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31015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第六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六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六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六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docx

《第六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docx

第六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一、课程标准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八大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危害。

提高收集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培养全面分析历史问题和找寻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培养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调查采访、阅读课文和讨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中央对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的曲折、取得的成绩等形成初步感性认识。

通过具体史实的展示,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艰难与曲折,同时使历史概念浅显易懂。

通过对八大主要内容的分析,认识**八大对经济建设的正确指导意义。

通过课堂讨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的严重危害”,认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有积累的过程,高指标等错误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通过对十年探索中成就与失误的原因分析,认真反思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从中发现历史规律并认识历史对于现实的借鉴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并出现失误。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不断纠正,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巨大成就。

体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

认识要按规律办事,因为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三、教学重点

重点教学中应围绕教学目标突出一个主题,即:

中国共产党在十年探索中的努力、成就和教训。

重点为“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

四、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十年探索中的失误与曲折。

五、课前导学

采取分组学习的方式,全班同学分组?

d?

d“炼钢工人”小组、“种稻农民”小组、“公社成员”小组,分别设计讲解主题,并根据图片、文字、影像资料制成课件,以备课堂展示。

相互合作,进行历史短剧及劳动模拟的排练。

六、教学渗透点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及取得的原因。

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有类似于“大跃进”的做法。

七、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的史料。

八、教学方法

情景式教学方法:

要求学生将所搜集的资料,以生动的形体、语言、动作等方式表达出来,达到历史的再现,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同时提高对资料的整理及再加工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互动讨论式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主动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素质,并充分体现历史的综合教育功能。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

1956年召开的**八大会议确定了新的经济建设方针。

为什么说八大对经济建设具有正确的指导意义?

(二)讲授新课

1、通过表演“情景回放”,介绍八大的内容、意义

“大跃进”的背景。

旁白课件展示八大会场图片:

1956年9月15日,毛主席在八大会议上致开幕词,周总理作了经济报告。

……

新的经济建设方针,就是要为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完成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的历史使命而努力。

八大制定的路线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可是第二年,由于受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改变了八大的既定方针,开始了“大跃进”。

2、八大二次会议及总路线

利用课件介绍八大二次会议及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内容: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师引导质疑:

社会主义总路线具有什么特点?

(生答)

师展示漫画图片“骑火车”、实物图片“三面红旗”,引导学生叙述画面内容和感想。

生1:

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生2:

大跃进开展的主要标志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

生3:

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3、大炼钢铁

凭借大跃进时期音乐、录像的情境设置,如《今年产钢千万吨》,让学生感受热情似火的特殊年代,并质疑。

“炼钢工人”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件《1957年中英钢铁产量比较表》讲解:

工业提出“以钢为纲”的口号,要求7年、5年以至3年内提前实现原定的15年钢产量赶上或超过英国的目标。

各个小组同学合作表演,以展现各界群众激情昂扬、“全民大炼钢铁”的热烈场景。

旁白:

1958年钢产指标为1070万吨。

工人:

只要我们使大力、出大汗,就是砸锅献铁,我们也要取得最后的胜利,实现赶超目标。

农民:

棉花不用摘,先进山砍树炼钢去!

学生:

老师,我家门上的插销我全拿来了。

社员:

反正要入社了,这锅、铲都交公炼钢吧。

工人:

听说安徽的土法炼钢形势很好。

“炼钢工人”小组展示“土法炼钢”的几幅课件图片,概括总结炼钢场景:

“土洋结合”,钢铁厂开足马力,小高炉遍地开花,10月底就高达几百万座。

从找矿、运输、炼钢、炼铁、炼焦……都靠大批群众投入,从中小学生到七八十岁老人,全国高达9000多万人。

教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情境,交流介绍社会调查结果,并以小组为单位,初步进行“大炼钢铁”的调查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评价:

这样的“大炼钢铁”会出现什么后果?

  生1:

项目多、战线长、资金使用分散,使原料和材料不能集中用在重点工程上,影响了建设速度。

生2:

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许多产品粗制滥造,不能发挥应有的经济效果。

当年钢产量提前12天完成了任务,但1108万吨钢里合格的只有800万吨。

炼出来的土钢、土铁根本不能用,估计造成损失200亿元。

生3:

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

生4:

影响学生的学业,影响了农业等其他部门的发展,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

  生5:

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

教师引导学生形成认识:

历史已经无情地证明中国人付出的巨大艰辛,最终是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经济平衡。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搬起的大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

4、农业大跃进

“种稻农民”小组边展示课件,边进行打擂台、喊口号、移秧并田劳动的场景模拟,使学生对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盛行的局面形成感性认识。

旁白:

(课件:

1958年粮食、棉花产量指标)在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要求5年、3年以至一二年达到12年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粮食产量指标。

生1:

我们要苦战3年,改变面貌!

