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3599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教学大纲.docx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教学大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教学大纲.docx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教学大纲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

16193502

课程名称: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

英文名称:

WesternPhilosophyafterHegel

课程类别:

公共课

学时:

32

学分:

2适用对象:

全校各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

考试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是高校本科生的一门选修课,该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哲学思维训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20纪以来西方各国产生和流传的哲学社会思潮,加深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和了解,吸收借鉴现代西方哲学文明成果,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逻辑及各思想流派的主要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学生以哲学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开拓视野、滋养心灵,丰富和发展哲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当代西方哲学概论

(一)西方哲学的发展线索

1.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

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哲学奠定了整个西方哲学的传

统和基本走向。

实际上,西方哲学一直有两条线,分别由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开启。

前者重概念和先天,后者重具体事物和经验。

2.唯实论与唯名论:

中世纪早期主要以柏拉图主义为其思想资源,后期则转向亚里士

多德主义。

基于共相与殊相关系的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也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分歧:

唯实论是柏拉图哲学的产物,唯名论则与亚里士多德有不解之缘。

3.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延续了柏拉图路线,经验论则是亚里士

多德的后裔。

康德看到了唯理论和经验论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于是对二者加以综合,形成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

4.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

19世纪晚期,穆勒基于德法两国和英国哲学家对康德的不同回应,首次在欧洲大陆哲学和英国哲学之间做出区分,后来这种区分逐渐被双方的哲学家所采纳和加强,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哲学传统,从而构成了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不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潮,而是“做哲学”的两种不同的风格。

(二)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趋向

1.从“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turn)到“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turn):

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发展迄今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向。

古代哲学的重心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始基,探究世界的存在及其状态,因而总体上处于“本体论阶段”。

近代哲学仍要面对和解决本体论问题,但哲学家们不是“独断”地直接讨论世界及其存在,而是把对主体及其认识能力的研究视为本体论研究的前提条件,于是西方哲学发生了所谓“认识论转向”,即从“本体论阶段”进入“认识论阶段”。

现代西方哲学家们发现,传统哲学的很多问题和争论都和语言有关,因为一切认识或思想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如果没有语言,我们不但不可能进行认识和思想,而且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于是,西方哲学发生了第二次“范式转换”即“语言学转向”,语言问题上升为哲学研究的首要问题,甚至全部哲学问题都被归结为语言问题。

“语言学转向”之后,哲学家们不再把语言仅仅看作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是更多地关注语言与思想、语言与存在本身的密切联系,关注我们在语言中的“存在”,关注思想在语言中的“生成”,关注语言的界限。

分析哲学家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失误”或“问题”在于对语言的误用。

理想语言派认为,日常语言是粗糙的和不精确的,其语法形式容易掩盖语言的逻辑形式。

传统形而上学命题就是由于把日常语言的语法形式误认为逻辑形式引起的,所以,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揭示这种混淆或误用,用一种理想的人工语言代替日常语言。

2.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后西方文化舞台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后主义”(postism)的登场,“后现代主义”即是这一潮流中的执牛耳者。

从哲学上说,“现代主义”始于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广义)哲学。

“现代主义”制造了很多现代神话,包括主体、理性、真理、本质、整体、同一、进步、解放等等。

这些新神话非但没有真正给人带来解放和自由,反而构成了对人的进一步压制。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种与“现代主义”的旨趣完全相反的运动即“后现代主义”。

在后现代主义眼中,理性、主体、主体性等概念全是虚构。

自我不是自足的,更不是一

座与世隔绝的孤岛,我们与自然、与他人的关系不是主奴关系,而是伙伴关系。

后现代主义者试图把差异从“同一性的逻辑”中解放出来。

在他们看来,哲学的目的不是寻求“异中之同”,而是在差异中理解差异。

3.从“认识主体”到“知、情、意统一的整体的人”:

在神话世界观中,人不曾是一个理智主体,而是一个包含情感和意志的“整体的人”;

