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科技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4524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6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科技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浙江科技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浙江科技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浙江科技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浙江科技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科技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

《浙江科技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科技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科技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docx

浙江科技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

附件4:

 

浙江科技学院

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项目建设规划

 

2009年2月

一、单位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

(1)

(一)单位简介┄┄┄┄┄┄┄┄┄┄┄┄┄┄┄┄┄┄┄┄┄┄

(1)

1.学术队伍能力较强,特色明显┄┄┄┄┄┄┄┄┄┄┄┄┄

(1)

2.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较好┄┄┄┄┄┄┄┄┄

(2)

3.学科特色鲜明,科学研究水平较高┄┄┄┄┄┄┄┄┄┄┄(3)

4.中德合作不断加强,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4)

5.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充足,工作条件较好┄┄┄┄┄┄┄┄(5)

(二)总体建设目标┄┄┄┄┄┄┄┄┄┄┄┄┄┄┄┄┄┄┄┄(5)

1.主要思路举措┄┄┄┄┄┄┄┄┄┄┄┄┄┄┄┄┄┄┄(5)

2.具体目标┄┄┄┄┄┄┄┄┄┄┄┄┄┄┄┄┄┄┄┄┄(6)

3.建设内容与进度┄┄┄┄┄┄┄┄┄┄┄┄┄┄┄┄┄┄(9)

二、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分析┄┄┄┄┄┄(10)

(一)我校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10)

1.是建设创新型省份,服务于我省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客观要求┄┄┄┄┄┄┄┄┄┄┄┄┄┄┄┄┄┄┄┄┄┄┄┄┄┄┄┄┄┄┄┄(10)

2.本科教育历史较长,教学与科研内涵提升亟待提高办学层次

┄┄┄┄┄┄┄┄┄┄┄┄┄┄┄┄┄┄┄┄┄┄┄┄┄┄┄┄┄┄┄┄(10)

(二)我校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特殊性┄┄┄┄┄┄┄┄(11)

1.中德合作办学特色鲜明,有助于提升我省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11)

2.是对我省研究生培养学科结构的有益补充和进一步完善

┄┄┄┄┄┄┄┄┄┄┄┄┄┄┄┄┄┄┄┄┄┄┄┄┄┄(12)3.有利于打造服务于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特色学科┄┄┄┄(13)

三、授权学科建设规划┄┄┄┄┄┄┄┄┄┄┄┄┄┄┄┄┄┄(14)

(一)机械工程学科建设规划┄┄┄┄┄┄┄┈┈┄┄┄┄┄┄(14)

1.现有基础┄┄┄┄┄┄┄┄┄┄┄┄┄┄┄┄┄┄┄┄┄(14)

2.问题及不足┄┄┄┄┄┄┄┄┄┄┄┄┄┄┄┄┄┄┄┄(19)

3.建设目标┄┄┄┄┄┄┄┄┄┄┄┄┄┄┄┄┄┄┄┄┄(19)

4.建设内容┄┄┄┄┄┄┄┄┄┄┄┄┄┄┄┄┄┄┄┄┄(20)

5.建设措施┄┄┄┄┄┄┄┄┄┄┄┄┄┄┄┄┄┄┄┄┄(23)

(二)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建设规划┄┄┄┄┄┄┄┄┄┄┄┄(27)

1.现有基础┄┄┄┄┄┄┄┄┄┄┄┄┄┄┄┄┄┄┄┄┄(27)

2.问题及不足┄┄┄┄┄┄┄┄┄┄┄┄┄┄┄┄┄┄┄┄(32)

3.建设目标┄┄┄┄┄┄┄┄┄┄┄┄┄┄┄┄┄┄┄┄┄(32)

4.建设内容┄┄┄┄┄┄┄┄┄┄┄┄┄┄┄┄┄┄┄┄┄(33)

5.建设措施┄┄┄┄┄┄┄┄┄┄┄┄┄┄┄┄┄┄┄┄┄(36)

(三)土木工程学科建设规划┄┄┄┄┄┄┄┄┄┄┄┄┄┄┄(38)

1.现有基础┄┄┄┄┄┄┄┄┄┄┄┄┄┄┄┄┄┄┄┄┄(38)

