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言散文一模汇编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4328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文言散文一模汇编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上海文言散文一模汇编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上海文言散文一模汇编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上海文言散文一模汇编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上海文言散文一模汇编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文言散文一模汇编含答案.docx

《上海文言散文一模汇编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文言散文一模汇编含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文言散文一模汇编含答案.docx

上海文言散文一模汇编含答案

2019一模文言散文汇编

【2019奉贤一模】

(五)阅读下文,完成24-28题。

(12分)

凫绎先生诗集叙

苏轼

①孔子曰:

“吾犹及史之阙文①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史之不阙文,与马之不借人也,岂有损益于世也哉?

然且识之,以为世之君子长者,日以远矣,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俗,是以日趋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

是二者虽不足以损益,而君子长者之泽在焉,则孔子识之,而况其足以损益于世者□。

②昔吾先君适京师,与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

“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

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残实,吾已见共兆矣。

”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十余篇示轼曰:

“小子识之。

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

”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

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

③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没,而其言存。

士之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

轼是以悲于孔子之言,而怀先君之遗训,益求先生之文,而得之于其子复,乃录而藏之。

先生讳太初,字醇之,姓颜氏,先师究公之四十七世孙云。

注:

①史之阙文:

史书上有存疑的地方。

24.从后文来看,第①段孔子“今亡矣夫”所感叹的应是()。

(2分)

A.淳厚朴实的美德风气B.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

C.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D.超然物外的酒脱性格

25.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1分)

A.矣B.乎C.耳D.也

26.关于文中苏轼“先君”的表述,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

(2分)

A.苏轼的“先君”对于文道的衰亡表达了深深的担忧。

B.苏轼的“先君”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先见之明。

C.苏轼的“先君”的话语,表现了他对凫绎先生的高度评价。

D.苏轼的“先君”为了延续凫绎先生的诗文,对苏轼殷殷嘱托。

27.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28.苏轼对凫绎先生的诗文“录而藏之”,评析此举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4分)

24.(2分)A

25.(1分)B

26.(2分)D

27.(3分)运用比喻(或运用整句),把凫绛先生的诗文比作为可以疗饥的五谷和治病的药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凫绎先生的诗文有益于国家民生,针砭时弊,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用。

28.(4分)在当时,社会上华而不实、夸夸其谈的文风泛滥,而像凫绎先生这样直言不讳、反应现实的文章却得不到重视,苏轼的行为明确表明了他对凫绎先生诗文风格的支持,这对于改变当时的不良文风具有积极意义。

【2019金山一模】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2分)

思政堂记

曾巩

①尚书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太原王君为池州之明年,治其后堂北向,而命之曰思政之堂。

谓其出政于南向之堂,而思之于此□。

其冬,予客过池,而属予记之。

②初,君之治此堂,得公之余钱,以易其旧腐坏断,既完以固,不窘寒暑。

辟而即之,则旧圃之胜,凉台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径,皆在其前;平畦浅槛,佳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

君于是退处其中,并心一意,用其日夜之思者,不敢忘其政,则君之治民之意勤矣乎!

③夫接于人无穷,而使人善惑者,事也;推移无常,而不可以拘者,时也;其应无方而不可以易者,理也。

知时之变而因之,见必然之理而循之,则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虽善惑而易治也。

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赋敛、断狱讼而已乎?

然及其已得矣,则无思也;已化矣,则亦岂止于政哉!

古君子之治,未尝有易此者也。

④今君之学,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深于《春秋》,其挺然独见,破去前惑,人有所不及也。

来为是邦,施用素学,以修其政,既得以休其暇日,乃自以为不足,而思之于此。

虽今之吏不得以尽行其志,然迹君之勤如此,则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泽者乎?

故予为之书。

嘉祐三年冬至日,南丰曾巩记。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1分)

A.也B.耳C.臭D.者

23.概括第①段的段意。

(3分)

24.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整修此堂体现了王君高雅的生活情趣

B.王君用公家余钱整修此堂是享乐思想。

C.由“治堂”写到“治民”,揭示了题旨。

D.王君整修此堂是为了更好地勤勉治民。

25.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所与违之,必人之所厌也②得于己,故调之德

③故所与由之,必人之所安也④如此者,未有不始于思,然后得于己

⑤正己而治人,故谓之政

A.③①④②⑤B.③①②⑤④C.③①⑤②④D.③①②④⑤

26.简要分析作者所说的“德政”。

(3分)

(五)12分

22.(1分)A

23.(3分)点明“思政堂”的位置和命名原因(2分),并交代作者写作的缘由(1分)。

24.(2分)B

25.(3分)A

26.(3分)“德”是指对百姓意愿(或愿望)的思考并有所心得,“政”是指端正自己,然后去管理百姓。

(写出一点给2分,写出两点给3分)

