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docx
《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资料
资料
中美贸易不平衡产生的原因和对策
实现中美双边贸易相对平衡的基本条件是促进货物、服务和投资的自由贸易。
没有双边的自由贸易,就不可能实现双边贸易持续的相对平衡
文/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
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贸易不平衡成为一种常态,各国能够做的只能是控制不平衡程度,实现相对平衡。
目前中美贸易不平衡程度较高,基本特征是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服务和资本投资贸易逆差。
在全球产业链和分工体系的快速变革中,虽然过时的国际货物贸易统计体系放大了中美货物贸易的不平衡程度,但仍然存在较严重的不平衡。
实现中美双边贸易相对平衡的基本条件是促进货物、服务和投资的自由贸易。
没有双边的自由贸易,就不可能实现双边贸易持续的相对平衡。
一、从全球化看中美贸易发展的现状
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从来就不是绝对平衡的,即使经济全球化对各国贸易流量分布有某种均衡效应,也不可能形成各国同时满意的绝对平衡格局,国际贸易不平衡是一种常态。
从1985年到2005年,世界主要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增长5.8倍,各年逆差呈现逐渐增加趋势,总额从756.5亿美元增加到3600亿美元。
这说明,全球化并没有停止国际贸易的不平衡趋势。
全球化既使货物贸易流量快速增长,也使服务和资本投资贸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
随着全球需求结构变化,在产业发展中,依赖土地、地矿和能源资源的农业和工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依赖知识、技能和其他劳动服务的比重逐渐提高。
随着全球产业链和产业分工的重新调整,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资本流动由单向(发达国家的过剩资本流入到发展中国家)向双向(资本既从发达国家流入发展中国家,又从发展中国家流入发达国家)变化。
在这种形势下,衡量各国之间的贸易是否平衡不能沿袭传统的贸易思维,不能只看货物贸易流量的变化,还要看服务和资本贸易流量的变化。
中国“入世”以来,中美之间的总体贸易格局一直表现为“交互逆差”或“交互顺差”。
就是说,双方中的任何一方既不是单纯的顺差,也不是单纯的逆差,而是既有顺差又有逆差。
在货物贸易方面,中国是顺差,美国是逆差;在服务和资本投资贸易方面,美国是顺差,中国是逆差。
去年,美国对华的货物贸易逆差按美方口径为2325亿美元。
在这个数字中,实际上有大约60%是由美国公司或其他第三国(地区)企业在中国加工出口的产品,这是在中国的美国资本获取利润的载体。
如果将这部分剔除掉,那么美国对华货物贸易的实际逆差就只有1000多亿美元。
如果将服务和资本投资贸易考虑进来,近几年美国对华的“总体贸易逆差”实际上明显低于美国媒体宣传的数字。
随着“入世”过渡期结束,今年以来中国不仅扩大了工农业等实体性产业的市场开放,外商在这些领域的股权投资门槛大幅度降低,而且也加快了金融、保险、科技信息、公用事业(3757.711,-136.89,-3.51%)和其他服务领域的市场开放,比如允许外商以QFII方式进入资本市场,增加包括吸收人民币存款在内的银行业务,允许外商投资交通设施和公用事业等等。
预计今年美国对华的服务和资本投资贸易的顺差将会显著增加,从而美国对华的“总体贸易逆差”也会明显减少。
二、中国贸易快速增长:
谁是贡献者?
谁是受益者?
