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一高语文综合模拟5.docx
《台前一高语文综合模拟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前一高语文综合模拟5.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台前一高语文综合模拟5
2016高三语文综合练习(五)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
《礼记•祀器》中说:
“……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
不可一日无此君!
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
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
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
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就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
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
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
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
转运使黄湜(shí)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
“君真能吏也。
”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
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
“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
蒙奏言:
“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
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
欲身不病,得乎?
”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
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
对曰:
“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一日,帝从容问:
“蔡京何如人?
”对曰:
:
‘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
”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
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
“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
”蒙曰:
“吾府之积若干?
”曰:
“八千缗。
”蒙叱曰:
“安有更革而吾不知!
”明日,制下。
又尝有凡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
“侯蒙亦如是邪?
”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元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帝曰:
“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
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
汉武帝大怒,曰:
“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
”②子玉:
楚成王时为令尹。
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
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
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R.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
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
皇帝,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
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
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蒙晓之曰:
“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5分)
(2)至是,帝密谕之。
对曰:
“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遣 悲 怀①
元稹
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 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
②谢公:
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
③黔娄:
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8.首联运用了何种手法?
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9.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
请结合诗句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示自己怨恨楚怀王行事荒唐,不能体察自己忧国忧民之情的两句是“,。
”
(3)曹操在《观沧海》中以景写志“,。
”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
乙选考题
三()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略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冯骥才:
守望民间文化的知识分子
冯骥才很健谈,但大多谈的是守望文化,对他自己则很少提及。
作为作家,喜爱他的读者说,他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作为文化研究者,关注他的学者说,他有着博大的文化责任感。
今天,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不惜花费毕生积蓄,不惜年高劳顿,高擎起守望文化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旗手。
不保护,我们的根就没了
“最近一直忙着浙江西塘召开的古村落保护高峰论坛。
之后,将再进行一系列的考察活动,比如苏州桃花坞调查、比如南通蓝印花布基地挂牌等。
”中国文联副主席、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的日程表排得很满。
“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箱底儿。
再不忙着保护民间文化,我们的根就快没了。
”
经过去年大半年7个省份的下乡调查,冯骥才越来越感到,古村落内在的、沉甸甸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被抽空。
他觉得造成这样的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不是递进,而是突然的,人们由此造成了对线性成长、理性思考的缺失。
贵州东南部,30多万人在苏浙一带打工,面对市场冲击及百姓对物欲的追求,苗寨居民不说苗语,很多少数民族村寨的年轻人已经不穿民族服装了,在南方一些富裕的小县城,冯骥才发现生活富足的农民在建设自己家园时竟是如此赤裸裸地照搬洋文化,在村落中,修建起一座座微型的“艾菲尔铁塔”,或是小型的卢浮宫;而中国的飞檐翘角、雨榭楼台早已淡出视野,退出记忆。
“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长此以往,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就都没有了。
我们无法阻止一个时代的变化,但是,文化,我们必须挽留。
”冯骥才说。
要保护,知识分子有责任
在文化保护工程中,冯骥才强调最多的就是文化人的责任。
他说,巴黎的历史保护为什么做得这么好,实际上是三个作家起了作用:
第一个是雨果,他写了《向拆房者宣战》,成为第一个对乱拆房者宣战的人;第二个作家是梅里美,他当时成立了一个古典建筑的监督委员会;第三个是小说家马尔乐夫,他提出在全法国进行文化普查。
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使法国文化保留了他们的根。
“中国知识分子也应反省一下,在时代变迁过程中应承担什么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大到一个古村落,小到一个荷包,都需要我们抢救和保护,否则将在我们手中消失!
守望精神家园的责任应当由文化界承担,但现实却是,我们的文人、知识分子大多在旁观。
当然,要做好守望工作,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为了成立民间文化基金会,冯骥才作画义卖,虽然最终募来200万元,但如今手腕上一个作画劳累形成的大疙瘩仍在述说着当年孤军作战的些许无奈。
令他欣喜的是,中国现在终于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忙保护,“不务正业”挑重担
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
20年前,在他事业辉煌的时候,他却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中去,以至于招来“不务正业”的指责。
对此,冯骥才表示,“我们是讲责任的一代。
当看到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出现不和谐时,看到我们的精神领域有这么多的困惑时,就会毫不犹豫地守望我们的文化。
”
他说,作为一名小说家,理所当然要把写作当成正业,但作为知识分子,他肩上必然要挑起民族文化的重担。
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遭遇外来文化冲击时,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是守望本民族的文化。
“我现在是急于写我的小说,急于画我的画呢?
还是急于到文化的第一线去,到田野里去,到民间去?
毫无疑问,我会选择后者。
而且这个选择是完全凭自己的良心。
”冯骥才真诚地表示。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
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爱。
”60多岁的冯骥才有时候也会觉得很疲倦。
不过,一旦有个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他再累也会跑去……
这就是冯骥才,“不务正业”的作家,守护民间文化的人。
(摘自中国人物传记网)
(1)下列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冯骥才不顾年高,不惜金钱,高擎起守望文化的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引领者,他的动力来源于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感。
B.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及百姓对物欲的追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年轻人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这说明文化保护迫在眉睫。
C.经过长时间基层调查,冯骥才认为造成当前文化危机的原因是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进程突然,进而造成知识分子对线性成长、理性思考的缺失。
D.巴黎的历史保护工作做得好,实际上是三位作家起了作用。
冯骥才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应该自我反省,要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
E.当有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冯骥才再累也会跑去……一方面说明他有责任心,一方面也说明他缺乏主动性。
(2)为什么说民间文化保护是一项急迫的工作?
