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市长株潭考察报告.docx
《关于成都市长株潭考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成都市长株潭考察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成都市长株潭考察报告
关于成都地区、长株潭经济区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考察报告
2012年4月4日
为学习、借鉴成都地区及长株潭经济区在统筹城乡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加快推进我区新型城镇化。
近日,市委政研室新型城镇化课题组与我区有关领导及工作人员组成联合考察组,对成都双流县及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关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学习。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都地区、长株潭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一)成功经验
1、实现“三个集中”、完善“六个一体化”、推进“四大基础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路径。
从2003年开始,成都市就针对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展开了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战略。
9年的统筹城乡实践,成都从以“三个集中”为主要内容的开始阶段起步,走上以“六个一体化”为核心内容系统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的全面推进阶段,又进入了以深入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为核心的深化改革攻坚阶段。
这是一条从实践中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路径,是一条符合成都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要全面深入持久地推进城乡一体化,首先要坚持以“三个集中”为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三个集中”,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租售并举、分区经营、分类建设、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模式,成都由原来的1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集约为现在的21个。
成都搞工业集中发展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突破过去沿海地区发展工业的形式,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问题。
另一方面便于工业的集中、集约、集群发展,便于延长产业链条,并把产业链条上的附加值做大。
为促进工业企业集群化发展,成都市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企业、集体、个人参与工业园区投资建设和管理经营,如:
对园区外的企业向园区搬迁给予一定的优惠补助、减免政策等。
为成功实现“一区一主业”的目标,他们还成立了成都市投资促进委员会,对于某区招来的企业不符合本园区主业范畴的,由投资促进委员会协调把其调剂到其他园区。
经过几年的努力,成都市的工业集中度现已达到79%,不但工业集中发展了,这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都已形成了各自的主导产业。
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探索和建立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机制,大力推进土地优化重组,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创造了四种土地流转模式。
一是“土地集中承包”模式,将土地集中起来重新分包,进行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二是“土地竞标承包”模式,对村社的耕地、“四荒”土地、特别是地理位置较好的良田,实行竞标承包;三是“土地自由承包”模式,农户根据自己能力确定承包面积,能力强的多包,能力弱的少包;四是“土地业主承包”模式,村社调出部分或全部土地,集中进行农业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开发经营。
通过采取这四种模式,加快土地在集体内重组和集体外合理流转,使土地逐步向资本足、技术强、巧经营、善管理的规模业主集中,实施土地规模经营,整合土地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
采取统一规划,统拆统建、统一安置的“离土离乡”模式,大力实施集中安置工程。
即改变了以农民建房各自为阵、一户一楼浪费土地资源的状况,节约了土地,又让农民离土离乡,加快了传统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转变。
同时,由于按规划建农民小区,政府也有效地控制了土地一级市场,为工业园区的发展用地提供了较多的空间。
在我们所参观的双流县三星镇虽然离市区需要一个多小时车程,可是却有比城市商业楼盘还要漂亮的农民居住小区,水、电、气、光纤、网络“五通”,公共服务站、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一应俱全。
按照因地制宜和农民自愿的原则,截至目前,该县已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92个,推动2.8万户农民有序集中居住。
“三个集中”推动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联动,是成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方法
要全面深入持久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还要不断完善以“六个一体化”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消除城乡之间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制度。
六个一体化,即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社会管理体制一体化,市场体制一体化。
尤其是公共服务一体化,从2005年起,成都在全国率先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属高校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统一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从2010年起,又进一步统一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标准;成都早在2007年就开办农民养老保险,2008年更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以耕地保护基金补贴鼓励农民参保。
2010年成都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2010年11月,农民工综合社会险并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
