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100.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73812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10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10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10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10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10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100.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1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100.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100.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100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100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________ ”、“________ ”、“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

(1)青苔;绿树

(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解析】【分析】

(1)根据夏季景物的特点答题。

“新苔”满地说明是夏天,“绿树”也说明是夏天。

(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夏季的中午,诗人午睡醒来,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南风把房门吹开,正不停地掀起桌上的书页。

因此这里的“偷”是“偷偷的,在人不知不觉时”的意思,它把南风拟人化,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故答案为:

⑴青苔;绿树

⑵“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所写季节、时间的能力。

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⑵该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考查的是炼字的艺术。

分析“炼字”的妙处,先看诗句写什么内容,然后看所“炼”之字在诗句景物描写或情感的表达方面富有怎样的表现力,起到什么作用。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群头①

(元)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注】①牛群头:

地名。

②拙:

同“茁”。

③行人:

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附】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案】《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愁的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解析】【分析】考查两首诗歌中所描写的干枯树木对抒发感情的不同意义。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

而《宿牛群头》“草木枯”是为了反衬“拙蘑菇”,突出蘑菇长得旺盛和多。

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表达了作者的旅途中的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安逸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

《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愁的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点评】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古诗的能力。

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找出两首古诗的共同点和主要差异即可。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宿牛群头》是诗人描写在羁旅途中见到的美丽的自然之景与人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3.古诗文阅读

《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天净沙•秋》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后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仿照《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

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同样的景物,甚至同样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写作写作背景、人生取向。

4.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你从词中的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2)“路转溪桥忽见”写的是哪里的景象?

(用词中的一句调整语序后问答)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中的景物描写都反映了夜行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夏季。

从“鸣蝉”“蛙声”“稻花”可以看出。

(2)社林边(的)旧时茅店。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小溪上的石桥,再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

(3)反映出了夜行人平静、欢快的心情。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味意象。

这首词的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写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描写的景象。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3)本题考查体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词中围绕着夜行的特点,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及作者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

故答案为:

(1)夏季。

从“鸣蝉”“蛙声”“稻花”可以看出。

(2)社林边(的)旧时茅店。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小溪上的石桥,在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

(3)反映出了夜行人平静、欢快的心情。

【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味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本题考查理解诗词描写的景象。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3)本题考查体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先要通读全词,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5.阅读诗歌《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 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 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 “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 “生”与“入”用了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 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阔”是本诗的传神之笔,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为什么?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A

(2)C

(3)同意。

“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4)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次:

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

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故选A。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妙处。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生”字“入”字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故选C。

(3)本题考查炼字。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4)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

(1)A;

(2)C;(3)同意。

“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