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文言文阅读三教师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3564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5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文言文阅读三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文言文阅读三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文言文阅读三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文言文阅读三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文言文阅读三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文言文阅读三教师版.docx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文言文阅读三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文言文阅读三教师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文言文阅读三教师版.docx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文言文阅读三教师版

文言文阅读三

笑一笑,十年少

1.语文老师为了示范什么是“垂头丧气”,就低下头,做了一个动作,然后笑眯眯地问同学们:

“请大家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我刚才的那个动作。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聪明绝顶”、“地薄苗稀”、“一毛不拔”......

2.小学五年级时,班主任问一组第一位同学:

你是什么民族;同学说:

“彝族”。

然后问在打瞌睡的第二位同学:

“你呢?

他迷迷糊糊的答道:

“二族”。

3.上周初二语文考试,一道怪题难倒学生:

“改病句:

女人的问题女人办。

”其实正确答案是:

“女人的问题女人解决。

”改卷时爆笑场面层出不穷。

答什么的都有,如:

女人的问题男人办;女人的问题女人自己办;女人的问题我见过她们怎么办;女人的问题总不能都要我来办;女人的问题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4.一次英语课,老师讲完课让大家自习,一个同学戴上耳机听音乐,为了不让老师看见,他让旁边的同学把风,很大声地说:

“老师过来叫我一声”!

结果老师闻声而至,问他:

“啥事”?

5.上病理学课时,有很多学生打瞌睡,教授于是发脾气了:

“对于真正死亡的时间,医学界一直争论,究竟是脑部停止活动时算是死亡,还是心脏停止时算死亡。

如果是前者,我不得不宣布:

‘这班上的学生大多死了。

’”

                 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

首先,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和方法,概括地说,就是诵读、理解、背诵。

诵读、理解、背诵,诵读是核心、是关键、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

所谓诵读,朱自清先生曾说:

“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老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

”由此可以看出,在诵读教学中,除掉老师的范读外,学生所要作的就是“跟着读”、“练着读”、“背诵”和“看着书(读)”,换句话说,诵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

这当中,读是关键。

读,首先要听老师范读。

从老师的范读中应该领悟些什么,请看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讲课:

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

……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

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

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于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要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也正要获得对文章的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

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文字所蕴藏着的意义等等,不是一下子就读得出来的,它是学生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得来的。

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读音正确。

这是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一些都注明了读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

这里要着重提一提“破读”的问题。

所谓“破读”,就是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如“衣”用作名词时读yī,用作动词(穿衣)时读yì;“食”在表示吃时读shí,在表示给人吃时读sì。

不过现在有的破读音已经进入现代汉语中,一般字典也已有注明,如美好的“好”(形容词)读hǎo,爱好的“好”(动词)读hào,难易的“难”(形容词)读nán,灾难的“难”读nàn等等。

而有些破读现在已不加特别区分,如叶公好龙的“叶”,旧读shè,现在可以读为yè了。

掌握破读,对辨析词性词义,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要注意停顿。

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

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了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在对词句含义理解的训练中,通过诵读来实现。

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诵读、识记、理解是同步进行的。

我们所说的对文言文的理解,主要是指对文章内容上的整体的领会、把握。

这种领会和把握应当:

①着眼于全篇的内容;②着眼于文意的沟通;③着眼于文章的篇章。

至于背诵,这也是由于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字词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读成诵才能做到。

而且,语言文字的学习,概念和规则并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记住了规则就能说话、写作、阅读;语言学习是先实践、运用,然后理解。

因而语文学习需要背诵,而文言文的学习则更强调背诵了。

能够“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靠背诵量的不断积累。

因此,新修订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都对背诵作了量的规定。

其中,小学背诵古诗词80首,初中背诵文言文20篇、古诗词50首,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

这样一些篇目全部诵读至背诵,烂熟于心,达到上述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不会有困难的。

我们提倡阅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要能基本上做到当堂背诵。

背诵当然还要讲究方法。

我过去曾总结过的组块性记忆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如,意义组块:

按文章意义分段组块记忆的方式;纲要组块:

应用层次内容提纲组块记忆的方式;关键词句组块:

通过关键词句组块来掌握文章大意、纲要,又反过来根据它们去掌握词句的识记方式;节缩句式组块:

