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政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49948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9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计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审计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审计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审计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审计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计政策.docx

《审计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政策.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审计政策.docx

审计政策

目  录

审计政策1

金融审计运用审计“免疫系统”应对金融危机的作用机制和优势1

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国家审计应发挥的作用3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定位及发展方向探讨6

审计工作7

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财政审计工作经验交流综述7

国家审计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应发挥突出作用10

做好审计信息工作应“增强八性”14

审计论坛15

财政审计问题整改15

政府审计中应用连续审计的意义探析17

对公共事业建设征地拆迁审计中查出问题的分析及对策20

审计发现的环境保护问题成因及对策22

专项资金审计23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结果23

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同步审计调查的几点启示30

贵州省09年审计报告公布近2亿借款未归还33

审计动态35

计算机审计软实力建设的思考35

用好审计成果 力促科学发展44

坚定理想信念投身审计事业——初任培训班心得体会45

力戒“娇骄”二气应在四个方面下功夫47

“三责联审”框架下如何正确评价县委书记和县长的经济责任49

审计政策

金融审计运用审计“免疫系统”应对金融危机的作用机制和优势

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整个金融业的连锁反应,逐渐演变为全球性金融海啸,并波及到我国的宏观经济领域。

相比之下,我国金融业虽然运行相对平稳,主要金融机构保持了较强的盈利能力,但在世界经济金融的全球化趋势下并不能在危机中独善其身,仍然存在可能导致金融风险,危害金融业整体平稳运行的因素。

面对这些风险因素,金融审计应当基于“免疫系统”作用机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维护金融安全、防范金融危机方面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一、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金融领域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一)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外贸出口高速增长难以为继对金融领域造成消极影响。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态势受到较大影响,GDP增幅出现下滑。

对外贸易也难以维持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局面。

外部需求的减少使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发展放缓甚至经营出现困难。

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支撑的沿海部分地区大批企业关停更凸现出了我国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矛盾。

虽然国家及时出台了刺激计划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

此前已习惯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丰厚利润的国内金融机构仍需适应由此次危机导致的宏观经济波动,并对由此暴露出来的企业关停、盈利减少使得不良贷款反弹,以及金融机构自身的海外业务亏损等风险因素作好相应准备。

  

(二)金融管制放松、金融自由化进程加快使得境外金融危机影响加速向国内金融领域传导。

  由于金融管制程度仍然较高,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并没有直接传导至国内金融机构,反而似乎提供了一个到海外“抄底”,加速跨国并购,扩张业务规模的绝好机会。

但随着金融自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金融管制也不断松动,在给国内金融机构提供扩张机遇的同时,也同样给境外金融危机提供了向国内传播的机制。

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跨国并购、海外经营的经验薄弱,盲目扩张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复苏、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也使大量境外“热钱”涌入,推高资产价格,加剧流动性过剩局面,迫使监管当局采取措施防止通货膨胀。

而“热钱”的快速退出又可能导致资本市场下滑,泡沫破灭,引发新的金融动荡。

  (三)金融机构配合国家出台经济刺激计划及结构调整措施过程中产生的风险。

  2009年,在国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体系全年新增本外币各项贷款10.52万亿元。

天量的信贷投放固然为加大投资拉动经济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但信贷规模的过度扩张也遗留下了风险隐患。

其主要体现在:

  一是银行信贷过多投向政府融资平台使得财政风险逐步向金融风险转化。

目前融资平台整体负债规模已经超过8万亿元,部分地区融资平台的年度还本付息金额已经超过其同期可支配财力,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隐形债务负担。

同时,融资平台自身缺乏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多头授信,多头融资”问题广泛存在,给未来的贷款安全埋下了较大隐患。

  二是房地产金融潜在风险不断累积。

据央行统计,2009年投向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中长期贷款为5764亿元。

如再加上个人按揭贷款,则房地产领域新增贷款占到了全年新增贷款总额的21%。

虽然房地产市场出现过短时间的调整平抑,但在大量银行贷款的支撑下,开发商资金链得以恢复,房地产投资规模和市场价格总体仍呈上涨趋势,各地“地王”频现,房价与居民实际购买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其后果就是资产泡沫不断集聚,由此引发的社会争议和政策调整信号也越来越密集。

