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介入精品文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49548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介入精品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社会工作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介入精品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社会工作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介入精品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社会工作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介入精品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社会工作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介入精品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介入精品文档.docx

《社会工作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介入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介入精品文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工作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介入精品文档.docx

社会工作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介入精品文档

社会工作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介入

感觉统合失调被认为是与现代生活模式有关的一种“时代疾病”,已逐渐成为儿童心理行为的新问题。

如果没能及早得到有效干预,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整个生命周期可能都会受到影响。

因此,探讨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教师、家长和社工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对一名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进行长期追踪和个案研究,探讨如何通过社会工作介入,提高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和日常交往能力,增强其社会功能。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研究回顾

感觉统合(SensoryIntegration,SI)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南加州大学的爱尔丝博士(Dr.JeanAryes)在1969年提出的一个概念。

感觉统合失调是指感觉刺激的信息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而使整个身体不能和谐有效地运作。

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主要存在五方面障碍:

身体运动协调障碍、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身体平衡功能障碍、视听语言障碍、触觉防御障碍。

[1]

国外对感觉统合治疗的研究较早,基本上是以美国心理学家、南加州大学的爱尔丝博士(Dr.JeanAryes)的观点为基础,逐渐发展到一些比较细小分支的研究,如儿童学习障碍研究、儿童人际交往障碍研究、多动症研究等。

此外,日本感觉统合障碍

研究会还将感觉统合治疗用于具有阴性症状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儿童精神分裂症及儿童孤独症的研究。

[2]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也开始了对儿童感觉统合的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

第一,关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的调查。

例如,任桂英、王玉凤等对北京市城区1994名学龄儿童进行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结果表明,感觉统合严重失调率为10.3%。

[3]第二,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现象与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研究。

从现有的研究看,感觉统合失调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

(1)母

亲孕期卫生,包括药物的影响,情绪的紧张,还有不良嗜好。

(2)母亲生产过程异常,如早产、过期产、胎吸、产钳、剖腹产、胎位不正、脐带绕颈等。

(3)儿童自身重大疾病及心理过大压力也容易引起感觉统合失调。

[4](4)家庭环境因素,如父母健康状况差、受教育水平低、对儿童期望过高、教养方式不当(如严厉粗暴、拒绝否认、忽视或溺爱、过分保护和干涉)、隔代抚养、家庭不和睦或者有暴力行为、电视武打片的血腥场面、家庭支持系统差、居住环境恶劣以及父亲年龄偏大和母亲年龄偏小等,都对感觉统合功能的发育造成负性影响。

[5](5)其它相关因素,不少调查研究表明,男孩的感觉统合失调率高于女孩,行为问题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率均明显高于非行为问题儿童。

[3]第三,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干预研究。

目前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干预最常见的是对这类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这是一种重生理轻心理的传统生物医学模式,虽然能改善多动行为和触觉过分防御行为,但无法满足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心理需求和社会关系的需求。

另外,有少数学者尝试着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进行支持性心理干预或心理咨询。

[6](17)

可见,目前国内关于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研究还是相当有限。

首先,这些研究几乎是定量研究,极少个案研究。

其次,现有研究多是对某地区的一次性横断面问卷调查,而长期追踪调查的非常少。

再次,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进行干预时,主要集中在生理方面,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尝试从心理方面进行干预研究,但干预对策多是“治疗问题”的取向,较少“发展能力”的取向。

此外,目前还没有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进行干预研究的文献。

鉴于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一名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长期追踪和个案研究,探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这类儿童进行社会工作干预。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小王(化名),男,七岁,住在厦门市某社区,就读于社区内一所小学。

四岁时他被心理专家诊断为感觉统合严重失调,推测是母亲怀孕期间情绪紧张,生产时出血过多;加上小王从小由保姆带,较少与父母的交流。

小王学习困难,注意力很不集中,书写很不规范,常写错别字或者漏字漏行,经常无法完成作业而被老师留下来,考试几乎不及格。

小王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弱、胆小自闭、在学校几乎不开口说话,因此常被同学欺负。

