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解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3307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式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模式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模式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模式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模式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式解读.docx

《模式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式解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模式解读.docx

模式解读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

我是横水镇初中数学老师田伟荣,首先感谢()教育局为我们提供了这次难得的交流机会,搭建了相互学习的平台。

能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我深感荣幸。

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进行交流,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三环节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解读

(一)模式名称:

“导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升”三环节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二)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教师愿教会教,学生愿学乐学,师生在参与中快乐,在快乐中幸福,在幸福中成长。

(三)模式特点:

课程改革说大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说小点就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是本着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在我们学校的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中,导学案引导、指导是支撑课堂教学的载体,交流、展示是激发学生激情的催化剂,巩固提升训练是学生知识巩固、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了“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升”三环节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调动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学会学习,让每节课都上得生动活泼而又实实在在。

这种教学模式解放了老师,发展了老师;解放了学生,发展了学生,整体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真正使课堂向“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去靠近。

(四)实施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1、让学生回归了天性。

课改的评估标准可有千条万条,但归根结底就一条:

让学生回归“天性”的课改,即好的课改。

2、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板演、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演讲、交流、答辩、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小组讨论、质疑、释疑、兵教兵……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合作能力;兴趣、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

3、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在焕发出生命力的课改中,我们幸福着学生的幸福,快乐着学生的快乐,分享着学生的成就,增长着自己的智慧,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4、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教学质量大面积提升。

(我校成绩)

(2)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全面提高。

总之,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我校的办学理念:

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

二、导学案的设计及使用

“导学案”是教师驾驭课堂的“方向盘”,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因而编写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明确功能

导学案重在突出一个“导”字,通过“导趣(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思(教师创设能激疑导思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导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导行(依据教材内容重视和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导学案旨在指导学生以课本内容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实现变“课堂”为“学堂”,变“教室”为“学室”,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快乐。

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六个作用:

①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②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③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④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⑤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⑥是学生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

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

(二)、导学案的特点:

一份好的导学案以三线一面的方法把三维目标贯串起来。

一是知识线。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思路导引。

二是学法线。

在依据导学案自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怎样读、怎样思、怎样操作,从而做出培养学生能力的具体设计。

这条线或简或繁,或明或暗。

三是德育线。

在学习过程中,发掘并体现学习内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导学案的基本环节及编写要求

1.课题。

(含年级、学科、单元章节或篇目名称)

2.主备人、审阅者。

3.教师寄语。

(激励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本门学科的学习中)

4.学习目标。

让学生看到后知道应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增强学习的动力和针对性。

5.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多元化,可以将学生在自学中涉及的重、难点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提示,也可以是一些鼓励性语言,还可以是一些学法的指导。

6.课前热身。

这个环节可以是扫除学习本节课的旧知障碍,解决必须的基础知识,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即“温故而知新”,当然有的新课我们不一定需要联系旧知,则可以直接开门见山、直击要点,即“新知识,早知道”。

7.课堂探究。

(精华)

在编写导学案时,我们要把知识点转变成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够通过质疑、解疑,在探索中提升分析、归纳等能力。

探究题目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结合目标精心设计,另一部分是由学生参与提出的疑惑或疑难问题。

“问题”要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乐于探索的兴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将难易程度不一的学习内容设计成有梯度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知识点要尽量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以便促进学生思维碰撞与拓展;问题的叙述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如:

你认为是怎样的?

你判断的依据?

你的理由?

你有什么发现?

等等。

8.巩固提升

包括必做题与选做题两部分,这个环节主要是对新知的学习情况进行当堂检测和反馈,以书面的练习为主(如:

选择题、填空题、解决实际问题等),在设计测评题时,题目要紧扣目标,有针对性;题量要适中,控制在5-10分钟左右。

规定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难易要适中,既要有基础知识,又要有技能提升的检测,这样既能面向全体,又关注了差异。

必做题(巩固)重在检测基础,选做题(提升)旨在促进优生成长。

9.学后记。

(学生的反思与体会)

(四)、导学案编写原则

1、学科性原则

 我校在运用模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强调模式的学科化,尊重学科特点,在我校教学模式的大框架下,建立了符合学科特点的学科教学模式。

