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实施建议.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4398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实施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实施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实施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实施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实施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实施建议.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实施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实施建议.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实施建议.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实施建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实施建议

一、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的功能定位与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是高中化学课程为全体学生打下共同基础的具体体现和保证,具有双重功能和双重基础性。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一方面要促进全体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所需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的具体目标是:

1.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知道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关系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关系是基础性与多样性和选择性之间的关系。

整个中学化学课程是三个阶段、三个层次、两种类型的发展统一体,如表所示:

表:

中学化学新课程内容的整体关系

学习

阶段

第一阶段:

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学习

第二阶段:

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学习

第三阶段:

高中化学新课程选修模块学习

要求

入门

发展

个性化的深入和提高

选择性

必修

必修

选修

主要

内容

科学探究

认识化学科学

实验化学

化学实验基础

身边的化学物质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有机化学基础

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结构基础

物质结构与性质

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与社会发展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技术

从教学内容来看: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是螺旋上升与发展的关系,是高中化学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深化。

从教学要求来看,第一阶段是入门、第二阶段是发展、第三阶段是个性化的深入和提高。

三个阶段体现三个层次,每一位高中生都必须经历这三个层次的发展阶段,前两个阶段强调的是共同的全面发展,第三个阶段突出的是多样化、富于选择性和个性化的深入发展。

三、广州市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背景分析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广州市教研室化学科、广州市中学化学教研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为目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

广大教师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意识地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和“优质高效”的教学效能观。

并先后提出了化学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原则。

如教学中要重视“两实,一过程”,所谓“两实”是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加强实验教学;“一过程”是指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课堂中学生各种学习活动(例如思考、讨论、练习、实验等)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建构知识。

随后又在《广州市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优化的意见》中总结了中学化学基本课型的特征及课堂教学优化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对于实验教学,提出了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化学学习内容,因此不但要重视实验的认识论功能,而且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审视实验教学,使学生体会到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有利工具和方法,并初步学习使用这种方法。

这些观念、原则、方法与手段已经逐步成为指导教师们教学活动的准则,而且在高中新课程过渡教材教学中和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学中,不断地被教师们丰富其内涵,内化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教师们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已集结出版于《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中学化学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等专著中。

1999年,针对“3+X”的高考科目改革给化学教学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广州市教研室化学科、广州市化学化工学会中教专业委员会,在广州市中学生中常年开展主题为“我与化学”的化学课外活动,并从2000年起,每年进行一次评选,对在“我与化学”活动中的优秀成果给予奖励,评选的项目包括化学小报、化学电脑课件、化学小制作、微型实验、实验改进、调查报告、化学探究小论文。

这一活动的开展,迅速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地连接了课堂内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的情感,也使化学教师们对“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学生观有了更深的理解。

可以说,过去十年的教学研究让我市绝大多数化学教师对“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已经初步具备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这些已有的教研成果,并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技能。

三、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学建议

1、全面理解课程目标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我们在理解新课程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全面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要求以及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对三维目标的理解要把握其内涵,如:

“知识与技能”中特别提出要重视化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学习,也就是说实验不仅是提供化学事实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中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过程方法要求:

一是探究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要求全体学生经历对化学知识的形成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强调问题意识的培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二是化学学习的过程方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能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这两个过程是融合于一体的,在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领悟化学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应该把激发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放在第一位,要求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探究的乐趣。

主要表现在探究物质变化奥妙的兴趣、应用化学知识的兴趣,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兴趣等。

值得说明的是,三维目标应该是课程层面的目标,是整个课程实施后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能等同于每节课的目标维度,在短短的一节课中要实现对“价值观”的培养是不可能的。

同时这三个目标维度只是目标维度的要素,不一定是显性的目标维度,可以截然分开,各自发展。

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避免孤立地、机械地理解三维目标,如脱离基础知识的为探究而探究,又如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异化为简单的说教,不考虑为联系实际而联系实际等。

新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和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和关键,是学习方式的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

能否实现新课程提出的“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的目标,取决于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否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在“过程与方法”中寻求突破,精心设计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

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2、正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