【2019宝山一模】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

李氏山房藏书记

苏轼

(1)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

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

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

(2)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为多书。

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

季札聃于上国②,然后得闻风、雅、颂。

而楚独有左史倚相③,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

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

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

(3)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

(A)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藏书凡九千余卷。

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

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4)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

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

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注】 ①柱下史:

掌管王室藏书的官。

老聃曾任东周王室柱下史。

②上国:

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

③倚相:

春秋时楚国的史官。

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

④倍蓰:

超过数倍。

蓰,本意为五倍,此处泛指。

21、可填入第

(1)

(2)段末尾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哉 耳       B.矣 乎       

C.乎 也       D.耳 矣

22、下列对第(3)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山中人将李公择当年读书处取名为李氏山房。

B.李公择读书循流探源、含英咀华,获益良多。

C.李公择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事迹闻名于当世。

D.李公择将书卷藏于僧舍是为了供后来者阅读。

23、下列对文章运用材料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象犀珠玉与金石草木等各有利弊突出书的功能价值。

B.以老聃、韩宣子、季札等事例说明古人能够博览群书。

C.以作者听闻老儒先生手抄勤读来批评近岁世人不读书。

D.第

(2)段详写先秦圣贤,而同时代学风因众所周知略写。

24、从文章结构方面分析第

(1)

(2)段的作用。

(4分)

25、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3分)

(五)(13分)

21.C(1分)

22.B(2分)

23.A(3分)

24.(4分)第①②段为下文叙述李公择的行为,阐发正确的读书主张张本。

(1分)第①段通过与象犀珠玉、金石草木对比,突出书对于人的巨大功用,与第③段叙述李公择读书带来了积极作用,还有“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等语句相照应。

(1分)第②段通过对比批评同时代人不重视读书的习气,与最后一段倡导勤奋读书的主张相照应。

(1分)以议论引出人事,由反面现象提出正面主张,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1分)

25.(3分,答到一点给1分)应李公择的请求为李氏山房作记;推崇李公择将书卷藏于僧舍的行为是仁者之心;表明自己将阅读李公择藏书来自补的心愿;让后来者明白古人读书之难,规劝当世学人改变有书不读的社会习气。

【2019崇明一模】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

原才

曾国藩

①风俗之厚薄奚自乎?

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

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

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

“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②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

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

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

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

,所从来久矣。

③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

“无才。

”谓之不诬可乎?

否也。

④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

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⑤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一有收其效者乎?

非所逆睹已。

【注释】①雠:

应答,响应。

②一命:

泛指官职低微。

2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1分)

A.哉B.兮C.焉D.乎

2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良的社会风气最终会无法抵御。

B.风俗习惯在民风形成中至关重要。

C.社会风尚的影响由小及大逐渐增强。

D.社会风尚的建设过程缓慢经历漫长。

23.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4分)

24.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好义之士都有能力转变、选拔并培养人才。

B.选拔人才并且培养是为君、为官者之责任。

C.“移十人”“拔十人”至“移百人”“拔百人”,层递中凸显选拔人才之可能性。

D.“高明之地者”与“一命之上”并举,点明移风易俗、培养人才的责任所在。

2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

21.C22.C

23.以水、火比喻普通民众,以湿地、干燥之物喻指贤者倡导之仁义方向,以水流向湿地、火趋向干燥之物形象地论证了贤者教化民众的作用,进而说明培养人才之重要作用。

评分说明:

“以水、火比喻普通民众”“以湿地、干燥之物喻指贤者倡导之仁义方向”“以水流向湿地、火趋向干燥之物形象地论证了贤者教化民众的作用”“说明培养人才之重要作用”1点1分。

24.A

25.文章开篇点明人才培养之重要,再以古今对比突出先王之治天下,注重人才培养,由此批驳当今之在势者“无才”之说的谬误。

接着分析培养人才的可能性以及责任所在。

最后提出希望,呼吁当权者、士大夫采纳己言。

评分说明:

“文章开篇点明人才培养之重要”“以古今对比突出先王之治天下,注重人才培养”“批驳当今之在势者‘无才’之说的谬误”“分析培养人才的可能性以及责任所在”“提出希望,呼吁当权者、士大夫采纳己言”1点1分。

【2019虹口一模】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

(14分)

楮亭记

[明]袁中道①

①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

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

予欲置一亭纳凉。

或劝予:

“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

”予曰:

“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

”或曰:

“种桃李。

”予曰:

“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

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②之一处?

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

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③,嗅之狂酲④,三日不已者。

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

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⑤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缯,可以颒⑥面,其用亦甚夥⑦。

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

至此地,则水风冷冷袭人。

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⑧一台。

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

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

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

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而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

岂惟宥⑨之哉?