理化的实验、历史的时间、地理的地图等要有很好的体现。

2、目标性原则

学习目标的制定,直接决定着一节课的学习内容、重点、难点的确定,决定着教师对教材认识和处理,决定着学科教学思想的贯彻与渗透。

3、指令性原则

导学案“学”是主线,“导”是关键。

因此导学设计的操作性要强,让学生知道怎样去做,依照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什么样的工具途径、达成什么样的要求,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学法指导.例如,“小组合作指引”分成合作前、合作时、合作后指引等,具体到每个环节的操作,还会有一套相应的学生“交流话语系统”,我们给这套交流话语系统命名为“破冰语”。

为什么叫‘破冰语’呢,学生开始不知道怎么开口,比如合作、展示、质疑的时候应该怎样开始说话,小组讨论时又该怎样表达。

比如做完实验,我们的“破冰语”就会告诉孩子说,‘通过做这个小实验,我观察到……现象,发现了……问题,能得出……什么结论等’,这样把开头的话说出来,后面的话自然而然就引出来了。

“话语系统的目的不在于束缚学生,而是像根‘拐杖’,当学生在它的辅助下慢慢养成规范的学习习惯,形成学习能力时,也就到了甩掉‘拐杖’的时候了。

4、问题性原则

问题性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5、探究性原则

学案应注重对学生探究和体验活动的设计。

主要是指问题要有探究的价值。

6、层次性原则

导学案的设计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习目标的确立体现三个层次:

基础目标、核心目标、拓展目标;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梯度。

7、参与性原则: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通过导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励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五)、导学案编写“六化”(结合我校实际)

在遵循七原则的基础上,为了优化导学案设计,我们学校出了“六化”,即目标具体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过程目标化,问题知识化。

1、目标具体化。

导学案要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制定需突出一个主体——学生,体现五个特性,即针对性、准确性、层次性、易操作、可测评。

我们可以用显性行为动词,用以表述学生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

说出、写出、画出、记住、说明、辨别、概括、推理、描述、运用等,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程度,也就是用以评价、测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学习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要避免站在教师角度笼统叙述目标。

2、知识问题化。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首先要学习课标(课标是编写教材和考试的依据),看课标对本单元、本章节及本课的要求有哪些。

(如:

新课标与旧课标增删的一些内容必须清楚。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看本单元、本章节及本节课的知识点有哪些。

将知识点转化为探究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导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的情况,设置具有“导思、导问”功效的问题,要能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质疑,促使新知的不断生成,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

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

要留给学生生成问题的空间。

导学案上设置的探究题都是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能解决学生在探究中的所有问题,要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或生成新的问题,深入探究;或奇思妙想,焦点论坛,形成创新与实践能力,除了导学案上留有空白,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课堂展示过程中也要留给学生质疑、追问的空间,设计的问题不能面面俱到。

在展示充分体现学生从生活走进课本,又从课本走进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也体现了师生共同编写导学案的新理念。

3、问题探究化

导学案应注重对学生探究和体验活动的设计,导学案的编制不能仅仅设计学生预习自测、归纳要点、讨论解题方法、练习巩固等以知识掌握为线索的环节,更要引领他们拓展阅读、操作实验、探究情境、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拓展导学案的行为内涵。

导学案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录本,能力的提升源,更是探索未知世界的指南。

因而,导学案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4、探究层次化。

(1)、学生层次性

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让优等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中等生受到激励,学困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

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2)、目标层次性

学习目标的确立体现三个层次:

基础目标、核心目标、拓展目标。

基础目标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把握,侧重于识记性目标的落实,它是核心目标的前提;核心目标侧重于过程与方法,侧重于理解性目标的生成,它是基础目标的应用,是学生运用基础目标能力的体现,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课堂教学展示的重要内容。

拓展目标侧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侧重于知识与能力的延伸,是核心目标的拓展,是知识、能力与生活的结合体,是课堂德育渗透的重要一环。

三层目标相辅相成,在一堂课中浑然一体。

(3)、问题层次性

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要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探究,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

(4)、检测层次性

在"导学案"的最后要设计对学生自学探究后的巩固提升练习。

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各个层面的新问题,帮助学生及时从练习中发现这些问题并进行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巩固--提升)

5、过程目标化

以目标为整篇导学案的灵魂,编写导学案的各个环节都要围绕目标进行。

如:

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和达标检测题都要围绕目标,应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都应具体围绕“基础目标、核心目标、拓展目标”来设计和开展,还要留有较为充分的学生质疑与思考的空间,它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争取课堂高效,避免无效、负效的保障。

6、问题知识化。

问题知识化就是把课堂探究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知识点,即导学案上的巩固提升题。

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以进一步落实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六化”中目标是核心,问题是关键,训练是保障,相生相托,环环相扣,使课堂更有效,操作更科学。