将句子节缩为短语组成组块识记单位的方式;此外,还有句群中心句组块,关联词语组块等等。

限于篇幅,不展开论述。

背诵还要靠不断刺激、强化。

丰子恺先生告诫子女读书,讲究一个“读”法。

读字的繁体笔画是22画,因此,他要求每篇诗文都须读22遍。

这样就能口熟心熟,历久不忘。

过去私塾读书讲究“复背”,就是每熟读一文后,都要再把前面所学拿来复诵一次,即,读第2文,要1--2文复读,读第3文,要1--3文复读,余类推。

我们或许可以把这些斥之为“死”读书,但我们不能排除掉这种于读书的执著精神和强化记忆的合理方式。

而且在青少年阶段利用得天独厚的记忆力,熟读成诵若干篇章,奠定满腹经纶的基础,也正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次,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

这只能说是最基本的要求,关键有以下几点:

①指出了重点掌握的基础知识的三个方面: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②作了最基本的量的规定:

150个实词、18个虚词、重要的句式;③强调了“在课文中的用法”的方向。

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要在诵读中进行。

要强调指出的是,不论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还是文言句式,都不能孤零零地背解释、记术语,而应该把字、词、句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诵读课文并对课文中典型例句的理解、掌握,达到重点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目的。

掌握词、句基础知识,是诵读古诗文的需要,而熟读成诵一批古诗文后,其词、句的一些基本用法,也都涵盖其中了。

这样一来,只要看到某词某句式的时候,马上在记忆中就会现出典型的例句来。

如读到《兰亭集序》“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字怎么讲,即使是课文没有注释,或者有注释而不去看,马上联想到《愚公移山》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若孀妻弱子”,这三个“曾”用法相同,都是加重了后面“不知”、“不能”、“不若”的否定语气,可用现代汉语中“还”、“简直”、“竟然”等副词来表达,意思十分显豁。

熟能生巧以后,就没有了这种转换过程,而完全是一种应付裕如的状态。

久而久之,也就凝固成了个人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也就自然形成了。

学习文言文,还要具备一些必要的历史文化知识,这对于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知本探原都有好处。

历史文化知识细分起来很多,基本的如天文地理、岁时节日、礼仪制度、职官沿革、学校科举、典籍宗教、科学技术、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及其它等等。

这些大纲中虽然未作明文规定,但我们在阅读相应的古诗文时,课文注释中都有介绍和说明,有些也反映在词、句的用法里,这些,在诵读古诗文时,都要留意。

诵读古诗文,应该是十分愉悦的学习过程,穿越时空与古代志士仁人、贤者智者对话,从而了解我们的国家、了解我们的民族、了解我们的历史,把历史文化的积淀化为我们自身人文素养的一部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应该是人人所渴求的,我们希望把这种渴求变为诵读的实践。

  宋仁宗忍饿

宋仁宗一日晨兴,语近臣曰:

“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

”侍臣曰:

“何不降旨取索?

”仁宗曰:

“比闻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

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

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

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

1.解释加点词语

①兴(    )②寐(    )

③禁中(    )④诚(    )

⑤逐(    )⑥馁(    )

2.翻译下列句子

而启无穷之杀也

3.解释下列句子或词组中的“比”:

①比闻禁中每有索取        

②无以伦比        

③天涯若比邻        

④比比皆是        

4.扩展:

上文有“不寐”之说,请写出带有“寐”的一个成语

                        

【注释】

①.兴:

起身

②.寐:

③.旨:

皇帝的命令

④.诚:

实在

⑤.逐:

驱逐 

⑥.馁:

饥饿

⑦禁中:

皇宫里

⑧外面遂以为例:

指宫外的人便以此为例,天天要宰羊,以备皇上享用

【译文】

一天早上,宋仁宗起床后,对身边的大臣说:

"昨天晚上我睡不着,于是就觉得肚子很饿,特别想吃烧羊!

"大臣听到后即问:

"那圣上何不吩咐小的去取些来?

"仁宗听后说道:

"你听说过在皇宫里只要什么事情都索要,臣民百姓也会效仿的吗?

我是真的担心如果这次我向你们索取要了,你们以后就会连夜宰杀,以备我急要了!

那么久而久之,就要浪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宰杀多少畜生呀!

