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然与农业概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39178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8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自然与农业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第一章 自然与农业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第一章 自然与农业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第一章 自然与农业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第一章 自然与农业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自然与农业概况.docx

《第一章 自然与农业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自然与农业概况.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 自然与农业概况.docx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概况

第一章自然与农业概况

第一节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大陆的中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1°59′~115°26′,北纬21°27′~23°56′之间,是西江、北江、东江下游的冲积平原。

行政区域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五个地级市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的端洲区、鼎湖区、高要市和四会市。

全区共辖326个镇,5480个行政村。

(采用2007年底的的行政区划,注意乡镇的合并情况),注明是平原县还是山区县。

二、土地资源概况与人口状况

珠江三角洲是全省最大的平原。

据省国土部门统计,200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面积4.1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23.20%,其中耕地××万亩,园地××万亩,林地××万亩,建设用地××万亩,未利用地××万亩。

耕地中,灌溉水田面积××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4.00%;望天田面积××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0.34%;水浇地面积××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77%;旱地面积××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8.60%;菜地面积××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29%。

(采用国土部门公布的2007年末实有耕地面积数,注意单位转换成亩或万亩)

200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常住人口为4002.39万人,占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303.72万人的48.20%。

乡村人口1593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数为316.68万人。

全区人均占有耕地0.0175公顷(0.26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044公顷(0.66亩)。

(采用2007年底的的人口数据

三、地形地貌

珠江三角洲原是一个多岛屿的海湾,由西、北、东三江夹带泥沙在海湾内不断堆积,逐渐淤高成平原。

由于地质构造的断裂、凹陷、地壳升降等运动的影响,区内发生海侵、海退和陆地升降,表现为平原区沉降,边缘区上升,形成了古三角洲、老三角洲和新三角洲。

目前,东、西、北三面被山地围绕,南临南海,构成一个马蹄形海湾形势。

珠江三角洲在大地构造上属华南准台地的一部分,地势总体低平宽广,但区内地貌形态多样,主要有山地、丘陵、台地、河流冲积平原、三角洲和滨海平原。

较大的地貌有潭江冲积平原、台山滨海平原、高要盆地、四会绥江下游冲积洼地和冲积平原、广花平原、东江冲积平原洼地、深圳滨海平原、三角洲平原。

区内有1/5的面积为星罗棋布的丘陵、台地和残丘,沿海有数百个岛屿。

珠江三角洲是由多条河流、多个顶点向海顺序推进而成的复式三角洲,西北江三角洲有山地、丘陵和孤丘,分散于平原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地貌景观;东江三角洲平原开阔宽广,基本无山丘、台地和孤丘,具有典型的三角洲特色。

耕地所处的小地貌类型主要有梯田(或梯地)、坑田、垌田、洋田、低塱积水田、沙围田和基水(塘)地。

四、自然气候与水文地质

珠江三角洲绝大部分地区在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暖湿多雨,多年平均气温在21.8℃左右,年最高气温在36.7~38.7℃之间,最低气温在-1℃左右,年气温高于35℃的最多为25天,0℃以下气温极少出现。

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600~2300毫米之间,最大为2250~2850毫米,最小为1000毫米左右,其中汛期(4~9月)占全年雨量的81%~85%。

多年相对平均湿度在76%~83%之间。

全区光照充足,雨量丰富,十分适合南亚热带作物生长。

珠江三角洲内河道纵横成网状,水系密布,水流互相沟通,河网密度高达2公里/平方公里。

水系包括西江、北江思贤滘以下和东江石龙以下河网水系和入注珠江三角洲的河流。

其中,从西向东流入珠江三角洲的河流有潭江(锦水)、高明河、沙坪水(古劳河)等;从北向南流入的有流溪河、增江、沙河、西福河、雅瑶水、南岗河等;从东向西流入的有寒溪水等。

还有直接流入伶仃洋的茅洲河和深圳河。

三角洲内诸河自东而西汇集于虎门、蕉门、洪奇门(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八个口门入注南海。

珠江三角洲土壤的形成深受周期性潮汐影响,一般每天一次高潮和低潮,越往上游潮差越小。

在低围田区,每月潮水可能上田10天以上,中围田区每月潮水可能上田不足10天,而在地势较高的高围田,只有大潮或高潮时才能有较大面积短时间上田。

利用潮水灌溉农田,是珠江三角洲的重要特点。

但潮汐对珠江三角洲土壤盐化作用也有较大影响,咸潮使土壤含有氯化钠,长期作用形成重咸田或中咸田、轻咸田,给农作物带来危害。

五、成土母质与人为活动

珠江三角洲土壤的成土母岩、母质复杂,主要有:

河流冲积物、宽谷冲积洪积物、河流沉积物、三角洲沉积物、滨海沉积物、花岗岩、砂页岩。

河流冲积物:

珠江三角洲河流众多,水网密布。

河流冲积物多分布于河流中、下游沿河岸较近的地带,或二级河成阶地。

由于各河流水文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冲积物物质颗粒粗细有一定差异差异,河流冲积物一般发育形成河砂泥田、砂质田、大眼砂田、粘土田、黄泥底田、结粉砂田、泥田、石仔底砂质田、潮砂田、潮砂泥田、潮泥田、乌潮泥田、泥肉田、乌涂田、松泥田、油泥田、油黑泥田、石灰性松泥田等。

河流冲积物形成土壤的共同特点是土层深厚,质地均匀,一般颗粒较细,土壤养分较丰富。

宽谷冲积洪积物:

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低丘中的宽谷平原或山间盆地,由于水流的分选作用,谷口和谷底的质地差异较大。

宽谷冲积洪积物主要发育形成砂泥田、顽泥田、鸭屎泥田、黄泥底砂质田、砂板田、乌砂田、泥田、黄泥底沙泥田、石灰性粘土田、铁渣底田、泥肉田、乌涂田、松泥田、油泥田、油黑泥田、石灰性松泥田等。

宽谷冲积洪积物形成的土壤养分含量属中上水平,各种养分含量较为协调。

接近谷口处土壤质地较粗,耕层较浅;谷底土壤质地较细,耕层较厚。

三角洲沉积物:

分布于高、中砂田和围田地区。

一般发育成为粘土田、胶泥田、泥骨田、高铁钉格田、低铁钉格田、牛皮砂田、蚝壳底田、洲砂泥田、洲泥田。

三角洲沉积物形成的土壤熟化程度较高,保肥供肥性能好,质地较为粘重。

滨海沉积物:

在珠江三角洲主要分布在江门、惠州、珠海等市,主要形成咸田、咸酸田、反酸田和滨海碱性砂田。

土层深厚,各种养分含量丰富,前在肥力高。

但受海潮影响,土壤含盐量高。

花岗岩:

在珠江三角洲平坦的谷地,多发育形成的坑田(潜育型水稻土)、垌田(宽谷冲积土田)和梯田(花岗岩红泥田);旱地多发育形成花岗岩赤红地。

砂页岩:

在珠江三角洲主要分布于广州北部、博罗、惠阳、东莞、增城、南海、新会、高要等地的低丘和盆地,发育的土壤质地较为粘重。

发育的水稻土以淹育型、渗育型为主,旱地以砂页岩赤红地为主。

珠江三角洲土壤发育明显受人为活动影响。

自宋代起,珠江三角洲农民在总结前人利用土壤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筑堤围垦造田,使围内土壤发生明显的变化。

根据围垦时间的不同,珠江三角洲沙围田地区土壤可分为围田(老围田)、高沙田、中沙田和低沙田。

低沙田以外的滨海滩涂是新形成的土壤。

通过不断降低地下水位或抬高田面,逐步脱潜,低沙田逐渐演变为中沙田、高沙田、老围田。

在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地区,农民在发展“桑基鱼塘”生产模式时,挖塘筑基,以塘泥肥桑,创造了基水(塘)地。

在高要市和四会市,农民将积水洼地开成低塱积水田,种植深水稻,实行鱼禾轮作。

后经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建电动排灌站,大部分已经成为双季稻田和菜地。

第二节、土壤类型、分布与特征

(参考龙川县报告的写法。

注意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行政区划与目前的行政区划的差异,特别是典型剖面的采样点位置所在的乡镇是否仍然与目前的区划相同。

第二次土壤普查时产量比较低,应使用目前的产量。

一、土壤分类

我县土壤分类,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工作分类暂行方案》和《广东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工作分类方案》的分类原则,根据野外实地调查,室内评比土壤的结果及化验室分析的数据。

实行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五级分类法。

划分为:

9个土类,14个亚类,43个土属,70个土种。

其中水稻土40个土种,旱地10个土种。

山地自然土壤20个土种。

(表1.3.1)(表1.3.2)

二、土壤分布规律

由于我县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因此,土壤微域分布受成土母质,地形和水分影响有水平分布规律。

山地土壤分布受生物气候的影响有垂直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我县地形复杂,土壤水平分布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

①从谷底至山地的土壤分布

从谷底至山地,由于成土母质、水分状况及所处地形部位的不同,呈现出一定的土

图1.3.1从谷底至山地的土壤分布规律示意图

 