父母问他学校发生的事,他都说不知道。

生活自理能力差,在校经常尿裤,反应很慢,不懂得玩游戏。

情绪极不稳定,容易焦虑,遇到学习难题或者找不到东西就哭闹,常害怕被老师留下来而哭闹着不去上学,因此常被父母打骂。

小王的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工作不错但压力较大。

自从被诊断为感觉统合严重失调后,整整有一年半的时间,小王在厦门市感觉运动统合训练中心接受感觉统合训练。

该中心是厦门市第一所正规的感觉运动统合训练中心,采用的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Dr.JeanAyres)的治疗原理,由加籍华裔心理治疗顾问冯淑仙主持,并邀请台湾拥有二十年感统诊治研究的神经内科医生郑信雄医师作指导。

据小王的父亲反映,经过感觉统合训练,孩子身体好点了,人也比以前活跃和放松。

但由于小王的父亲工作比较忙,家人也担心孩子累坏,所以小王的训练不够密集,效果难以持续。

后来,经过学校老师的推荐,小王的父亲求助于社会工作者。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方法,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进行研究和实践探索。

在资料收集时,采用了文献法、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

在2006年10月底至12月中旬的专业介入中,以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为运作依据,依照接案―预估―计划―实施―评估―结案的顺序,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介入进行实务研究。

整个介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介入前的准备阶段、介入的启动阶段、介入的巩固和扩展阶段,共九周。

每周末,社工进入案主的家进行近两小时的社会工作介入,包括谈话、游戏、功课辅导等。

并且,社工还对小王的老师、亲戚、同伴、家校之间的互动状况进行了干预。

每次社工介入时,笔者都会进行参与观察,并在社工介入前、介入后对小王及其周围人进行访谈、对介入活动进行评估。

从2006年10月社工结案一直到2007年4月,笔者一直对此个案进行跟进,不断观察和评估服务介入的效果。

笔者先后六次对案主的班主任进行访谈,平均每次访谈时间为25分钟;对案主的父亲和母亲先后进行了十三次访谈,平均每次访谈时间为45分钟。

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服务介入策略进行了总结。

三、系统理论视角下对感觉统合

失调儿童的服务介入

本研究以系统理论为基础,从整体的视角看待人和社会,这与社会工作一直坚持的“人在环境中”的观点一致。

一般来说,一个系统包含了许多子系统,同时又是一个更大系统的子系统,各个系统之间、同一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7]个体的改变不仅受个人与环境间直接互动的影响,也受到周围各种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并且,个人与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是持续的、动态的。

[8](125)此外,系统理论注重运用社会资源帮助人们解决问题,这里的社会资源包括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如社区群体)和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如家庭、朋友、邻居、同事、亲戚等)。

根据系统理论的观点,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失调,不是他

个人或环境出了问题,而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出了问题。

此,在介入感觉统合失调儿童之前,社工需要将案主放在他所处的环境系统中去理解他,预估案主与周围系统间的关系以及案主周围各系统间的关系。

在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进行介入时,需要

调整案主与周围系统间的互动。

此外,系统理论强调运用社会资源来帮助案主解决问题。

因此,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介入不仅仅是分析、处理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自身的问题和症状,而且要评

估、发掘、增强和整合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自身能力及周围各系统的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资源包括案主及其周围人的兴趣、成功经验等有利于案主朝积极方向发展的正面因素。

(一)全面预估案主及其周围系统

系统理论视角的社工服务模式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介入前,

需要尽可能全面地对案主及其周围各系统进行预估。

案主周围的

系统包括家庭系统、学校系统、社区系统,案主周围的重要他人主要包括家长、老师、同伴、亲属、邻舍等,这些都是社工预估的对象。

而评估的内容不仅有案主及其周围重要他人的压力、困

难,还包括案主及其周围重要他人各自的兴趣、成功经验以及案

主与周围系统间言语、非言语的交流状况。

如果能了解到案主周围各系统间的交流状况,对个案的开展会很有帮助。

以小王个案为例,社工在前两次与案主及其周围人接触时对他们做了全面的预估:

第一,小王的兴趣。

喜欢体育课、电脑课、音乐美术课;喜欢识字,喜欢玩迷宫和拼图;喜欢听故事、提问题。

第二,小王的成功经验。

据班主任介绍,小王能准时到校、遵守纪律;在一次课堂上,小王终于愿意开口回答问题,虽然声音不大;小王不再依赖爷爷帮忙,渐渐能独立把老师布置的作业抄下来,不会写的字他用拼音代替。

