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上课讲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529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上课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常州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上课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常州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上课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常州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上课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常州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上课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州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上课讲义.docx

《常州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上课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上课讲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州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上课讲义.docx

常州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上课讲义

常州市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

(2016-2018年)

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厚植实体经济发展新优势,打造“常州服务”升级版,依据《常州市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特制订本计划。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方向,坚持市场导向、改革创新、突出重点、集聚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民生性服务业”三大领域,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十大产业,全市现代服务业呈现出“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品牌提升”的发展态势。

“十二五”期间,常州市服务业年均增长11.5%,高于GDP年均增速0.7个百分点,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5%。

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2610.4亿元,占GDP比重49.5%,实现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

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较2010年均实现翻番,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保持年均20%左右增长,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服务业载体建设扎实有力,拥有11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1家省服务业创新示范企业、8家百亿元市场和57家亿元市场。

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作用愈发显著,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8%,比2010年上升2.3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完成税收329.4亿元,增速高于全部税收增速0.5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43.6%,比2010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

二、总体目标

1.产业结构。

实现服务业提质增速发展。

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到2018年达到52%,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0%。

2.贡献份额。

提高服务业对经济、税收和就业三个方面的贡献度。

2016-2018年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保持60%以上。

到2018年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44%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0%。

3.集聚发展。

推动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

到2018年培育形成市三星级服务业集聚区20家以上,其中市四星级服务业集聚区5家以上。

产业楼宇、众创空间、特色小镇不断涌现。

4.企业实力。

推动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和品牌。

到2018年列入省级“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引领工程”企业5家以上;培育形成25家以上市级服务业优势企业和25家以上市级制造业服务化重点(示范)企业。

5.改革创新。

提升体制机制创新、产业融合发展和综合服务的能力。

在服务业集聚区、街道、镇和开发区,全面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市级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工作。

创建形成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3家以上。

培育形成省级互联网平台企业3家以上。

培育6家左右市级互联网平台经济集聚区。

选择大数据产业、设计产业及服务业重点产业进行产业创新试点。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水平

1.金融服务业

加快区域性资本运作中心、资产管理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建设。

推动优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例。

着力引进证券、期货、基金信托、商业保理、资产管理、私募股权、财富管理、寿险专营理财等资产管理机构,率先争取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和资产管理业务。

重点建设常州金融商务区,加快引进各类有实力的金融主体。

设立常州企业征信服务公司,提升区域金融环境。

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转续贷方式创新,进一步改善企业金融服务。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行业,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

推动江南银行增资扩股,获得基金、投行业务牌照,加快设立省内市县分支行。

推动江南金融租赁在全国重点城市布局。

全面提升东海证券资本规模和基金、投行、资管等市场融合度,争取新三板转板。

发起设立地方法人保险机构,组建地方政策性担保集团,适时组建常州金融控股集团。

(牵头单位:

市金融办,配合单位:

市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建设局、商务局、人行常州市中心支行、银监分局)

2.现代物流业

加快规划建设常泰过江通道,推动常州港与南京港、泰州港、江阴港、太仓港、洋山港之间的合作,促进跨江沿江联动发展。

发挥常州港、常州机场两个一类开放口岸和铁路运输等综合区位叠加优势,大力发展以铁水、公铁和公水联运等为主的多式联运,实现最佳的运输衔接和物流效率。

借助常州港、东港、德胜河、锡溧漕河、京杭大运河等构成的“通江达海”的内河航道网,大力支持德胜港等内河集装箱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设,充分发挥物流园区(中心)整体效能和集聚带动作用。

重点推进常州综合物流园区、临港物流园区、凌家塘物流中心的功能提升。

加快推进电商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引进大型电商企业在常州布局分拨中心和营运中心。

推动快递业与制造业、电子商务、跨境网购、交通运输业协同发展。

依托常州、武进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保税物流。

加快物流业龙头企业培育,鼓励重点物流企业整合行业资源,做大做强,提升企业竞争力。

整合现有物流信息平台资源,推进现代物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培育新兴物流业态,推进商业连锁物流、冷链物流和跨境电商物流发展。

(牵头单位:

市发改委,配合单位:

市交通局、经信委、商务局)

3.科技服务业

全面提升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科学技术普及等科技服务业业态和发展水平。

促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进一步提升科教城省级科技服务示范区的内涵和辐射作用,打造常州创新之核。

充分利用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和行业试点建设的机遇,促进武进国家高新区、常州科技街和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科技服务业再上新台阶。

支持其它科技产业园区创建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促进创新一体化进程。

加速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特色鲜明、投入多元、布局合理的科技服务体系。

建设产业共性创新平台,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平台梯队。

建设“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体系,新增一批省、市级众创空间。

发展科技金融,积极开拓投贷联动、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服务,发展风险投资。

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建设科技服务业高地,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树立特色品牌,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