一旦经济景气程度下降,或房地产领域的调控政策出现根本性改变,开发商资金链收紧甚至断裂,则银行资产质量和贷款安全将面临严重威胁。

  三是配合宏观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形成了潜在风险。

为应对金融危机,需要解决国民经济中存在的深层次结构失衡问题,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但对金融业自身而言,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会形成一定风险。

例如部分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或低水平加工制造企业受金融危机或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经营陷入困境甚至关停并转,由此带来的企业贷款质量劣化甚至损失风险。

更严峻的问题则在于金融领域自身的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仍然是由银行类金融机构占主要地位,在抵御金融危机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最为显著,但不同层次金融机构之间差距较大。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银行在规模实力、法人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差距巨大。

在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各家银行纷纷争抢市场份额,风险防控被放到相对次要的地位,加之外部监管力量相对薄弱,一旦有突发事件,则可能在局部地区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金融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应对金融危机的作用机制

  2008年初,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提出了“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重要观点,认为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笔者认为,“免疫系统”的本质功能可以概括为:

实现或加强肌体对外部风险病害的预防、识别、抵御和强化。

金融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国家金融安全,抵御金融危机方面存在着类似的作用机制。

  1.强化内控检查监督,预防金融违规行为。

  金融审计发展到今天,已经从最初的财务收支审计过渡到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再到今天的效益和风险审计,审计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性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金融审计的突出重点。

通过对大量违规案例的查证以及对内部控制制度本身的测试、评价,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制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督促金融机构加强重视,改进完善;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检查相关机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评价其落实程度并指出其中存在的缺陷环节,给出整改建议,由金融机构加以完成。

以制度规范的形式堵死可能导致违规经营的漏洞,防患于未然。

  2.实时监控金融运行,主动识别潜在风险。

  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传统的“事后审计”、“一审管几年”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防范风险、维护安全的要求。

金融审计在这方面的应对措施是开始实行日常性审计(调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被审计对象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实时的审计监督,强调持续跟踪、主动预警。

对违规经营行为做到及时发现,主动纠正,将潜在的风险苗头消灭在萌芽阶段。

例如目前正在开展中的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投向结构专项跟踪审计调查就是通过对多家银行业务经营数据的连续监控,采取上下联动、总体分析、分散核查的方式,实时掌握新增贷款投向特点,对不符合国家调控政策和违规发放的问题贷款迅速核实,及时纠正,较好的起到了辅助经济决策和防范金融风险的作用。

  3.揭露重大违法违规,保持惩戒威慑力度。

  正如对侵入肌体的病菌要由免疫系统加以消灭一样,查证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以及各种违规行为也是金融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作用方式和实现途径。

对于在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线索,必须坚持一查到底,及时移送有权处理部门并对后续处理处罚加以跟踪落实。

揭露金融领域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不仅是为了惩戒违法犯罪分子,也是体现国家审计权威,保持审计监督影响,震慑潜在违法违规行为,促进金融机构平稳健康发展的有力措施。

  4.巩固事后整改落实,发挥审计建设作用。

  审计整改和落实是体现金融审计“免疫”作用机制的又一重要方面。

为避免落入“审完就走,再审仍犯”的误区,金融审计采取了多种方式加强审计后续工作。

除对国家审计有权处理的违规事项直接进行处理处罚,对超出权限的移送有权机构处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审后的总结归纳提炼出违规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性缺陷,并以上报相关经济决策机构或通报给金融机构本身的方式,促使其完善机制、改进管理,以此发挥金融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三、金融审计发挥“免疫系统”作用,应对金融危机的优势和条件

  1.审计对象的广泛性和审计内容的多样性赋予了金融审计的全面性和对未来发展的适应性。

  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是以金融行业划分的分业监管模式,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实施监管。