壤水平分布规律。

现以登云镇南水村的土壤分布为例:

从“岭背坑”谷底至“后龙栋”山基,分布规律是:

深洋田——铁锈水田——页红泥田——页红砂泥田——页红泥骨田——页赤红泥地——中厚页赤红壤——中厚页红壤。

(如图1.3.1)

从洞口至山坑洞田区土壤分布规律,从洞口至山坑洞田的土壤分布主要是地形、

表1.3.1龙川县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分类系统表

土类

亚类

土属

土种

土类

亚类

土属

土种

 

 

花岗岩

红黄泥田

麻红泥骨田

 

 

河砂泥田

河砂泥田

麻红泥砂田

河泥田

砂页岩

红黄泥田

页红泥骨田

河石仔底砂质田

页红砂泥田

潮沙泥田

潮沙泥田

浅脚紫泥田

浅脚牛肝土田

泥肉田

泥肉田

红色石

灰土田

红色石灰土田

渗水

育稻

型土

白鳝泥田

洪积

黄泥田

洪积黄泥田

白鳝泥底田

麻红泥田

麻砂泥田

低白鳝泥田

页红泥田

页红泥田

冷底田

页砂泥田

铁锈水田

石灰

板结田

石灰板结田

顽泥田

紫泥田

牛肝土田

乌泥底田

乌鸭屎泥田

洪黄

积泥

红田

洪积红黄泥田

青泥格田

砂泥青泥格田

洪积砂泥田

烂洋田

洪积泥田

深洋田

砂泥田

洋眼田

顽泥田

冷浸田

冷浸田

鸭屎泥田

渍水田

渍水田

乌砂田

泥炭土田

泥炭土田

泥田

矿毒田

矿素田

煤水田

水分,人为耕耘的影响而呈现一定的分布规律。

如龙母镇藕塘村址背后樟板洞至六队鲤鱼坑口,其土壤分布规律是:

泥肉田——泥田——砂泥田——顽泥田——烂田——洪积黄泥田。

(如图1.3.2)

图1.3.2龙母镇藕塘村址背后樟板洞口至六队鲤鱼坑口洞田土壤分布示意图

 

、从河流至山地的土壤分布

从河流至山地的土壤分布主要受成土母质、地形位置、水份、人为耕耘管理所影响。

如龙母镇龙母河至龙川县老土肥站背的寨顶山,其土壤分布规律是:

潮沙地——潮沙泥地——潮沙泥田——河泥田——泥肉田——泥田——白鳝泥田——页赤经泥地——中厚页赤红壤。

(如图1.3.3)

 

表1.3.2龙川县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分类系统表

土类

亚类

土属

土种

土类

亚类

土属

土种

南方山地

草甸土

南方山地

草甸土

南方山地

草甸土

花岗岩

红泥地

赤红泥地

黄壤

黄壤

花岗岩

黄壤

厚厚麻黄壤

砂页岩

红壤

中厚页赤红壤

砂页岩

黄壤

厚厚页黄壤

砂页岩

红泥地

赤红泥地

 

 

花岗岩

红壤

厚厚麻红壤

侵蚀

赤红壤

面蚀赤红壤

厚中麻红壤

沟蚀赤红壤

中厚麻红壤

崩岗

花岗岩

红泥地

红泥地

红色

石灰土

薄厚红色

石灰土

砂红

岩壤

厚厚页红壤

红色

石灰土

红泥土

中厚页红壤

酸性

紫色土

厚厚酸性紫色土

薄厚页红壤

中厚酸性紫色土

砂页岩

红泥地

红泥地

酸性

牛肝地

牛肝地

面蚀红壤

菜园地

菜园地

菜田

菜田

沟蚀红壤

菜地

菜地

崩岗

潮沙

泥土

潮沙

泥土

潮沙

泥地

潮沙地

赤红壤

赤红壤

花岗岩

赤红壤

中厚麻赤红壤

潮沙泥地

图1.3.3从河流至山地的土壤分布示意图

 

2、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我县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属于红壤、赤红壤分布地带。

由于受地形和生物气候影响,

 

山地土壤呈规律性的垂直分布。

以七目嶂山地分布为例:

1000米以上为南方山地草甸土,750——1000米为黄壤,300——750米为红壤,300米以下的为赤红壤。

(如图1.3.4)

三、水稻土的特征特性

龙川县水稻土(水田、旱田),据龙川县国土局2007年统计面积为653953.8(比耕地面积数据大,数据有可疑?

