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3356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4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案.docx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案.docx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案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案

七年级历史科导学案

课型:

新授课

设计:

审核:

审批:

班级: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月日星期

课题: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1课时

累计课时

学习过程(定向导学:

教材25页至28页)

流程及学习内容

学习要求和方法

一、解读目标(时间:

5分钟)

1、知道我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主要成就;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并能识别其图片。

(重点)

2、知道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知道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难点)

二、夯实基础(时间:

15分钟)

(一)青铜器

1、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展:

________,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制作工艺高超。

3、用途:

主要用于_______、_______及_____等方面,功能也由_________等发展到__________。

4、制作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

5、代表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甲骨文

6、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发现时间:

1899年,清朝人_______首次发现。

8、记载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9、历史地位:

甲骨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___开始。

10、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造字方法。

已经具备了________的基本结构,是______________的重要阶段。

三、提升能力(时间:

17分钟)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让我们走进这一时期,去了解这一时期创造的文明!

【青铜话历史】

图一图二图三

读目标,带着目标阅读课文后,做夯实基础题,记下关键词。

独学8分钟——对学3分钟——展示4分钟

注:

对学时必须保证对子间相互学习,达成学习目标。

做到:

1、检查笔记2、纠正错误3、发现问题

独学5分钟——群学3分钟——展示7分钟——补充2分钟

流程及学习内容

学习要求和方法

1、请写出上面三幅图片中青铜器的名称。

并说一说这些青铜器的用途是什么。

这些青铜器主要用途是什么。

这些青铜器主要是用什么方法铸造而成的?

2、在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功能有着怎样的变化?

图四图五

3、这两幅图片中的文字都是甲骨文,请你说出这些文字首次是在什么时候被谁发现的?

这些文字主要记载了哪一时期的历史?

4、在这些文字中主要记载的内容有哪些?

如何评价这一文字?

这一文字的发现有何重大的意义?

5、仔细观察图五的甲骨文,这些文字主要采用的造字方法是什么?

除了这种造字方法外,再列举出甲骨造字的三种方法。

四、总结梳理(时间:

3分钟)

五、过关检测(时间:

5分钟)

1、下列有关青铜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夏朝B.商周时已采用“泥范铸造法”

C.主要被用作饮食、祭祀、军事等D.代表了夏商周时发达的文明

2、2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中华第一鼎”正式移驻该馆。

“中华第一鼎”指的是()。

A.后母戊鼎B.毛公鼎C.大盂铜鼎D.商朝虎耳铜鼎

3、古代人们常以“钟鸣鼎食”来形容贵族之家的奢华生活,由此可见鼎的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用作(  )

A.装饰品   B.食器 C.乐器  D.盛水器皿

4、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的②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祭祀战争等 ③甲骨文的发现说明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④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

5、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我们把这种造字法称为()

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

 

【知识链接】

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

出现时间商朝,它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金文:

又叫铭文,因商周人把文字刻在青铜器上而得名。

大篆:

这是西周晚期晚期人们统一整理的文字。

竹帛书:

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写在竹简或布帛上的一种文字。

小篆:

相传小篆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李斯负责整理出来。

秦统一后,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隶书: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

楷书:

汉朝以后楷书占据正统地位。

草书

行书

总结整理完导学案后,先独立完成这些检测题目,之后对子相互检查、批阅、计分,组长统计本组各个成员的分数,算出平均分,上黑板加相应的分数到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5.青铜器与甲骨文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器铸造业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掌握甲骨文字体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理解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多媒体演示:

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众多的青铜器,使学生对青铜器有切身的体验与感知;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青铜器制作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夏、商、西周青铜器“工艺高超”的理解。

(2)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历史。

如:

分析常见汉字的构成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文明辉煌灿烂,全面发展,而且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2)感悟到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从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通过合作学习等形式,学会互相帮助,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

难点: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目内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第一目与第二、第三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介绍青铜器与甲骨文;第二与第三目之间也是并列关系,分别介绍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三目内容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辉煌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构成了本课的主干知识。

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

司母戊鼎是高超的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代表。

甲骨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历史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司母戊鼎》视频,提出问题:

你们知道世界上已出土的最大青铜器是什么?

欣赏《司母戊鼎》视频,感悟其的艺术特色。

激发学生的兴趣,认识青铜文明的辉煌灿烂,增强民族自豪感。

探究新知

(授新课)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请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的第一段,概括出青铜器在夏商周的发展历史。

 

(2)青铜制造业的特点

①引导学生做游戏“猜猜看”。

猜一猜,图中的青铜器的实用性是什么?

学生抢答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完善答案:

鼎——烹饪器;觚——盛酒器;簋——盛饭器;甗——蒸饭器;盨——盛饭器;爵——饮酒器。

②总结:

青铜不仅仅用于制造生活用具,还广泛用于礼器、乐器、兵器、农具等工具,分布于社会各方面。

提出问题:

青铜制造业有哪些特点?

③展示材料,提出问题:

材料反映什么历史信息?

礼有以多为贵者:

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礼记·礼器》

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3)青铜器的制造

展示图片《司母戊鼎》。

讲述:

司母戊鼎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反映出商代青铜铸造业具有极高水平。

想一想,青铜器用什么材料铸造?

你们见过一模一样的青铜器吗?

为什么?

