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模拟语文套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45743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考模拟语文套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模拟语文套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模拟语文套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模拟语文套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新课标高考模拟语文套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考模拟语文套题.docx

《新课标高考模拟语文套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模拟语文套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高考模拟语文套题.docx

新课标高考模拟语文套题

 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高三二轮复习

语文综合验收试题(3)【新课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吉祥瑞兽

张勃

龙是国家祥瑞。

古人认为,大凡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就会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此时便会有祥瑞出现,以彰显上天的满意和鼓励。

这种祥瑞,种类繁多,大体分为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5个等级。

其中“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龙和麒麟、凤凰、龟、白虎同为五灵之一,是最高等级的祥瑞。

在这里,龙又一次与国家政治有了关联。

不过,龙的吉祥意义并非仅与国家政治相关,它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

许多人喜欢用“龙”作为孩子的名字,更有些人将生儿育女的时间选择在龙年,以为龙年出生的孩子活泼可爱,生命力格外旺盛。

此外,民众们还在陶瓷、竹木、建筑、玉石、剪纸、刺绣等各种工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而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都鲜明地表达出人们对吉祥如意、美满健康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每当春节、元宵节来临,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的盛大活动。

至于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人们更愿意从事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以取得好兆头。

比如人们会选择在这天理发,俗称“剃龙头”,预示着新的一年里能够像龙一样精神饱满,生机无限。

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

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

龙舟竞渡规模亦宏大壮观,官员、百姓以至深闺少女都要临水观看。

唐代诗人张建封有《竟渡歌》描绘其精彩场面: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翰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端午节的真正起因应是辟邪消灾。

“五”(午)是天干中中间的数字,因而被古人认为具有极盛的含义,盛极而衰,因而它又包含着不祥的因素,因此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汉代的很多古籍都有“不举五月子”的记载。

五月初五更是不祥,旧俗在这一天要将未满周岁的幼儿带到外婆家躲藏,称“躲午”,这显然具有躲避灾难的含义。

端午节的一系列活动,如洒香汤(以艾叶、菖蒲煮水沭浴)、悬艾老虎素(用彩绸缝扎成粽子、辣椒、扫帚、布老虎等串以彩线挂于胸前)、饮雄黄酒、挂钟馗像等等,都以辟邪除祟为主旨。

至于龙舟竞渡,当是祭神娱神、祈获保佑的一种形式。

吉祥瑞兽是龙的主要属性,却并非龙性的全部。

也许可以这样说,没有一种动物比龙更难以言说,没有一种动物的文化属性比龙的文化属性更复杂,也没有一种动物文化能够比龙文化更多样。

在我国,对龙的认知、崇拜是多民族共同的事情。

龙,这个主要由想象力堆塑创造起来的复合动物,千百年来已深深地扎根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日常生活之中,它出现在皇宫朝廷,也出现在民宅陋巷;它现身于婚嫁场合,也现身于丧葬礼中;它舞动于街头,也张挂于家门;它被人们反复讲述,也被人们不断表演。

龙有容九似于一体的包容大度,亦有兴云布雨、利物济人的奉献精神,它刚健有为,昂扬奋进,它仪表威武,不容侵犯……

龙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和文化标志。

今天,炎黄子孙以龙的传人自居,以龙的精神自励,更盼望中华民族能够像龙一样迅速地腾飞起来,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百科知识》2012年1月)

1.下列关于“吉祥瑞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人认为只有当龙作为祥瑞出现,才说明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B.龙是国家祥瑞,属于最高等级的祥瑞。

龙的吉祥意义和国家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皇宫朝廷。

      C.龙的吉祥意义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虽然其表现形式各异,但表达的大多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

      D.在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中,像春节、元宵节的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的龙舟竞渡,都和龙的祥瑞意义有关联。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民众在各种工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这说明龙在民众心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地位。

      B.因为龙是吉祥瑞兽,所以在许多节日里都有关于龙的活动,这些节日都起源于龙的祥瑞意义,节日延续的是龙的祥瑞意义。

      C.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龙舟竞渡规模亦宏大壮观,人们都临水观看这种盛况,说明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D.吉祥瑞兽是龙的属性之一,龙还有更为复杂的文化属性,在中国也许没有哪一种动物文化能够比龙文化更具多样性。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龙凤呈样、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形式虽各异,但其意义都取自龙是吉祥瑞兽。