2.问题及不足┄┄┄┄┄┄┄┄┄┄┄┄┄┄┄┄┄┄┄(41)

3.建设目标┄┄┄┄┄┄┄┄┄┄┄┄┄┄┄┄┄┄┄┄┄(41)

4.建设内容┄┄┄┄┄┄┄┄┄┄┄┄┄┄┄┄┄┄┄┄┄(42)

5.建设措施┄┄┄┄┄┄┄┄┄┄┄┄┄┄┄┄┄┄┄┄┄(46)

四、支撑学科建设规划┄┄┄┄┄┄┄┄┄┄┄┄┄┄┄┄┄┄(48)

(一)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规划┄┄┄┄┄┄┄┄┄┄┄┄(48)

1.支撑学科对授权学科的作用┄┄┄┄┄┄┄┄┄┄┄┄┄(48)

2.建设目标┄┄┄┄┄┄┄┄┄┄┄┄┄┄┄┄┄┄┄┄┄(50)

3.建设内容和措施┄┄┄┄┄┄┄┄┄┄┄┄┄┄┄┄┄┄(50)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规划┄┄┄┄┄┄┄┄┄┄┄(55)

1.支撑学科对授权学科的作用┄┄┄┄┄┄┄┄┄┄┄┄┄(55)

2.建设目标┄┄┄┄┄┄┄┄┄┄┄┄┄┄┄┄┄┄┄┄┄(57)

3.建设内容和措施┄┄┄┄┄┄┄┄┄┄┄┄┄┄┄┄┄┄(58)

(三)数学学科建设规划┄┄┄┄┄┄┄┄┄┄┄┄┄┄┄┄┄(64)

1.支撑学科对授权学科的作用┄┄┄┄┄┄┄┄┄┄┄┄┄(64)

2.建设目标┄┄┄┄┄┄┄┄┄┄┄┄┄┄┄┄┄┄┄┄┄(66)

3.建设内容和措施┄┄┄┄┄┄┄┄┄┄┄┄┄┄┄┄┄┄(67)

(四)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规划┄┄┄┄┄┄┄┄┄┄┄┄┄┄(72)

1.支撑学科对授权学科的作用┄┄┄┄┄┄┄┄┄┄┄┄┄(72)

2.建设目标┄┄┄┄┄┄┄┄┄┄┄┄┄┄┄┄┄┄┄┄┄(74)

3.建设内容和措施┄┄┄┄┄┄┄┄┄┄┄┄┄┄┄┄┄┄(74)

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77)

(一)现状分析┄┄┄┄┄┄┄┄┄┄┄┄┄┄┄┄┄┄┄┄┄(77)

(二)建设目标┄┄┄┄┄┄┄┄┄┄┄┄┄┄┄┄┄┄┄┄┄(77)

(三)建设内容及措施┄┄┄┄┄┄┄┄┄┄┄┄┄┄┄┄┄┄(78)

浙江科技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项目建设规划

一、单位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

(一)单位简介

浙江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在中德合作过程中成长起来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其前身为杭州市政府和浙江大学于1980年10月联合创办的“浙江大学附属杭州工业专科学校”。

1987年,学校更名为“杭州高等专科学校”,部分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1992年,更名为“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所有专业招收本科生。

学校于2000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更名为“浙江科技学院”。

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以执行中德政府级合作办学项目为契机,学习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经验,致力于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校和德国16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学校总占地1428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下设11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部和1个工程实践中心,有全日制本科生13556人。

学科涵盖理、工、文、经、管、教育6大门类,40个本科专业中工科类专业占70%,是浙江省属本科高校中工科学科类别最齐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最鲜明的高校。

1.学术队伍能力较强,特色明显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造就和凝聚一支高水平有特色的学术队伍为目标,启动了“人才工程”,着力实施了“学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博士化’计划”、“‘四级人才梯队’培养计划”、“青年教师下企事业单位实践进修计划”等,为开展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队伍支撑。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75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76名,副高职称教师232名,博士学位教师114名,占15%;另有在读博士60名。

涌现了一批优秀学术骨干,现有教师中2人获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6人入选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4人被评选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获省教学名师称号,5人获省优秀教师称号,4人获省教坛新秀称号。