为什么不忍下一时的饥饿,而结束无止境的杀羊。

"

【答案解析】

1.起身,睡,皇宫里,实在,驱逐,饥饿。

2.而结束无止境的杀羊。

3.你,比较,临近,挨着。

4.梦寐以求,夙兴夜寐等。

 

(一)阅读《管庄子刺虎》,回答下列问题。

管庄子刺虎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

管与止之曰:

“虎者,戾虫;人者,甘饵

也。

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

而兼两虎也。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1.联系上下文,写出注释:

止:

虫:

2.翻译句子: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

人者,甘饵也。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注释】

(1)止:

阻止,制止。

(2)虫:

老虎(古代)。

(3)兼:

两倍。

(4)而:

表示转折,可译为却,反而。

(5)之:

它(指大老虎)。

(6)劳:

辛劳。

(7)戾:

凶暴。

(8)待:

等待。

(9)举:

举动;行动。

【译文】

有两只老虎因为争吃一个人而打斗,管庄子想要刺死它们。

管与阻止他说:

“老虎,是凶猛暴戾的动物;人,是它们(指老虎)的美食。

让两只老虎因争吃人而互相争斗,小的一定会死,大的一定会受伤。

你等这两只老虎受伤后再刺杀它们,就能一下子杀死两只老虎了。

不用费杀死一只老虎的力气,就获得一下子杀死两只老虎的名声。

【寓意】

要取得胜利,不能光凭勇敢,而要运用智慧。

善于运用智慧的人,可以用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收获。

【答案解析】

1.阻止,老虎。

2.有两只老虎因为争吃一个人而打斗

人,是它们(指老虎)的美食

3.要取得胜利,不能光凭勇敢,而要运用智慧。

善于运用智慧的人,可以用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收获。

(二)阅读《读书五失》,回答下列问题。

 读书五失

清袁文清尝云:

“予少时读书有五失:

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而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纂录故实,一未终而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择()②望()

③懦()④立()

⑤功()⑥长()

⑦辄()

2.理解:

①上文“纂录故实”中的“故实”,应理解为(   )

②“一未终而更端”中的“更端”,应解释为(   )

③“未能蓄其本”中的“本”,是指(   )

3.翻译句子

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注释】

1.择:

选择。

2.望:

向往。

3.懦:

懦弱,软弱。

4.立:

成就,确立(自己的信念)。

5.篡录:

摘录。

编撰。

6.功:

效果。

7.长:

长处,优点。

8.疾:

急。

9.辄:

总是。

10.蓄:

保留。

11.故实:

往事。

12.更端:

换个开头。

13.本:

基础。

14.尝:

曾经。

【译文】

清朝的袁文清曾经说:

“我小时候读书有五个过失:

广泛地浏览但没有什么选择,这失在于就是知道得多但是没有什么要旨;喜欢古人的言行,思想总是保守,不敢远望,这失在思想懦弱而不能确立自己的信念;摘录典故,一个故事没结束就更改开头,这失在没有什么功效;听说别人的优点,打算快速的跟随上去学习,这失在想要迅速而要求过高;喜欢学习写作,不能积累学问的基础,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

【寓意】

1.读书要有选择,要精读,找到主旨

2.思想不能过于保守,要有创新意识

3.收集对自己有用的资料,要坚定自己立场,不要反复修改自己的心意

4.从基础做起,不要一味模仿别人,找出自己的优点,将自己做到最好

5.喜欢学习写作,就要不断积累知识、深入生活、加强写作练习,要善于观察细节

【答案解析】

1.选择,向往,懦弱,确立,效果,长处,总是。

2.故事,换个开头,基础。

3.听说别人的优点,打算快速的跟随上去学习,这失在想要迅速而要求过高;喜欢学习写作,不能积累学问的基础,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

 

(一)阅读《颜回好学》,回答下列问题。

颜回好学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

“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括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迁怒,不贰过。

(2)“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3)“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4.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孔子哭之恸”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B.缀耕之垄上

  C.渔人甚异之D.河南乐羊子之妻者

  译文:

5.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用原文回答)

6.孔子“哭之恸”的原因是什么?

【注释】

⑴回:

颜回,又称颜渊,孔子弟子。

⑵尽:

全都。

⑶蚤:

通“早”。

⑷恸(tòng):

哀痛之至。

⑸自:

自从。

⑹门人益亲:

学生更加亲近。

益:

(副词)更;更加。

⑺鲁哀公:

鲁国国君。

⑻孰:

谁。

⑼为:

最。

⑽好:

喜好爱好(组词法)。

⑾对:

回答。

⑿不迁怒:

不转移愤怒。

迁:

转移。

⒀不贰过:

不重复犯一个错误。

贰:

重复。

过:

错误。

⒁短命死矣:

命短死了。

⒂今:

现在。

⒃亡:

通“无”,没有。

【译文】

颜回年仅二十九岁,头发全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

孔子哀痛之至,说道:

“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弟子,我和学生们就更加亲近了。

”鲁哀公问孔子:

“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

”孔子回答说:

“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从不迁怒于人,不重复犯一个错误。

不幸他命短去世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寓意】

不迁怒,不贰过

【答案解析】

1.蚤同“早”亡同“无”

2.