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投入,成都正是不断将公共投入向农村倾斜,促使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在教育、就业、卫生、文化和社会救助等公共产品服务领域都形成了一套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
这“六个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软件”建设,也更是基础和根本。
要全面深入持久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还必须坚持深入推进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让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发展权利和发展机会。
四大基础工程:
一是农村产权交易改革,二是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三是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四是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市场体制的二元分割,是城乡二元体制中最为坚固的一道壁垒。
2008年1月,成都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还权赋能”为核心,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
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房屋所有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加快农村市场化进程,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2008年11月推出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由财政每年对全市2396个村按每村年均不少于20万元拨付公共服务配套资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2009年7月全面启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在广大农村地区规划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彻底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根本转变。
成都农村工作的“四大基础工程”,把统筹城乡改革引入了“深水区”。
伴随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而实施的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维护农民利益,围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深化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2、构建结构优良的产业体系,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支撑。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统筹考虑好“钱从哪里来”、“人往何处去”、“土地该怎么用”这三大问题。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就是要有足够的产业支撑。
考察中我们发现,依托传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是这些先进地区的共同特点。
成都市双流县的工业产业集群主要为高科技、高附加值新型工业,如苹果、微创。
长沙的望城区因地制宜布局产业,遵循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原则,构建以乡镇为载体的组团分工、集群分工的产业发展体系。
如享有“小汉口”美誉的靖港古镇坚持“规划先行、修旧如旧”的原则,挖掘恢复明清历史人文景观,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为了发展好这一地区的旅游业,财政投入1.5亿元将具有古镇特色的民房在不变其外观特点的情况下改成门市,在凸显文化底蕴的同时,造就了创业富民一条街。
08年9月,靖港镇被国家住房和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仅2011年就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旅游收入过亿元。
而与其毗邻的乔口镇以“繁荣传统商贸、打响‘渔都’品牌”为定位,着力做好“水景、水乐、水产”“三水”文章,着力打造具有山水特色、园林风光的产业样板村,尽显渔都特色。
由于其“思路清、创意新、措施力、行动快”,不到一年,“六个一”工程(打通一座桥、改造一个镇、整治一河水、拓改一条路、建设一市场、开发一座湖)相继启动,以集镇为载体、以优质水产为品牌、以乔口为市场、以湘阴为基地、辐射三地四县、服务省会长沙的乔口渔都雏形初步形成。
通过合理的产业规划、布局、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民充分就业,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度,同时为城镇建设、提高城镇的承载功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3、市场化运作,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考察中我们发现,这些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之所以进展顺利,缘于一个重要原因,即它们在一些重点领域都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比如:
在株洲,考察组的感觉是城市变大了、变美了、变亮了、变绿了,城市建设有了档次,而这一切主要归功于株洲所采取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为了缓解城市建设资金匮乏的问题,株洲市政府整合政府资源,以多种方式实现多元投入。
组建了国投集团,城发集团、高科集团、投资集团等投融资公司。
同时,按照以土地和未来收益换资金的思路,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建设,采取BT融资方式建成了湘江四桥,采用BOT的方式完成了城市污水处理项目。
正在建设中的湘江风光带,西岸以悠闲、运动、娱乐为主,东岸以商贸、餐饮为主,全部的开发和管理的权限都交给湘江风光带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公司在完成各项景观建设的同时,通过房地产、商铺租赁赢利,而政府借助企业实力完成了城市建设,两者“各取所需”,真正实现了“双赢”。
再比如,株洲天元区的高塘社区,原本只是株洲天元区一个默默无名的小村,现任社区书记罗平在2008年借资100万元注册成立企业,通过一年的经营,企业运转良好,积累了资金。
为了让更多的村民富起来,2009年,高塘村“两委”向全村1953名村民发起倡议,注册成立村集体新型经济组织株洲市高塘大禹实业有限公司,将原本村民的集体经济转换成股份,使村民变成实实在在的股东,成为拥有村集体资产的新型股民。
凭借“敢闯敢试、先行先试、边干边试”的发展理念,摸索和实施“村组整体征收、整体拆迁,村民整体安置、整体转城,农村集体土地征转分离、先征后转”为核心内容的“征转分离”工作,开创了以企业化运营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
如今,村组已变社区、村民变居民,1900余村民成为了“股东”,成为该市首批“乡村城市人”,享受着城市化的文明成果。
湘潭盘龙农业示范区的发展,也采用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由湖南盘龙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示范区的项目建设。