应用型、国际化”师资队伍特色进一步显现,共选送208名教师赴德、英、美等国进修和交流;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201人,约占专任教师的26%。

2.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较好

学校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全面学习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教学质量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的高度认可,2007年以良好的成绩(17个A)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重点专业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11门;主编出版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部、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省级重点教材6部。

学生综合素质高,实践应用能力强,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3.01%、97.01%、95.79%,名列我省高校前三位。

近3年,取得省级以上大学生各类科技竞赛奖495项(次),其中国家级奖22项。

3.学科特色鲜明,科学研究水平较高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主动服务我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紧密契合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通过凝炼方向、优化配置、学科交叉、校企合作,重点打造了服务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生态高效农业的特色学科。

我校申报授权学科中“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均为省级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学科拥有国家特色专业。

“机械工程”致力于先进制造业为依托的现代物流装备技术研究;“化学工程与技术”以“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为特色,侧重于以工促农、服务现代农业;“土木工程”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研究能力,其“软土快速筑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处于国内一流水平。

“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设计艺术”、“数学”等4个支撑学科拥有较强的学术队伍和研究实力,能对申报授权学科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近5年,学校新增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重点学科,建设了一批校级重点学科,已形成了具有较强特色的学科建设格局。

学校实施“校企合作工程”,加强校企、校地合作,与地方企业、行业共建20多家研发中心,向地方政府派遣了法人科技特派员和团队科技特派员。

科研能力和水平有了大幅提高,目前,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46项,其中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3年科研经费累计达11208万元。

5年来发表论文3343篇,其中425篇被收入三大索引,引用率较高。

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172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奖项19项。

部分成果已经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我校获教育部200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的“软基快速筑堤方法与技术”,得到国内专家的高度评价:

“该成果是软基上建造构筑物方面的一个重大创新”、“总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软粘土的远距离管道输送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该研究项目已在50多项软基堤坝工程中应用,获得发明专利2项。

4.中德合作不断加强,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相继执行了中德政府级合作、省州合作、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合作等一系列的中德教育项目,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1992年,国家教委将我校确定为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试点院校。

近年来,在与7所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的基础上,与2所德国合作学校开展了研究生培养项目。

通过联合培养本科生、合作培养硕士生、共同举办双校园国际化专业、跨国实习和毕业设计、开展项目教学等多种形式,在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与科研资源、共建学科平台、共享海外智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我校学科建设与国际接轨。

经省政府批准的“浙江省中德科技促进中心”设在我校。

学校建有中德媒体与设计研究所、中德ZEHN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联合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开展了国际合作科研项目24项。

学校先后选送近140名教师赴德国进修和交流,他们在借鉴德国办学经验、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5年来,吸引国外专家学者参与我校学科建设共259人次,聘请了包括巴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终身教授在内的外籍名誉教授31人,其中3名教授获得省政府“西湖友谊奖”。

我校中德合作办学模式已成为国内高校中外合作教育的一个成功典范。

5.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充足,工作条件较好

各类设施功能齐备,办学条件能满足教学、科研及研究生培养需要。

现有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1个,工程实践中心1个,校、院级实验中心10多个,设建制实验室37个,其中基础实验室9个,专业实验室28个。

全校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总值达13250.11万元,共有15823台(件),大型仪器设备(10万元及以上)3169万元,117台(件)。

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拥有图书165.7万册,长期订阅的中外文期刊近20693种,电子资源数据库10多个。

校园网主干采用纯千兆光缆,基础网路百兆到桌面;现有教育科研网、电信等多个互联网出口链路,总带宽达500M。

(二)总体建设目标

今后三年,学校将紧扣我省及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凝练学科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强力打造一批年龄、职称、学缘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应用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的学术团队,全面提高我校的学科建设质量和水平,高质量地完成我校的硕士单位建设任务,为浙江省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主要思路举措

创新适应。

按照我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要求,实差异化发展策略,致力于应用科学研发,培养我省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需要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重点投入。

