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_精品文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73526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_精品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_精品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_精品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_精品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_精品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_精品文档.docx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_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_精品文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_精品文档.docx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

2010年11月

目录

一、文献回顾 2

(一)关于单亲家庭概况的研究 2

(二)关于单亲家庭子女的研究 2

(三)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单亲家庭的研究 3

二、案例陈述与需求分析 4

(一)微观系统 4

(二)中观系统 5

(三)宏观系统 5

三、介入理论及方法 5

(一)介入理论 6

(二)介入方法及流程 6

四、总结 10

参考文献 11

单亲家庭学生的需求分析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

一、文献回顾

单亲家庭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是一个脆弱的、不稳定的社会组织,其结构的不完整性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了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

由于离婚、非婚生育及各种意外频发,我国单亲家庭数量不断攀升。

对于单亲家庭及其子女,既往很多学者都做出了研究,我们通过总结归纳,得出了以下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一)关于单亲家庭概况的研究

1.单亲家庭的概念界定

以往的学者对单亲家庭的定义存在着一些分歧,主要体现在对其子女的年龄的具体界定上。

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一种定义为:

单亲家庭是指只有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韩春雨、唐魁玉,2007)。

然而,陈芳(2008)在其研究中,综合考虑了单亲家庭子女的年龄划定和单亲子女的独立能力方面,把单亲家庭界定为:

只有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其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或虽然年龄已满18周岁但正在接受全日制教育的未婚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可见,后者的定义比较符合我们学校社会工作,而我们本文所讲的单亲家庭学生既包括九年义务教育的小学和初中,也包括学前教育、全日制高中、本科甚至研究生和博士生。

总的来说,对于单亲家庭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三点:

一是有且只有父亲或母亲单方与其子女居住,二是子女未婚即核心家庭,三是子女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2.单亲家庭的分类

以往学者以不同的方式对单亲家庭进行了分类,其中各种观点之间有些许差别。

陈钟林、房新枝(2000)在其研究中,将单亲家庭分为分居式单亲家庭、丧偶式单亲家庭和离婚式单亲家庭;赵彦(1998)认为单亲家庭包括未婚单亲家庭、收养子女单亲家庭、丧偶式单亲家庭、离异单亲家庭;而王世军(2002)则把单亲家庭主要归纳为丧偶式单亲家庭、离婚式单亲家庭、非婚生子女家庭、失踪式单亲家庭、独立领养及隔代抚养等5中类型。

(二)关于单亲家庭子女的研究

1.单亲家庭子女的数量

据新华网日前公布的数据,我国单亲子女的数量已经达到上千万,并且每年以50-60万的数量递增,这当中70%左右是单亲母亲家庭的子女。

2.单亲家庭的抚养模式和教育方式

陈钟林、房新枝(2000)认为在目前,我国单亲家庭子女的抚养模式主要有三种:

父亲抚养、母亲抚养、隔辈抚养,其中单亲母亲家庭占了绝大多数。

杨利玲(2004)在其研究中归纳了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类型,包括:

溺爱型、嫌弃厌恶型和无暇顾及型三种。

3.单亲家庭子女的特殊性

由于单亲家庭结构自稳态的失衡,单亲家庭子女可能在生活安排、心理正常发育、学习成绩、子女品行等四方面承受不良后果,也表现出明显的群体特殊性。

许多研究指出,单亲家庭子女从事偏差行为的情形比一般双亲家庭为高,其中,离婚家庭的儿童往往具有较高的心理失调现象,而来自单亲家庭的男孩表现出特别强的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Lamb,1972;J.W.Anlrock,1978)。

具体说来,单亲家庭的子女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心理层面。

单亲家庭的子女容易形成自我心理封闭,并且孤独感强,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差等,由于失去了生活的真情和温暖,失去了来自父母双方的完整的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心理缺陷,形成脆弱的个性。

孙立萍(2005)在其研究中证明了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并且指出单亲家庭的破裂结构给儿童带来了过分紧张的生活气氛和感情冲突,因而容易产生多疑、孤僻、冷漠、心神不宁,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和反社会行为。