中国近30年对外货物贸易增长经历了从逆差到顺差的周期性变化。
从1978年到1988年的11年中共有408.5亿美元贸易逆差。
这个阶段快速进行进口替代,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换取价格高昂的制造技术和设备。
随着进口替代带来生产能力的提高,技术进步加快,进出口贸易结构逐步改善,贸易体制改革增加外贸活力,要素生产率提高,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被迫选择出口导向战略,促使进出口贸易出现了由逆差向顺差的转换。
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引擎。
近5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8%,占世界贸易比重从3.6%提高到7.7%。
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给世界市场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使欧、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获得了类似于上个世纪60年代“高增长、低通胀”的成就。
把工厂搬到中国的美国公司,利用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紧缺资源和巨大的需求市场,获得了巨额利润。
而中国以宝贵的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在全球产业链的加工、组装环节只是赚了一点加工费和劳务费,挣了一点辛苦钱。
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融入世界市场体系的过程中,中国不仅实现了出口货物贸易快速增长,而且也使进口货物贸易保持持续强劲增长的势头。
从2001年到2006年,中国的货物进口额从2435.5亿美元增加到7916.1亿美元,5年增加2.25倍,年均递增27%;中国的货物进口额占世界货物进口总额的比重从3.35%提高到6.81%。
在这个基础上,今年头4个月的进口增长速度仍然接近20%。
可见,中国不仅为世界创造了价廉物美的供给市场,也为世界创造了容量巨大的需求市场,为美国和其他贸易伙伴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中国既是贡献者,也是受益者,而中国的贸易伙伴是更大的受益者。
但应当客观地看到,在劳动力供给处于高峰时期,中国这个巨大的进口市场需要有强劲的出口市场来支持。
如果外部力量对其出口市场过分限制和打压,就有可能打破中国进口高速增长的惯性。
其结果,既会损害中国的利益,也会损害中国贸易伙伴的利益。
三、中美货物贸易不平衡是多个原因造成的
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占全球货物贸易逆差的比重从8.83%提高到28.33%,而同期德国和日本的货物贸易顺差占全球比重从56.52%提高到76.75%。
实际上,欧洲和中国以外的亚洲经济体是美国和世界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地。
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女士和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罗奇教授,对美国贸易逆差的解释比较符合现实。
巴尔舍夫斯基女士指出,美国逆差“是多个原因造成的,并不仅仅由汇率决定”,“美国人消费欲望过于旺盛”,没有储蓄的习惯。
罗奇教授也说:
“美国贸易的真正的问题在于投资与储蓄之间的失衡”,“进口飙升更多是美国所处在的国内消费过剩特殊时期的产物”。
他们一致认为,美国人的过度消费和储蓄不足造成了过度进口和贸易逆差。
造成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原因,既有外因又有内因,相对于外因,内因起主导作用。
这个内因,除了“过度消费引起过度进口”以外,还与“美国的市场不够开放和出口不足”有关。
第一,面对全球产业结构和全球市场格局的变化,美国没有主动调整过时的贸易战略和政策,而推行“出口保护主义”和“市场限制主义”,限制能源资源、高端技术和科技产品的出口,甚至对中国继续采取一些违背WTO精神的歧视性措施和禁售。
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让那些政策弹性较大的国家如德国可以获得更多的对华出口,美国对华出口的一部分被德国等国家获得,这种“国家卖方竞争”无疑会对美国产生“挤出效应”,减少美国的出口机会。
第二,面对全球化浪潮,美国“害怕与贫穷国家竞争”,“提高准入标准进而提高外国企业的成本,以削弱外国企业的竞争力”。
比如,在能源、航空、农业和先进制造等领域,美国对外国特别是中国资本的限制有增无减。
这样做的结果是可出口商品减少,使得美国在全球出口总规模中的相对比重降低。
第三,美联储在较长时期内实行膨胀性货币政策,以低利率方式创造过剩的美元流动性,从而人为地造成美国资产升值和“财富效应”。
在贷款利率很低的情况下,理性的美国人当然愿意大量刷卡消费;在财政债券融资利率很低的情况下,财政部会不加节制地发行公债以满足五角大楼的支出需要。
在美国国内中低端产业出现空心化的背景下,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美国消费品和公共投资品需求无限制扩大,它们中的很大一部分要靠进口来满足。
第四,美国用超额发行的美元纸币大量购买并囤积石油和其他稀缺程度较高的物资,加剧了内外需失衡。
近几年,美国和全球市场存在一个重要的循环:
美国石油储备增加-全球石油涨价-美国囤积更多的石油……石油储备不断增加和油价上升,必然花费越来越多的美元,使美国进口额显著增加。
第五,无节制的对外战争和全球扩张使得美国政府的公共开支不断膨胀。
2004财年联邦财政赤字达到历史最高纪录的4130亿美元,去年仍然高达2482亿美元。
政府公共开支膨胀必然造成公共品需求膨胀,在国内一般公共品供给增长一定的条件下,只有靠进口来填补供求缺口,从而扩大对外贸易赤字。
在分析中美贸易不平衡产生的原因时,中美双方都应当采取客观而又理性的态度,应当更多重视像巴尔舍夫斯基女士和罗奇教授这样的务实人士的看法,找到妥善解决的方案。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双赢的良好效果,并继续推动中美贸易健康快速增长。
四、解决中美贸易问题,美国和中国能够做什么?