第三,周围重要他人的兴趣。

父亲喜欢运动,如乒乓球、跑

步、游泳、跳舞、爬山;母亲喜欢看小说,文学素养较高。

第四,周围重要他人的成功经验。

父母经常辅导小王的功课,经过训练,小王在家比在学校读得更大声;班主任是学校心理辅导组的组长,对心理问题比较关注和了解,以前帮助过一些有困扰的学生。

第五,小王与周围系统的互动状况。

小王很受爷爷奶奶宠爱,爷爷经常给他喂饭;母亲比较有空,经常辅导小王做功课,但是比较严厉,小王常因不听话而挨打;父亲周末花较多时间陪小王,一起下跳棋或者带他参加智能培训班。

小王比较喜欢班主任,因为她对小王很好,经常鼓励和表扬小王。

小王跟学校一个男同学比较要好,此外,同桌的女班长经常帮助他。

第六,周围各系统间的互动。

小王的父母有时会为着辅导孩

子功课、教养孩子的事情而吵架;小王的父亲经常与学校老师电话联系,家校联系紧密。

社工对案主及其周围系统的预估越全面,越能理解案主,越能找到案主与周围人之间的联系,服务介入点就越多。

在这个过程中,了解案主与周围重要他人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发现案主改变的能力和资源。

例如,班主任擅长心理辅导,而且比较热心帮助案主,她能够给予案主及其家人很大的支持。

(二)帮助案主建立和改善社会支持系统社工往往从微小的、容易的介入点着手,然后慢慢扩展到较大的、较难的方面。

社工可以从预估资料中寻找有利于案主改变的重要资源,也就是那些改变意愿比较强的周围重要他人,通过这些人自身的改变来带动案主的改变,通过这些人的努力来促进案主与周围系统间关系的改善。

在周围各系统中,家庭系统对小王的改变非常重要,而且家庭成员改变的意愿很强,所以社工在介入启动阶段用将近三周的时间着重从家庭系统着手,而后才逐渐扩展到学校系统和社区系统。

1.推动案主与家人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一,帮助父母发现并肯定案主的优点、进步和成功经验,减少对案主的打骂和否定。

小王喜欢问重复的问题,一开始他父母觉得孩子很笨,经常给予斥责,结果小王的情况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出现更严重的焦虑情绪。

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工引导小王的父母从正面积极地角度来看问题,小王喜欢提问,说明他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父母如果能给孩子肯定并且耐心回答他的问题的话,反而能够促进亲子交流。

第四次介入家庭时社工得知:

再过一个多月,学校将举行一次赛车模型比赛,就是买一些零件回来组装,看谁的车跑得快。

小王很喜欢赛车,社工希望他藉此机会能够展现自己、与同学交流。

起先,小王的父亲认为孩子动手能力差,所以不让孩子自己动手,自己帮孩子组装了一辆赛车。

社工对此进行了介入。

父亲:

两辆赛车的轮胎都是我帮他组装的。

他动手能力比较差,以前我们大人动手能力也比较差,所以没怎么教他。

社工:

那借这次机会你可以教教小王啊。

其实最重要的不是比赛结果,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小王自己动手操作,学到一些东西。

母亲:

让他有成就感。

社工:

对了,阿姨这点说得非常正确。

让孩子参与进来,他自己动手完成一部分就会发现自己有能力组装赛车,会很有成就感。

叔叔,你可以组装一部分,然后教小王组装另一部分。

这辆车你已经组装好了,可以把轮胎卸下来,让小王自己再组装一次。

父亲:

好的。

(父亲把赛车上的四个轮胎都卸下来)父亲:

小王,轮胎掉了,你能不能把它装上去?

爸爸不知道怎么装,你教教我吧。

(听到这话,小王拿起轮胎开始自己装,装上后还使劲地往

下按)

社工:

小王不仅会装,而且装得很好啊。

装完后他还使劲地按几下,这样就很牢固,轮胎不容易掉。

父亲:

(转向小王)是啊,装得很好。

来,再装一个。

(在装第二个轮胎时,小王拿反了,把直径小的那边拿来要往下按,父亲马上帮助小王调转。

装第三个时,小王还是没注意看,拿反了)

社工:

嗯,装不下去时,他自己知道装反了,会调过来。

第四个,我们让他自己装装看吧。

宽的那边朝下的。

(小王慢慢地纠正过来了)

社工:

哇,你动手能力很强,装得非常好。

透过类似的场景,社工留意将周围他人的注意力从“否定案主既有能力”转向“发掘、培养和肯定案主处理困境的能力”,从而增加案主的成功经验,提升案主的能力感和自信心,促进亲子间良性互动。