项目涵盖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和生态旅游三个方面,分为观光休闲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农副业、生态旅游6大产业主题。
公司引进CSA模式,将有机农产品送进千家万户。
CSA模式是一种新型农场经营模式,即社区支持农业,是一种解决食品安全的新型农产品贸易形式,在每个种植季节之初由公司提前预付给种植者这一年的种植收益,与农民共同承担种植过程中的风险,农民则要采用生态可持续的种植方式保障食品的安全,这种模式没有中间商的环节,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农民得到了收益,消费者得到了有机绿色的农产品。
(二)原因分析
1、规划先行,方向定位准。
思路决定发展出路,规划决定发展方向。
我们所考察的地区,无一不是在充分考虑城镇的历史背景、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的前提下,确立城镇发展战略构想和空间布局,编制出既体现前瞻眼光,又具有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的各类规划。
科学而操作性强的顶层规划设计,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
一是规划的起点和水平高。
这些城市都聘请了国内知名的研究机构开展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
长沙市以可持续发展城市、紧凑城市、生态城市、网络城市为目标,以两型指标体系为指引,将两型理念转化为组团式空间布局、嵌入式城镇布点、公交主导式综合交通、集约型产业组合等规划内容。
株洲市以建设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规划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新能源装备和能源供应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环境优良、品位高雅、生活舒适的生态文明宜居特大城市。
湘潭市围绕打造现代物流、职业教育、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四大产业基地,编制了湘江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发展建设和城市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实现了重点领域和重要地段的规划全覆盖。
二是规划的覆盖范围广。
长沙市率先实行空间、土地、产业、生态、主体功能区“五规合一”,市、区县、乡镇、村“四级覆盖”,市、县、乡三级监管,构建复合型、立体型、统筹型的规划体系,解决了各类规划互不衔接、难以落地的问题。
株洲市用了一年时间对试验区建设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完成了37个方案和规划编制。
湘潭市花费2000万元编制了总体规划和11个专项建设规划,编制了“1+12”的改革规划,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
三是严格按照规划指引开展工作,抓好落实。
株洲市将两型社会规划的落实情况纳入各级各部门的年度绩效考评。
而且规划一旦定下来就不再轻易调整更改,下力度抓好规划的落地执行,快处事、快成事。
2、政府重视,投入力度大。
成都市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几年内取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巨大成效,形成“成都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成都市委、市政府对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当作一项事业来抓。
政府出台了多项改革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助推城镇化进程。
除了做好前期的各项规划,成都市对只管城不管乡、重城轻乡或城乡分治的市政公用、交通、财政、农业、水利等30多个部门进行归并调整,实行城乡统筹的“大部制”。
还对城乡二元体制的标志性制度——户籍制度“动刀”,2010年11月,《关于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出台,成都宣布将彻底破除城乡户籍二元结构,城乡居民将全面实现自由迁徙,并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市民、农民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更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l月,成都市下发了市委“1号文件”——《关于加强耕地保护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加强耕地保护作为试验区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基础;着力改革现行的耕地保护机制,创新耕地保护手段和途径;采取设立耕地保护基金的举措,加大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投入,提高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提高农民耕种收益。
由市、县两级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安排26亿元设立耕地保护基金(补贴标准为基本农田每年每亩400元、一般耕地每年每亩300元),为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提供养老保险补贴,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
此项改革共涉及农户176万余人,平均每户家庭每年可获得1477元耕地保护基金,这部分基金主要用于为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户购买社保。
通过耕保基金制度的全面推行,在成都的农村地区已形成了“耕地保护好,政府助养老”的氛围, 这一做法也得到了来自中央的肯定。
3、政府引领,走市场化运作道路。
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很多地区的重点领域都不同程度的选择了市场化运作道路。
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一大批优势实力企业的关注和入驻,缓解了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推动了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民就业,带动了农民增收,给社会未来发展带来新活力。
考察中我们发现,凡是市场化运作比较成功的领域,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政府能在市场化运作中摆正自身的位置,扮演好引领的角色。
打破了政府垄断城镇建设和管理,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的旧模式,变政府对公用行业的直接行为为间接的监管,集中精力加强对公用事业的数量、质量、价格和服务的宏观监管。
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制定一般准则,规范和约束市场主体的运行,使市场运行有序化。
另外,为了更好的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政府往往通过“让利”的手段,给企业更多的“甜头”,吸引更多的企业进驻,而不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真正开创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良好局面。