第二、生理层面。

单亲家庭是父母残缺的结果,比起健全家庭来说,他们所获得的经济资源相对较少,因而经济条件恶化,导致经济贫困,其子女也不得不面对生活压力加剧带来的后果。

由于家庭结构和亲属关系的变化,单亲家庭的子女在生理上还可能受到来自父(母)亲的体罚和虐待等,而与父亲生活的单亲家庭女生甚至有可能受到性侵犯,其中,置身于父母不断冲突中的子女尤其如此。

第三、社会层面。

由于青少年特别是儿童的心理、性格尚处于成长和发育阶段,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对社会环境和心理痛苦的承受能力都还较差。

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家庭破裂后容易把自己标签化,加之经济贫困和社会地位歧视,他们也常常受到人际交往的排斥,而缺少各方面的支持。

同时,由于单亲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性,容易导致生活其中的青少年性别认同的扭曲。

另外,单亲家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欠科学性也将导致其教育的失败。

总的来说,在既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对单亲家庭的子女研究的理论主要有“经济恶化论”“家庭冲突论”和“角色失范论”,而这也正是单亲家庭子女面临的重大问题,影响着其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3.单亲家庭子女的协助策略

杨利玲(2004)在其研究中同样提出了提高单亲家长教育水平、学校协助家庭提高教育科学性和社会建立专门组织机构三者相结合的综合化教育方式;万国强(2006)综合了以往学者的研究,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从单亲家长、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归纳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建议,指出单亲家长采用恰当教养方式、学校辅助家庭和社会提供各种资源的对策。

(三)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单亲家庭的研究

房新枝、陈钟林(2000)在其研究中从社会工作的福利、服务、保护和增权,干预和解决问题,分门别类服务与综合服务这三个基本视角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抚养模式进行了分析。

另外,屈勇、刘刚(2008)以四川省某乡镇为例,总结了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单亲家庭的三个空间:

单亲家庭面临经济困难却难以获得物质支持、单亲家长面临情感困惑却难以获得情感支持、政府有介入单亲家庭帮扶的意识却欠缺社区支持,并提出了发展单亲家庭互助小组和积极发挥社区作用等专业帮扶策略。

通过文献回顾,我们发现既往学者们对单亲家庭及其子女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他们从概念、现状特征、原因和对策等各方面进行探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既往研究中的一些不足:

第一、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对单亲家庭及其子女群体的普遍性概括研究,缺乏针对某一特定年龄段或是某种特定单亲家庭的针对性研究;第二、以往的研究较多从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角度研究单亲家庭及其子女问题,而缺乏从专业社会工作的视角进行分析和介入,特别是学校社会工作;第三、既往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学者们对于社会的经验来做出的总结和归纳,而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支撑;第四、以往的学者大多是研究单亲家庭及其子女的问题,而非其需求,较多地采用问题视角。

我们本次的报告,在回顾以往文献的基础上,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单亲家庭子女个案,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的方法对其需求进行分析,并借助优势视角,通过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来建构协助策略。

二、案例陈述与需求分析

我们选取了新闻报道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和介入,案例如下:

刘浩栋,男,14岁,初二学生。

他从小就没有享受过宁静的家庭环境,父母感情不和,家庭战争不断,他整日提心吊胆,养成了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性格。

父亲还经常把怨气撒在他身上,动不动就打骂他,久而久之,他形成了了逆来顺受或仇视一切的心理。

他为了化解父母的怨气,为了少挨打骂,为了维持住家庭,绞尽脑汁说谎,养成爱说谎的习惯。

父母离婚后,法院把刘浩栋判给母亲,但母亲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无暇顾及他;父亲也很冷淡,从来没回来看过他。

在学校里、社会上,他也是提心吊胆,生怕被别人知道“家丑”而受歧视和嘲笑,小心翼翼地生活,自我封闭,缺乏竞争勇气和远大抱负,与老师和同学疏远。

对待学业也很不认真,旷课、逃学、打架、骂人等状况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报复社会的倾向。

