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51073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4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docx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docx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2单元第4讲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考点1|英国的制度创新

(对应学生用书第24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确立——《权利法案》的颁布

1.背景

(1)历史渊源:

13世纪初,《大宪章》签署,以后逐渐形成了限制王权的议会制度。

(2)经济基础: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阶级基础:

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日益强大。

(4)政治前提:

从1640年开始,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展开激烈斗争,最终通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2.标志

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

3.影响

(1)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

(2)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误区警示]       国王“统而不治”

英国国王成为“虚君”不是开始于《权利法案》的颁布,《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还掌握着行政权,可以依法行政,失去行政权是在责任内阁制形成以后。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

(1)“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2)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2.原则

(1)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2)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3.发展

19世纪中期,议会选举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概念阐释]       责任内阁制

责任内阁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议会内阁制。

责任内阁制以议会(国会)为权力核心,行政系统受议会的节制,行政权与立法权合一,政府(内阁)则对议会负责。

三、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与完善

1.特点

(1)英国君主立宪制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2)英王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首相实际上是国家最高行政首长。

(3)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4)首相拥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完善:

1832年议会改革

(1)背景:

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

(2)内容:

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

(3)影响:

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轻巧识记]       英国代议制的形成和完善

1.《嗣位法》

法案规定,威廉三世死后,王位应传给詹姆士二世的第二个女儿安妮。

由于安妮没有直接继承人,在她之后王位应传给斯图亚特王朝的远亲、德国的汉诺威选帝侯。

这样就杜绝了斯图亚特王朝占有英国王位的野心。

同时法案还规定英国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凡英国国王必须加入英国国教会;直接依附于国王的人,不能担任下议院的议员;国王所作的一切决定和政府的命令,必须有同意该项决定的枢密院成员,即政府的大臣签署才能生效。

此外法案还规定,以后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是属于议会;以后凡议会谴责、定罪的人,国王都不能任意赦免等。

2.常任文官制

文官指“事务官”,是经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无过失且长期任职的国家公务人员。

他们不参与党派之争,不与内阁共进退,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

在内阁发生经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的存在保证了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通常以1870年正式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作为英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

史料一 《权利法案》规定如下:

1.①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2.近来以②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

8.③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

13.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④议会应时常集会。

史料二 “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⑤“旧制度”。

……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

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⑥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史料解读]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权利法案》对王权的限制

①→议会权力高于国王;②→国王无权废止法律;③→议会议员选举不受干涉;④→议会有定期召开的权力

史料二: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其发展

⑤→根据《权利法案》初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⑥→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权利法案》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

开启了人类社会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的进程。

(2)根据史料二,指出英国“旧制度”的基本特征。

这套“陈旧的制度”是如何被工业化社会淘汰的?

提示:

基本特征:

少数贵族掌管议会,议会权力至上。

淘汰: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占据更多议席,获得更多政治权利,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

(3)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在发展、完善过程中体现的特点。

提示:

以宫廷政变方式推翻专制统治,以法律形式确立君主立宪制;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逐步完善,体现了连续性、渐进性、创新性的特点。

[史论归纳]

英国代议制演变过程的特点

(1)连续性:

近代英国的主要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几乎都是从中世纪继承下来的,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最初的内阁到责任内阁制,都体现了连续性特点。

(2)渐进性:

英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是渐进式的。

英国君主立宪制在17世纪末形成,以后逐渐发展完善,实现了全面的民主化。

(3)创新性:

如18世纪初,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组织,只是由少数大臣参加的一种会议,之后,国王逐渐不出席内阁会议,内阁逐渐独立行事,于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责任内阁制。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光荣革命”以后,仍有一些英王掌握实权,其中尤以乔治三世为甚。

在他统治时期,没有一个首相能够完全摆脱他的控制。

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光荣革命”的妥协必然导致此后果

B.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绝非一蹴而就

C.英国首相丧失了制约君主的能力

D.《权利法案》已经变成一纸空文

B [“光荣革命”后议会对君权的制约是逐步发展演变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说明了近代民主政治政体的确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故选B项。