二、对照先进地区的发展历程,我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优势条件以及需要突破解决的难点和问题
成都地区、长株潭经济区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历程中,都是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作为实施“三化联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特别是与我们区在各方面较为相似的成都双流县,从2003年开始,先后经历了统一规划布局、建立试点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全域融合发展的四个阶段,用了近10年的时间建设了一大批产业集中、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现代小城镇,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对照他们的发展历程,我区推进新型城镇化有着相对较好的有利条件。
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将会遇到共同的难点和问题。
(一)我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利因素
一是我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已获批省里批准。
在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我区的新型城镇化在多个方面享有先行先试权,能够获得上级的有力支持。
二是外地已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
成都市2003年开始试水城乡统筹,在不断摸索了几年后,于2007年获批国家级统筹城乡综改试验区。
双流县也于2007年获批国家级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
多年发展积累的经验和形成的有效模式对我区推进新型城镇化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三是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1、经济基础。
双流县在2006年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1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5277元。
同是百强县的长沙县2006年一般预算收入仅1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5988元。
相比较而言,我们区在综改初期的经济实力明显较强,未来快速发展的基础较为雄厚。
2、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成都与长株潭地区的很多县区都是从无到有,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水泥路、村村通电视的目标是近两年才得以实现。
而我们现在已经全部实现。
3、产业结构。
同样是以发展服务业为主,经过多年的发展,双流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5.4:
53.3:
41.3,而我区2011年的比重为9.5:
55.1:
35.4,基本相近。
四是新型城镇化已经受到了中央的高度关注。
在多年的城市化探索进程中,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显示出了很强的优越性,受到了上上下下的高度关注,中央已经将目光聚焦在新型城镇化上,必然会大力扶持,全面推进。
现在我们抓住了这个机遇,未来在大沈阳经济区的建设中,我们发展的前景将十分广阔。
(二)我区推进新型城镇化亟待突破解决的难点和问题
对照成都和长株潭地区的实践探索,我区新型城镇化虽然起点较高,基础较好,但是要想达到目前先进地区的发展水平,我们在综合配套改革工作中仍然有很多亟待突破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要进一步解放干部群众的思想。
成都和长株潭经济区发展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是突破瓶颈、改革创新的重要法宝。
成都市敢于试水,创新出台了农村产权制度、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等40多个相互衔接配套的突破性政策,为改革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株洲市高塘村运用企业化运营模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创造性实现了“村组变社区、农民变居民、村民变股民、集体变国有”。
湘潭市敢于让利,积极引进农事龙头企业,用工业化模式打造了集生产、经营、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
因此,如果我们不敢创新,不愿让利,不会搞市场化运作,那么就无法突破土地、资金、行政区划调整、行政管理体制等关键环节,新型城镇化的预期目标就无法实现。
二是必须树立规划先行理念和增强规划执行力。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印象十分深刻的是成都地区的规划理念和规划执行力度。
成都的规划制定通盘考虑城镇体系、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城乡一体、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和执行监督体系,实现了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的全域覆盖。
特别是在执行监督上,近几年,有数十名党政领导干部因不执行规划受到处理。
而我区目前规划缺乏统一性,各类规划种类繁多,相互之间不兼容,甚至抵触的情况时有出现。
同时,规划的法定性、严肃性还不够,执行起来也很不到位。
因此,我区新型城镇化的规划必须具备“三性”即:
科学性、统一性和严肃性。
目前,从我们区来看,因与成都双流县相似程度较高,王志纲工作室编制的大沈阳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对我区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和战略指导性,必须按照这个总规细化新型城镇化的各类建设规划,这样才能确保新型城镇化的高速、高质量推进。
三是必须解决建设用地指标。
成都、长株潭地区都是通过灵活运用增减挂钩、探索使用权交易等方式为大规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用地指标。
目前,国家对增减挂钩方式趋于叫停,因此我们也要充分借鉴这种方式,搞活土地,争取指标,并且利用省级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权利,用好用活现有土地政策,尽可能地突破。
四是必须多方筹措资金。
成都和长株潭各项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中,政府投入了一部分,主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其余全部通过市场化运作筹措。
株洲市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更是通过企业投资打造了优美的园区环境。
从我们区的实际来看,仅靠政府投入是无法承担新型城镇化的试点任务,必须要创新投融资体系,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运用BT、BOT等方式筹措资金,甚至要敢于让利,不计较一时一事,积极引进外来资金来帮助我们造城、造环境,以此实现“双赢”。
五是必须解决好农民的利益问题。
新型城镇化必须要解决好“人”,主要是指失地农民的利益问题。
在鼓励和引导失地农民向城镇集中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以下四个问题。
1、社会保障由谁来买单?
