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笔记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3253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笔记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课堂笔记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课堂笔记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课堂笔记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课堂笔记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堂笔记1.docx

《课堂笔记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笔记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堂笔记1.docx

课堂笔记1

第一单元课堂笔记

一、绪论

天津的历史上有几个“划时代”的事件:

1404年的建城、1860年的开埠、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49年的解放。

在由此划分出的历史阶段中,还可以再选取大事件做次一级划分,例如,古代史中可以天津建城垣为界,分为两段。

1、天津的历史

时至商周,天津地区的先民已经完全融入中原文化。

西汉王朝先后在今蓟县、武清、静海等地建立了泉州、雍奴、章武、东平舒等县。

三国时代,曹操开掘平虏渠、泉州渠及新河,沟通了滦河水系与黄河水系,促进了海河水系的形成,天津成为重要航运枢纽。

隋代挖掘了南接沁水、北达涿郡永济渠的河道,天津成为南北大运河的北端与河海航路的交汇点。

此后,天津的历史命运就与渤海、运河联系在一起。

早在魏晋时,今天的军粮城一带就出现过名为“漂榆邑”的港口城市。

公元643年,唐太宗为囤积征辽战争的军粮,在时称“三会海口”的刘家台建造了“军粮城”。

宋辽对峙时期,海河沿线又出现了独流、小南河、双港、泥沽、武清等名为寨、铺的军事据点。

金朝迁都至中都燕京(今北京)后,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信安海壖”成为京城漕粮的转运口岸。

1214年,金王朝在此设置的“直沽寨”成为天津市区内的第一个居民聚落。

1316年,元朝设立了“海津镇”。

1400年,明燕王朱棣率军从今天的北门外渡河南下,展开他的“靖难”之役,因此“名其地曰天津”。

1404年至1406的三年间,已夺取帝位的朱棣在这里连续建立“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三大军事机构,并修筑起城垣。

1421年明王朝正式迁都北京。

从此,天津作为拱卫京师、转运漕粮、以一城而系国家安危的天下要津地位,直到清雍正时代,天津单纯作为军事重镇的城市性质才发生变化:

自1725年(雍正三年)到1731年(雍正九年)的6年间,天津完成了改卫为州、升州为直隶州,再由直隶州而开府设县的“三级跳”式的转型。

纵观古代天津城市的演变轨迹,不难确认一个十分明显的结论:

天津由边区军镇成长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其主要原因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性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动因与经济动因的交互作用。

概括地说,天津的发展取决于河海漕运与北京建都。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中,西方列强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强迫天津于1860年开埠通商,使天津从传统的封建性的城市逐步演变为不断滋生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半殖民地城市。

“百年中国看天津”。

天津之所以成为中国近代史的窗口,因为一百年多来决定国运的重大事件总是与天津牵连缠绕,中国社会的演变趋势也往往在天津初现端倪。

辛亥革命后,天津因各国租界的存在又成为北京的“政治后院”,谋划操纵着中国的历史走向。

1868—1937年间,天津对外贸易总值已达到全国的10%以上,占华北总额的45%—60%。

1936年,天津有外国银行17家,中国银行和分行总计100多家;占有全国银行资本12.7%的份额;天津人口由鸦片战争前的20多万人增加到解放前夕的180万人。

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功能的不断加强、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天津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外贸口岸和工商业中心、最大的金融和经济中心。

区域性多功能中心城市的地位使天津于1928年就成为直属国民政府“天津特别市”。

在此后的80年中,天津仅于1930-1935、1958-1967的14年中被划为为河北省省会,其余时期都是中央政府的直辖市或“特别市”。

新中国建立后,饱受战争摧残的天津经济迅速恢复。

1950年,天津的进出口贸易就占到全国的28%。

但此后的经济发展并不顺利,天津的发展方向一直难以确定。

1966—1978年间,十年文革的人祸和唐山地震的天灾使天津遭受深重创伤,经济损失约39.2亿元。

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天津经济才结束了30多年的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局面;开始恢复、酝酿发展的势头。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滨海新区的发展被正式纳入国家总体发展的战略规划。

天津滨海新区有望成为继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中央为滨海新区作出了令人鼓舞的目标定位:

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在这一宏伟目标的鼓舞下,天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就。

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财政收入1204亿元,年均增长26.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9%和10.5%。

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22%,实现利润超过700亿元。

电子信息、化工、汽车等优势产业产值比重达到7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28%;21家企业集团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

2、天津的文化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血脉,也是城市历史所塑造的形体、灵魂和风貌。

天津是一座移民城市。

那些屯垦戍边的士兵、河海航船上的商旅、流亡漂泊的难民,从南北各地汇聚留居于天津,形成了五方杂处的民风民俗;更形成了多元、包容、开放的文化品格。

开埠通商之后,天津的城市文化也因此发生剧变:

南方与北方的汇聚交融、中华与欧美的撞击衍生、传统与现代的代谢更新,一种似曾相识又迥然不同的文化新貌逐渐凸现出来。

从九河汇流到面向大海,天津的地理环境似乎无意中暗示出天津文化的现代特性:

从包容本土多元走向对世界开放。

开放是创新的前提、进步的阶梯。

开放的天津自然成为引领中国现代文明的中心舞台。

自洋务运动在天津兴起后,一大批堪称“中国之最”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天津城市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天津,是近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前驱城市。

1866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机器局,其东局曾是亚洲国内最大的火药厂;1887年天津机器局铸币制钱,开中国机器造币之始;机器局的西局是国内最著名的机器与武器制造、金属铸造、船舶修造联合企业,它制造了中国第一艘潜水艇。

1878年在天津成立的开平矿务局是中国经营最成功的洋务企业,它开创了中国机械化采矿的历史。

天津的农业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走上近代化的历程。

1881年建立的“天津沽塘耕植畜牧公司”,用西法进行种植和畜牧业的开发,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农场。

1903年,天津创立一套完整的自办工业体系——工艺学堂、实习工厂和考工厂。

考工厂在1906年改名天津劝工陈列所,是中国第一家工业展览馆和工业新产品的展销、推广中心。

1914年,“中国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创办了久大盐业公司。

此后,又创办了亚洲第一家制碱企业——永利制碱公司、中国第一家私立化学研究所——黄海化学工业研究所,并对外输出了中国第一项领先世界的技术成果——“侯氏制碱法”。

天津,是中国近代交通运输的发源地。

开埠仅10年后,天津以其优越的河海通津地位,很快成为轮船客货运输的北方中心。

1873年1月17日,轮船招商局天津分局的成立,打破了外国轮船把持天津航运的局面,开创了中国人自己经营的近代化运输事业,被西方视为显示中国进步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1881年5月13日,中国最早的货运铁路唐胥铁路正式开工建设,同年11月8日举行了通车典礼。

尽管这条开平煤矿的铁路全长仅有9.7公里,但它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条自办的铁路,也是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

天津是我国最早建立电报电话通讯和公交系统的城市。

1877年,天津架设了第一条电报线;1880年,中国最早培养电报专业人才的学堂—北洋电报学堂在天津问世。

此后的20年间,中国最早的电报网络以天津为原点向外辐射延展。

1879年,天津又架设了第一条中国人的城市电话线和第一条连接两个城市的长途电话线。

1906年,天津开通中国第一条的电车线路,率先建立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天津也是中国近代邮政事业的诞生之地。

1878年3月23日,中国第一家邮政局---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

同年7月,天津发行了中国第一套印有“大清邮政局”字样的“大龙邮票”,中国近代邮政的历史从此开始。

天津是中国近代化军事力量的大本营。

1880年,北洋水师学堂在天津成立。

这是最早开设管轮专业的海军学堂,它以高质量的教学成为后来新建水师学堂的典范。

1888年,由李鸿章在天津缔造、指挥的北洋水师宣告成立,这是清王朝倾全力打造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

1889年,由于北洋水师的需要而设计的长方式龙旗,是中国的第一种国旗。

中国近代陆军形成于“小站练兵”之中。

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即北洋武备学堂,也于1885年在天津建立。

统治中国几十年的北洋军阀集团一直将天津视为其大本营。

天津是近代教育与文化事业的重要基地。

中国近代教育体系酝酿形成于甲午战争之后。

1895年10月2日,北洋西学学堂在天津(即后来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正式开学。