鼓励现代信息技术与科技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发挥科技服务业协会的作用,规范和引导各服务机构发展。

(牵头单位:

市科技局,配合单位:

市发改委、经信委、质监局)

4.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推进嵌入式软件企业和整机制造企业加强合作,开发新能源汽车、数控装置、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机器人、机电一体化机械设备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推广三维设计、企业级产品数据管理等高端工业软件技术。

鼓励软件企业加快抢占信用、金融、物流、安全、大数据分析等产业互联网入口,推动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创新。

培育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服务产业,重点依托国产云计算产业园,研发各类国产云计算软硬件产品,扶持基于国产云计算的电子文档管理系统、云安全产品和服务平台、3D云渲染服务平台、政务云管理平台等。

以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常州高新区“国际传感谷”项目为载体,重点突破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和无线传感器网络软件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

加快发展工业、农业、医疗、交通、物流、节能环保、家居安防等领域的物联网业务和示范工程的推进,构建物联网技术支撑体系、业务平台和管理平台。

加快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大数据产业链,推动大数据与产业融合。

(牵头单位:

市经信委,配合单位:

市发改委)

5.商务服务业

重点开展产业(特色)楼宇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软硬环境,全力打造商务楼宇经济。

推进检验检测、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广告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协调发展。

培育一批大型商务服务企业集团,打造商务服务品牌。

集聚整合各类设计资源,形成“产品设计”关联行业联动和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设计中心,促进设计机构与工商企业对接合作。

在常州文化创意和设计大赛的基础上,积极筹备举办全国创新设计大赛。

依托常州国际会展中心、常州西太湖国际博览中心、嬉戏谷动漫会展博览中心、常州工具展览中心等会展中心,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展会。

继续打造经营好“5·18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9.28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常州国际工业装备博览会”等会展,提升影响力,扩大知名度。

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发展。

(牵头单位:

市发改委,配合单位:

市商务局、科技局、人社局)

(二)扩大消费性服务业规模

1.旅游休闲业

重点建设主要旅游度假区、景区间的连接道路旅游专线以及游艇码头、自驾营地等基础设施,积极满足房车、自驾车、游艇等新兴旅游业态发展需要。

重点发展天目湖山水、茅山道文化养生、太湖湾生态文化游乐运动和长荡湖渔乡风情休闲度假旅游,加强旅游度假区特色化发展。

鼓励太湖湾、西太湖、茅山、曹山等区域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开发体育旅游项目,加快建设和完善旅游慢行系统。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水平,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

创新城市文化旅游产品,深入挖掘吴文化、齐梁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和工商文化等常州特色文化,加快文化遗产转化为产品,推动旅游与文化遗存、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推进智慧旅游发展,加快12301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率先实现旅游全方位智能化服务。

加快旅游业与现代农业、制造业、文化产业、商贸、教育、医疗、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旅游跨界融合。

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形成空间全覆盖、城乡一体化、产业大融合、受众全民化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支持溧阳按照“一环、两湖、三山、四圈”的整体布局,开发建设瓦屋山、燕山、曹山等体育旅游休闲基地。

(牵头单位:

市旅游局,配合单位:

市发改委、农委、商务、文广新局)

2.文化创意产业

重点支持文化科技、文化旅游、影视传媒、动漫游戏、数字内容、广告会展、创意设计、工艺美术及艺术品业快速发展。

以龙控集团、广电传媒集团、报业集团为核心,鼓励国有骨干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航母型文化企业。

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做亮中小文化企业品牌,推进一批重点文化企业上市。

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常州创意产业基地、国家广告园、西太湖影视产业基地等园区建设水平。

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全方位、立体化对文化消费加以扶持和引导。

促进文化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基于网络的文化产品,加快文化创意产品生产传播的数字化、网络化。

推进文化与科技高效融合,推进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向纵深发展。

推进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建设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中心。

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将文化创意元素融入旅游景区景点规划、旅游产品与线路开发、旅游品牌与节庆策划、旅游市场推广、旅游商品开发等领域,建设文化旅游特色街区。

(牵头单位:

市委宣传部,配合单位:

市发改委、文广新局、工商局、旅游局)

3.电子商务业

加快制造业电子商务应用,提高全市制造业产业配套协作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

加快商贸流通业线上线下融合及专业市场电商化转型发展,打造一批“网购商城”和“社区网店”。

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商品在农村市场的双向流通。

按照分类推进原则,加快推进重点电商企业股改上市。

扎实抓好常州、武进综保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完善跨境物流和支付体系,积极鼓励各类企业开拓跨境电商营销渠道。

完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围绕软件研发、平台维护、网络推广、数据分析、移动应用、创意美工、人才培训、代运营、在线支付、供应链金融等细分领域,加快拓展电子商务服务业。

加快推进西太湖电子商务产业园等电子商务产业集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