日将九锡⑩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选自《珂雪斋集》)

注释:

①袁中道,明代文学家,主张“性灵说”。

②枳:

停留。

③商丘之木:

《庄子·人间世》中“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

”④酲:

指喝醉神志不清。

⑤枅栌:

指方木。

⑥颒:

洗脸。

⑦夥:

多。

⑧樾:

树荫。

⑨宥:

通“侑”,酬答。

⑩九锡:

传说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

2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哉B.也C.焉D.耳

21.下列有关“楮树”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楮树成荫较早,所以在亭旁种植它。

B.楮树的子可以用来绘染,它并非无用之材。

C.楮树叶有手掌那样大小,树荫可以遮蔽整个亭台。

D.作者日日陶醉于楮树的树荫之中,对其钟爱有加。

22.对作者提到“商丘之木”用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提及《宥老楮》诗,意在说明楮树之有用,为进一步赞美张本。

B.作者以为楮木虽不能与松柏桃李媲美,但也不像商丘之木于人无用。

C.作者用“商丘之木”的典故强调材之有用无用是随具体情况而定的。

D.作者借“商丘之木”的典故,为后文进一步阐述楮木的作用做铺垫。

23.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鉴赏第②段画线句。

(4分)

24.依据第①段中对楮树“界于材与不材之间”的论述,推测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

(13分)

20.D

21.A(原文“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

予欲置一亭纳凉”楮树原本就有,作者是想建一座亭子用来纳凉。

22.C(对典故的作用阐述错误)

23.可以从比喻、动静、描写、对比、整散等角度鉴赏。

24.文中说楮树可造纸制衣入药洗面等作用,是为“材”;可从树的角度而言,木质疏松,不能建造之用,是为“不材”。

作者表面写楮树,实则指自己,隐隐表达了对人才生存环境的思索,而一旦有人赏识,便能展现自己的才华。

参考译文:

1金栗园后面,有一个二十多亩的莲池,水边有一个园子,楮树生长的茂盛。

我想要在那建一个小亭子以乘凉,有的人劝我说:

楮树不是一种可做木材的树,最好把它砍伐了,种上松柏。

我回答说:

松柏长的很慢,很久才有阴凉,我怎能等得了。

有的人又建议:

种桃树李树。

我回答:

桃树李树成阴,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云一样游走,怎能滞留于一处呢。

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用来乘凉的。

楮树虽然不能作为木材,也不像商丘的树木,闻了之后让人狂醉三天而不能自己。

也介于可作为木材和不可作为木材之间。

用它做木材,那么不能用来作为顶梁柱。

不把它作为木材,那么它的皮可以做纸,结的子可以用药,也可绘染,洗脸,用处还是很多的。

以前苏轼作《宥老楮》诗,大概也是来源于此种说法。

2今年夏天,非常热,呆在前面的堂屋像火烧的一样,到了这个地方却清风送爽,凉快无比。

而且楮树叶都有手掌那样大小,荫凉的地方很大,整个亭台都在树荫之下。

种植了竹子作为亭子,亭子上盖着箬叶,那么阳光就遮住了,还可以避雨。

太阳西下,茂密的树林隐藏着酷烈的阳光,树叶中的小鸟因为热在鸣叫着,低沉的气氛就像是深山老林一样。

这几天以来,在楮树下纳凉就像穿衣吃饭一样,不能有一天停息,非常合乎我的心意。

自己思量种植别的树木,还是应当种植楮树,而且到了现在,楮树已经长得繁盛茂密,难道不只能感谢它的吗?

那么就用最高的殊荣对待它,所以把它取名叫做“吾亭”(我的小亭子)。

【2019嘉定一模】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

(13分)

叙陈正甫《会心集》①

(明)袁宏道

①世人所难得者唯趣。

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

又其下,则有如苏州②之烧香煮茶者。

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②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

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

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

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

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

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

品愈卑,故所求愈下。

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

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③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卷人,趣居其多。

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

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

【注】①陈正甫:

湖北竟陵人,时任徽州知府,善谈性理之学。

②苏州:

唐代诗人韦应物任官终于苏州刺史,史称“韦苏州”。

其诗恬淡高远,有意趣。

后人常有模仿其烧香煮茶以示高雅。

21.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2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耳B.焉C.也D.矣

23.对“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品质愈卑劣,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卑下。

B.品行愈低下,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低下。

C.品德愈卑鄙,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下流。

D.品味愈低下,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低级。

24.以下对“趣”的分析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韦苏州等世俗之人,烧香煮茶,无法得到、领会意趣

B.童子之趣,得之于自然,无私心杂念,是最上乘的趣。

C.山林之人,自由自在,不受束缚,没有求趣而趣自来。

D.年长、官高、品大者,往往受见识束缚,离趣味愈远。

2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

21.(3分)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语言生动富有变化。

(1分)先用整句铺排设喻,从山色、水味、花光、女态等多角度突出趣的美妙:

(1分)再用散句,表明意趣只能用心领会,意味深长。

(1分)

22.C(1分)23.D(2分)24.A(3分)

25.(4分)答题示例:

文章先说趣之难得,只有领会于心的人才知道它。

(1分)再通过古今之人烧香煮茶、书画古董等“慕趣之名、求趣之似”的行为,表明这些只是意趣的表象。

(1分)然后,提出“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的观点,例举“童子”、“山林之人”、“愚不肖者”皆能得趣,而年长、官高、品大有碍于意趣的获得。

(1分)最后,指出陈正甫做到“会心”,摆脱了这些束缚,回归自然,身心自由,依然得到了“趣”:

表达了对友人及作品的高度赞扬。

(1分)

【2019静安一模】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

巢经巢记(节选)

清·郑珍

①余幼喜泛窥①。

见人家稍异者,必尽首末。

稍长,读《四库总目》,念虽不得本,犹必尽见之。

②家赤贫,不给饘粥。

冻馁迫逐,时有所去。

去即家人待以食。

归而顾担负,色喜也。

解包,乃皆所购陈烂,相视爽然。

而余常衣不完,食不饱,对妻孥脙槁寒栗象②,亦每默焉自悔。

然性终不可改易,迄今二十余年矣。

计得书万余卷,汉、魏后金石文字暨宋、元来名人真迹,又近千卷。

虽不能名藏家,吁,亦多矣!

其得之之难为何如___玉川子③欲舍遗经,巢之空虚,诚责之也。

以余得之之难,其视玉川之贵之,又当何如?

僦④寓夷牢水⑤上,若羁禽无定栖。

③嗟乎!

书犹财也。

当其无,百方期有之;有而仅摄緘固鐍⑥,不为己用,则反不若不有不为累。

或用而仅罄之居服饮博,淫荡无益,亦未见为能用也。

聚书而不读,与读之而不善者,何以异是?

夫聚而不读,犹不失为守财之俗子;至读之不善,斯败家辱宗之尤矣!

致足于外,而不求足于内则是外物者,又安见其可贵哉?

(节选自《巢经巢诗文集》)

【注】①泛窥:

这里指广泛读书。

②脙槁寒栗象:

瘦瘠枯槁,瑟缩发抖的样子。

③玉川子:

唐诗人卢仝的号,孟郊有诗写他“卢仝归洛船,崔伟但载书……我愿拾遗柴,果经于空虚”。

④僦:

租住。

③夷牢水:

又名乐安江。

⑥摄缄固鐍:

收拢绳子扎紧口袋,加固铰纽锁紧箱子。

2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应是()。

(1分)

A.也B.哉C.耳D.焉

22.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余”虽然家贫但嗜书如命,广泛收藏。

B.“余”因为家贫所以发愤图强,改变家境。

C.“余”依本性买书二十余年,终成藏书家。

D.“余”的藏书比玉川子更加丰富更加珍贵。

23.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叙述因为得书之难,所以书显得格外可贵。

B.说明“读之不善”比“聚而不读”的危害性更大。

C.为了揭示乱用钱财是读书人败家辱祖的表现。

D.说明只有通过求足于内才能真正知晓书的可贵。

24.下面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

因以巢经巢名所寄之室。

A.第①段末尾

B.第②段末尾

C.第③段末尾

D.作为第④段

25.第③段论述,层层推进。

请加以分析。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

21.(1分)B

22.(2分)A

23.(3分)C

24.(3分)B

25.(4分)先用聚财用财作类比引出聚书读书的关键问题:

既要读更要善读。

(1分)继之比较“不读”与“不善”的危害,强调“不善”更为严重,就像败家辱宗一样可怕,使人警醒。

(1分)最后揭示全文主旨:

藏书读书对于人的可贵价值就是使人“求足于内”而完善自身。

(2分)

【2019闵行一模】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

刻《几何原本》序

(明)徐光启

    ①唐、虞之世,羲、和治历非度数①不为功。

六艺、数与居一焉;而五艺者,不以度数从事,亦不得工也。

襄、旷之于音,般、墨之于械,岂有他谬巧哉?

精于用法而已。

故尝谓三代而上,为此业者,师传、曹习之学,而毕丧于祖龙之焰。

汉以来多任意揣摩,至于今而此道尽废□。

    ②《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利先生②从少年时留意艺学,精其说,而与不佞游久,时时及之。

因请其象数诸书,更以华文。

独谓此书未译,则他书不可得论,遂共翻其要,约六卷。

    ③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

【甲】私心自谓:

“不意古学废绝二千年后,顿获补缀唐、虞、三代之阙典遗义,其裨益当世,定复不小。

”因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