美国如果把双边贸易不平衡的原因简单地推给对方,不重视自己的内因,不重视控制本国的过度消费和过度进口的欲望,不努力扩大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增加出口,不仅对对方不公平,而且也会使贸易不平衡问题更加严重。
因此,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最好途径是双方共同致力于消除产生这些问题的因素,在双边市场共同促进自由贸易。
美国方面应该控制过度进口,实现自由出口。
控制过度进口的首要措施是:
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削减美元在全球的供应量和流动性;提高国民储蓄率,逐步扭转投资和储蓄失衡的格局,限制高负债下过度的私人消费;紧缩联邦政府开支,特别是通过改变全球扩张战略紧缩美国在全球的军费开支,国会应当停止不断放宽债务发行限额标准的做法,严格限制国债发行,减少政府在高负债下过度的公共消费。
只要家庭赤字和政府赤字控制住了,促使家庭和政府均做到收支基本平衡,不断改善消费和储蓄的关系,就可以为解决贸易赤字问题提供基本保障。
为了扩大出口,美国需要调整与全球化和WTO规则不够和谐的贸易政策和体制,修改已经不合时宜的国内贸易法案,扩大产业和技术市场的对外开放。
在中低端制造业和一般加工业不断向外转移的背景下,美国的优势产业越来越缩小在“产业宝塔”的尖端位置上,比如高端信息技术工业、现代军事工业、航天航空和铁路交通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环境保护以及金融和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等。
如果美国全面开放这些产业和市场,并实现出口贸易的自由化,可望为解决美国贸易问题做出直接贡献。
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在理论上可以缓解中美贸易问题,但实际效果甚微。
从2005年7月21日到今年5月25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超过8%,但这期间中国对美顺差或美国对华逆差并没有减少,这说明汇率人民币升值和顺差减少并没有明显相对的关系。
正如罗奇所说,汇率调整不可能解决中美和全球的贸易失衡问题,“汇率绝非当前全球失衡的‘灵丹妙药’”。
中国方面应该从内外两方面采取措施。
对内主要是:
逐步调整国民财富分配的政策和制度,特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工资和农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改善消费与投资和储蓄之间的关系,逐步改变工资增长慢于利润增长、政府税收增长和GDP增长的现实状况,给中低收入者减税,逐步降低国民储蓄率,促使全社会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
对外主要是:
适当扩大进口,合理控制出口,促使人民币汇率水平渐进提高以实现其合理均衡。
扩大进口的重点是增加政府采购,增加有利于缓解国内能源资源供求矛盾、改进经济结构、促进自主创新的资源和技术产品的进口。
合理控制出口的重点是进一步调整出口导向政策,继续较大幅度降低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强其出口资质管理,严格限制出口扩张势头。
今年以来,为了实现“减顺差”目标,中国政府多次派采购团到美国直接采购商品和技术设备,增加即期进口;对农、林、畜牧、渔、煤炭开采等81个行业实现鼓励技术引进的政策,扩大长期进口;对高能耗、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降低出口退税率或提高关税税率,限制过度出口。
从煤炭进出口贸易最新变化情况来看,这些措施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出来。
随着中国人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未来中国高端商品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大,金融、保险和信息等服务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节能环保产业的拓展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而美国在这些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可以搭上中国这辆“快车”,增加美国的对华出口。
但要达此目的,美国应当更加开放对华出口市场,清除对华出口贸易的所有歧视性条款.特别是解除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等方面的限制。
中美建交以来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现在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则是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
按照美方的统计,2003年中国向美国出口达1632.5亿美元;按照中方的统计,这一数据也达924.7亿美元,而2004年前9个月便为885.1亿美元。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03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为1241亿美元,占美国对外贸易赤字总额的25%左右;据中方统计,美国对中国贸易赤字也占美国对外贸易赤字总额的20%左右,而且这一比例近年来基本维持不变。
中美贸易不平衡状况将长期存在,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国储蓄率的差异。
一般来说,如果一国的储蓄大于投资,则表现为该国净出口为正或贸易顺差;如果一国的储蓄小于投资,则表现为该国的净出口为负或贸易逆差。
中国国内的高储蓄率导致较高的贸易顺差;而美国之所以存在大量的贸易逆差主要是其储蓄率偏低,以及因庞大的军费开支、政府的减税计划、低利率政策所导致的高涨的国内投资缺口。
二、收入水平差异而导致的两国消费需求的不对称性。