还应充分注意的是:

学生年龄层次的不同带来的学习能力的变化。

同一学科不同年级的模式运用不尽相同,模式运用初期与成熟期也有区别。

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储备、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问题。

强调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能力等因素,就是最大限度地关注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使模式学科化所带来的课堂效益的提升得到最大化的应用。

 

编写一份优质的导学案除了要做到“六化”之外,还应避免两个误区:

首先,导学案不是教案。

导学案是发给学生人手一份的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而教案是完全服务于教师,体现的是教的方法和思路。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如何“学”的,教案呈现的是教师如何“教”的,二者解决问题的指向完全不同。

导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自学、交流、展示和总结反思等学习过程的,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

其次,导学案不是习题集。

课堂离不开练习和检测,充分而适当的练习和检测是导学案的任务之一,但导学案绝不是习题集。

导学案的习题有如下要求:

首先题要精选、量要适中,其次要举要针对性和典型性,最后要有层次性。

编写一份好的导学案还有很多方法和措施,我们仍需继续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长,不断提升学案的编写水平。

(六)、导学案的生成

具体过程为:

“个体备课----主备人说课----集体研讨备课----个人细备”。

1、个体备课:

开学初,由备课组长确定好各课时的主备教师,提前一周备课,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标教材,确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备出草案。

2、主备人说课:

集体备课时,主备人结合课时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目标确立的依据,采用的教学方法,探究题目的设计,如何突破重难点,教学环节的衔接等,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实际应用能力,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等;

3、集体备课:

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学情提出修改意见,将个性化统一成集体智慧,然后由主备人采纳、综合其他教师的意见进行导学案的修改和定稿,形成导学案。

4、个人细备:

上课前,任课教师根据自己所带学生的学情,对“导学案”进行再次研读,在原有导学案的基础上再进行个性加工,对学生学习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细节预设,加注个人对教材理解的独到之处。

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使用同一份导学案上课,不是机械的流程展示,每个老师应该有自己对课堂的预设。

分课前修订----课中修订---课后修订。

理想的导学案应该是‘动态’的,针对性强,富有个性化的,我们要努力向这个靠近。

每个班的学情不同,导学案应该有所不同,同时要遵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知识为载体,能力为龙头’的原则。

(七)、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

1、课前预习:

上课前(或当堂),将导学案发至学生手中学生根据“预习指导”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在导学案上写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在课题探究中讨论解决。

任课教师也要再一次阅读导学案,补充导学案,进行课前备课,使导学案具有个性特色。

(二次备课、个人细备)

2、课堂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约1分钟)

导学案直接出示,或多媒体演示(可抽学生依据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

(2)预习检查或交流(约3分钟)

学生在导学案预习检查板块的空白处根据导学案要求进行填写,理清课堂学习内容的要点。

教师抽查完成情况(教师的抽查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要求学生在导学案上订正。

活动方式有:

查、说、写、评等。

(3)课堂探究(约30分钟)

.自主学习(约6分钟)。

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导学案上用铅笔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解决不了的问题在题号上做上标记,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各组学情,收集共性问题。

改革之初,自主学习可能就是自主读教材,自主找答案,自主做习题,随着改革的深入,自主学习有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自主探究独立的问题,教师则要有能力把学生掌握的只是和技能转化为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从而使问题解决或项目实施成为自主学习的内容。

即自主学习要趋于探究化。

.合作交流(约10分钟)

小组组员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根据导学案上的自学探究记录,按照顺序交流自学成果,达成一致意见。

如果小组内仍有解决不了的疑惑问题,将对应的问题序号或具体内容写到各组对应的板块上。

教师在此环节也要密切关注各组学习动态,及时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因为这样的课堂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会更高,这个环节要求中等学生和学困生必须参与。

.展示讲解(约18分钟)

我们对展示有明确的规定,

(一)学生都会的不展示;

(二)学生都不会的不展示;(三)近共性、有歧义的知识问题要重点展示。

从形式上面分为大展示和小展示。

小展示是在小组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将导学案上学生个人存在的疑难问题在组内展示,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

大展示则是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其他小组或个人在全班展示,要求必须在黑板前展示,其余小组可以及时追问、质疑、补充或评价,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对教师要求更高,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展示和质疑,机智驾驭课堂并及时引导、补充、或评价。

展示既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成长方式。

展示的过程就是研讨的过程,展示者就是某个话题、某个问题的主讲者,展示的过程将伴随着质疑、补充、认同、赞赏等展开和完成。

因此成熟的展示活动要趋于研讨化。

.课堂小结(约2分钟)