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基本教学理念。

课标中对于知识内容并没有直接给出具体知识点和教学要求,这就给实际教学留下了选择的空间。

教学中首先应该保证所有的学生掌握好最基本的东西,在此基础上为了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后续知识的学习,可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增补,但不要任意添加。

增补的前提是有利于教学、不增加学生负担。

有些内容对于将来选修化学的学生,在选修模块中还会补充和加深。

例如对于《离子反应》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全体学生掌握)

 

①会写:

能够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②会看:

看到离子方程式知道代表的是某一类的反应,并能根据常见酸、碱、盐溶解性表举例。

如看到H++OH-=H2O知道代表的是强酸、强碱之间的反应;

③会判断:

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④会检验:

Cl-、SO42-、CO32-的检验方法

可增补

①强酸、强碱和盐(包括难溶盐)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②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不宜拓展

①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相关知识

②涉及弱电解质、酸式盐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③涉及量的关系的离子反应,如过量、不足量等

增补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的理由是:

①在物质的量的学习中已经建立了1molNa+等概念;②可溶性物质在水溶液中本身就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测得的也是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③有利于学生后续学习中对溶液的PH等概念的理解;④在建立了电解质的电离、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后能够非常自然地引入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能一下子达到。

新课要求与模块学习结束时的要求应该有所不同。

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在必修模块的后续学习中还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应用、提高。

在把握教学要求时,还要正确处理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有些内容是必教必考的,而有些可只教不考或者选教选考,有些则选教不考。

根据教学需要而增补的内容一般可不作为学分认定的内容。

由于课程标准对具体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要求描述不是非常具体,对于难度的把握还可具体参考下列建议:

①比较现行的人教版、山东科技版和江苏版高中新课标教材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目标与要求;②对于人教版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和科学史话三个栏目的内容不作为学分认定内容;③广州市中学化学教研会高一中心组将组织力量编写各章单元测试题,每章分A、B两卷,其中A卷主要是针对学生基础较好的重点学校要求,B卷是供面上其他普通中学学生使用。

教师可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选用,或重新组合选用。

3、重视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是螺旋上升与发展的关系。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同时为未来选修教材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方式上要延续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要求,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在探究能力的要求上有所提高。

例如人教版《化学1》教材把“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编为第一章,以此作为连接初中、高中化学的“纽带”,突出化学实验的基础性。

其中第1节在内容上以初中学习过的粗盐提纯作为主要线索,复习溶解、过滤、蒸发等初中学习过的基本操作,同时又在此基础上安排了可溶性硫酸盐、Cl-的检验及除杂等内容对过滤除杂操作进行深化。

而对于蒸馏、萃取等分离操作则只做简单介绍,在后续学习中将继续深化。

在教学方法上设计了“交流与思考”栏目,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除去粗盐中含有的可溶性杂质CaCl2、MgCl2、及硫酸盐。

又如人教版《化学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是分别从得氧、失氧的角度介绍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并没有介绍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并没有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所以教材中以“思考与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用得氧、失氧的分类标准对这些反应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发现矛盾,最后得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结论,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人教版必修模块的教材中,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类似的初、高中知识衔接,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建议高一化学教师要尽快熟悉初中新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中的变化,处理好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

4.正确处理探究与双基的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这种学习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协作性。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提倡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

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实验探究,另一种是调查、讨论等活动。

在这两种方式中,实验探究是化学教学中学生最常用、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广州市在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的过程中发现,由于目前进行新课程学习的学生并不是从小接受多种学习方式的训练,在初三或高一要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部分学生并不适应,导致中下面扩大,这一点应该引起全体教师的高度重视。

解决的办法就是正确处理探究与双基的关系,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学习强调亲身体验、在“做中学”,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不可能把课本上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的产生过程都模拟科学史重复一遍。

那么只有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这些内容应该是高中化学的主干知识。

下面以《物质的分类》中“分散系及其分类”为例,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探究。

首先明确本课题所要落实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教材将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现象放在物质的分类中介绍,与过渡教材相比,其功能和地位有明显的不同。

本课题是在学习了纯净物的分类之后,学习混合物的分类方法。

引入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现象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胶体的性质与溶液确实有所不同,因此本课题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理解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为分类标准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的科学性”,而不是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然后考虑设计怎样的探究活动才能帮助学生实现这些目标?

