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七单元周周清00.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3934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第七单元周周清0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必修二第七单元周周清0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必修二第七单元周周清0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必修二第七单元周周清0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必修二第七单元周周清0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第七单元周周清00.docx

《必修二第七单元周周清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第七单元周周清00.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二第七单元周周清00.docx

必修二第七单元周周清00

临清三中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周周清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3分,共66分)

1.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号召“……共产党员及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在星期六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材料内容出现的背景是

A.十月革命后俄国国内外形势十分恶劣,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保卫革命成果

B.新经济政策结束后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

C.二战期间为了支持国际反法西斯,全力支持卫国战争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俄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

2.1918年3月,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建立合作社等具体设想,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

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

A.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B.已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C.主张全面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决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3.1921年列宁说: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列宁所述“失败”的根源在于(  )

A.放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做法B.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C.社会主义道路不适合苏俄的国情D.苏俄国内出现了严峻的政治形势

4.“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B.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制度

5.苏联研究专家闻一在《凯歌悲壮》里,把苏联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凯歌年代、退却时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退却时期”是指

A.新经济政策时期B.十月革命时期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D.卫国战争时期

6.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

两者的相同点是

A.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

C.将计划与市场经济手段相结合D.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业领域

7.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8.《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

“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

据此推断,这则日记写于

A.十月革命时期B.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

C.苏德战争时期D.苏联“二五”计划期间

9.“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指西方国家经过长期积累、先轻后重的工业化道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目的是

A.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B.保障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C.解除社会主义阵营面临的威胁D.巩固国防和苏维埃政权

10.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为70多个,1931年增至124个;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约占50%。

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

A.打破了原有的经济体制B.抓住契机推进工业化

C.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D.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

11.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

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这表明

A.学习苏联成为当时世界潮流B.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

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D.苏联“五年计划”成就得到一定肯定

12.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13.以下是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该笑话讽刺了苏联(  )

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轻工业的生产

C.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消费品紧缺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14.有人把苏联某一探索社会主义的实验叙述为“粗放和浪费的经济和政治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完全取消了依据社会效益来评价成果……将行政命令方法与国家恐怖手段相结合,甚至组织大规模镇压和建立强制性劳动的集中营”此观点印证的苏联的实验是(  )

A.“追随理想的实验”B.“面对现实的实验”

C.“回归理想的实验”D.“破茧未成的实验”

15.“他‘头脑简单地’尝试改变苏联共产党的结构,实行错误的农业政策,导致了他政治生命的终结。

……政治局内的对手迫使他悄悄地提前退休。

”材料中的“他”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16.1975年,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53%,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这主要是因为

A.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危机B.苏联革除了斯大林模式弊端

C.美国已转型到知识经济时代D.苏联改革重点在重工业发展

17.1987年底,在苏联各类“非正式组织”达3万多个,到1989年2月,发展到了6万多个,成员有一部分是共产党员。

尤其是‘跨地区代表团”的成立,标志着有组织的政治反对派在苏联议会中出现。

这表明苏联的改革()

A.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B.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改造

C.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已经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18.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代之以“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1967年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这两个口号都

A.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创新性的特征B.与美苏争霸中苏联居于优势密切相关

C.是“加速发展战略”在改革中的运用D.体现了苏联领导人对国情的片面认识

19.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大规模开垦荒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B.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C.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

D.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

20.1990年莫斯科的第一家麦当劳开业,数千人排着长队等待就餐。

一位公民回忆道:

“我们在烈日下等了8个小时,这对我来说不是问题,因为为了获得配给的糖和茶叶,我们经常要站上几天。

”这反映了

A.快餐业开始改变苏联人的饮食习惯B.苏联政府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资本

C.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D.苏联经济结构失调的局面没有改变

21.以下文字反映了不同时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开垦荒地是增加粮食—个重要而且完全现实的来源,也是最容易做到和最迅速的办法。