(1)哀痛到了极点

 

(2)更加

 (3)谁

 (4)过错

3.

(1)不将脾气发到其他人身上,不犯同样的过错。

 

(2)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这样好学的人了。

 (3)颜回二十九岁时,头发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

4.C

5.不迁怒,不贰过(直接)

 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6.颜回年纪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二)阅读《赵简子元日放生》,回答下列问题。

赵简子元日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

简子大悦,厚赏之。

客问其故,简子曰:

“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客曰:

“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

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

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

”简子曰:

“然。

1.解释加点词语:

①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    )

②竞而捕之(    )

③然(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示有恩也

②恩过不相补矣

3.理解:

“死者众矣”前省略了主语

4.上文有“不若禁民勿捕”,其中“禁”解释为“禁止”,那么成语“弱不禁风”中“禁”解释为什么呢?

【注释】

竞:

争逐 

邯郸:

晋国的都城,今邯郸市

正月元旦:

简子:

即赵简子,晋国

以:

然:

过:

错误

故:

原因

示:

表示

生:

放生

然:

这是对的

【译文】

有邯郸的民众在正月元旦这一天将他们捕获的野鸡献给赵简子。

赵简子非常高兴,赏赐给了他们很多东西。

门客问简子这样做的原因,简子说:

“在正月元旦这天将猎物放生,是一种恩德。

”门客说:

“民众知道您想要将猎物放生,所以争着猎取它们,反而使它们死了很多。

如果您想放生,不如禁止人们捕猎。

捕猎之后再将它们放生,恩德是弥补不了犯下的过失的。

”简子说:

“你说的对。

【寓意】

这篇寓言揭露了某些人只讲形式,不讲效果,沽名钓誉,假仁假义的伪善行为。

现代社会像赵简子那样,为所谓的政绩而作秀的人依然不绝。

【答案解析】

1.在,争逐,对。

2.是一种恩德

  恩德是弥补不了犯下的过失的

3.省略简子

4.承受

 

智慧乐园

 

日积月累

有关四大名著歇后语之《红楼梦》

1.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自掩苦处(第7回焦大)  

2.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第16回王熙凤)  

3.借剑杀人——不露痕迹(第16回王熙凤)  

4.引风吹火——费力不多(第16回王熙凤) 

5.站干岸——-不沾事(湿)(第16回王熙凤) 

6.推倒油瓶不扶——懒到家了(第16回王熙凤 

7.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第25回彩霞)  

8.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第26回红玉) 

9.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第19回李嬷嬷)  

10.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扣了环了(第30回王熙凤) 

11.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第30回金钏) 

12.九国贩骆驼的——到处兜揽生意(第46回鸳鸯)  

13.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第46回鸳鸯) 

14.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第46回鸳鸯)  

15.黄柏木作磐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第53回贾珍) 

16.聋子放炮仗——散了(第54回王熙凤)  

17.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儿(第60回芳官) 

18.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第61回柳氏) 

19.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第65回尤三姐) 

20.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第65回尤三姐) 

21.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第68回王熙凤) 

22.顶梁骨走了真魂——吓得要命(第68回王熙凤) 

23.锯了嘴子的葫芦——没口齿(第68回王熙凤)  

24.小葱拌豆腐——清的清白的白(第74回王夫人)  

25.可着头做帽子——要一点富余也不能(第75回鸳鸯) 

26.羊群里跑出骆驼来了——就只你大(第88回贾母) 

27.含着骨头露着肉——吞吞吐吐(第88回王熙凤)  

28.焦了尾巴稍子——绝后(第117回众人) 

有关四大名著歇后语之《西游记》

1.蛇头上苍蝇——自来的衣食(第28回妖怪) 

2.乍入芦芋——不知深浅(第32回孙悟空)  

3.皮笊篱——一捞个罄尽(第39回孙悟空)  

4.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第39回猪八戒)  

5.磨砖砌的喉咙——又光又溜(第47回众僮仆) 

6.尖担担柴——两头脱(第57回猪八戒) 

7.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第67回孙悟空) 

8.狗咬尿泡——空欢喜(第71回作者) 

9.铁刷帚刷铜锅——家家挺硬(第77回作者)  

10.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第81回猪八戒) 

11.和尚拖木头——做出了寺(第83回哪吒太子)  

12.贩古董的——识货(第86回小妖)  

13.苍蝇包儿——好大面皮(第87回葛仙翁) 

14.三钱银子买个毛驴——自夸骑得(第93回沙僧) 

15.皮肉粗糙,骨骼坚强——各有一得可取(第93回猪八戒)

 

课后小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