〔活动1〕教师展示三瓶样品,分别是FeCl3溶液、Fe(OH)3胶体、Fe(OH)3浊液。

提出问题:

你能根据肉眼观察分辨出哪瓶是浊液,哪瓶是胶体,哪瓶是溶液吗?

当学生对于胶体和浊液无法区分时介绍丁达尔现象。

〔活动2〕学生实验:

取二只烧杯,第一个加入40mL水,第二个烧杯加入40mL热水(并继续加热至沸腾)。

在第一个烧杯中逐滴滴入饱和的FeCl3溶液10滴,待第二个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快速滴入10滴饱和FeCl3溶液,同时撤去酒精灯。

观察二个烧杯里的混合物,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观察并填写实验记录表1:

表观现象

丁达尔效应

第一只烧杯(FeCl3溶液)

第二只烧杯(Fe(OH)3胶体)

结论

〔活动3〕学生实验:

把实验1中的FeCl3溶液倒掉一部分,留下约10mL,往其中加入一吸管NaOH溶液,摇匀,观察现象。

把实验1得到的Fe(OH)3胶体和实验2制得的Fe(OH)3悬浊液进行过滤,观察现象,填写下表:

过滤后的现象

 

Fe(OH)3胶体

 

Fe(OH)3悬浊液

结论和解释:

 

最后考虑观察到学生怎样的外显行为说明已经达到教学要求?

1、能够填写活动3和活动4中的实验记录表,并能抓住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2、注意力集中,积极发言。

如将探究的重点放在“胶体的制备方法和胶体的性质”,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无法探究,教师必然要补充水解、电泳等知识,不但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没有完成本课题原有的教学任务,为探究而探究。

(2)教师要适当的整理和归纳

新课标中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编排方式和逻辑顺序与过去不同,没有按照元素自然族来介绍某种元素。

如对于金属元素,不是按照“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的纵向知识结构进行编排,而是将整个金属作为研究对象,按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来分类,横向分块,横向比较,集中介绍。

对某类物质了解通性,突出特性。

而对于非金属元素,则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知识与用途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物质的重要性能与可能的负面作用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常见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同时由于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全部放在周期表之前,在新课的教学中不能以元素周期律知识为基础进行演绎,只有通过大量实验应用归纳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如果教师把握不了这些编排特点,学生感觉知识凌乱,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活动之后要留出时间和空间进行归纳和整理,按照一定的主线回归基础。

如《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金属与氧气反应”,在学习了钠与氧气、铝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后一定要结合初中知识,对整个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归纳,形成整体知识。

人教版教材也注意到了教材编排顺序的改变给教学带来的影响,并做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如《化学2》在第1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中,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利用科学探究巧妙地对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性质进行归纳整理,。

总之教师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反应来灵活处理教材,选取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体系,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相应的归纳与整理,而不要机械照搬。

5.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

化学实验既是课程目标,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

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学会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获得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目的。

实验教学中的启迪思维功能很容易被其获知功能掩盖,实验教学的水平要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关键是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实验教学中的思维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

若对实验的启思功能开发不够,只着重其在获取知识方面的价值,就会陷入重做轻思的误区。

通过实验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培育出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这就是“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其基本教学程序则可表达为:

问题—实验—讨论,即按“问—做—议”的程序去组织教学。

在问题与实验两个环节之间往往还增加一个附属环节“实验设计”,即用怎样的实验去解决问题的思考。

在“实验—探究”模式中,“实验”是手段,“探究”才是模式的核心,这种对实验教学功能全面开发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探索性、发现性学习的实验教学模式。

依学习内容的不同,这种教学模式还可按两个思路形成两种模式的亚型:

⑴问题(探究的方向)—实验(发现)—结论

如在《化学2》第三章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中的科学探究可做如下设计:

教师先按教材P59图3-6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

[设问]这种气体是不是烷烃?