但随着我国金融领域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国际化及混业经营趋势日益增强,分业监管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金融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组成部分,可以对各类金融机构进行审计监督或延伸调查。

审计内容也涵盖了财务收支、业务经营和领导人经济责任等各方面。

因而可以不受分业监管模式的制约,充分发挥综合监督的优势,更好的适应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间资金和业务往来交叉日益密切的客观实际,降低分业监管产生的协作成本,更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此外,金融审计还行使着对“一行三会”等监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进行审计监督的职能,也就具备了金融再监督的能力,有利于控制监管者和中介机构的道德风险,提升其尽职履职水平。

  2.独立性和超然性保证了金融审计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金融审计因其国家审计的天然属性,行使职责权利受国家法律保障和经费支持。

同时审计不承担行业管理责任,也不收取任何监管或服务费用,这就得以使金融审计在最大程度上切断了与被审计单位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联系,避开了权力寻租和道德风险的消极影响,超然于被审计对象之上,有力保证了金融审计专注于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为金融审计的客观、公正、权威奠定了基础。

  3.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和经验积累提供了金融审计的有效性。

金融业是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信息化程度走在前列的行业。

不掌握数据和信息,不能对采集数据进行有效的查询、统计、筛选和分析,要在浩如烟海的金融业务中发现问题就无从谈起。

金融审计通过历年来多个审计和调查项目的实践,在金融机构数据采集、分析甚至信息系统审计方面都已积累了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审计经验,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信息优势,也为更加有效的开展金融审计创造了条件。

(易凯)

审计署驻重庆特派员办事处2010-8-1

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国家审计应发挥的作用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本文将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问题对策

  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准确、及时的监测信息,是维护国家环境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作为环境保护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依托各类环境监测网的分级业务管理模式基本形成,以自动监测为基础的常规指标监测技术装备体系初具规模,建立了440多种国家环境监测技术标准与规范、230多种国家环境标准样品,以及数百种部门和行业的技术方法标准,每年发布多种环境监测报告,环保系统已建成2399个环境监测站,拥有近5万人的环境监测队伍。

  虽然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环境能力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环境监测能力相对薄弱

  近年来我国中央财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加强各地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并于2006年11月重新修订了《全国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标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进行了明确,但对于基层环保部门来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

一是设备仍然不足。

近年来国家加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投入,为各地配备了大量的监测设备,但是部分地区相关设备仍然不足,部分日常必需使用的监测设备仍然欠缺。

二是专业性人才欠缺。

部分地区特别是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虽然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集中为其配备了相关设备,但是由于缺乏专业性人才,没人会使用相关设备。

三是机构编制和经费得不到保障。

许多地方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编制少,经费安排有限,不能保障环境监测的正常进行。

  

(二)机构设置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

  目前,各省普遍采用省市县三级设立环境监测机构的模式,省级环境监测机构标准最高,市级和县级环境监测机构标准低,职责分工也各不相同。

因此,省会所在地就会有三个环境监测机构,省级环境监测机构、市级环境监测机构和区级环境监测机构;而地市级所在地就会有两个环境监测机构。

虽然各级环境监测机构的职责分工不同,但这种设置模式造成了环境监测设备的浪费,以省会城市为例,省级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设备齐全,基本上在同一范围内,市级和区级也设立了监测机构并配有相同的监测设备,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部分能力建设规章与地方政府规定矛盾

  目前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中,对环境监测机构的车辆拥有情况(包括专业车辆和公务车辆)进行了规定,国家环保部也通过政府采购集中采购了一些车辆配发到各地环境监测机构,而各地党委和政府对公务用车管理都有相关规定,通过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配备的车辆与当地党委和政府对车辆的管理相互矛盾,不利于当地政府加强车辆管理。

虽然环境监测能力车辆可能有一些特殊的功能,但是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配备的车辆只能用于环境监测的管理是缺乏可操作性的。

同时,对于一些财政困难的地区(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增加车辆增加了当地公用经费(油费、车辆修理费等)的支出。