旁白:

(课件:

农村“争放高产卫星”表、《人民日报》刊载各地的高产卫星、丰收擂台誓师大会)在求成过急的思想支配下,主观主义大膨胀,不顾客观实际,任意拔高,结果适得其反,闹出很多笑话。

最突出的表现是浮夸风的泛滥,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

生2:

河南小麦亩产7320斤。

生3:

湖北早稻亩产36900多斤。

生4:

广西中稻亩产13万斤。

生5:

福建花生亩产1万多斤。

生6:

地的产是人的胆决定了的。

生7:

没有万斤的思想,就没有万斤的收获!

旁白:

(课件:

图片“全村上阵移秧并田”、“三位姑娘稳坐在稻穗上”,漫画“玉米长到月亮上”)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造成了经济工作中的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

为达到高指标,大力推广深翻土地、高度密植、工具改革、养猪积肥等措施。

生8:

只要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有呼风唤雨的力量!

生9:

我们徐水人民公社小麦亩产12万斤,山药亩产120万斤,白菜重达500斤。

生10:

一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旁白配合劳动模拟,介绍将12亩合并成1亩水稻的移秧并田的实例。

模拟动作:

犁耙、拔秧、运肥、灌水、鼓风、撒肥、搭架、“庆丰收”、照相、接待参观等。

师让学生表述真实的想法:

同学们还有哪些补充?

你对这些史实有何看法?

生1:

农民表现出了不甘落后和争创奇迹的决心,人们的干劲确实鼓得十足。

生2:

他们的竞赛内容不是实际产量的高低,而成了胆量的较量,看谁更敢说谎和浮夸。

生3:

看到这些,我只感到不可思议。

生4:

《人民画报》封面上坐在稻丛上的那个小姑娘,其实是坐在一只凳子上,被稻穗遮住了。

生5:

农民们投入了极大的激情,付出了超乎想像的劳动,农业产量肯定能提高。

为什么后来还能饿死人?

生6:

大炼钢铁抽走了大部分的壮劳力,就是粮食丰收了,也只能扔在地里烂掉,或草草收割。

生7:

深翻土地甚至到了1丈3尺,结果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影响了来年的农作物生长。

生8:

由于硬要完成那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必然导致瞎指挥盛行,浮夸风泛滥,广大群众生活遇到了严重的困难。

5、人民公社化运动

师:

生产发展上的高指标和浮夸风,推动生产关系方面向更高形式过渡。

农业合作化运动走向“左”的极端,即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师带领其他小组同学以“报社记者”的身份对“公社社员”进行调查访问,了解人民公社的组织结构及公社社员的生产、生活、思想状况。

农1:

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堂不如新乐园。

农2:

敞开肚皮吃公共食堂当然大家高兴,许多人都说,一生也没有像这两个月吃这样饱的饭。

农3:

公社实行全民所有制。

男女老少都实行“十六包”供给制:

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学、育、婚、乐都由公社负责。

农4:

要搞穷富拉平:

自留地,果树,自养猪、鸡、鸭,生产工具等,都要转归社有;还有部分桌椅、板凳、刀锅、碗筷都无偿归公社食堂。

农5:

入社前,我家的猪、羊全宰了吃了,果树也砍了当柴火。

农6:

实行军事化,全公社编成了15个营、50个连。

还实行房屋公有,搞集体住宿,社员男女老幼分开,按编制集中居住。

礼拜六才回家度周末。

农7:

全县总动员大炼钢铁,男女老少爬高山,背矿石,大部分妇女也上山了。

炼钢积极性是高,可地里庄稼没人收,只有老师带着一些小孩摘一点棉花,拾些谷穗。

地里的棉花大部分没有摘下来。

农8:

这样吃法长不了。

农9:

我家两个强劳动力,养一个孩子;李四家6口人,只有他一个劳动力,劳动力不一样,干活不一样。

可供应是一人一份,我家比李四家还少拿三份。

农10:

才吃了几个月的饱饭,就又开始吃咸菜了。

我家表姑从城里回来,说粮食凭票限量供应,让我找点地瓜干,我也没有啊。

师:

利用课件概括人民公社的特点(一大二公);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分组讨论:

“你支持人民公社的做法吗?

”“按劳分配好还是按需分配好?