第二,发掘和运用案主及其周围重要他人的兴趣和能力,增

加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亲子互动。

例如,小王和父亲都喜欢体育,社工鼓励小王的父亲周末带妻子和孩子去爬山或者游泳。

而小王的母亲字很漂亮,文学素养非常高,在功课辅导方面具备优势。

因此,社工引导母亲教小王书写、帮忙复习生字卡片。

此外,社工鼓励小王的父母多陪孩子做些孩子感兴趣或者擅长的事,如拼图、画画、唱歌、组装赛车等。

以案主及其家人感兴趣

的事情作为切入点,比较容易介入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2.推动案主与学校系统的良性互动在感觉统合失调儿童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支持关系基本建立后,社工用将近两周的时间将服务介入扩展到学校系统。

由于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学习能力、人际交流能力都比较弱,因而往往受到同学的歧视、甚至被孤立、被欺负。

本案例的案主小王在学校就是面临这样的处境。

社工在介入过程中用了以下几种策略:

第一,引导老师发现案主的进步和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

这样既能巩固案主已有的进步,又有助于改变同学对案主的刻板印象。

例如,小王期中考试进步很大,班主任奖励他一把漂亮的铅笔,还让他当中队长。

这极大地鼓舞了案主,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同时也提高了他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

对于老师的这些支持,社工给予了肯定,希望老师将这些积极因素持续下去。

第二,运用同伴资源改善案主在学校被孤立的状况。

第一次介入时,小王的父母反映,小王上小学以来这两个月,在学校总尿裤。

经过与小王的交谈,社工了解到,学校课间休息的时间比较少,上厕所的人很多,小王一进厕所就有同学脱他裤子,所以他现在都不敢去上厕所了。

社工认为,要帮助小王克服上厕所的障碍,首先要改变他在学校孤立无援的状况,要寻找重要的同伴资源。

据小王的父母介绍,小王班上有位男生跟他关系不错。

于是,社工引导小王的父母加强与该同学的联系,请这位同学下课时约小王一起去上厕所。

此外,小王的表哥、表姐刚好跟他读同一学校,后来他们比较经常下楼去关心小王。

有了同伴的关心帮助,那些原本欺负小王的同学不敢那么肆无忌惮,小王尿裤的次数也渐渐减少了。

第三,将在家里学到的成功经验联结到学校情境中。

为了帮助案主改善在学校的行为表现,社工先让案主在家里模拟学校的情境进行演练,这样案主压力比较小。

小王原本在学校几乎不开口,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如果一下子要小王在学校突破这种情况是比较难的。

于是在第三次介入家庭时,社工挑选了小王很熟悉的一篇课文(他曾经背给母亲听),邀请他读给社工听。

一开始小王还是介意有外人在,所以不敢读出声,但经过多次鼓励和练习,他渐渐读出声来。

有了成功的体验后,社工再鼓励案主在学校读出声,就没那么难了。

3.帮助案主一家运用社区资源并融入社区小王不懂得如何跟小朋友玩游戏,因而常被取笑,父母担心小王受到伤害而不让他和社区小朋友玩。

于是,在最后两周的介入中,社工设计了一些简单、有趣、适合几个人一起玩的游戏,带小王一家人玩。

社工这样做,一方面是想提高小王玩游戏的能力和信心,另一方面是想让小王的父母发现孩子玩游戏方面的能力后,推动他们协助孩子与社区同伴交往。

楼下有一位哥哥比小王大一岁,之前两家几乎没有往来。

社工引导小王的父母主动和这家人联系,常带孩子去跟楼下的哥哥玩。

后来,小王已经能自己下楼去找哥哥玩。

这样,小王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得到增强,父母照顾孩子的压力也减轻了。

此外,小王的功课是令他和父母很头痛的问题。

父母每晚下

班回家后要花很多时间教孩子做功课,而且由于小王理解能力比较弱,学起来特别慢。

父母为此劳心劳力,有时情绪也会变得不好。

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工建议小王的父母把孩子送到社区午托班。

一方面,午托班能给小王更多独立学习的空间,也能帮助小王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同伴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午托班的老师会负责辅导小王部分功课、教他写字。

这样,小王的父母就不会常常因为教功课的事情彼此吵架或者打骂孩子,整个家庭的冲突

得以缓和。

当然,在融合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同时,小王的父母仍要担负起他们应尽的职责,晚上仍然要花时间陪孩子,只