展示讲解完成之后,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知识体系。

(4)、巩固提升(约10分钟)

必做题(巩固练习)要求学生限时、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重点检查学困生的导学案,收集学生答题信息。

练习完成后,小组长检查组员导学案,答案有问题时,小组进行讨论,教师点评,终点站是集体的思维过程。

选做题(提升性训练),应主要针对优秀生,课堂时间充足,可以在课外完成。

4、课后总结与反思:

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要在导学案的学后记栏目填写学习心得、学习收获等内容。

教师课后要在此栏目填写教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使经验得以积累,教训和问题提炼成以后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七)使用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时应注意的地方

学生使用“导学案”应遵循三原则:

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①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前预习。

所有同学必须自主解决“导学案”中的“课前热身”部分,初步尝试“探究活动”,学有余力的同学独立进行“巩固提升”,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课堂上与同学交流或向老师质疑。

②课堂上注意做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学后记。

③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

教师使用“导学案”的注意事项:

①要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

教师在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九让”:

即实验让学生做,情景让学生想,图形让学生画,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是非让学生辨,异同让学生比,好坏让学生评,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②学生在学习时要给予适时的指导、适当的提示,更要有具体明确的要求。

同时要求学生站有站相,坐有坐姿,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张扬个性,展示自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点拨时要做到“三讲三不讲”。

三讲:

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的深度或广度不够的要讲,学生自身解决不了或存在争议时要讲,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时要讲。

三不讲: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没有思考前不讲,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前不讲。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在使用导学案必须将小组合作规则应用好。

听:

⑴、听同学发言要专心,边听边想,记住值得肯定的要点,并努力听出彼此不一致的地方,以备表述自己(或小组)的看法或理由。

⑵、别人发言时,不要随便打断。

有不同意见时,等待同学表述完后再提出。

同学回答有误时,不得嘲笑、打击。

说:

⑴、先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后再发言,不要信口开河。

⑵、发言要围绕话题,言简意赅,有条理,不能东拉西扯,不着边际。

⑶、别人对你的发言有疑问时,要针对问题耐心解释,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⑷、当遇到有多位同学与你一起抢答时,要学会谦让,给别人一次展示的机会。

读:

⑴、需要个别朗读或小组朗读时,声音要洪亮,语速适中,张弛有度。

⑵、要学会带着问题去读书,在读书中发现问题,不要机械地为读而读。

⑶、读书时,要将疑惑在书上用笔勾画出来。

写:

⑴、写导学案或板演,字迹要工整、规范,切忌潦草应付。

⑵、问题要点要写全面,解题步骤要写清楚。

评:

⑴、肯定对方意见正确的一面,再指出错误的一面,要么更正,要么补充。

⑵、评出自己错误所在,并指出努力方向。

⑶、评价他人时,态度要诚恳,不嘲笑、打击同学。

议:

⑴、善于根据学习任务引发话题,敢于提出自己的大胆设想,与同学交流讨论。

⑵、讨论中,善于汇总自己和别人的看法及理由,及时进行提炼总结。

⑶、仔细听取别人的意见,找出彼此一致的地方,少数服从多数,最终达成一致性意见。

管:

⑴、小组长负责维持小组纪律,有权点名批评或制止破坏纪律的同学。

⑵、根据组员的学习实际,分配学习任务,各得其所。

⑶、关注每一个组员的活动,更有责任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较少发言的同学参加意见。

⑷、负责综合组员的讨论意见,作出结论,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三、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探究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它是课堂高效学习的重要组织保障。

(一)创建小组是前提

1.合理分组:

小组的人数一般以6人左右为宜,原则是“同组异质,异组同质”,既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又便于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间的竞争。

2.合理搭配:

(1)组内分层:

分为A、B、C三类,6人形成AA、BB、CC的组内成员结构。

A类学生我们称做优秀生,B类学生称做待优秀生,C类学生称做潜力生,每组学生编好座位后每个学习小组6人中,按照学生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分为A、B、C三类,6人形成AA、BB、CC的组内成员结构。

(2)座位编排:

这样编排既可以实现A对A、B对B、C对C的分类合作交流,使学习更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同时,可以实现A教B、教C的目的,充分利用了学生间的差异资源,进一步优化了班内、组内学生学习的最优学习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3.成员分工:

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角色,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如:

作业组长、纪律组长、卫生组长等。

4.适当调整:

学习小组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可适时进行个别调整,避免学生在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