这所美国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为蓝本复制的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大学。

中国第一所高等工业学校“直隶高等工业学堂”、第一所水产学校“直隶水产讲习所”、第一所军医学校“北洋军医学堂”及中国最早的法政学校、女子师范学校、警察学校等建立于天津。

此外,1880年建立的近代中国第一家公立医院和医学院——天津施医养病院与医学馆,创刊于1902年、迄今为止报龄最长的《大公报》,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严范孙创办的、包括大中小学的南开教育系统,著名学者王照创造的、在中国推行60年之久的法定汉字字母拼音方案,出身津门、红遍全国的话剧、电影、各种戏曲和曲艺演员;都是天津文教传统的辉煌标志。

天津是囊括近代欧洲各种风格的“万国建筑博览会”。

天津近代西式建筑包容英国的中古式、希腊雅典式、德国的哥特式、法国的罗曼式、俄罗斯的古典式、意大利文艺复兴式等诸多风格样式。

解放北路的银行、洋行建筑,劝业场商贸街区上的商场、旅馆建筑,中心公园地区、原意租界和“五大道”上的单居花园洋房建筑等等,这些弥漫着欧陆风情的西洋建筑形成了天津特有的城市风貌。

据不完全统计,天津的中外名人故居达四五百处,这种宝贵的历史人文资源在世界大城市中是非常罕见的。

天津是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的城市。

天津的民风民俗和民间艺术具有深厚的传统和独特的风韵。

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及红遍全国的通俗小说和北方曲艺等等,也都是天津文化最精彩的篇章。

天津的方言,天津的小吃,天津的婚丧嫁娶、节令风俗和生活禁忌,天津人豪爽直率的性格,甚至由于热情、爱交往而得到的“卫嘴子”戏称,都是外地人十分热衷的议论话题。

这一现象也折射出天津民俗文化的鲜明个性和广泛影响。

3、天津的未来

中央做出的种种规划,为天津的未来指出了大方向。

天津地方党和政府提出的今后五年的具体奋斗目标,细化了天津的发展蓝图。

这主要包括:

第一、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8000亿元,人均超过8000美元,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经济素质显著提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北方经济中心地位初步确立。

第二、开发开放实现新突破。

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率先完善,新的区域发展模式基本建立,国际化、区域化进程明显加快,服务和带动能力全面增强,国际港口城市的作用更加突出。

第三、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较低水平,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富裕程度处在全国前列。

第四、社会和谐创造新局面。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公平和正义进一步实现。

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公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科技实力、教育水平、文化竞争力居全国前列。

平安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更加安全稳定和谐。

第五、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载体功能不断增强。

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特色品位更加鲜明,充分展现天津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特自然风貌和大都市现代化气息。

第六、生态环境得到新提升。

水土资源有效保护和利用,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污染减排目标确保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林木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人居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二、区位

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先天基础。

天津背依大陆,面向大海,毗邻首都,会通南北,她的历史命运显然与这一自然地理背景有着密切关联。

1、天津的地理环境

天津位于北纬38º34'—40°15'、东经116º43'—118º04'之间;地势以平原和洼地为主,北部有低山丘陵。

现在的天津市北起蓟县黄崖关,南至大港区翟庄子沧浪渠,长189公里;东起汉沽区洒金坨以东陡河西干渠,西至静海县子牙河王进庄以西滩德干渠,宽117公里。

天津的市域面积1.17万平方公里,疆域周长约1290公里,海岸线长153公里,陆界长1137公里。

天津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属大陆性气候。

天津四季变化明显:

春季多风,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气爽,冷暖适宜;冬季寒冷,干燥少雪。

天津的年平均气温摄氏11℃以上,一月最冷,平均气温为摄氏零下4℃左右;七月最热,气温在摄氏26℃左右。

年无霜期约为196—246天。

年平均降水量为520—66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

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500—2900小时之间。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的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地跨海河两岸。

海河是华北最大的河流,上游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支流有300多条,在中游附近汇合于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运河,五河又在天津金钢桥附近的三岔口汇合成海河干流,由大沽口入海。