以重点建设、集中突破为策略,倾力打造授权学科,每年投入不低于1500万元,逐年递增30%以上。

国际合作。

借助德国先进制造领先优势和我校长期的紧密合作优势,共享跨国优质教育资源,从国际化层面上训练学术队伍。

提高效益。

通过立项建设,使各二级学科或学科方向达到较高水平,能够相互支撑,研究任务充足,跻身学科先进行列。

2.具体目标

(1)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

围绕学科建设规划和目标,聘请3-5名共享院士,努力构建以钱江高级人才(特聘教授)、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为重点的高层次师资队伍,着力打造和凝聚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

加大联合培养研究生力度,引进一批具有丰富指导经验的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兼职研究生导师在40人以上,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充裕的指导力量。

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提升科研学术水平,完善中青年教师“四级人才梯队”建设,实现国家级人才奖项新突破。

优化学术队伍结构,深入实施“青年教师‘博士化’计划”,全校专任教师中博士比例在25%以上,其中申报授权学科的博士比例在65%以上。

“应用型、国际化”特色进一步强化,工科类一级学科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比例在40%以上,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有明显提高。

对申报授权学科骨干教师到校外担任研究生兼职导师、到985高校做访问学者和出国进修深造给予政策倾斜和经费保障。

(2)科研实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对申报授权学科,在经费和人才配备上给予重点投入,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力争通过3年的建设达到国内同类具有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的较高水平。

加强对支撑学科的重点扶持,争取进入省级重点学科建设行列。

培育2-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国家级工程中心,建成一批与企业共建的研发机构。

大力支持教师开展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研究,在“973”、“863”等重大科研项目上有新突破,承担省级重大和国家级科技项目稳步增加,3年内科研总经费在1.3亿元以上。

获得一批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力争国家级奖项的突破。

(3)构建完善研究生教育基础平台。

围绕申报授权学科的人才培养,不断推进优质课程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新增2-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争取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建成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大基础理论课程建设,夯实教学平台,完善研究生教育支撑课程体系。

充分发挥我校作为浙江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网会员单位的优势,实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

加快实验中心大楼、信息大楼和研究生公寓建设;加大图书经费投入,加强文献资源和服务能力建设,为开展研究生教育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全面建设好适合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平台。

(4)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面借鉴、吸收、引进德国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每个申报授权学科均与德国2-3所合作院校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

启动青年骨干教师国外研修计划,三个申报授权学科年派出数不少于20人次。

加大与德国纽纶堡应用科学大学、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等合作院校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力度,积极引进国外研究生培养机制和课程体系,完善国际合作双学位、硕士学位联合培养机制,建立国际联合培养研究生新模式。

以开展全英文授课的专业和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以双校园联合培养、中外合作办学和境外办学为载体,积极办好中德学院、中德ZEHN联合研究院和德国教育与文化研究所。

创造条件新建一批联合研究机构,为提升我省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加强学术交流,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国内高层学术会议,同时积极举办、承办学科高层次学术会议。

(5)服务社会和获取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充分发挥我校工科特色和优势,增强服务浙江省及长三角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通过应用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为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充分发挥“中德科技促进中心”的作用,引进德国先进制造技术,提高我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共建高水平研发中心10个以上,增进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促进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6)充分发挥申报授权学科和支撑学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全面提高我校的学科建设水平。

三年建设期间,我校将加大经费投入,集中优势资源做好申报学科的建设工作,同时注重学科交叉和学科群的规划和建设,加强申报学科建设对相连相关学科和全校其他学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7)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

引进具有学位点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管理经验的干部,充实学科建设处人员,制定一系列配套措施,保证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

3.建设内容与进度

(1)2009年1月-2010年1月。

聘请共享院士1—2名。

兼职博导、硕导总数超过30人。

申报授权学科的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超过55%。

申报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或省重点学科2-3个。

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0项以上,科研总经费超过4000万元。

出版专著或主编教材10-15部,三大索引收录论文100篇以上。

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4项。

建成与企业共建的高水平研发机构3-5个。

(2)2010年1月-2011年1月。

聘请共享院士1-2名。

兼职博导、硕导总数超过35人。

申报授权学科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在60%左右。

与省内大型企业联合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级认可实验室2-3个。

引进或培养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2-3人。

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5项以上,科研总经费超过4500万元,出版专著或主编教材10-15部,三大索引收录论文120篇以上。