”“共产主义要不要实现?

如何实现?

生1:

各地生产水平很不平衡,公社规模太大,平均分配损害富队富社的积极性。

生2:

按需分配是按人口计算的,劳动力强的贡献大,得到的报酬反而少。

这样的供给制不能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生3:

严重地脱离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水平,脱离中国农村的实际,使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生活水平降低。

生4:

还是按劳分配好,比较公平公正。

生5:

共产主义的原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更合理,但是,只有产品极大丰富了以后才可能实现。

没有这个条件而否定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会妨害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就不利于生产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产品的增加,也就不利于促进共产主义的实现。

生6:

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个相当长和相当复杂的发展过程。

6、国民经济的调整

教师展示课件简述:

困难局面出现的原因和简况;中央提倡调查研究、同舟共济;国民经济调整的主要措施;大庆油田建成、工农业产值逐步恢复等成就。

师:

“大跃进”持续3年,人民意气风发、干劲冲天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然而,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在全国泛滥,国民经济秩序混乱,各种比例失调,损失和浪费惊人;又加上遇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严重自然灾害;与此同时,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导致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物资缺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困难。

“跃进”难以为继。

在这种情况下,党及时决定实行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新的转机。

三、小结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拓展思路,评价、概括“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留给我们的思考。

生1:

夸大了主观努力的作用,以为只要大搞群众运动,就一定能建好社会主义。

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高速度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必须遵守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法则。

生2:

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要按规律办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并出现失误。

生3: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严重的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因为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不断纠正。

生4:

报纸的宣传要深入、踏实、细致,反映实际,不能有不实之处。

新闻记者看问题要全面,要头脑冷静,要实事求是。

下去采访,不要人家说什么你就报道什么。

要自己动脑筋想想是否真实、是否有理。

教师总结: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大跃进”曾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梦,这个梦包含了太多的内容。

然而,这个梦无可挽回地破灭了,人民急切地想实现美好的家园蓝图,但饥饿和危机把他们拉回到了现实之中。

但愿我们能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这节课上同学们表现非常踊跃,课前查找的资料丰富翔实,课堂上的表演形象生动,分析问题思路清晰,视野非常开阔,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四、研究性学习及作业

教师提出话题。

师:

“大跃进”的年代已经远去,现在很多人把那荒诞离奇的做法当作了有趣的谈资;有的人则对它的严重后果耿耿于怀,给予非议。

我想与同学们讨论两点看法。

课后,请大家依据网上提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建设意见书”。

第一,“大跃进”是特定历史环境和社会心理下的产物。

广大群众满腔热情的冲天干劲也是空前绝后的,他们响应政府的号召,为早日改变城市、农村的落后面貌,为实现工业化、机械化,过上美好生活,夜以继日地奋斗在田间地头,甚至十天半月地连续作战,的确创造了许许多多前所未有的奇迹。

时至今日,回想起来,不免令人为之感动。

这毕竟是一场激荡人心、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社会试验。

其中体现出的艰苦奋斗和纯粹献身的精神,就像绝大多数人都已看到的那样,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第二,“大跃进”已经成为历史,我们对过去在经济建设中急功近利的许多往事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在全局上再也不会出现类似“大跃进”那样违背科学规律的蛮干了。

但浮夸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

今天,在各地各部门浮夸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统计腐败”和“数字出官”都是不争的事实,似乎已经成了一种难以治愈的政治慢性病。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发表话题,进行讨论甚至辩论。

生1:

1958年的天气很好,粮食产量也不错,国库里也存有粮食吧,怎么后来就死了那么多人?

生2:

为什么和苏联关系突然恶化?

生3: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生4:

位于西部的一个贫困县“豪情万丈”,要建成跟北京、上海一样的大马路、大广场、大花园!

生5:

无独有偶,东北地区一个欠发达的县也“不甘示弱”:

“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

生6:

由于原材料不足,有些工厂不得不时开时停,停工待料;有些建设工程,安了柱子没有房顶,建成了房子没有机器设备,不能及时投入生产。

生7:

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不能有急躁情绪,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而去武断决策、盲目攀比。

十、板书设计

6、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经济的调整

教后记

 

第7课“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一、课程标准

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性质和后果,认识“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危害。

初步学习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历史录像资料,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兴起和原因。

向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长辈、邻里进行采访调查,记录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学习整理口述史料的能力。

通过相互提问题和相互解答问题,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便于今后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现场竞赛逐步学会快速阅读,并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抓住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通过学习“文革”期间党和人民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所进行的艰难曲折的斗争,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