因此,“九河下梢”、“河海要冲”成为天津地理形势的最著名概况。

2、天津的自然条件

天津拥有约119.2万公顷的土地、48.5万公顷的耕地和150公里的海岸线。

天津地处渤海湾西部,很少受到台风或大潮的袭击,特别适合海盐生产。

长芦盐业自古天下驰名。

在海河下游的滨海地区,有待开发的荒地、滩涂是发展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的理想区域。

天津北部山区已探明的锰、金、钨、钼、铜、锌、铁等金属矿物有20多种。

非金属矿产也有石灰岩、重晶石、迭层石、大理石、天然油石、紫砂陶土、麦饭石等多种。

燃料矿主要埋藏在平原区和渤海湾大陆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40多亿吨,油田面积100多平方公里,天然气地质储量1500多亿立方米,煤田面积80平方公里。

天津地热资源丰富,具有埋藏浅、水质好的特点。

目前已发现10个地热异常区,总面积2434平方公里,水温在30-90°C。

3、天津的区位优势

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和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素有渤海明珠之美誉。

天津市的行政区划包括和平、河东、河西、南开、河北、红桥、塘沽、汉沽、大港等9个市区和西青、东丽、津南、北辰、武清、宝坻等环城区及静海、宁河、蓟县等3县。

天津有汉、回、朝鲜、满、蒙古等52个民族,常住人口为1000多万。

天津的地理区位十分重要,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距北京仅120公里。

自金元定都北京之后,天津就成为京师门户、畿辅重镇。

目前,天津已形成以港口为中心的海陆空相结合、立体式、综合性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

天津港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港,也是北京的海上门户。

北京海运外贸总值90%以上货物由天津港进出。

天津港是环渤海中与华北、西北等内陆地区距离最短的港口,也是京山、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和,京津塘、丹拉等多条高速公路交汇的联运枢纽。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有多条国际国内航线,是华北地区最大货运中心。

如此优越的区位和交通体系,使天津港能够辐射京津冀及中西部的14个省、市、自治区,总面积近5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52%。

天津是对内、对外两个扇面型开放区域的轴心,也是亚欧大陆桥中国境内的东部起点和桥头堡。

天津距离日本、韩国的海上运距最短,距中亚、西亚的陆地距离最短,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临近内陆国家的出海口和连接东北亚与中西亚的纽带。

天津港目前已同世界上的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

三、天津地区古代历史

天津城市的历史变迁可以简要地概括为:

始于宋辽,成于金元,建城于明,发达于清,发达于开埠,新生于共和国的建立,腾飞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其中,1404年的设卫筑城是天津城市史的原点;1860年的开埠是天津步入近代化道路及中国北方社会转型的序幕。

短短的几十年后,天津迅速成长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商业中心和贸易口岸。

(一)建城之前的天津地区

追溯天津由滨海荒滩发展成为大都市的发展历程,最重要的自然历史条件有三个:

一是聚河临海、交通便利;二是邻近京师、地位重要;三是盛产海盐、财赋丰饶。

天津的早期历史大体可分为明以前的聚落寨镇阶段和明以后的城市阶段。

1、秦汉前的天津地区

天津北部地区地势较高,河流纵横,土质良好,适宜人类的生存居住。

早在新石器时代,天津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类的活动。

战国时期,天津地区是燕国的一部分。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天津的武清属渔阳郡泉州;宝坻、宁河属雍奴;静海属渤海郡的东平舒。

汉初,在天津四周设置了泉州、雍奴、章武、东平舒和文安五县。

2、魏晋时期的漂榆邑

东汉末年,曹操在泒水(今海河)上下分别开凿了平虏、泉州与新河三条运河,将分别入海的众多河流连接起来,初步形成海河水系。

魏晋以来,泉州渠与泒水汇合处兴起了一座港口城市,史称“漂榆邑”。

漂榆邑俗称角飞城,为西晋赵王石勒所筑。

从《水经注》所记载,清河“又东北过漂榆邑,入于海”地理方位推测,许多学者认为“漂榆邑”即在军粮城一带。

3、唐代的三会海口

隋代以洛阳为中心修凿的运河南至太湖,西达关中,北通蓟城(今北京),形成一个庞大的运河系统。

此后,伴随着运河的贯通,天津的河海要冲地位和交通意义逐渐显现出来。

到唐代中叶,“三会海口”的名称已经出现。

据《通典》记载:

“渔阳郡,东至北平郡三百里,南至三会海口一百八十里”。

有学者提出:

“三会海口”由魏晋时期的漂榆邑发展而来,是供给北方驻军军粮的重要转运处所,它很可能就是今天的军粮城。

4、宋、元时期的天津地区

宋辽对峙时期的寨堡辽宋对峙时代,天津地区成为双方对峙的边境前沿,海河也成为两国之间的“界河”。

出于军事防卫的需要,双方在海河两岸设置了许多名为“寨”、“铺”的军事据点。

依宋制,“寨”是边境地区隶属于地方州县的行政单位。

那时候的许多寨铺名称,如宋的独流、小南河、双港、泥沽及辽的武清寨等,大部分沿用至今,其所在位置也与现在大体相同。

本为游牧民族的辽国与农业高度发达的宋朝,在经济、贸易方面的互补性是不言而喻的。

这就使宋辽寨堡的实际功能和历史意义不限于军事目的了。

金直沽寨1153年,金王朝将都城迁至中都燕京(今北京)。

这是北京成为全国性都城的开端,天津也从此成为了首都门户。

金朝在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的“信安海壖”设立了“直沽寨”。

直沽寨是漕粮转运的枢纽和天津市区最早的聚落,也是为保护漕运和震慑地方而设的军事重镇。

元海津镇1316年(元延祐三年),元政府“改直沽为海津镇。

海津镇无疑是天津地位上升的重要标志。

此后,三岔河口一带也得益于漕运而更加繁荣。

(二)、天津的建卫筑城与城市发展

1、天津的建卫与筑城

1399年(建文元年),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

战争之初,朱棣大军曾从现在的北大关处渡河南下。

1404年12月(明永乐二年)朱棣下令设立“天津卫”,同时命令工部尚书黄福、平乐伯陈瑄等筑城浚池。

天津城与“天津”之称由此形成。

2、天津卫城

初建的天津卫城就颇具规模:

城墙周长九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广二丈五尺。

卫城东西长而南北短,呈矩形,似算盘,故俗称“算盘城”。

1491年,天津卫城重修,改土筑为砖石包砌,并在东南西北四面构筑镇东、定南、安西、拱北四座城楼。

卫所是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军事组织,因此没有辖境。

卫城东门、北门之外属武清县,西门、南门之外属静海县。

天津三卫只负责管理天津至德州间南运河沿岸“寓兵于农”的屯庄。

3、天津设卫建城的与意义

其一,从军事角度来看,驱逐了蒙元帝国而建立的明王朝十分重视北方地区的边防建设。

大同、宣化等九个边防重镇,沿海的山海卫、威海卫、天津卫等就是在此时设立的。

其二,从经济与交通角度来看,朱棣夺得帝位后即筹划迁都北京。

天津成为了首都的门户,而运河成为了决定王朝安危存亡的生命线。

维持首都和北部边防所需的粮食及各类物资,毕竟要通过天津这一水运枢纽才能运达;

明代建卫筑城是天津城市结束了萌生阶段,真正进入发展期的开端,它对天津的历史走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4、清代天津行政建制的演变

明清时期天津盐业和漕运的发展,带动了天津城市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进而使天津的城市地位不断提升。

这一趋势充分体现于清雍正时期天津行政建制的变化之中。

改卫为州

天津的城市功能与规模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有的军事卫所管理体制已经滞后于天津发展的需要。

1725年(雍正三年三月),天津卫改制为“天津州”,隶属于河间府。

半年之后,天津州又升为“直隶州”,下辖武清、静海、青县三县。

从此,天津正式纳入国家行政管理管理的体制,从军事机构变成为一个行政区域。

2、由州升府

随着天津经济地位的进一步上升,1731年(雍正九年),天津由“直隶州”升为“天津府”,府治置天津县。

天津府下辖沧州和天津、静海、青县、南皮、盐山、庆云等一州六县。

天津由州升府彻底摆脱了自金元以来的军事重镇的影响,真正成为了一个有着广大辖区的行政区划,这对天津城市的发展十分有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