]

2.历史学家马克·汤普森指出,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权利法案》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

材料表明该法案(  )

A.是英国首部成文宪法  B.未解决王权的限制问题

C.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D.阻碍英国的民主化进程

C [根据“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权利法案》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可知,材料在强调《权利法案》除了在王位继承方面有创新以外,只是将原有法律进行汇编,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故C项正确。

]

3.1887-1897年,英国内阁占用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84.5%,议员个人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

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由内阁去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而且议会通过投不信任票来监督和控制内阁做法的有效性也变得极其微弱了。

上述现象表明(  )

A.议会的权力和作用被削弱

B.英国的政治制度已发生变化

C.议会的立法权力正在丧失

D.内阁对议会起到了限制作用

A [从“84.5%”“微弱”可以看出材料主要讲述议会权力的弱化,故选A项;英国政治制度本身没变,只是权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内阁不能限制议会,是议会限制内阁,只是限制的权力弱化,排除D项。

]

4.“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

”为适应这一变化,英国(  )

【导学号:

75740019】

A.通过“光荣革命”,赶走专制君主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

C.进行议会改革,调整议员结构

D.建立内阁制度,限制国王权力

C [君主立宪制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而不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1832年议会改革才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本题材料中的“中等阶级”实际上指的就是工业资产阶级。

1832年议会改革中,工业资产阶级因为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而获得了更多的席位,贵族、大地主的地位因为经济实力下降席位则大大减少,所以,与之相关的史实只能是1832年议会改革,故选C项。

]

考点2|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对应学生用书第26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1.背景

(1)政治前提: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2)邦联困境:

松散的邦联难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3)面对新问题:

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确保共和制。

[概念阐释]       邦联与联邦

邦联:

是若干独立国家为军事、外交或贸易等方面的利益而组成的联合体,实际上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各成员国拥有完全的独立主权。

代表:

英联邦、独立国家联合体。

联邦:

是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其成员(国、州、邦等不同名称)加入联邦后不再享有完全的主权,但保留一些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利。

代表:

美国、俄罗斯。

2.制定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联邦宪法。

3.内容

(1)联邦制原则:

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各州保留较大的自主权。

(2)分权制衡原则: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分参、众两院)、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又互相制约。

(3)人民主权原则:

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总统和议员均实行任期制。

4.地位:

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5.意义

(1)美国成为一个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

(2)它创立的联邦制共和政体,至今行之有效,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易混辨析]       三省六部制与三权分立制的区别,

三省六部制

三权分立制

设置目的

加强皇权

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

分权内容

决策、审议、执行

立法、行政、司法

分权部门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实质

主权在君

主权在民

二、联邦政体的确立与完善

1.确立

1787年宪法规定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

2.斗争

1861年内战爆发,林肯总统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维护了国家统一。

3.巩固

内战后,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废除奴隶制并肯定联邦法律的至上性。

三、两党制

1.形成

两党制在联邦成立之初萌芽,南北战争后,各自的基础都发生了变化。

2.特点

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两党操纵美国的政治选举。

[轻巧识记]       美国政体中的分权制衡

[教材补遗]__美国总统选举

美国实行总统制,总统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

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复杂,过程漫长。

选举的主要程序包括预选、各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总统候选人、总统候选人竞选、全国选民投票选出总统“选举人”、“选举人”成立选举人团投票表决正式选举总统和当选总统就职典礼等几个阶段。

参议长在参众两院的全体议员面前开票并宣读选举结果。

美国总统任期4年,连选不得超过两届。

美国总统制的特点: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

史料一 你“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

……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①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

史料二 ②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一次之议员组成……众议院人数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

参议院由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之,参议员的任期为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

——美国1787年宪法

史料三 ③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受到特别限制,因为愈是远离被统治者的政府愈有可能滥用职权,耍阴谋诡计,陷入腐化堕落的地步。

——[美]詹姆斯·罗伯逊

[史料解读]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美国邦联制的不足

①→美国立国之初政治结构上的弊端

史料二:

美国国会的组成

②→众议院议员均由各州选民按一定规则选举产生,也有利于平衡各州关系

史料三:

美国政体的分权制衡原则

③→应制约各级政府的权力

[史料应用]

(1)结合美国建国初期的史实,说明史料一中的“建筑物”是指什么。

“结构上的基本错误”又是指什么?