不过他们可以集中精力安排适合小王的个性化活动,如配合学校

老师、午托班老师帮孩子听写生字,给孩子讲故事,跟孩子玩游戏等。

(三)评估服务介入的效果

对服务效果的评估是由每次评估和最后总结评估组成的。

所以每次都对服务介入进行评估,目的是帮助社工、案主及其周

围重要他人及时了解服务介入的情况、效果,适时调整服务策略。

而最后一次的评估是多角度的评估,通过访问案主、家庭成员、老师等,从量化测量、主观感受等多方面进行。

笔者通过对小王案例的评估,发现案主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有进步,介入前案主各门考试几乎都不及格,介入后案主期中考试成绩明显提高。

社工介入的后期,班主任反映“小王最近几周上课能够主动举手发言,而且很大声”,这对小王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同时,班主任反映“这周小王书写规范了很多,这两天交的作业是他入学以来写得最好的”。

小王的父亲也反映:

“现在我能看懂他抄的作业了,知道他写的是什么”。

案主与家人的互动情况也有了改善。

之前小王尿裤时,父亲就会骂他:

“你怎么这么笨”。

经过社工的介入和引导,父亲得知孩子尿裤,没有那么严厉地责备,而是心平气和地提醒案主:

“没关系,明天要记得上厕所”。

这样,小王的压力减轻,再加上有学校老师和同伴们的关心帮助,小王在学校尿裤的次数逐渐减少。

社工介入中期,案主的母亲反映“这周只发现一次尿裤”。

再后来,小王几乎没有尿裤了。

此外,案主与同伴的关系也有突破。

他在社区结交了几个新朋友,还经常去找楼下的哥哥玩。

在学校,小王与同学的交流互动增多了。

班主任反映“小王现在比较会跟同学在一起”;同校的表哥、表姐也说到:

这学期有几次看到小王跟同学们玩,玩得哈哈笑。

从小王的表现及周围重要他人的反馈可以看出,社工对这名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服务介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四、反思与建议目前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介入主要是采用感觉统合训练,辅以心理干预。

感觉统合训练主要是在生理方面帮助儿童,并且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对训练室要求也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感觉运动训练中心的开展,有些经济条件比较不好的地区至今没有感觉统合训练中心。

而心理干预虽然能在心理方面为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提供帮助,但无法满足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其它方面的需求。

随着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日益增多,这些问题逐渐凸显,不过这也为社会工作介入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虽然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比较晚,但它可以比较容易地进入社区,而且成本较低。

社会工作的干预场景不局限在感觉统合训练室或心理辅导室,而是在日常生活环境下,更全面真实地了解和介入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环境系统。

本文就是在实践基础上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的探索性研究。

经过研究,笔者认为,社工在辅导过程中,要从案主与周围系统两方面去评估案主的需要,在介入中要留意发掘案主及其周围重要他人的兴趣、能力、成功经验等积极因素,并运用这些积极因素推动案主与家人、与老师、与同伴、与社区的良性互动。

可以说,社工介入案主与周围系统关系的过程就是整合案主家庭资源、学校资源、同伴资源、社区资源的过程,也是帮助案主建构社会支持网络的过程。

最后,笔者还想从工作场所、干预对象、干预方法、干预效果等方面对感觉统合训练、心理干预、社会工作介入三种手法进行简要的比较。

(见表1)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感觉统合训练、心理干预和社会工作干预在介入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感觉统合训练侧重生理方面的干预,心理干预侧重心理方面,社会工作干预则可以介入到感觉统合失调儿童与他周围环境系统的互动中。

笔者认为,今后可以将这三种手法结合起来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干预。

例如,将家庭感统训练项目、心理辅导等元素结合到社会工作干预过程中,社工和家长按照儿童个性化的需要和兴趣,根据家庭环境等因素,以家庭生活用品为主要活动器械,制定一系列亲子游戏。

这不仅能够提高活动设计的灵活性,也能保证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训练的日常化和生活化;同时,家长能和孩子平等地参与到活动中,促进孩子与周围人的互动。

赵亚茹等学者的研究也显示,将集体训练、个别心理指导和家长配合三种方式相结合,总有效率为96.6%。

[9]将感觉统合训练、心理干预和社会工作干预三种手法相结合,是今后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进行实践和研究的一个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