在成都,政府按照每年每亩400元的标准拿出专款搞耕保基金,这个钱不发给失地农民本人,而是存入个人账户作为将来的社会保障,个人无法支取。
2、集中居住后,由谁来管?
失地农民的集中居住点,必须要建好、管好,要享受到城市一样的物业服务和生活服务。
3、离开了土地,到哪里去就业?
失地农民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就实现了就地城镇化,这是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和关键。
因此,必须用发展特色产业来促进就地城镇化,用产业支撑新型城镇化,用产业来推动农民向城镇聚集。
4、土地权益能否得到保证?
成都地区的农民在离开土地变成市民后,土地使用权等权益仍然保留,可以租、可以流转,实现了“失地不失权、仍然有收益”,极大地促进了户籍制度改革。
三、我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关建议
在学习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区的自身实际,我们的新型城镇化要做些什么?
朝哪个方向努力?
这是我们此次考察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总的来说,我们区的新型城镇化要依据沈阳市综改方案的任务要求,按照区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大沈阳临空经济区”战略目标,结合苏家屯现实发展状况和区位特点,遵循“整体设计、重点突破、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的原则推进新型城镇化,着重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建设全新的城镇化形态。
不走城市无序扩张的老路,坚持就地城镇化的方针,加快三级田园城镇节点体系的规划建设,突出生态建设,构建宜居宜业城际连接带,打造具有山水特色的北方现代田园城市。
目前的基础上,要依托已划分出的浑河商务城、临空国际城、永乐农业经济区和沈水科技城4个片区,由4个管委会重点推进一级节点城市组团式发展。
同时每个片区中规划建设二级节点建制镇和三级节点特色产业村屯,由管委会和街道共同推进,以此推进全域三级城镇节点体系建设。
重点要推进产业体系规划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并且要适度超前。
以佟沟街道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全方位探索三级节点城镇发展新模式。
以沈水科技城为完全市场化运作模式的试点,积极利用企业资金推进宜居宜业新型城镇建设,借力造城。
(二)建设全新的产业发展形态。
加快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是在临空国际城区域内,大力发展临空经济。
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体育、医药等临空服务业以及部分临空配套工业项目。
二是在“一轴”区域内大力发展会展商务,围绕会展搞服务,做配套。
在“一线”区域内,以沙河街道为试点,重点推进:
物流商贸、物流配套加工业以及高科技综合产业。
1、以五洲城为龙头发展现代物流商贸业。
2、积极推进沙河工业园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工业。
3、加快沙河地区钢管产业和电器产业的转型升级,以产业升级推动新城镇建设。
三是在永乐农业经济区内以互助村为试点,重点:
1、发展集生产、经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2、利用现有基础,推进合作社经营管理。
3、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4、借鉴湘潭市高塘村的经验,组建产业集团,集中使用土地,高标准建设社区居住点,农民变居民,村民变股民。
(三)建设全新的统筹城乡共建共享机制。
以沈水科技城和临湖街道作为城乡共建共享试点,在利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建成一座城乡共建共享的样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