提示:

“建筑物”指邦联体制。

“结构上的基本错误”是指当时美国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全国性政府。

(2)美国是如何纠正“结构上的基本错误”的?

在政治上有何重大意义?

提示:

纠正错误:

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与三权分立体制。

意义:

维护了美国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3)史料三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其在1787年宪法中有何主要体现?

提示:

中心意思:

应制约各级政府的权力,以防止滥用职权,保证政府的高效廉洁。

这种意图在1787年宪法中的主要体现:

规定联邦政府内部实行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相互制约,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存在一定的制衡关系。

[史论归纳]

1.美国权力制衡的运行机制

(1)人民与政府的分权制约:

政府和人民分别行使或享受宪法授予或保留的权力,实现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监督。

(2)不同政府机构间的分权制衡:

不同政府部门的权力分立、相互制约进而实现权力的平衡。

(3)中央与地方间的分权制衡:

联邦制属于治理国家的二元制,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享国家权力。

2.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原则

(1)联邦制原则:

美国宪法规定美国采用联邦制,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

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都是由宪法赋予的,但各州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2)中央集权原则:

美国1787年宪法明确规定联邦政府拥有国防、外交等一切大权,把美国由一个松散的邦联,变成一个统一的联邦制国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3)分权制衡原则:

美国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部分权力相互之间保持独立,并且互相制衡。

(4)民主原则:

总统、议员均由民主选举产生并有任期限制,对选民负责;人民对政府进行制约与监督。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2017·兴平质检)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

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

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

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

【导学号:

75740020】

A.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B.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C.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D.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D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的规定,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与题干中提供的1845年案例相对应,在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之后,国会先前通过的法案理应自动生效,故选D项。

]

2.(2017·郑州质检)在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人们一般都还是局限于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民主”这个词,即把它看做古希腊的那种只适用于城邦政治的直接民主,并常常把它等同于动荡、混乱甚至“暴民专政”。

为防止这种“民主”出现,1787年宪法制定时采取的措施是(  )

A.规定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B.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

C.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D.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B [过度的直接民主导致“暴民专政”,为防止这种“民主”出现,须实行间接民主,限制地方的权力。

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没有体现限制地方权力,故A项错误;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这种间接民主形式是对选民权力的限制,故B项正确;三权分立是对各级政府权力的限制,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没有体现限制选民权利,故D项错误。

]

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

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

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

A.共和制      B.联邦制

C.民主制D.分权制

B [材料中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不能拥有的权力皆由联邦政府行使,所以1787年宪法规定体现的是联邦政府权力高于各州的原则,即联邦制原则,故选B项。

]

4.有学者认为,杰斐逊的名言“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奠定了美国民主和宪法的基础。

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美国1787年宪法(  )

A.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B.重视分权制衡

C.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D.建立了责任内阁

B [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只涉及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之间,体现不出“猜疑”,故A项错误;“猜疑”体现了分权制衡,故B项正确;1787年宪法并未规定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和责任内阁,故C、D两项错误。

]

考点3|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对应学生用书第28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

(1)17、18世纪,法国波旁王朝是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三级会议长期停开。

(2)法国启蒙思想家批判专制和特权,宣扬自由和平等,提倡法治、人民主权和三权分立。

(3)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2.过程

(1)1789年爆发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2)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3)此后,法国政局不断震荡,政权频繁更迭,政体反复变换。