②“要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和尽量发展小工业,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

”③“必须使我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国营农场,它们在向国家缴纳粮食方面不仅能够代替富农而且能够代替个体农民。

④“责成每一个粮食所有者,必须在本法令公布一周内,把超过播种田地和自己到下次收获前的定额消费量的全部余粮呈报交售。

A.②④③①B.④①③②C.④②③①D.④③②①

22.有学者认为,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据,因为它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图5中最高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了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政策B.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C.用经济管理的方法代之以原来的行政命令D.往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

23.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税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

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

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的批评。

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

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

”另一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

”——摘编自《苏联这面镜子》

材料二: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

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

“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

”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

——苏共领导人之一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

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4分)

 

(3)材料一、三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

上述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什么严重问题?

(6分)

 

24.(15分)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不断调整经济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说:

“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

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美国总统)挽救了市场经济。

……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能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的重要措施。

(2分)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实施的作用。

(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总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最大的特点。

(3分)

(3)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发行粮票到发行股票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的变化。

(3分

(2)

必修二第七单元周周清答题卷

23、(18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

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6分)

 

(3)材料一、三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

上述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什么严重问题?

(8分)

24、(16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能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的重要措施。

(4分)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实施的作用。

(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总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最大的特点。

(4分)

(3)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发行粮票到发行股票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的变化。

(4分

临清三中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周周清试卷答案

1.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星期六义务劳动实行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是为了保卫革命成果,反对国内外武装干涉,保证国内外战争的胜利而实行的,故本题选A。

B是在斯大林时期,与材料中事件的时间不符,可排除;C是在二战时期,与材料中事件的时间不符,可排除;D是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可排除。

2.A由题干中的“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和“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可以得出A符合题意;BD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C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CD。

3.故选B.A放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做法是正确的,但不是根源,排除;C社会主义道路适合苏俄的国情,只是方式不对,排除;D不是根源,排除.

4.B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提出利用资本主义的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A项不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故不选;C、D两项是其具体措施,故不选。

本题选B项。

5.B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干涉,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是“凯歌年代”;新经济政策时期,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是“退却年代”;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牺牲农业利益,为工业化的发展筹集资金,是“剥夺年代”;卫国战争时期是“战争年代”;战后的经济改革时期是“战后年代”。

排除B、C、D三项。

故选A。

6.C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利用了市场的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罗斯福新政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由此可以知道,两者本质上都是实事求是的变革生产关系,将计划与市场经济手段相结合,故C项正确。

A项不符合新经济政策,应排除。

BD两项均不符合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应排除。

7.C试题分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为实行余粮收集制,征集农民手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对中小型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和食品,与题干中社会结构的变化无关,故A项排除;图示变化没有市场部分,而新经济政策是允许市场的存在,故B项排除;据图示可知在后一时期资产阶级和地主就消失了,且工人与集体农庄农户占绝大部分,个体农户占有很少,反映了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农业集体化,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的改革的后果与题意无关,故D项排除。

8.B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小工厂租给私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921年列宁领导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小工厂可以租给私人,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从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十月革命是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工人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苏德战争是“二战”时期苏联的反法西斯斗争的一部分,时间是1941-1945年,苏联“二五”计划是1933-1937年,是苏联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活动,都与题干信息不符,A、C、D三项均排除。

9.D材料“战争日益逼近”“保卫国家”等信息说明发展重工业的目的是巩固国防和政权,故D项正确;经济落后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反法西斯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阵营于二战以后形成,不符合材料内容,故D项错误。

10.B根据题干“1929-1932年”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国内工业品生产过剩;此时苏联利用机会,大量购买西方机器设备,推动苏联经济建设,B项正确。

1929-1932年,苏联正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故“打破”说法错误,排除A。

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西方国家没有承认和认可苏联,排除。

D项说法错误,苏联没有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1.D西方经济学家研究苏联和推崇苏联模式,是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当西方经济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候,苏联模式逐渐形成并且在经济建设中取得突出成就,因而苏联模式受到了关注,故D符合题意;A不能从题干中得出,题干仅仅在说“研究苏联”,故排除A;B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2.故选B.解答:

从题干中的时间看,当时美国正经历着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中,当时的苏联正在进行一五计划的建设.

