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部编版语文八上12《唐诗五首》普通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32419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部编版语文八上12《唐诗五首》普通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部编版语文八上12《唐诗五首》普通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部编版语文八上12《唐诗五首》普通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部编版语文八上12《唐诗五首》普通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部编版语文八上12《唐诗五首》普通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部编版语文八上12《唐诗五首》普通教案.docx

《届部编版语文八上12《唐诗五首》普通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部编版语文八上12《唐诗五首》普通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部编版语文八上12《唐诗五首》普通教案.docx

届部编版语文八上12《唐诗五首》普通教案

2019届部编人教版12-1《野望》教案20170918

长汀四中傅钦华

教学目的

1.仔细体会诗中的景物特点,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富于变化的写景角度。

教学重点 

1.仔细体会诗中的景物特点,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富于变化的写景角度。

教学难点

仔细体会诗中的景物特点,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课时 半课时

教学内容

一、引入新课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王绩(590/585)- 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未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

简傲嗜酒,屡被勘劾。

时天下已乱。

遂托病还乡。

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

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

后弃官归田,躬耕东阜。

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

有《王无功集》五卷。

《全唐诗》存诗一卷。

三、诗体

五言律诗。

四、朗读全诗

1.配乐诗朗诵《野望》,要求听准字音,划分节奏。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五、诗歌大意理解

1.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东皋:

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

2薄暮,日将落之时。

3徙倚xǐyǐ:

指徘徊、彷徨。

4 薇,羊齿类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

5落晖:

落日的余光。

6犊:

小牛。

采薇:

2.现代文对照

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六、赏析全诗

1.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

 

2.颈联与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七、小结

1.主题

本诗描绘了萧瑟恬静的秋天黄昏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孤独、抑郁的心情。

本诗是王绩的代表作。

2.写作特点

1描写角度富于变化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情景交替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3格调淳朴清新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武,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本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八、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野望》。

2.完成“思考探究”一。

3.将颔联和颈联进行扩写,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

 

2019届部编人教版12-2《黄鹤楼》教案20170918

长汀四中傅钦华

教学目的

1.理解诗中联想与衬托的运用。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联想与衬托的运用。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半课时

教学内容

一、引入新课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

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有《崔颢集》。

2.背景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故无从知晓本诗创作背景。

3.黄鹤楼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

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

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有“国运昌则 楼运盛 ”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 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

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当黄鹤新楼落成之后,它的丰姿令人振奋, 是很自然的事。

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

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

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三、诗体

七言律诗。

四、朗读全诗

1.配乐诗朗诵《黄鹤楼》,要求听准字音,划分节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五、诗歌大意理解

1.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黄鹤楼:

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悠悠:

久远的意思。

3历历:

清晰、分明的样子。

4萋萋:

形容草木茂盛。

5乡关:

故乡家园。

6烟波:

暮霭沉沉的江面。

7鹦鹉洲:

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2.现代文对照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六、赏析全诗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赏析: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

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

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引用神话传说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赏析: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

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

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诗的前四句:

写作者登上黄鹤楼,看长江滚滚急流,望白云悠悠而去,不禁想起神话传说中仙人骑鹤而去的故事,可是此时,除了黄鹤楼,什么也没有了。

这四句下笔突兀,景物寥廓,情感空寂。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与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所传达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赏析:

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

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

”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4.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赏析: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

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

本句借景抒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抒发漂泊思乡之情。

诗的后四句: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七、小结

1.中心思想

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2.写作特点

1联想与衬托

①联想由眼前的楼,联想到古代的仙人,由古代的仙人联想到世事沧桑。

②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2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八、课后作业

1.背诵《黄鹤楼》。

2.完成“思考探究”二。

2019届部编人教版12-3《使至塞上》教案20170919

长汀四中傅钦华

教学目的

1.了解本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本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把握重点诗句及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4.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本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本首诗的思想感情。

2.学习再现诗歌画面,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教学难点

1.学习再现诗歌画面,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与孟浩然合成“王孟”,擅长山水田园诗和歌咏隐居

生活的诗歌,后世称其为“诗佛”,因为王维一生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晚年厌倦仕

途,专心佛学,所以称其为“诗佛”。

苏轼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

二、关于“边塞诗”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三、诗体

五言律诗。

四、朗读全诗

配乐诗朗诵《使至塞上》,要求听准字音,划分节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2.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五、诗歌大意理解

1.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单车:

轻车简从。

2属国,典属国(秦汉官名)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

3居延,汉末设县,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

4征蓬:

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5孤烟直:

孤烟指烽火与燧烟,古时边塞告警或报平安的信号。

燧烟燃狼粪,取其烟直而聚,故云孤烟直。

6长河:

指黄河。

7萧关:

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8候骑(jì),骑马的侦察兵。

9护都,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1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

2.现代文对照

译文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

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

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

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六、赏析全诗

1.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赏析:

2.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赏析:

紧承前句,描绘塞外景色,以征蓬归雁作比,侧重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

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诗人以“蓬”,“燕”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要样进入“胡天”。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赏析:

这一联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的典型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一个“大”字形容。

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突出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长河落日本来很平常,这里用一个“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这两句形象地状写了大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4.这一联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激赏。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

结尾二句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

“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萧关”,地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在前线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

“都护”,官名,边疆都护府的长官,此指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

“燕然”,山名。

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

东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这里是引用典故,借作前线的代称,并非实指,暗示唐军作战得胜。

七、思考并回答问题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

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

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八、写作特点

1借景抒情。

2诗中有画。

九、课后作业

1.背诵《使至塞上》。

2.完成“思考探究”三。

2019届部编人教版12-4《渡荆门送别》教案20170919

长汀四中傅钦华

教学目的

1.了解本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本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把握重点诗句及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4.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本首诗创作的背景,理解本首诗的思想感情。

2.学习再现诗歌画面,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教学难点

1.学习再现诗歌画面,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复习旧课

1.请学生背诵《使至塞上》。

2.请学生简要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

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

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2.背景

渡荆门送别:

这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三、诗体

五言律诗。

四、朗读全诗

配乐诗朗诵《渡荆门送别》,要求听准字音,划分节奏。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2.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五、诗歌大意理解

1.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大荒:

广阔无际的原野。

2海楼:

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色。

3荆门:

山名,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长江南岸,其状如门,又与北岸之虎牙山相对,水势湍急,十分险要。

4荆门外:

指荆门以东,过此即入古楚国境内。

5“来从”,作“来到”或“来向”解。

6天镜:

指水中所见一轮明月之影。

7远:

远自。

8江:

长江。

  

9下:

移下。

  

10仍:

频频。

2.现代文对照

译文

我从蜀地远渡出游,来到荆门这个地方。

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原野。

江水冲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

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黄昏时,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

六、赏析全诗

1.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赏析:

首联的意思是,我从蜀中远渡荆门之外,来到楚国游览。

起首一“渡”字,暗点故乡之水,有依依不舍之意。

这里要注意一点:

“渡远”为什么不用“远渡”?

“远渡荆门外”岂不更好理解?

这里的关键在于以“渡”字打头,其作用有二:

一是点题,二是贯穿全篇写水,水是全篇的主线。

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赏析:

仍然写水:

“随”、“尽”和“入”、“流”四个动词,有移步换形之妙。

船在飞速前进,江在奔腾流逝,山在迅速后退,故由遮天蔽日的三峡转至荒野无边,眼前豁然开朗,仍然是为写“故乡水”张目。

3.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赏析:

写月上东天,倒映于水中,极像是从天空中忽然飞下的一面明镜;开阔的江面在晚霞辉映下,幻化出一派海市蜃楼。

这里看似未写水,实则从“月下”和“云生”便可知诗人写的是茫茫无际的江天黄昏景色:

一轮明月在大江中浮动,乃是低头所见之月。

诗人再抬头观天,便见水天相连之处,幻化出了一派海市蜃楼。

4.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用一“仍”字回应上文,说明以上所写之景,皆与“故乡水”有关,都是这饱含深情的一江流水,不远万里,从故乡蜀中把他送到遥远的楚地来的。

七、思考并回答问题

1.如何理解诗题中“送别”?

明确:

理解了全诗我们不难发现,这里既非朋友在送别诗人,也不是诗人在送别朋友,而是故乡之“水”在送别他远游的儿子——李白,所以题中“送别”二字是理解全诗的关键,尤其不能缺少。

2.如何赏析全诗?

明确: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

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

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

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

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

 

3.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

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

八、小结

1诗歌主旨

《渡荆门送别》:

表达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

2写作特点

①情景交融。

②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的表现手法。

《渡荆门送别》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叙事,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

九、课后作业

1.背诵《渡荆门送别》。

2.完成“思考探究”四。

 

2019届部编人教版12-5《钱塘湖春行》教案20170920

长汀四中傅钦华

教学目的 

1.了解律诗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感知内容 ,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

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1.首联:

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2.颔联:

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3.颈联:

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