世界或自然是一个和人具有类似结构的“你”。

随着哲学的产生,人逐渐从“整体的人”“提升”为理智的主体,宇宙也从一个充满了“个性”的“你”变成了和我们保持距离的“它”,变成了一个客体,变成了科学研究和思辨思想的对象。

现代西方哲学家认为:

人首先不是进行认识的动物,而是“生存在世”的存在者。

4.从“意识哲学”到“无意识(本能)哲学”:

第二章新黑格尔主义之鲍桑葵

一、黑格尔主义的兴衰

(一)黑格尔主义的衰落

黑格尔死(1831)后不久,黑格尔派开始解体。

克洛纳:

黑格尔哲学的衰落标志着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唯心论的终结,而且这种终结带有历史的必然性。

“发展的推动力在黑格尔这里已全部用尽,前进和上升已经完成。

超过他已不再可能。

康德在运动中所建立的思想不再能在已开拓出来的方向上前进;它已经到了非止步不可的地步。

(二)新黑格尔主义运动

新黑格尔主义的兴起:

斯特林的《黑格尔的秘密》(1865)一书开启了英国复兴黑格尔的运动,新黑格尔主义取代经验论成为英国哲学的显学;布罗克迈尔和哈里斯等人创办“圣路易斯哲学学会”(1866),开启了美国的新黑格尔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和实用主义相融合;狄尔泰《黑格尔的青年时代》(1905)开始了德国的新黑格尔主义。

(三)新黑格尔主义“新”在哪里

强化黑格尔哲学的非理性主义维度。

克罗纳:

“黑格尔无疑是一位哲学史上所知道

的最伟大的非理性主义者。

在他以前,还没有哪位思想家能够像他那样如此强烈地使概念非理性化,像他那样通过概念如此深刻地阐明了非理性主义。

二、鲍桑葵的自我超越轮

(一)自我的本性:

有限与无限

究极实在与个体性。

在本体论上,鲍桑葵接受了柏拉图、黑格尔特别是格林对于实在

与现象的基本区分。

究极实在即“绝对”或“大全”。

“真理或实在是‘大全’。

”这个“大全”不是一个空洞的抽象,而是一个具体的共相。

“一切健全的哲学的关键在于,把具体的共相即个体的东西视为真正的普遍性。

”具体的共相即“个体性(individuality),“即宇宙的完满性、融贯性或自足性”。

个体性

原则也就是不矛盾原则,因为在“绝对”或“究极实在”之中,一切矛盾均归于解决。

所以,在鲍桑葵那里,整体性、不矛盾性、绝对性、完满性和个体性是完全等价的。

现之际,这些有限存在者从其无限的背景中“脱颖而出”,成为“被挑选出来”的东西,成为“凸出实在(outstandingrealities)或明显实在(obviousrealities)”,从而成为特殊的、有限的和不完整的东西。

于是,现象界的一切,都具有这样一种双重本性:

一方面,它们是有限的、特殊的和相对的;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绝对”的要素,分有绝对的“精神”。

(二)自我的命运:

危险与磨难

塑造与反塑造。

有限自我首先要接受世界对他的塑造。

鲍桑葵把世界叫做“心灵的塑造之谷”(avaleofsoul-making)。

这种塑造是通过自然选择和社会选择的形式进行的,这个过程是严格而严酷的,因而痛苦和烦恼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基本面。

“它的过程一方面是不断重复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适应或失败”。

在接受塑造的同时,有限自我也塑造着世界和他自身,鲍桑葵把自我或灵魂的这种反塑造叫做“意志的奇迹”,这个过程同样充满了坎坷和艰辛。

“如果我们看一看自我借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境况的那种奇迹,我们就会看到,就在这个改变境况的行为中,自我依然身处熔炉,接受烈火的重铸。

(三)自我的超越:

宗教意识

自我认识。

自我超越的大敌是自满情绪,认为通过有限自我自身的力量就可以达到完满与完善。

鲍桑葵把这种自满情绪看做一种“原罪情绪”,在此“原罪情绪”的驱动下,

一个人也会有所成就。

“这种成就所实现的价值虽然对绝对有所贡献,但由于这种价值不是被主动地贡献给绝对的,因而并不像成功者所声称的那样代表他自己的价值。

”所以,解决矛盾的前提是:

有限自我必须实现一种“自我认识”(selfrecognition),即认

识到自己的有限性。

这种认识不是一种先天知识,只有通过自我经历的种种危险与磨难才能达到。

“在生活和思想中,‘天路历程’是不可避免的。

稳定性——如果可以找到的话——必定存在于终端,而不是开端。

三、几点思考

鲍桑葵的自我超越论与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他们都认为在自我超越的道路上,道德境界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冯先生认为,在道德境界之上有天地境界,此天地境界约略相当于鲍桑葵的宗教境界。

所不同的是,冯先生把天地境界等同于哲学境界,认为只有通过哲学才能达到天地境界;而鲍桑葵则认为,宗教意识高于哲学思辨。

按照鲍桑葵,宗教态度在有限自我的生命中是无所不在的,这种态度完全可以表现为普通人的素朴经验,无须诉诸思辨的哲学理论。

只有少数人是“哲学的”,而所有人都是“宗教的”。

第三章意志主义之叔本华

一、思想来源:

柏拉图、康德、奥义书

(一)柏拉图的理念论(略)

(二)康德的物自体与现象(略)

(三)印度《奥义书》

二、世界作为表象(TheWorldasRepresentation)

(一)世界是我的表象

世界即是我所知觉到的样子。

我们根本不认识什么独立自存的外部世界,比如太阳、地球等等,而永远只是我们“眼中”的世界,是我们的眼睛看见太阳,是我们的手感触到地球。

就是说,这个世界的存在只是相对于我,相对于一个表象者。

世界只是作为我的表象而存在。

(二)表象世界的首要形式:

主客分立

作为表象的世界有两个半面。

一个半面是客体,它的形式是时间、空间和因果性,世

界的多样性即来自于这种形式。

另一个半面则是主体,它不在时间和空间之中,因为主体在任何一个进行表象的生物中都是完整的、未分裂的。

这两个半面不可分割,存则共存,亡则俱亡。

三、世界作为意志(TheWorldasWill)

(一)进入意志的途径

(二)意志的特征

1.盲目的欲求。

动机律是根据律的一种形态,而根据律只适用于现象,不适用于自在之物。

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目的、没有意识、没有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所以,作为本体的意志和我们自己的意志是很不相同的,后者只不过是前者的表现和工具。

2.整体化原则。

意志独立于一切形式的根据律,在“个体化原理”之外,不知道什么杂多性,而只是“一”。

但这个“一”既不是一个个体的“一”,也不是一个概念的“一”。

意志的“一”是不可分的,它在任何一个现象中都是作为“一”出现的。

月印万川。

宋明理学。

3.在主客分立的形式之外。

表象和动机并非意志活动之必要的和本质的条件。

一岁的

鸟并没有蛋的表象,却为那些蛋而筑巢,年幼的蜘蛛没有俘获品的表象,却为之而结网。

人的活动也并非全部为表象或认识所伴随,比如消化活动,血液循环活动等。

4.意志客体化的等级。

意志的客体化有无穷等级。

最低的一级是最普遍的自然力。

在动物出现以前,世界只是意志。

随着动物的出现,随着认识的出现,作为表象的世界,连同它的形式即客体主体、时间空间、杂多性和因果性出现。

世界显出了它的第二面。

在人身上,意志的客体化程度最高。

四、痛苦的根源:

意志的肯定

(一)人生的面相之一:

痛苦

(二)人生的面相之二:

无聊

(三)幸福是消极的

(四)“意志的肯定”的几种方式

1.性冲动的满足。

2.利己主义。

3.非义

五、痛苦的暂时解脱:

艺术

(一)意志、理念、事物

(二)艺术:

对理念的认识和表现

(三)艺术:

天才的事业

六、痛苦的永久解脱:

意志的否定

(一)离苦的不二法门

既然人生痛苦与邪恶的总根源就是意志的否定,要摆脱苦难、达到道德,就必须主动地

与意志对着干,实现意志的否定。

(二)离苦的两条道路

1.通过单纯的认识即看穿个体化原理而达到意志的否定,这是实现解脱的第一条道路。

只有少数人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得到解脱,圣徒属于此列。

2.对大多数人而言,是要通过自己感到或经历过度的痛苦,才能实现认识上的转变。

是说,大多数人必须先由本人的最大痛苦把意志压服了,然后才能出现意志的自我否定。

(三)否定意志的结果

1.公道。

2.仁爱。

3.禁欲。

(四)意志的否定与人的自由

1.自由即独立于根据律之外。

3.亚当是生命意志的肯定(欲望)的象征,基督则是意志的否定(无欲、解脱)的象征。

原罪(意志的肯定)和解脱(意志的否定)学说是基督教的核心。

第四章意志主义之尼采

狄奥尼索斯的发现

一、悲剧的产生:

酒神的日神化

(一)悲剧中的酒神与日神

1.音乐艺术与造型艺术

(1)悲剧中的音乐艺术

(2)悲剧中的造型艺术

2.醉态与梦态

(1)醉态:

尼采把酒神比作醉态。

酒神代表的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

它向我们展示

的是放荡不羁,热情奔放;是身体的健康;是对生命连同痛苦的礼赞。

(2)梦态:

尼采把日神比作梦态。

和醉态不同,梦态是静观的、形象的。

在梦中,我们停留于事物的外观或幻象,享受一种静观的快乐,仿佛完全忘记了白昼及其烦人的纠缠。

在尼采看来,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众神的壮丽形象首先就是作为梦境出现的,“在这个

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日神看作奥林匹斯之父。

”希腊人为何做梦?

3.整体化原则与个体化原则

(二)悲剧:

酒神的日神化

1.酒神的日神化之抒情诗

2.酒神的日神化之民歌

3.酒神的日神化之悲剧

二、悲剧的消亡

(一)欧里庇得斯与悲剧的消亡

1.欧里庇得斯把观众带上了舞台

2.欧里庇得斯把理性带上了舞台

3.欧里庇得斯削弱了酒神音乐在悲剧中的地位

(二)苏格拉底与悲剧的消亡

1.悲剧死于欧里庇得斯,而他的精神领袖和哲学导师则是苏格拉底。

2.苏格拉底敌视悲剧。

3.苏格拉底是理论乐观主义者的原型。

4.苏格拉底热衷于辩证法

三、悲剧的再生

(一)从事音乐的苏格拉底

1.从事音乐的苏格拉底。

2.理性乐观主义必定走向自己的反面。

(二)康德、叔本华对理性乐观主义的批判

(三)瓦格纳:

悲剧再生的希望

1.用音乐对抗苏格拉底主义。

2.当代的狄奥尼索斯。

第五章意志主义之尼采呼唤超人

一、超越消极的虚无主义

(一)消极的虚无主义

(二)积极的虚无主义

二:

瓦格纳:

人性的、太人性的

三、从人到超人

(一)人是应当被超越的东西

(二)精神的三种变形

1.骆驼:

最能驮载的动物,可以承载理性主义、基督教、形而上学的各种重负。

你应。

2.狮子:

最强大的动物,有能力打破各种各样的传统价值。

我要。

3.赤子:

最纯洁无怀之人,一种新的肯定。

我是。

四、超人:

大地的意义

(一)超人就是要回归大地

(二)超人就是要回归人的肉体

(三)超人就是要回归人的感官

(四)超人就是要摆脱“真理”

(四)超人就是要“超善恶”

(五)超人与永恒轮回

(六)超人与命运之爱

第六章生命哲学之柏格森

生命哲学概述

一、生命哲学的精神

二、生命哲学的准备

1.叔本华的生命意志

2.尼采的权力意志

三、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

1.柏格森:

对机械论世界图景的反叛。

2.狄尔泰:

对精神科学独特性的辩护。

3.齐美尔:

从社会学角度丰富生命哲学。

四、生命哲学的影响

舍勒、海德格尔和胡塞尔

一、生命及其进化

二、意识与绵延(duration)

三、绵延与自由

第七章精神分析学之弗洛伊德

一、弗洛伊德的历史地位

(一)西方历史是人类自恋的历史

1.柏拉图使人“逃离”大地,世界二重化。

2.笛卡尔使人“逃离”身体,心物二元论。

3.黑格尔使人“膨胀”为“宇宙精神”,客观唯心论。

(二)西方历史伴随着对人类自尊心的巨大打击

1.哥白尼:

人居住的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对人类中心论的第一次重创。

2.达尔文:

人只是动物界的物种之一,对人类中心论的第二次重创。

3.弗洛伊德:

人的心理过程是无意识的,对人类中心论的第三次重创。

(“精神分析有

两个信条最足以触怒全人类:

其一是它和他们的理性的成见相反;其二是和他们的道德的或美育的成见相冲突。

”)

二、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

(一)精神结构

(二)精神性质

(三)本能理论

(四)性欲理论

三、梦与俄狄浦斯情结

(一)梦的理论概述

1.弗洛伊德的新发现

梦不是一种身体现象,而是一种心理现象;梦是有意义的,因而是可以解释的;梦是愿

望的达成,因而是一种暴露命运的活动。

2.释梦的重要性。

梦是愿望的满足,但又是被压抑、被禁止的愿望的满足,所以,梦的

表现是失真的、被伪装过的。

要了解其中的真相和玄机,必须依赖梦的解释。

梦的解释实际上是梦的工作的反向运动,即从梦的显意追溯隐意。

3.释梦的基本技术手段。

自由联想和象征翻译。

两种释梦方法相辅相成。

但无论在理论

上还是实践上,自由联想始终具有首要意义。

(二)简单的梦:

愿望的直接满足

1.儿童的梦

特征:

5岁之前儿童的梦(5-8岁儿童的梦已经具有成年人的梦的所有特征),简短清楚,

较少伪装。

2.成人的梦

A.饥渴的梦(《释梦》120页)

B.懒散的梦(《释梦》122页)

C.怀孕的梦(《释梦》123页)

D.社交的梦(《释梦》123页)

(三)痛苦的梦:

(受压抑的)愿望的(伪装的)满足

(1)梦由两种精神力量(动因)构成,一种力量构成欲望,用梦表现出来;另一种力

量则对梦中欲望行使稽查作用,迫使欲望以化装的形式表现出来。

痛苦的梦是某些内容使第二动因感到痛苦,但同时又满足了第一动因方面的欲望。

(2)梦例

A.晚宴的梦(《释梦》143页)

B.卡尔之死(《释梦》149页)

C.女儿之死(《释梦》151页)

(四)典型的梦

1.特征:

每个人所梦到的内容大致相同。

2.类型

A.躶体的窘迫梦

B.亲人死亡的梦

四、艺术与俄狄浦斯情结

(一)达芬奇密码

(二)悲剧与“乱伦恐惧”

五、宗教与俄狄浦斯情结

(一)图腾与禁忌

(二)父子冲突与上帝崇拜

六、文明与本能

(一)本能是文明的动力

(二)文明与本能的冲突

(三)不是放弃而是改善文明

第八章实用主义之詹姆斯

实用主义的起源、特征与命运

(一)实用主义与传统的经验论

1.实用主义与传统经验论的共同点:

重经验和实践

2.实用主义与传统经验论的区别

(二)古典实用主义(classicpragmatism)

1.剑桥的“形而上学俱乐部”。

2.古典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

(三)实用主义的复兴

1.古典实用主义的衰落。

2.实用主义的复兴。

3.蒯因的逻辑实用主义。

4.罗蒂的后哲学。

第九讲科学哲学之波普尔

一、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问题

(一)经验主义的“分界”观

(二)波普尔的“分界”观

二、归纳问题

(一)培根神话

(二)休谟对培根神话的颠覆

(三)康德对培根神话的颠覆

(四)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

三、猜想与反驳:

科学方法论

(一)科学始于理论

(二)理论即猜想或假设

(三)科学方法论:

问题→尝试性解决(猜想)→排除错误(反驳)→新的问题

四、真理观

(一)真理是一种调节性因素

(二)科学追求的是逼真性(truthlikenessorverisimilitude)

五、决定论批判

(一)科学决定论批判

(二)历史决定论(历史主义)批判

第十章现象学之胡塞尔

一、描述现象学

(一)意向性(intentionality)理论

(二)范畴直观(categoricalintuition)

(三)本质还原(eideticreduction)

二、先验现象学

(一)从描述现象学到先验现象学

(二)自然态度的悬置或加括弧

(三)先验还原或现象学还原

(四)“构造”概念

三、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与生活世界现象学

(一)从先验主体性到先验交互主体性

(二)生活世界

第十一章存在哲学之海德格尔

(一)

一、存在与此在

(一)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关于存在,历来有很多“成见”,正是这些成见造成了对存在的遗忘。

这些成见主要有:

1.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

2.存在是不可定义的。

3.存在是自明的概念。

(二)此在(Dasein,Being-there)的优先地位

(三)此在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

“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着眼于此在的“共时性”结构。

之所以说这种分析是准备性

的,因为这里的此在分析为本书第二部分“此在与时间性”即此在的“历时性”结构奠定了基础。

三、此在的展开、沉沦与超越(“在之中”本身)

(一)此在的展开状态(disclosedness)

(二)沉沦(fallenness)

(三)畏(anxiety)

第十二章存在哲学之海德格尔

(二)

四、此在与时间性

(一)向死存在(being-towards-death)

(二)良知(conscience)

(三)时间性(temporality)

第十三章:

存在哲学之萨特

一、自在的存在

(一)存在存在

自在的存在既不是可能性,也不是不可能性,又不是必然性,它只是“存在”而已;它

与别的存在没有任何关系,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

(二)存在是自在的

自在的存在是非创造性的,它不是上帝的创造物,也不是自因。

它既不是被动性,也不

是能动性,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它是自身充实的,因而也没有内与外的分别。

它就是它自己。

(三)存在是其所是

存在本身是不透明的,“自在没有奥秘,它是实心的。

”它是没有运动和变化的,因而

没有时间性。

二、自为的存在

三、自为的存在与时间性

(一)流俗的时间观:

(二)存在主义时间观:

时间性不是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间要素的简单集合。

四、为他的存在

(一)注视与羞耻

(二)我和他人的具体关系

五、自由观

(一)自由与行动

第十四章分析哲学之维特根斯坦

一、维特根斯坦Ⅰ和维特根斯坦Ⅱ

(一)维特根斯坦Ⅰ

1.时间:

1921年前;代表作《逻辑哲学论》(1921)。

2.主旨:

为世界划界,区分世界内与世界外,可说与不可说。

3.影响:

维也纳学派。

(二)维特根斯坦Ⅱ

1.时间:

1929年以后;代表作《哲学研究》(1953)

2.主旨:

通过澄清语言的用法去解决哲学问题,维特根斯坦把这种研究叫做“语法研

究”。

3.影响:

日常语言学派。

(三)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统一性

1.维特根斯坦Ⅰ和维特根斯坦Ⅱ是密切相关的,要理解他的后期哲学,必须以他的前期

哲学为背景和参照。

2.维特根斯坦始终重视语言在哲学中的作用,把语言分析当作哲学的首要任务,甚至

当作它的唯一任务;他始终强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强调伦理学的重要性。

二、维特根斯坦Ⅰ

(一)可说:

图像论

(二)不可说:

逻辑形式与神秘的东西

(三)哲学及哲学家的职责

三、维特根斯坦Ⅱ

(一)语言游戏

(二)生活形式

(三)家族相似

第十五章政治哲学之罗尔斯

一、作为公平的正义

(一)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特征

1.它是一种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