一般来说,人们的消费选择与其收入水平密切相关,随着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会随之逐渐升级和转换。
在收入水平较低时,人们的绝大多数支出都集中在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上,此时的恩格尔系数非常高;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较高时,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还可以购买高端产品来提高福利水平。
显然,无论人们的收入水平高低,生活必需品都是必须购买的。
中国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很强的成本优势,而且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这就导致了美国必然大量进口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属于高档产品,由于中国居民收入水平比较低,对美国生产的高端产品的需求也就非常低。
这种因为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而导致的两国对贸易产品需求的不对称性是造成两国贸易不平衡的长期因素。
三、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的限制。
中美两国经济互补,美国的比较优势在高科技、知识密集型设备与产品,中国的比较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品。
美国对华技术出口控制趋于严厉,美国公司对华技术出口申请获准率下降,抑制了美国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进一步加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四、国际分工格局的重组。
中国劳动力素质好,工资低廉,发达经济体以及新兴工业发达经济体纷纷将工厂迁移到中国生产,依旧利用原来的贸易渠道销往美国,增加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实际上,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是整个东亚地区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即东亚各国对中国的产业转移也将东亚各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
因此,这种由东亚经济结构转换而产生的中美贸易差额短时期内是不可能消失的。
五、原产地规则的差异。
由于原产地规则的差异导致许多产品被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增加了中国的顺差数字。
著名经济研究机构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说过,从1994年至2003年中,中国的出口从1210亿美元发展到3654亿美元,其中外国投资公司或合资公司贡献了出口增长的65%。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各国经济国界日渐模糊,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使国际贸易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的以国界划分的模式,以往的统计方法不能客观地反映国家间的贸易关系,因此,不能简单地以所谓贸易顺差或逆差来判断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大小。
六、美国出口统计的不精确。
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由于出口统计的不精确,每年约有10%的出口商品没有向商务部报告,而商务部对进口的审计工作做得很好,致使政府统计的外贸逆差过高。
以Microsoft公司为例,其向全世界销售了近千亿美元软件产品,但它不是按照传统的货物商品的出口方式,在美国生产光盘,贴上标签后在世界各地销售,而是在销售地生产,将销售收入送回国内或在互联网上发售产品,以电子方式收取货款。
这些销售收入则不计入传统国际收支中的出口所得。
可见,中美贸易不平衡是两国经济发展阶段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美国贸易战略造成的;从理性的经济学角度来考虑,中美贸易不平衡不是大问题。
但为什么中美贸易不平衡又确实是长期以来造成双方政治经济摩擦的主要原因呢?
一、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贸易顺差越大,对本国国民收入增加的作用越大,解决失业和危机问题的作用越大;贸易逆差越大,往往伴随着出现的是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
从这一基本理论出发,美国决策者非常关注双边贸易差额问题,中国作为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必然首当其冲。
二、从美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统计,1990—2000年美国经济增长的20%功归于出口的增加,而且通常认为,美国每出现1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就相当于损失2000个就业机会。
按照美国官方公布的数字,2003年对中国逆差达1348亿美元,相当于损失27.4万个就业机会,因而美国将失业等国内问题归罪于中国的贸易逆差就相当自然了。
三、美国具有全球最强的政治经济能力和谈判能力,以贸易逆差为借口引起中美贸易摩擦是美国实现"经济霸权"和"政治霸权"的重要手段。
实际上,美国通过巨额贸易逆差,不但成功地实施了其全球化战略,获取全球利益,而且将全球经济的波动紧密地与美国拴在一起,使世界经济越来越难以摆脱对美国经济的依赖,美国的"经济霸权"与"政治霸权"得以相互促进,短期内其他国家难以有有效的抵制对策。
......
