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化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重点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第1课时 汽化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如图所示,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晒,摊开,在有风处容易干。

猜想一下,湿衣服干得快与哪些因素有关?

(至少提一点)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自主阅读教材P58~60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

2.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沸腾时需要吸热,且达到一定的温度,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4.水在沸腾的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5.液体沸腾的两个条件:

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6.下面是小滨同学“探究水的沸腾”实验的过程:

(1)安装实验器材时,小滨应按照自下而上(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滨的操作如图a所示,请指出小滨的错误之处:

读数时示数未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图a)     

图b)

(3)纠正错误后,根据实验数据小滨作出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b所示。

由图可知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97℃,说明此时实验室中的大气压小于(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自主阅读教材P60~61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7.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蒸发要吸热。

8.如图,甲、乙、丙三幅图都是加快蒸发的实例。

其中乙图表示的主要是通过加快液体表面的气体流动来加快蒸发;甲图表示的是通过提高液体温度来加快蒸发;丙图表示的是通过增大液体表面积来加快蒸发。

对学:

分享独学1~8题:

(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

小组研讨:

(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方案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观察水温变化,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直至沸腾后5min为止。

在方格纸上,以时间为横轴,温度为纵轴,根据记录数据作出水的沸腾图象。

问题1:

水沸腾时的温度如何变化?

不变。

问题2:

水沸腾时会产生哪些现象?

大量气泡上升,体积变大,到液面破裂开来。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第2课时 液化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刘娟同学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妈妈做家务,她在一次消灭房间里的蚊子时,用的是如右图所示的气雾杀虫剂。

刘娟同学用这种杀虫剂喷洒了一会后,手明显感觉到盛杀虫剂的金属罐变凉了,她摇了摇金属罐,明显感觉到罐里有液体,她又通过阅读说明书得知这种杀虫剂是用一种极易挥发的化学原料和药物配制而成的。

你能说说金属罐变凉的原因吗?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自主阅读教材P61~62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2.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如图所示),是在常温下使用压缩体积方法使其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罐中的。

(第2题图)       

(第3题图)

3.如图所示,在两个同样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一个杯口盖上冷玻璃片,另一个杯口盖上热玻璃片。

过一会儿会看到冷玻璃片的内表面会产生小水滴,这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

4.如图所示,揭开盛有热茶的杯盖,会看到水面有白气冒出,并且杯盖内表面布满了小水珠。

它们都是由水蒸气(选填“空气”或“水蒸气”)遇冷液化(选填“汽化”或“液化”)而成的。

(第4题图)      

(第5题图)

5.一支大的注射器的小孔用橡皮帽堵住,里面装有乙醚蒸气,如图所示,现在推动活塞,压缩乙醚蒸气的体积,当乙醚蒸气被压缩到一定程度时,会看见注射器中出现了液态乙醚,这表明用压缩体积的办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自主阅读教材P61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6.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

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

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液化现象,放出很多热量,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蘸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水汽化吸热,使手不会被烫伤。

7.若不小心被100℃的水蒸气烫伤,会比被等量的100℃的开水烫伤得厉害,这是因为水蒸气液化(填物态变化名称)成100℃水的过程中,要放出(选填“放出”或“吸收”)大量的热。

对学:

分享独学1~7题:

(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

小组研讨:

(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方案 如图所示,将烧瓶内水沸腾时所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试管A放在装水的容器B内,过一段时间,你看到的现象是:

试管A中有水生成,温度计C示数升高(填变化情况),这个实验说明了降低温度可使气体液化,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的概念以及升华吸热。

2.知道凝华的概念以及凝华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

重点:

升华、凝华的概念。

难点:

会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如图所示的是一群孩子们在滑雪、堆雪人的情景。

用雪堆成的大雪人,即使气温低于0℃,时间长了也会变矮,这是什么原因呢?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自主阅读教材P64~6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物质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叫做凝华。

2.2014年1月5日,第30届“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开幕,“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当低温持续在0℃以下时,雪雕作品(如图所示)一天天地减小,这是一种升华(填物态变化)现象。

(第2题图))      

(第3题图))

3.材料1 刚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的冻肉,用菜刀切开后,一会儿就看到切开的表面好像撒上了一层“白粉”。

材料2 用久的灯泡会变黑,如图所示。

思考:

(1)材料1中的“白粉”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2)材料2中灯泡上的黑色粉末是钨丝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

友情提醒:

要注意“雾”与“雾凇”有区别。

“雾”——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雾凇”——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归纳总结:

水的三态之间的转化及吸、放热情况:

自主阅读教材P64~6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4.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它是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压缩、冷却而成的,温度可达-78.5℃,如果将它放在空气中,会长出如图所示的冰状“胡须”。

其形成的原因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发生升华现象时,吸收了周围空气中的热量,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热量被吸收后,就发生了凝华现象。

自主阅读教材P65~66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5.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

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熔化成了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落回海洋、陆地。

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水的物态变化形成了海洋、陆地、大气间的水循环。

对学:

分享独学1~5题:

(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

小组研讨:

(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方案 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且对烧瓶底部微微加热,可以看到固态碘变成碘蒸气,这是升华现象,停止加热后,可以在烧瓶壁上看到固态的碘,这是碘的凝华现象。

所以存放碘的容器一定要加盖密封,是为了防止因碘的升华而造成的损失。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