)亩。

根据成土条件,开垦利用时间,人为耕耘施肥,水旱交替影响的不同,按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分类方案。

划分为六个亚类,二十五个土属,四十个土种。

Ⅰ、淹育型水稻土亚类

(一)、淹育型水稻土的主要特征特性:

主要分布在北部各镇地势较高的山坡上,群众多称为“排田”。

有五个土属,七个土种。

成土母质为红壤坡积及犁底层下的一层即是红壤土,带有较明显的红壤性质。

耕层浅,排灌条件差,酸性强,结构不良,肥力低亚类土壤的共同特点。

1、麻红黄泥田土属

主要分布在麻布岗、贝岭、赤光、回龙等镇。

成土母质为花岗岩红壤坡积物,划分为二个土种。

、麻红泥骨田

主要分布在赤光、回龙、上坪、细坳等镇。

地处排田,种双季水稻或春黄豆,秋番茨。

常年水稻亩产400斤。

表1.3.3麻布岗镇长缸顶贝段麻红泥骨田土壤剖面性态

剖面性态

养分含量

酸碱度

备考

干湿度

松紧度

机质

(g/kg)

(g/kg)

(g/kg)

(g/kg)

mg/kg

mg/kg

mg/kg

pH

灰斤

量亩

C/N

0—1

灰黄

中壤

团块

35.4

1.74

0.68

18.8

149

22

111

5.4

37

11.8

11—28

灰黄

重壤

14.9

0.74

0.41

21.0

70

6

95

6.0

8

28—100

红黄

重壤

极少

7.1

0.42

0.46

13.2

36

6

119

7.0

主要理化状状:

耕层O—11cm,颜色黄灰,质地中壤,核状结构,全土层紧实。

典型剖面耕层养分:

有机质35.4g/kg,全氮1.74g/kg,全磷0.68g/kg,全钾18.8g/kg,碱解氮149mg/kg,速效磷22mg/kg,速效钾111mg/kg,pH5.4。

C/N为11.8。

(表1.3.3)

主要障碍因素:

灌溉条件差,易受旱又易受山洪冲刷,耕层浅,犁底层以下便是瘦痰的红泥土,(有机质只有7.1g/kg、碱解氮只有36mg/kg)土壤偏酸。

麻红泥砂田

主要分布在紫市、回龙、新田、麻布岗、上坪、细坳等镇。

位于山坡中部。

主种双季稻,水稻年亩产650斤。

主要理化性状:

耕层0—10cm,灰黄色,质地轻壤,团块状结构。

<1毫米的土壤物理砂粒含量多。

典型剖面耕层养分:

有机质19.5g/kg,全氮0.88g/kg,全磷0.62g/kg,全钾18.5g/kg,碱解氮87mg/kg,速效磷11mg/kg,速效钾71mg/kg,pH5.9,C/N为12.8。

(表1.3.4)

本土种有机质含量不够丰富,土质较轻、灌溉条件稍好。

但耕层缺钾,酸性。

犁底层坚实,19cm以下的心土层瘦,(有机质只有7.6g/kg)熟土层浅薄,不利稻根深扎。

表1.3.4紫市镇博丰下坝麻红泥砂田土壤剖面性态

剖面性态

养分含量

酸碱度

土层

厚度

cm

干湿度

松紧度

有机

(g/kg)

(g/kg)

(g/kg)

(g/kg)

mg/kg

mg/kg

mg/kg

pH

石灰

用量

(斤/亩)

0—10

灰黄

轻壤

团块

19.5

0.88

0.62

18.5

87

11

71

5.9

10+9

灰黄

中壤

8.4

0.42

0.60

20.9

34

1

58

6.6

19—50

黄灰

中壤

/

7.6

0.40

0.69

24.9

33

6

69

7.0

2、页红黄泥田土属

主要分布在黄布、铁场、田心、龙母、岩镇、上坪、附城等镇。

成土母质为砂页岩、变质砂页红壤坡积物。

划分为二个土种。

1页红泥骨田

主要分布在紫市、石坑、上坪、通衢等镇。

主种双季稻或黄豆—晚秧地—秋蕃茨。

水稻年亩产800斤。

主要理化性状:

耕层0—11cm,浅黄色,质地中壤,团块状结构,耕层中含>1毫米砂粒多。

典型剖面耕层养分:

有机质28.9g/kg,全氮1.26g/kg,全磷0.6g/kg,全钾15.5g/kg,碱解氮127mg/kg,速效磷10mg/kg,速效钾52mg/kg,pH5.8。

C/N为13.3。

(表1.3.5)

主要障碍因素:

灌溉难,易受旱,质地粘重,耕层浅缺磷钾,水稻易发赤枯病。

表1.3.5岩镇镇东方红上下田下页红泥骨田土壤剖面性态

剖面性态

养分含量

酸碱度

备考

干湿度

松紧度

有机

(g/kg)

(g/kg)

(g/kg)

(g/kg)

碱解

mg/kg

速效

mg/kg

速效

mg/kg

pH

石用

灰量

斤/亩

C/N

0—10

黄灰

重壤

块状

28.9

1.26

0.61

15.5

127

10

52

5.1

41

13.3

10—15

灰白

中壤

24.3

1.03

0.84

15.5

94

7

38

5.2

33

15—80

黄兰

重壤

核状

10.7

0.47

0.45

15.0

40

4

33

6.5

②页红砂泥田

主要分布在登云、田心、龙母、岩镇、上坪等镇。

主种双季稻。

水稻常年亩产800—1000斤。

主要理化性状:

耕层0—11cm,淡灰色,质地中壤,团块状结构,耕层较松软。

<1毫米砂粒含量高。

典型剖面耕层养分:

有机质25.1g/kg,全氮1.13g/kg,全磷6.6g/kg,全钾26.4g/kg,碱解氮109mg/kg,速效磷11mg/kg,速效钾170mg/kg,pH5.1。

C/N为12.9。

(表1.3.5)

本土种质地较轻,含钾丰富,但土壤缺磷,酸性强,18cm以下底土瘦,(有机质只有5.9g/kg速效磷0),熟土层浅,土壤养分贮备少。

表1.3.5赤光镇瑶新月背坑页红砂泥田土壤剖面性态

剖面性态

养分含量

酸碱度

备考

土层

厚度

cm

干湿度

松紧度

有机

(g/kg)

(g/kg)

(g/kg)

(g/kg)

碱解

mg/kg

速效

mg/kg

速效

mg/kg

pH

石用

灰量

斤/亩

C/N

0—11

淡灰

中壤

团块

25.1

1.13

0.66

26.4

109

11

170

5.1

52

12.9

11—28

谈兰

轻壤

11.6

0.5

0.42

18.6

45

2

110

5.2

24

28—100

白兰

砂壤

5.6

0.20

0.33

18.1

21

0

103

5.0

20

3、红色石灰土田土属

本土属发育于红色石灰岩成土母质。

主要分布在麻布岗、登云等公社。

只有一个土种。

水稻常年亩产450斤。

红色石灰土田:

耕层0—10cm,质地轻壤,团块状结构。

典型剖面耕层养分:

有机质14.5g/kg,全氮0.59g/kg,全磷0.6g/kg,全钾13.6g/kg,碱解氮75mg/kg,速效磷19mg/kg,速效钾52mg/kg,pH值5.3,C/N为14.2。

(表1.3.6)

主要障碍因素:

耕层浅薄,各项养分含量低,土壤酸性。

表1.3.6登云镇石福三磊应红色石灰土田土壤剖面性态

剖面性态

养分含量

酸碱度

备考

土层

厚度

cm

干湿度

松紧度

有机

(g/kg)

(g/kg)

(g/kg)

(g/kg)

碱解

mg/kg

速效

mg/kg

速效

mg/kg

pH

石用

灰量

斤/亩

C/N

0—10

轻壤

团块

14.5

0.59

0.60

13.6

75

19

52

5.3

14

41.2

10—23

黄灰

中壤

紧实

11.3

0.49

0.55

13.6

52

5

28

5.9

5

23—100

红色

重壤

5.8

0.34

0.66

16.5

33

1

69

6.7

4、浅脚紫泥田土属

成土母质为紫色岩风化发育的紫色土。

主要分布在上稔、铁场、赤光、麻布岗等镇。

以种花生、水稻为主,水稻常年亩产500斤。

只有浅脚牛肝土田一个土种。

主要理化性状:

耕层0—13cm,红紫色,质地中壤,团块状结构。

典型剖面耕层养分:

有机质19.5g/kg,全氮1.03g/kg,全磷0.56g/kg,全钾41g/kg,碱解氮113mg/kg,速效磷11mg/kg,pH:

5.8。

C/N为11。

(表1.3.7)

本土种质地较轻,含钾丰富,但耕层浅有机质缺乏,磷素含量不足。

表1.3.7麻布岗镇赤化破门坑浅脚牛肝土田土壤剖面性态

剖面性态

养分含量

酸碱度

备巧

土层

厚度

cm

干湿度

松紧度

有机

(g/kg)

(g/kg)

(g/kg)

(g/kg)

碱解

mg/kg

速效

m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