6随着中国和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密切,两国间贸易额持续增长。
与此同时两国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多,其中两国贸易差额不断扩大是美国限制中国产品对美出口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这给中美日益发展的贸易关系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本文试从中美贸易和贸易差额现状入手,从政治、经济以及统计技术等方面详细分析了中美贸易产生巨额差额的原因,同时分析了中美贸易差额对双边(特别是对我国)的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
最后结合前面的分析,具体探讨了面对中美贸易差额,我国面对可能导致的不利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中美贸易和贸易差额的现状,这一部分是本文分析的基础;第二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以及统计标准和技术等方面具体分析了中美两国贸易差额产生的原因,总体上认为贸易差额的存在不是哪一国单方面造成的,而是两国经济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三部分论述了中美贸易差额的存在对双方经贸关系的不利影响,虽然贸易差额是双方经贸博弈的必然结果,对双方总体上来说是双赢的,但是给双方特别是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中美贸易差额双方应如何面对,一方面是双方要共同努力缓解贸易差额,另一方面中国要采取相应对策以减小由此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评论
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中美双边贸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为中美贸易失衡加强,即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持续增大。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发展和美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日益相对下降以及现实的中美贸易不平衡等问题的加剧,为保护自身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美国出台了许多对华贸易政策与手段,对中美贸易正常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干扰影响,需要我们采取恰当的措施应对,以保证我国国民经济顺利、健康的发展。
本文以近30年的中美贸易数据和相关经济数据作为基本分析依据,在国际产业转移大背景下分析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和双方贸易利益流向。
发现美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内贸易等手段,以加工贸易的形式实现传统产业向中国顺利转移。
这种双边贸易既符合国际分工的原则,又符合双方经济利益,是双赢的格局。
中美贸易失衡是美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
美国尽管长期贸易逆差,但同时保持失业率下降,经济增长稳定等诸多有利的经济现象。
美国在中美贸易中得到的利益远远大于我国。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数据来判断双方的利益得失,而应从经济增长、贸易条件、物价水平以及失业率等方面来分析双方的利益流向。
中美两国政府应该理性对待中美贸易失衡,双方都有责任维护中美贸易的健康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在中美贸易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如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利益流失严重和外贸依存度偏高等现象。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处于国际分工的底端状况,我国政府和企业必须在相关领域进行调整,以便促进中美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中美贸易的迅速发展,中美贸易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更是以贸易失衡“受害者”的身份频繁引发贸易争端,对中国实行贸易制裁。
那么,是否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源在于中国,是否贸易顺差就代表贸易的利益分配,而中国就必须承担贸易顺差的“代价”呢?
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对中美贸易失衡的成因进行研究。
关于中美贸易失衡的成因有很多方面,首先,中美双方关于贸易额的统计数据都是不准确的,中美贸易顺差的规模虽然没有美国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那样巨额,但是中方的统计数据也存在遗漏和误差,低估了中美贸易顺差额。
于是,在进行贸易计价、转口贸易和服务贸易方面的修正之后,我们对中美贸易失衡的规模做出了较为客观的估算,得出2005年美国官方统计的美中贸易赤字的最佳估计值为1542.3亿美元。
其次,在正确认识中美贸易失衡的规模之后,我们也要认识到,中美贸易失衡是一个即定的趋势并且不是一时半刻可以扭转解决的,但是中美贸易顺差并不意味着中国在贸易中获利。
在经济全球化视角下,造成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很多,东亚地区产业转移使中国承接了东亚经济体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国际直接投资及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加剧了中美贸易顺差额,从而掩盖了贸易利益的分配关系;美国宏观经济失衡导致对外贸易必然出现逆差,美中贸易逆差只是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的一个缩影;中美之间的贸易是互补性的贸易,但是美国对华的出口管制政策却人为的加剧了中美的贸易不平衡。
因此,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源并不在于中国,并且,贸易逆差并不代表贸易的利益分配,美国在拥有贸易逆差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当美国再次以贸易逆差“受害者”的身份引发贸易争端,发起贸易制裁时,我们就能据理力争,应对有策,从发展战略上处理好中国作为大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所引起的国际摩擦和利益冲突问题。
中美两国自建交以来,双边贸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与此同时,双边贸易失衡问题也日益突出和严重,不断引发贸易争端和摩擦。
据统计,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
到2005年,美国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同时,中国也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四大出口市场。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达到2116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了4倍,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亿美元,分别比1996年增长5倍和2倍。
按照美方统计,2005年,中美贸易额为2853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2435亿美元,自美国进口418亿美元,分别比1996年增长3.5倍、3.7倍和2.5倍。
中美贸易差额的急剧攀升,影响了两国正常的贸易往来,中美贸易差额问题日益引起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6年2月,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又公布了一份关于“美中贸易政策”的评估报告,美方宣称,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缺乏公平性、可持续性、平衡性。
提出建立一个专门针对中国的特别工作组,旨在搜集中国“不公平贸易”的证据,提供与美中贸易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这说明美国正在进一步调整对华贸易政策和对华贸易谈判力量,其中贸易逆差问题也会再次成为美国讨价还价的一个重要筹码。
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中美双边经贸关系中无法回避的现实。
本文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和比较的研究方法,从中美贸易失衡的现状分析入手,全面分析中美贸易失衡产生和扩大的原因,阐述双边失衡给两国带来的影响及引发的各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改善贸易失衡的对策。
论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
本部分主要是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以及预期创新点。
第二部分是中美贸易的历史和现状。
在回顾中美贸易历史的同时,用数字,图表等论证方法说明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现状。
第三部分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从技术统计和经济因素两个方面系统地说明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