      B.龙出现在许多场台,形象各异;它被人们反复讲述,也被人们不断表演。

其实龙是人们凭空想像出来的,本没有原型。

      C.龙的文化属性复杂,包容大度、利物济人的奉献精神、刚健有为、昂扬奋进、仪表威武、不容侵犯等都是它的文化属性。

      D.几千年来,炎黄子孙以龙的传人自居,以龙的精神自励,传承和延续了中国许多传统节日中龙的文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

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

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

“诸豪杰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

”彭越曰:

“两龙方斗,且待之。

居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

“请仲为长。

”越谢曰:

“臣不愿与诸君。

”少年强请,乃许。

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

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

于是越谢曰:

“臣老,诸君强以为长。

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

”令校长斩之。

皆笑曰:

“何至是?

请后不敢。

”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

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

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

乃谓留侯曰:

“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

”留侯曰:

“与此两国约:

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

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

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

项籍已死。

春,立彭越为梁王,

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

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

高帝怒,使人让梁王。

梁王恐,欲自往谢。

其将扈辄曰:

“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

不如遂发兵反。

”梁王不听,称病。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

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

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雒阳。

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

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道见彭王。

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

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

吕后白上曰:

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遣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

”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

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

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选自《史记·彭越列传》,有删节)

【注】彭越此时被封为梁王。

4.对下列句子中加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期旦日日出会        期:

约定。

      B.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    引:

拉出。

      C.使人让梁王            让:

知会。

      D.于是上使使掩梁王      掩:

突袭。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彭越见识与才能的一组是(  )

①两龙方斗,且待之

②往从彭越,曰:

“请仲为长。

③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

④彭越乃悉引兵垓下,遂破楚

⑤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

⑥彭王壮士,今徒之蜀,此自遣患

      A.②④⑥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越曾经做过强盗,秦末时社会动乱,豪杰并起,彭越没有急于起事,而是耐着性子,择时而动。

      B.彭越虽然归附了刘邦,但显然也有自己的打算,并不打算完全听命于刘邦,所以刘邦才采用了留侯张良的计谋,以利诱之,彭越才助刘邦消灭了项羽。

      C.少年推举彭越为首领,彭越为了立威,在第二天集会时找借口杀掉一个不服从自己的人,一下子就震住了大家

      D.彭越被贬蜀州,路上遇到吕后,本想求吕后替自己求情,却没有想到吕后反而劝刘邦彻底消灭彭越,以绝后患。

这显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

“请仲为长。

”越谢曰:

“臣不愿与诸君。

                                                                                     

(2)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2012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

晚唐诗人。

8.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分)

                                                                                     

                                                                                     

9.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               。

地崩山摧壮士死,                。

(李白《蜀道难》)

(2)              ,              。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故乡的沉沦

耿立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

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

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

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

“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

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

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

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

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

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

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

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

那是故乡的屋檐。

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

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

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

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彻肤彻骨,透到了骨髓。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

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

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

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

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

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

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

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

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

但细心的老兵呢?

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

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

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

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

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

我的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

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

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

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中国许多乡村建起了成片的高楼,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中国转换如此之快的感叹。

      B.作者回忆童年在故乡背诵课文时常常仰望星空,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

      C.作者有意曲解成语“背井离乡”的含义,是强调故乡在游子心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D.研究生通过造假的方式欺骗台湾老兵,虽然是好意,但极大地伤害了老兵的感情。

      E.本文的语言饱含深情,深切的回忆交织着对农村现实的深刻思考,富有批判精神。

(2)文中台湾老兵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请简要分析(6分)

                                                                                     

                                                                                     

(3)本文以“故乡的沉沦”为题,有什么作用?

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

(6分)

                                                                                     

                                                                                     

(4)文中说: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

”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感悟。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潘光旦的人文情怀

①潘光旦一生的为人、处世、做学问都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他的一生“是旧时代一个学者的狷介、真诚、浪漫而又坎坷的一生”。

②潘光旦是学自然科学出身,但融通自然、社会两大科学体系。

他对婚姻、家庭、民族、宗教、历史、教育等都深有研究。

他提出“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的新人文史观。

③“仁者爱人”。

潘光旦是仁者。

他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爱学校,爱同事,爱学生,爱家人。

突出的是在1921年6月北京教育界李大钊领导的“八校教职员索薪团”罢教索薪斗争中,清华学生出于义愤,举行“同情罢考”,遭北洋政府的残酷镇压。

潘光旦所在的“壬戌(1922)级最为坚决,当局要求罢考学生必须写“悔过书”。

壬戌级有八人拒悔,被开除“级籍”,潘光旦是其一。

潘光旦宁肯牺牲出洋机会,也要据理力争。

闻一多对他十分敬佩,在家信中写道“圣哉光旦,令我五体投地,私心狂喜,不可名状!