教师总结:

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

由于青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模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1)概括回答:

①原始社会末期:

出现。

②夏朝:

种类增多。

③商朝:

灿烂时期。

④西周:

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2)①自由回答。

 

②青铜制造业的特点:

规模大,工艺精美,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

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悟青铜器的辉煌灿烂,增强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青铜器的制造的工艺。

 

理解青铜器制作方法。

 

2.甲骨文记事

过渡:

假如你是一位考古学家,你发现了一件青铜器,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在学生的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出青铜器的文字,从而进入甲骨文的学习。

故事会

由学生讲甲骨文被发现的故事。

活动与探究

活动要求:

对甲骨文有疑问的同学提出问题,由其他同学帮助他解决问题。

 

学生讲述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故事

 

学生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

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活动与探究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并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什么样的关系?

(游戏:

将事先准备好的5个甲骨文和5个对应的现代汉字制成的10张小卡片,分发给10个同学,请他们分别找到各自对应的同学。

)下面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他们的配对是否正确?

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教师总结: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而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所以说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学生做游戏活动,回答问题。

 

 

通过游戏,使学生理解掌握我国文字的构造方法,训练辨认甲骨文的能力。

课堂总结

归纳、梳理知识点。

学生系统掌握本课知识结构。

巩固练习

1.2011年3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将馆藏青铜国宝“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该鼎反映了我国哪一朝代的青铜器铸造水平?

()

A.夏朝B.商朝

C.西周D.西汉

2.学者们认为商朝甲骨文已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是因为它()

A.已经能组成近五百字的文章

B.已经出土十五万片以上

C.已具备了汉字的基本构字形式

D.已识读出单字一千多个

3.下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

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

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巨鼎是()

A.司母戊鼎

B.青铜立人像

C.青铜树

D.四羊方尊

参考答案:

1.B

2.C

3.A

回答问题。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巩固基础知识。

中考链接

(2014年云南卷)清朝末年,有一个学者买了一味叫“龙骨”的中药,发现上面有刻画符号,经研究这是一种古代文字。

这种文字被称为()

A.隶书                            

B.金文

C.小篆                            

D.甲骨文

参考答案:

D

回答问题。

熟悉中考题目。

课后作业

青铜是古代劳动人民有意识地将铜与锡或铅配合而熔铸成的合金,因为以铜为主,颜色呈青,故名青铜。

青铜作为合金,熔点较纯铜低,是古人容易控制的。

就硬度来说,青铜比纯铜高,古人可以根据器类对硬度的不同要求,适当的调整铜锡比例,造出各种实用的器物。

熔化的青铜流动性好,浇铸时无孔不入,在冷凝时体积略有增大,凝成满范,气孔少,容易得出锋利的刃口。

而且,青铜具有化学的稳定性,不易生锈。

请回答:

(1)了解了青铜的这些特点,你认为青铜器比原始社会的工具如石器、木器、骨器有哪些优点?

(2)它对促进当时的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做作业。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板书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2.青铜制造业的特点

二、甲骨文记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青铜器的出现;种类、功能。

司母戊鼎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甲骨文的定义,发现和意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过程与方法:

 青铜器制造工艺十分复杂,体现了商朝科技水平和经济的繁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文化是古代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民族平等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青铜器的基本知识

难点:

对一些专门的科学知识如甲骨文较难讲述清楚;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青铜器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

甲骨文记事的内容及其造字特点又是什么呢?

本课我们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铜器的出现:

原始社会后期

2、地点:

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出现了铜器。

3、代表:

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

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

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

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

4、商朝以后:

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其军事等方面,功能也有食器发展到了礼器。

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利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利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兵器

农具

食器

5、商周时期:

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当时的工匠已经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在制作方法上采用:

“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筑金属液体、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

  

6、青铜器的杰出代表:

司母戊鼎

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

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每个坩埚(gānguō用来熔化金属的器皿)能冶炼铜12.5千克,铸造该鼎需要70多个坩埚。

铸造的时候需要两三百人同时操作.

“鼎”是古代贵族烹饪祭祀用的器具,一般为圆形,多为三足两耳,也有四足两耳。

西周时,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

《公羊传》何休注云:

“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司母戊鼎的意义

①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②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③折射出当时的强盛国力。

鼎有关的成语:

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大名鼎鼎、鼎力相助

利簋及其铭文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

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

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

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

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

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

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利簋采用上圆上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

铭文: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大意:

周武王征伐商纣王。

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

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

中国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朝和西周的甲骨,至今已有16万片以上,其中商朝又文字的甲骨10余万片,单字4500个左右,已经认识的有1500多个字。

3、甲骨记载内容:

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发现意义: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甲骨文造字特点:

甲骨文使用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

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甲骨文中月40%都是象形文字。

指事:

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会意:

这是甲骨文把两个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形声:

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的新字,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还了解了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特别是古蜀国的青铜文化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奴隶社会繁荣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我们的祖国不愧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祖先感到骄傲,要努力学习创造更加辉煌的现代文明,这样才能成文一个合格的华夏子孙。

(四)、课堂练习: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尧舜禹时代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2、2.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

A.金文B.甲骨文C.小篆D.隶书

2.古人常以“钟鸣鼎食”来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由此可见,鼎除了可用于祭祀外,还可用作()

A.装饰品B.食器C.乐器D.兵器

(五)、板书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铜器的出现:

2、地点:

3、代表:

4、青铜器的杰出代表: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

2、发现:

3、甲骨记载内容:

4.发现意义: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造字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