请结合原文事例作简要分析。
(3)冯骥才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4)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可是他却在自己事业辉煌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的第一线。
有人认为冯骥才这样做“不务正业刀,冯骥才却乐此不疲,你对冯骥才的做法怎么看?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这种的行为如不停止,将自毁自己的生存空间。
发展经济对于环境保护事前有周密的规划,遇事有果敢的决心,就不至于,左右为难了。
A.间不容发作茧自缚畏首畏尾B.刻不容缓玩火自焚畏首畏尾
C.刻不容缓作茧自缚举棋不定D.间不容发玩火自焚举棋不定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的反映,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还能使人变得安宁。
B.雨果很尊重历史,如实地展现了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残酷性,描写出法国大革命激烈而壮伟的场面,想从中总结出某些历史经验。
C.曾经枝繁叶茂的这一片果园,经过这样的周而复始的风吹雨打,地上落满的湿淋淋的树叶,露出一副逆来顺受的可怜巴巴的样子。
D.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科学和技术,使得近代实证科学缺乏,其原因是由于小农生活的实用主义和后期封建社会空疏的学风造成的。
15.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3分)
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礼、义、仁、智、信”,其本质核心是“仁”。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①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维系、变革与发展
②以“仁”来塑造社会、教化人生
③正是这样一种核心价值观及其所形成的种种具体价值范畴
④在中国封建文化中,“仁”是一种道德规范
⑤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
⑥更是一种社会理想,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纲领
A.④⑥⑤②①③ B.②④⑥③①⑤
C.②⑤④⑥③①D.④⑤②①⑥③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
从取向上说,,“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
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
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
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
。
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17.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给“生态文学”下一个定义。
要求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
(5分)
①生态文学的最高价值是生态系统整体利益。
②生态文学的一个目标是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
③
生态文学的思想基础是生态整体主义。
④生态文学的另一个目标是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
六、写作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个年轻人拜船工为师学划船,船工要求他先学会游泳。
年轻人问为什么,船工说:
“如果你不会游泳,那么你在划船时就会担心自己失足落水,而一旦有了这个担忧:
就难于专心致志地划船了。
”
年轻人说:
“我不会游泳,学划船时就会心怀忧虑,小心翼翼,不敢犯错,这样不是会学得更认真更快吗?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答题卷
请把选择题答案填入表格
1
2
3
4
5
6
13
14
15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2)
8.(5分)
9.(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1)()
(2)(6分)
(3)(6分)
(4)(8分)
16.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7.
_______________
。
1、答案 C
2、答案 B解析 “发展到鼎盛时期”错,原文只说“蔚成风气”。
解析 原因表述错误,由第三段可知,原因主要是南方秀丽的山水可以使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
3、答案 A解析 “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错,应源于竹子的特点与“历史上某些……产生深刻的影响”。
4\答案:
B
5\答案:
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6\答案:
D(侯蒙没有建议改革币值,他是确实不知情,才斥责主管官吏)
7\译文:
(1)侯蒙向他们说明:
"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回答。
"(得分点:
无庸、辱、第各1分,句意2分)
(2)到这时,皇帝就秘密地告诉他这种情況。
侯蒙问答说:
"因为财利来要求君主提拔自己,这不是臣下所敢做的事情。
"(得分点:
谕、耍、进各1分,句意2分)
8.用典。
(2分)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
(2分)引出后文对韦氏婚后艰苦生活的描写,间接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追怀悼念之情。
(2分)
9.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
(2分)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
(3分)
10.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1略
12、1、
(1)选A得3分,选D得2分,选B得1分。
解析:
C项,“进而造成知识分子对线性成长、理性思考的缺失”错;E项,“缺乏主动性”错;B项,文化保护迫在眉睫不仅仅是因为“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年轻人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
(2)①贵州东南部,30多万人在苏浙一带打工,面对市场冲击及百姓对物欲的追求,苗寨居民不说苗语,很多少数民族村寨的年轻人已经不穿民族服装了;②在南方一些富裕的小县城,生活富足的农民在建设自己家园时赤裸裸地照搬洋文化,在村落中,修建起一座座微型的“艾菲尔铁塔”,或是小型的卢浮宫;而中国的飞檐翘角、雨榭楼台早已淡出视野,退出记忆;③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箱底儿。
再不忙着保护民间文化,我们的根就快没了。
④目前仍不断有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
每点2分,答3点满分。
(3)①不惜花费毕生积蓄,不惜年高劳顿,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
②高擎起守望文化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旗手;③参加文化保护会议和活动,亲自下乡调查文化保护情况;④作画义卖募集资金成立民间文化基金会;⑤为保护面临拆迁的“好的街区或村落”积极奔走;⑥为保护民间文化做大量宣传工作。
(4点以上含4点得满分,少一点扣2分)
(4)①我认为冯骥才的做法正确。
因为在中国步入现代化进程不是递进,而是突然的,造成人们对线性成长、理性思考的缺失。
面对市场经济的迅猛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巨大影响,如不及时保护,我国民间文化存在断裂乃至灭绝的危险。
保护民族文化形势紧迫不容迟疑,在这种情形下,冯骥才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中去正是肩负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是正确的做法。
②我认为冯骥才的做法欠妥。
民族文化虽然需要保护,可冯骥才是一位作家、一位画家,他最擅长的是写作与绘画,他应该用自己擅长的方法去保护文化遗产,而不应该以年老之躯奔波于文化保护的第一线。
【参考答案】
13.C
14.B(A.语序不当。
应改为“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
C.中途易辙。
“露出”的主语不明确。
D.句式杂糅。
“原因”“由于”或“造成的”不能混用。
)
15.B
C(解答本题可利用排除法。
通过分析可知,④⑥之间存在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