  环境保护其他方面能力建设车辆规定与地方法规相矛盾的规定也存在,如根据《国家级和省级固体废弃物管理中心建设标准》(环发〔2008〕58号)规定:

建议省级固体废物管理中心人员配置不少于30人,可配车辆4辆(其中办公业务用车2辆、现场交通工具车2辆)。

这种类似的规定都是和地方政府对公务用车管理相矛盾的,甚至导致了部分单位违规挪用专项资金购置车辆。

  (四)部分资金未发挥应有效益

  各级环保部门特别是县级基层环保部门一般成立较晚,许多都是从原来的建设部门分家出来的,从机构设置、办公条件、人员编制、经费保障方面都处于发展阶段,加之基层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基层环保部门最迫切想要配备的是车辆,而不是监测设备,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资金可以用于购置监测车辆的规定解决了这一问题。

中央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资金下达各省后,省级环保部门在征求各地环保部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需求时,基层环保部门要求最紧迫的就是增加环境监测车辆,因此,各省除了购置各种环境监测设备外,为了迎合基层地方环保部门对车辆的需求购置了大量的环境监测车辆。

  同时,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资金被长时间闲置的情况也存在,甚至被挤占挪用。

上述购买车辆和资金闲置或挤占挪用情况的发生,都导致了部分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资金未最大限度的发挥应有效益。

  (五)地方环境监测能力投入不足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但是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和环境保护二者的博弈中,仍然倾向于发展经济,对环境保护的投入相对较少,用于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资金就更少,这也是中央投入大量财政资金用于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主要原因。

同时,目前许多地方安排用于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排污费,如果严格按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03年第369号)规定,排污费是不能用于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但原环保部《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2006-2010年)》中又明确排污费可以申报用于能力建设,目前各地在排污费中安排了一些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资金。

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仅靠中央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地方征收的排污费按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主要用于企业污染治理项目,不可能在其中安排大量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资金,还需要地方财政在预算安排时加大资金投入。

  二、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但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大,同一省内各地市经济发展也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地方行政领导仍然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从而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重视也不够。

  

(二)国家相关管理规章制度跟不上

  目前随着国家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加大了资金投入,但是相关规章制度出台未全面充分调研,导致相关管理制度不能有效实施,主要表现在:

一是部分规章制度或管理办法出台后和地方有些规定不符,有时候搞“一刀切”,不符合地方实际情况或未考虑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差异,造成相关规章制度无法有效贯彻落实;二是部分规章制度制定时间较长,未及时修订或废止,已经不适应当前管理的需要。

  (三)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资金外部监督力度不够

  环境保护工作是近年来才重视起来的,国家投入了较大的财力,资金管理使用都是由环保部门进行,缺乏来自外部单位的有效监督,审计署也是在2009年才成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负责组织对环境保护相关资金进行审计,毕竟成立时间短,组织实施的项目少,对环境保护相关资金监督覆盖面小,监督力度不够。

  三、加快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对策

  

(一)中央和地方政府继续加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投入

  近年来,中央加大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资金的投入,给各地配备了大量的监测设备,使各地特别是基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有了较大提高,保障了环境监测工作开展。

但基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仍然相对薄弱,仍然需要中央和地方加大投入保障基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一是保障基层环境监测必须的设备,部分基层环境监测机构的设备仍然配备不齐,如应急环境监测设备等,需要购置;二是保障基层环境监测机构的运行经费,部分基层环境监测机构每人每年的人员经费少之又少,机构运转都无法保障;三是保障基层环境监测机构的人员编制,部分基层环境监测机构配备了相关设备,但是缺乏人员编制和专业人员,环境监测任务无法完成。

  

(二)修改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目前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相关规定的制订未考虑和地方相关法规的交接,特别是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中对专业车辆和公务车辆配备的具体规定,和地方党委和政府公务用车管理规定及其他相关管理规定存在矛盾,环保部门应按照地方实际进行统筹考虑,对相关规定进行修订。

同时,《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03年第369号)规定和原环保部《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2006-2010年)》存在矛盾,环保部应进行修改完善。