”次年7月,时过境迁,学校才让他出洋。

④1946年1月,闻一多、李公朴被暗杀后,他成了暗杀的对象,不得不与费孝通等进步人士借昆明美领事馆避难。

未几,他出版新著《自由之路》,发表对建设新中国的设想,表达了对实现以民主化理念建国的强烈渴望。

⑤作为教育家的潘光旦,他爱校如家。

1935年他在清华教务长任上,严守校规,不徇私情。

一次安徽省主席刘镇华写信给潘,想让其两个儿子到清华旁听,他婉拒:

“承刘主席看得起,但清华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为它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把这点给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

”他坚决维护清华的制度,不怕得罪人。

他是一位刚正不阿,“不识时务”者!

⑥对于学生运动(“一二·九”运动),当时有人传谣,说潘光旦向宪警提供抓捕学生名单,以致激怒学生围攻他,有人抢走他的双拐,让他“独立”。

当事人钱伟长的回忆最为可信:

“他做教务长,做缓冲的人,保护青年的人。

有时不得不为当局讲几句话,可是他是很有分寸的,不是迫害学生的。

这一点很重要。

”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军警包围清华园时,戴中(黄葳)曾带别的学生一起藏在他家的天花板上。

⑦在与众多朋友的关系上,潘光旦与费孝通之间有点特别,他们亦师亦友。

费孝通自己说“我应当是他学生中受益最深的一个”。

费称赞他的性格是“牛皮筋”,“屈不折,拉不断,柔中有刚;力不懈,工不竭,平易中出硕果”。

费视他为活词典,说凡不知道的事情,不查词典,去问问潘光旦,一问就明白。

⑧潘光旦的最爱是藏书。

1936年住清华园新南院11号时,门前藤萝架上结出一对并蒂的葫芦,他十分喜欢,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

⑨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说: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他认为一切生命的目的在求位育。

“而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在教人得到位育,位的注解是‘安其所’,育的注解是‘遂其生’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的大欲。

”费孝通说潘光旦“他的人格就是位育概念的标本。

⑩1957年的反右,潘光旦获“罪名”是所谓“破坏民族关系”“鼓动土家族知识分子和群众找中央要求自治”。

这实在是不白之冤、是笑话。

他是社会学者,民族学家,他只不过是根据自己所作的科学研究和实地调查的结果向上级作如实反映,提出建议供政府参考而已,岂有他哉?

他虽被打为右派,但他不多做解释,不怨不尤。

(11)这期间潘光旦的家被抄、被封,他只能蜷曲在小披屋的水泥地上,没有被子,还是费孝通把自家没被封存的被子送来御寒。

6月10日病情恶化,老保姆找来费孝通。

费孝通将他拥入怀中,潘光旦就这样在老朋友的怀中告别了人世。

(12)1999年末,中央民族大学为潘光旦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会,出版了纪念文集。

他的皇皇十四卷本《潘光旦文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关于潘光旦的研究正在升温。

(13)口衔烟斗的潘光旦,一脸的微笑,拄着双拐,穿过雾霭,正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

(摘自《人物》杂志,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1999年末,中央民族大学为潘光旦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会,《潘光旦文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关于潘光旦的研究已经掀起了热潮。

      B.他拒绝请托维护清华制度与后文在处理学生运动时“为当局说话”的行为表明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作为学者,其思想有困惑与矛盾的一面。

      C.为支持李大钊领导的“八校教职员索薪团”罢教索薪斗争,潘光旦参加了“同情罢考”,并拒绝写悔过书,甚至牺牲出洋机会也据理力争。

      D.潘光旦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说明他很有生活情趣又不乏文人雅士的情调。

      E.文章运用肖像、语言、动作以及侧面描写手法,为我们再现了一代学者的风范。

(2)文中提到潘光旦“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结合文本,说明“人文情怀”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3)本文在介绍潘光旦的同时,多次引用闻一多、费孝通、钱伟长等人的话,试分析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6分)

                                                                                     

                                                                                     

(4)文章说“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请结合他的表现加以阐释,并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看法。

(8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2012山东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