由案例我们可以知道,刘浩栋是典型的单亲家庭子女,并且因为父母之间的冲突和离婚受到了不少的伤害,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以下我们主要借助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刘浩栋的需要进行具体的系统的分析,其中主要包括微观系统的个人生理、心理与社会、中观系统的家庭、学校、社区和宏观系统的国家政策等多个层面。

(一)微观系统

第一,个人生理层面。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刘浩栋父母离婚前,他经常受到来自父亲的打骂,尽管在父母离婚后不再受到父亲的虐待,但其经常打架,这也难免其在生理层面受到伤害;另外,案例中也提到,父母离婚后,他被判给了母亲,而家庭经济条件也恶化了,他同样面临着挨饿受冻的风险。

因而,我们可以知道,刘浩栋具有个人身体安全和吃饱穿暖等基本的生理需求。

第二,个人心理层面。

由于父母感情不和,家庭战争不断,他整日提心吊胆,养成了胆小怕事、瑾小甚微的性格,并且他由于担忧被别人知道“家丑”而受歧视和嘲笑,因而自我封闭,性格也因此比较叛逆。

从这里我们知道他在心理层面面临重大的问题,容易自暴自弃,放弃人生的追求。

加之父亲的虐待和母亲的无视,他领略了人生冷落、抛弃、放逐的一面,缺乏安全感和自尊感。

埃里克森在其心理社会理论中指出了人格发展的八阶段,其中刘浩栋从小就因为父母感情不和而没有安宁的家庭环境,因而在他的人格特征中具有信任度不够、怀疑、内疚、自卑等元素,自我角色也比较混乱,如他逃学、打架、骂人等行为模式都是自我认同的一种抵御。

因而,他在心理层面上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特别是家长的爱与支持、重视与接纳,具有重建健全人格的迫切需求。

第三,个人社会层面。

刘浩栋的个人社会层面需求主要体现在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学校教育和性别角色认同等四个方面社会化需求。

从家庭关系上来说,家人间情感沟通较少。

父母离异导致家庭关怀缺失。

父亲对其严厉苛刻,控制过多。

而他对父亲,埋怨、感激、畏惧等矛盾心理也皆而有之,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母亲缺乏对孩子的必要关心,父亲推卸对孩子的抚养义务。

从人际关系上来说,自闭,不擅与人主动交流沟通,人际互动存在某种程度上的障碍,交际能力差。

和同学疏远,交流少,没有亲密朋友。

从学校教育上来说,他对待学业不认真,旷课并逃学。

从性别角色认同方面来看,刘浩栋在父母离婚后被判给了母亲,而他正处于角色认同的关键阶段,缺少了父亲角色版样的他在形成恰当的性别角色方面也面临着相当程度上的风险。

因而,刘浩栋具有缓和家庭关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以获得正确情感体验以及接受正常教育和形成恰当性别角色的需求。

(二)中观系统

首先,从家庭层面来说,刘浩栋从小就生活在父母感情不合的激烈争吵与斗争中,并且还要受到来自父母双方的怨气,甚至是父亲的虐待,让其失去了安全感和自尊感。

加上家庭关系的恶化和破裂使得他产生了反社会的倾向。

因而,刘浩栋不仅有从家庭获得基本的物质层面的支持的需求,特别是不能收到父母的打骂和虐待,还有获得精神层面的爱与归属、尊重的需求,有从家庭父母那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和正确社会行为规范以及获得情感体验的需求。

其次,从学校层面来说,刘浩栋经常逃学、旷课,对学业不认真,经常打架等,害怕受到同学们的歧视,由此可以看出他在接受正规教育、获得同辈群体支持、降低社会歧视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方面具有重大的需求。

再次,从社区层面来说,刘浩栋的家庭正面临着经济的危机,他与他的家庭有从社区获取资源以改善生存现状的需求,并且是在平等的不附带任何歧视的前提之下。

(三)宏观系统

刘浩栋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他收到《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以及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保护,尽管他的父母已经离婚,但他的父母还是具有赡养他的责任和义务,这些都是法律所限定的。

而他的家庭同样也受到来自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如经济困难有临时救助机制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都可以为其提供部分支持。

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经验 > 保健养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