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经济危机之下,苏联没有影响,特别是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在工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引起美国人的关注,故B项符合;

由于苏联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所以受到经济危机打击基本上没有,故A排除;

C项与题意不符;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的公有制经济不符合美国人的利益要求,故D排除.

13.答案:

C分析:

从材料“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可以看出苏联严重缺乏消费品,故C项正确;A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14.故选C.解答:

“追随理想的实验”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梦想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故A项错误;面对现实的实验是指面对经济政治危机,列宁采取了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

材料信息“完全取消了依据社会效益来评价成果…将行政命令方法与国家恐怖手段相结合,甚至组织大规模镇压和建立强制性劳动的集中营”可知“回归理想的实验”就是指斯大林实验了斯大林模式,故C项正确;“破茧未成的实验”不能佐证材料,故D项错误.

15.B试题分析:

AC不对,斯大林、勃列日涅夫政治生命的终结是由于其去世而非是对手迫使他悄悄地提前退休;D不对,戈尔巴乔夫政治生命的终结是由于其政治体制改革加剧了苏联的混乱。

推动苏联解体所致;B符合题意,赫鲁晓夫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推行改革,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但由于其政策失误等原因,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全会“鉴于赫鲁晓夫犯有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错误”,解除其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

次日又解除其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

因此选B.

16.D由材料“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可知苏联重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D项正确。

1973年后美国陷入“滞胀”危机,符合史实。

但是,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的发展,故排除A项。

苏联最终没有革除斯大林模式弊端,这个弊端也导致苏联的最后解体,故B项错误。

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故C项错误。

17.答案:

D

18.D无论是“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还是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都脱离了苏联经济状况仍然不够发达的现实,体现了苏联领导人对国情的片面认识。

故答案为D项。

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苏联并非处于优势,排除B项;C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

19.故选C.解答:

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体系的修修补补,并未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C错误,符合题意;ABC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20.D根据“数千人排着长队等待就餐……我们在烈日下等了8个小时……因为为了获得配给的糖和茶叶,我们经常要站上几天”说明买麦当劳、茶叶、糖等生活用品仍然很困难,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重工业发达,农业和轻工业滞后的局面,故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说苏联人的饮食习惯,也没有说除了麦当劳之外没有其他快餐,故A项错误;不能仅仅凭借第一家麦当劳的开业就说“苏联政府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资本”,故B项错误;吃麦当劳还要排8小时的队,说明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显著提高,故C项错误。

21.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根据题干,本题不同时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的“先后顺序”。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④项,即余粮征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的,最早;②项属于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内容;③项属于斯大林时代的集体农庄;①项属于赫鲁晓夫时期的“垦荒运动”。

本题正确答案选C。

22.D

23.

(1)原因:

(4分)

①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使西方进步人士看到了人类解放的希望;

②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支持西方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赢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的好感;

③苏联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使西方各国进步人士感到钦佩;

④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猖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对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失望。

(2)“退却”:

农业方面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固定粮食税;工业方面改变国家高度集中管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2分)

含义:

指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

(2分)

(3)不健康现象:

①出现新的贫困群体——农民;②社会上缺乏自由氛围;

③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④商品供应紧张,供求关系失衡。

严重问题:

①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忽视农业生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②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自由、民主;

③重建设、轻生活,不重视改善民生,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

(6分)

24、

(1)措施:

新经济政策。

(2分)作用:

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4分)

(2)特点:

国家干预经济。

(3分)

(3)变化:

由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调整,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经济政策的高速必须因时、因地制宜;经济政策的高速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依据。

(3分。

每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满分,其他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