  (三)调整机构设置,将交叉重复机构职责合并

  目前,省级、地市级及区县级环境监测机构交叉设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省会城市设立了省级环境监测机构的,不再设置市级和区级环境监测机构,地市级城市设置了环境监测机构的,所在市的区不再设置环境监测机构,其监测任务由所在地的市级)监测机构完成,这样相应机构增加人员就可以了,减少了相同设备的购置,增加设备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四)加大环境监测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随着国家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投入的加大,基层环境监测机构设备拥有量有了较大提高,但相应的专业人才配备不足,因此,要加大对现有环境监测人才的培养,对现有环境监测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培养环境监测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促进人才建设的专业化;加快培养一批与国际水平接轨的尖端人才和业务技术骨干,注重高端人才引进,打造一支人员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的专业化监测队伍。

  (五)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近年来,国家对环境保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资金的使用情况如何,是否发挥了最大的效益,需要审计机关加以监督并进行评价。

因此,审计机关要加大对环境保护资金的审计力度,不仅要关注资金的使用情况,更要关注资金的效益情况,如国家投入环保监测能力建设资金中,有多少资金被用来购置了仪器设备,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如何,是否存在设备无人会使用而闲置的情况;有多少资金被用来购置了专业车辆和公用车辆,专业车辆是如何进行管理的,是否被用来作为公务用车。

(刘迎祥)

审计署驻昆明特派办2010-7-29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定位及发展方向探讨

固定资产投资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家提供固定资产、增加生产能力和改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

当前,审计署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力度,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陆续开展跟踪审计,进一步凸显了投资审计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

笔者拟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对投资审计的定位与发展方向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投资审计的定位

  笔者认为,投资审计的定位是:

以工程项目为载体,深挖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促进反腐倡廉建设;立足社会热点,将工程项目审计融入整个社会发展的大潮中,通过工程平台将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社会民生等内容予以反映;注重对建设管理体制进行审计分析,从宏观层面分析工程建设工程领域的问题。

要在加大投资审计力度促进建筑市场规范化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分析建筑市场的建管体制整体状况,从体制、机制层面分析工程存在的实际问题,找出薄弱环节和盲点,力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二、投资审计要争当“绩效审计的排头兵”

  绩效审计是投资审计的发展方向之一。

当前,国家审计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绩效审计,投资审计更应积极争当“绩效审计的排头兵”。

因为,投资审计具有绩效审计的“先天优势”。

据悉,在2008年底,相关部门相继作出2万亿元铁路投资计划、5万亿元交通设施投资计划和4万亿元综合投资计划,这预示着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加速在即,基建行业将获得空前发展良机。

基建投资效益将是绩效审计很好的切入点。

通过审计或审计调查,深入了解这些基建项目的立项决策情况、资金使用效果及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等,就能充分发挥绩效审计的巨大作用。

  三、投资审计要加强“全过程跟踪”

跟踪审计是投资审计的另一个发展方向,由于它是对建设工程项目从源头到终结各个控制点进行静态和动态控制的“全过程跟踪”,充分体现了审计的建设性、预警性等功能,笔者认为,投资审计今后将加强“全过程跟踪”力度,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把投资审计工作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并有效渗透到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各环节。

这种审计模式为审计参与管理提供了可能,将有效地促进建设工程项目的健康运作,较好地防范不合理工程造价现象的出现,从而在遏止腐败问题产生,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投资风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许丕藤)

审计署驻广州特派办2010-8-1

审计工作

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财政审计工作经验交流综述

在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审计署行政事业审计司等七个单位围绕进一步深化和加强财政审计、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就近年来财政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了交流。

本报结合有关单位的发言,对其在财政审计工作中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予以介绍,以为各级审计机关更好

地开展财政审计工作,提升财政审计质量、成果提供借鉴和参考。

  以财政政策为总揽,将财政与经济结合起来

  审计署驻武汉特派办在财政审计中,改变合规性审计的旧模式,围绕经济审财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