请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学生讨论,形成方案]

方案1: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溶液是否褪色;

方案2: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溴水中,观察溴水是否褪色;

方案3:

收集一瓶气体,与氯气混合后光照,观察气体颜色和集气瓶壁是否有油状液滴。

方案4:

在导管口点燃,观察是否能燃烧。

[师生共同完善实验操作步骤,学生分组实施上述四个实验方案并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表

实验方案

现象

解释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溴水中

收集一瓶气体,与氯气混合后光照

点燃

结论

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方案1和方案2表明该气体中含有与烷烃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类物质,这时教师介绍乙烯的化学性质。

上述设计中充分调动学生刚刚学习的烷烃的性质,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实验介绍了乙烯的化学性质,以及烷烃和烯烃的区别。

⑵问题(理论假设)—实验(验证假设)—结论

如《化学2》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中关于甲烷的取代反应产物的探究可做如下设计:

[问题]甲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氯气反应,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反应的产物可能是什么?

你能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进行猜想]

猜想1:

产物可能是C和HCl,能看到瓶内的黄绿色消失,瓶口有白雾,瓶壁出现黑色物质;

猜想2:

产物可能是CCl4和H2,能看到瓶内的黄绿色消失,瓶壁出现油状液滴;

猜想3:

产物可能是CH3Cl和HCl,能看到瓶内的黄绿色消失,瓶口有白雾,瓶壁出现油状液滴;

…………

[讲解]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进行教材P53科学探究实验,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收集相关信息来证明你的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实验记录表

实验方案

现象

解释

向用黑纸包住并盛有甲烷的试管中快速加入0.5g高锰酸钾和1mL浓盐酸,然后迅速地轻轻盖上胶塞,放在试管架上

向盛有甲烷的试管中快速加入0.5g高锰酸钾和1mL浓盐酸,然后迅速地轻轻盖上胶塞,光照

结论

由于经历了猜想的过程,学生实验探究的目的更明确,观察目标也更清楚,实验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达到了探究的目的。

五、高中化学必修模块评价的建议

高中化学标准要求根据学生在相应课程模块学习中的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记录和活动表现进行综合评定,以此决定学生是否获得相应课程模块的学分。

在必修模块的纸笔测验中要严格把握试题难度和设问的角度,适当设计开放性试题,考察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决杜绝偏题、怪题。

人教版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和科学史话三个栏目的内容可不作为学分认定内容。

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档案内可收集记录自己化学学习过程的相关材料。

如实验报告、测验改错记录、章节总结、学习体会等内容。

学习档案由学生自己保管,并要求学生定期整理,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元认知学习能力,学会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实现学会学习。

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值得倡导的评价方式。

这种评价是在学生完成一系列任务(如实验、辩论、调查、制作、设计等)的过程中进行的。

它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评价。

活动表现评价的对象可以是个人或团体,评价的内容既包括学生的活动过程又包括学生的活动结果。

活动表现评价要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应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力求在真实的活动情景和过程中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进行全面评价。

附件1是模块学分认定的一种方案,仅供参考。

六、教师课题研究建议

广州市近10年的教学改革很好地说明了进行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践经验总结的最佳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坚实基础,也是科组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课程的实施中更是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提出解决的策略,为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积累宝贵的经验。

课题的选择要来自与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要与日常教学工作紧密联系。

题目宜小不宜大、宜专不宜泛。

如:

专题一:

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新课程标准教材的比较研究

新课程教学目标在教材中的表达方式研究

科学素养的理论与实践

如何实施模块教学

专题二:

新课程教学研究

如何确定单元或课时学习目标?

如何设计教学问题情景

如何充分开发实验的教学功能

怎样增强课堂学习的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如何有效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

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应具备哪些素质,发挥什么作用?

高中学生化学学习心理的调查与研究

化学学习策略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和

专题三:

评价研究

模块学分认定方案研究

练习、作业、测验题如何编制以体现理解、探究、反馈、激励等功能?

题量如何控制?

如何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袋

如何设计表现性任务进行活动表现评价

附件1: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学分认定表

模块课程名称

班别

姓名

学号

突出表现

项目

成绩

(合格或不合格)

学习结果

纸笔

测试

单元测试

模块考试

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