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4项。

建成与企业共建的高水平研发机构6-8个。

迎接学科建设规划的中期检查验收。

(3)2011年1月-2012年1月。

聘请共享院士1名。

兼职博导、硕导总数超过40人。

申报授权学科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65%以上。

科研总经费超过4500万元,出版专著或主编教材10-15部,三大索引收录论文130篇以上。

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4-5项。

力争国家级科研奖项有突破。

迎接国务院学位办专家组验收,争取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增列单位。

 

二、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分析

(一)我校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

1.是建设创新型省份,服务于我省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客观要求。

根据2007年度统计,我省有中小企业从业人员1401.4万人,其中研究生学历仅为1.5%,全省纳入科技活动情况统计的1303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平均每万人职工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仅为26.75人,这远远不能满足我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我省不仅需要培养能够从事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人才,还应重视培养能对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引进吸收转化再创新的人才。

2008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这将为我省制造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提供更大的机遇,也必然要求培养一大批适应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长期以来,我校一直致力于在国际化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将大幅度提升我省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人才的培养层次,为把我省建设成为创新型省份做出更大贡献。

2.本科教育历史较长,教学与科研内涵提升亟待提高办学层次。

我校已有22年的本科教育历史,1987年部分专业开始招本科生,1992年所有专业招本科生,2000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在我省尚未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高校中,我校本科教育和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时间最长。

其次,我校所有学生都从第一、二批次招生,生源质量好,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居省属高校前三位。

第三,我校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的比例较高,已经建立起一支较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具备开设研究生教育所要求的全部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的条件,现有24名教师在浙江大学等高校指导研究生。

第四,近年来,教师承担省级以上的重大科研项目及与企业联合攻关项目不断增多,搭建了一批与企业共建的工程研发平台,已具备了较强的科研实力,既为研究生教育打下扎实基础,也迫切需要有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

我校目前全日制本科生有13556人,迫切需要开展研究生层面的教育,以完善人才培养结构体系。

从国外高等教育的实践来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样设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

我校作为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科院校,亟待提升自身办学水平和层次。

与此同时,在我校增设研究生教育还将进一步拓宽中德合作办学领域,以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二)我校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特殊性

1.中德合作办学特色鲜明,有助于提升我省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我校是国内最早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经验的高校之一,长期坚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985年,由浙江省政府与德国下萨克森州签订省州项目,宗旨是“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经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990年,签订中德政府间合作项目,目标是“引进实践型教学模式,以此促进应用型、适应地方需求的高等教育体制的建立”;2000年,省教育厅与下萨克森州科文部签署高等教育联合声明。

近年来,我校全面修订了教学计划,采取了联合培养本科生、合作培养硕士生、共同举办双校园国际化专业、跨国实习和毕业设计、开展项目教学等多种形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端对话平台“中德论坛”办公室设在我校。

第二,在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与科研资源、共建学科平台、共享海外智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我校学科建设与国际接轨。

省政府批准在我校设立“中德科技促进中心”。

学校与德方高校联合建立了“中德媒体与设计研究所”、“中德ZEHN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联合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开展国际合作科研项目24项。

第三,我校的中德合作办学特色和成绩多次受到两国政府的高度评价:

时任德国总统赫尔佐克率团访问我校,赞誉我校的办学模式;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韦钰、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章新胜先后视察我校,对我校坚持中德合作的办学特色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德国合作高校十分认同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迫切希望与我校开展研究生教育合作,以提升双方的合作层次。

2.是对我省研究生培养学科结构的有益补充和进一步完善。

纵观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高校更加注重培养服务于地区和行业的研究生,这类融通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技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更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就我省而言,这类人才的培养尚存在较大的缺口。

长期以来,我校致力于这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积累了丰富的培养经验。

本次申报授权的学科特色鲜明,部分研究方向能填补我省空白,在这些学科设置硕士点,将对我省研究生培养学科结构作出有益补充和进一步完善。

3.有利于打造服务于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特色学科

我省企业转型和产品升级换代急需一大批具有一定研发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类人才。

我校现有的40个专业中有28个工科专业,在省属本科院校中工科专业所占比例最高,工科特色鲜明。

近年来,通过现有学科的交叉、渗透,已形成了“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等9大学科,并重点打造了服务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特色学科,这些学科与我省产业经济紧密吻合,将在服务“两创”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