通过对“文化大革命”起因的分析,认识到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性质和后果,认识“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严重危害。

难点从“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和人民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所进行的艰难曲折的斗争,来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留下的教训。

四、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是第二单元的第二课,在前一课中介绍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本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内容分为三目,用精炼的语言对十年动乱中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高度概括,重在事实的阐述,很少有结论性的语言,从而给学生的思维拓展留有广阔的活动空间。

本课的内容设置适合学生自己搜集材料,将搜集的材料与教材中的互相印证,通过搜集整理材料的过程得出自己对“文化大革命”的结论,从而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方法。

五、学情分析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参与意识较以前有所增长,但其认识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个性继续发展,探究并获得成功体验的愿望强烈,探究过程中理性的思考越来越多。

“文化大革命”离我们并不遥远,一些家长亲身经历过动荡的十年,并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因此学生容易获得第一手学习资料。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锻炼,搜集资料获得有用信息和小组协作的能力增强。

青少年学生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并增强自信,因此可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安排本课的学习。

六、教师准备

查找影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分析学生可能提到和问到的问题,查找相关书目。

七、学生准备

自愿组成调查组,采访调查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长辈和邻里,了解自己的家庭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情况。

八、教法和学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的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由发散到集中。

学生的活动方式以小组活动为主,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观察、讨论,提出问题并着手解决其他各组提出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的空间,发展个性,并初步掌握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

进行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九、教学环节设计

(一)情景进入

三分钟展示:

每组组长抽签,由一个小组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二)新课探究

第一环节智力大比拼

活动内容:

教师设计如下几个题目:

1.自从“我”一公布,“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猜猜“我”是谁?

2.在“文化大革命”中发生了好多大事,说出其中的任意两件事。

(本题可以由各组互相补充,答对者均可加分)

3.“文化大革命”中制造了很多冤假错案,其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什么?

4.我们看起来亲密得像是兄弟,其实各怀鬼胎。

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狼狈为奸?

?

互相勾结,一起搞乱形势,都准备抢班夺权。

所以后来都被冠以“反革命集团”的恶名。

猜猜我们是哪两个反革命集团?

5.“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以上题目各组学生抢答,答对者给本组加分。

第二环节博士站

活动形式:

以小组为单位,就“文化大革命”中感兴趣的方面设计问题,每组提出的问题限一道。

提出后由其他组讨论作答。

有争论的时候可以进行辩论。

对于各组提出的问题,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共同得出结论。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会发生“文化大革命”?

2.毛泽东的《炮打司令部?

d?

d我的一张大字报》中的“司令部”指的是什么?

3.什么是红卫兵组织?

红卫兵在“文化大革命”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武装夺权会产生什么后果?

5.国家主席遭到批斗失去人身自由说明了什么问题?

6.林彪集团和江青集团在“文化大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

7.“四五运动”是怎么回事?

这说明了什么?

可能的回答:

“四五运动”是为了祭奠周恩来总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声势浩大的抗议“四人帮”的革命运动。

说明“四人帮”不得人心。

教师准备的资料:

四五运动录像。

分析: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全国人民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自发地采取各种形式悼念总理,但江青等人却倒行逆施,禁止各种悼念周恩来的活动,引起全国人民的极大不满,导致“四五运动”。

它说明人民群众开始从没完没了的政治运动中清醒过来,开始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逐渐认清了“四人帮”的险恶用心。

8.“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它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哪些重大损失?

可能的回答: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全国大批工矿交通企业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它摧残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教师准备的资料:

“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损失简表。

用翔实的数字进一步说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

9.怎样理解邓小平说的“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

可能的回答:

说它有功,是因为它留下了永远不应当重犯这类错误的深刻教训,从反面为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借鉴,从而促使人们总结经验教训,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国家的面貌,变“坏事”为“好事”。

教师提出的问题:

“文化大革命”能否避免?

(学生讨论略)

总结:

“文化大革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严重的错误,它的起因很复杂,留给我们的教训也是惨痛的。

它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要把实现社会主义大现代化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告诉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只有这样,历史才不会重演,中国才会强大。

(三)本课小结

  纵观“文化大革命”十年,“左”的错误占主要地位,但正义力量仍然存在,如谭震林等老干部进行的“二月抗争”,周恩来的努力,群众性的“四五运动”;这些力量的存在使得“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尽可能降到最低。

(四)知识迁移

就本课中获得的知识,写一篇论文,谈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第七课“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全面内乱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教后记:

 

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一、课程标准

  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时间和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