[误区警示]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法国君主制与共和制的斗争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斗争,除了波旁王朝外,其他的君主制王朝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国确立共和制的过程实质上是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握国家政权的过程。

与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掌握政权不同,法国工业资产阶级主要是通过革命完成这一历史进程的。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制定:

1875年,议会陆续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

(2)内容:

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

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选举产生,是国家元首;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

(3)发展:

共和派通过议会对宪法进行修正和补充,堵塞了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4)影响:

共和制的确立和巩固,使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

[轻巧识记]

       图示法识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

二、德意志帝国的体制

1.背景

从1864年到1870年,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1871年1月,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2.确立

1871年4月,德意志帝国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

3.内容

(1)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

(2)皇帝:

控制行政权、军事权,并监督立法,拥有巨大的权力。

(3)首相:

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4)议会:

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

4.特点

(1)实际上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

(2)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在帝国中得以延续。

5.评价

(1)积极: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2)消极:

帝国的专横统治也引起社会不满,并最终把德国拖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

[轻巧识记]       德意志帝国的基本构架

1.普选制

公民依照宪法和法律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实行公民普遍参加国家代表机关选举的制度,就是普选制。

在选举中,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或由选民选出代表、选举人或代表团,尔后由他们去投票选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

广大选民通过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在历史意义上,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欧洲民主选举来看,普选制指公民不论性别、种族、出生背景、教育年限等各种条件有何不同而普遍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2.容克地主阶级

原为普鲁士的贵族地主阶级,后泛指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

16世纪起长期垄断军政要职,掌握国家领导权。

19世纪中叶开始资本主义化,成为半封建型的贵族地主。

是普鲁士和德意志各邦在19世纪下半叶联合后反动势力的支柱,是德国军国主义政策的主要支持者。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法德两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史料一 法国人推崇理性的力量,他们相信理性可以设计周全的制度,大众只要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就可以实现人们美好的制度愿景。

……但①理性是有限的,这些不同的派别也仅仅代表特殊团体的利益。

任何一派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理念,因此,任何一派建立的政治制度都不可能长久稳定存在。

——肖艳银《从历史看法国政治制度演变特点》

史料二 新帝国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最大的邦是普鲁士王国,占帝国全部面积的55%和人口的61%……当时有人讽刺说,这是一个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联邦。

②新帝国形式上是作为一个联邦组织起来,参加帝国的各邦表面上并未失去各自的原有地位,但是③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

——丁建宏《德国通史》

[史料解读]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体的特点

①→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在一定限制下的理性,意味着要在总统和参议院、众议院、内阁之间实现一定程度的相互制约

史料二:

德国国家结构的形式

②→联邦制体制;③→普鲁士占统治地位

[史料应用]

(1)针对史料一中“理性是有限的”这一认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对政治制度进行了怎样的设计?

提示:

赋予总统和参议院极大的权力。

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2)根据史料二,概括德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提示:

特点:

实行联邦制,普鲁士在帝国中占统治地位。

历史背景:

普鲁士主导了德意志的统一与帝国的建立;普鲁士实力强大;具有专制传统。

[史论归纳]

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法国共和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不同点

国家元首

法国总统由议会选出

德国皇帝是世袭君主,拥有巨大权力

行政与立

法机构的

关系

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归议会,总统由议会选出,权力受议会限制

德国宰相对皇帝负责;帝国议会无法形成对行政权力的有效制约

官员和代表产生方式

总统和参议院议员由选民间接选出,众议院议员由普选产生

德国皇帝世袭;宰相由皇帝任命;联邦议会的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政治特色

法国代议制比较完善,民主特色鲜明

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相同点

(1)都实行两院制,议会是立法机构

(2)国家元首都拥有大权,可以统率军队

(3)下议院权力都比较小,立法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1873年,保皇党人麦克马洪继任法国总统。

1877年,他解散众议院,但再次选举的议会共和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