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背诵大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28328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文言文背诵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小学文言文背诵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小学文言文背诵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小学文言文背诵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小学文言文背诵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文言文背诵大全.docx

《小学文言文背诵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文言文背诵大全.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文言文背诵大全.docx

小学文言文背诵大全

文言文背诵大全《小学文言文》

元方候袁公《世说新语·政事》孟母三迁《烈女传·卷一·母仪》

揠苗助长《孟子·公丑上》画蛇添足《战国策·齐二》

北人食菱《雪涛小说》愚人食盐《百喻经》

父善游《吕氏春秋》截竿入城《笑林》

世无良猫《耳食录》人有亡斧者《吕氏春秋·去宥》

滥竽充数《非子·储说上》曾子杀彘《非子》

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杀骆驼破瓮《百喻经》

人有负盐负薪者《北史·惠传》嫦娥奔月《子》

精卫填海《山海经》吴起守信《龙门子凝道记》

人买履《非子·外储说左上》狼《聊斋志异》

两小儿辩日《列子·汤问》氏之子《世说新语·言语》

伯牙绝弦《吕氏春秋·本味》学弈《孟子·告子》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矛与盾《非子·难一》

鹬蚌相争《战国策》

元方候袁公

  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

“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注释  

1、候:

拜访,问候。

2、履行:

实践,做。

3、绥:

安,安抚。

4、孤:

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王侯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等称呼.

5、师:

学习。

6、尝:

曾经。

7、卿:

客气,亲热的称呼8、法:

效法,仿效。

9、称:

称赞,赞不绝口10、周公:

文中周武王的弟弟11、周旋动静:

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益敬:

更加尊敬,益:

更加

方言证古  

老父:

对父亲的敬称。

老,表示敬称的词头。

老爸(父亲)、老母(母亲)。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尊称,谦词)。

君(对他的尊称,谦词)

译文  

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

袁公问:

“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

”元方说:

“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

”袁公说:

“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

”元方说: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鉴赏袁公

  比较自负,问题刁钻。

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元方。

元方

  机智应变。

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

母曰:

“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

“此又非所以居子也。

”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

“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

“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注释 

1、舍:

住处。

2、嬉:

游戏。

3、所以:

用来。

4、处:

安顿。

5、复:

再,又。

6、是:

这。

7、焉:

在那里。

译文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

“不行!

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

“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

“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文言文启蒙读本答案  

1.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直接继承人

  2.翻译;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文言知识  

焉。

焉是个文言虚词,常用在句末作语气词,相当于了。

但有时又相当于于之,即在这里,在那里。

上文遂居焉,即遂居于之,意为就住在这里。

又,《刿论战》夫大国,惧有伏焉。

惧有伏焉,即俱有伏与之,意为担心齐国在那里有埋伏。

文化常识  

我国古代统治者十分讲究礼制,家庭有礼,官府有礼,堂上更有礼,所以说中国是礼仪之邦。

孟子小时候在学堂里,除了识字外,还要学习揖让揖退,这些都是朝堂上的规矩,比作,姿势都有规定,不合礼制轻者斥责,重者处刑。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

(1)其苗之不长

(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

“今日病(7)矣!

予(8)助苗长矣!

”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

注释  

1、闵(mǐn):

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

生长,成长。

3、揠(yà):

拔。

4、芒芒然:

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5、谓:

对…说

6、其人:

他家里的人。

7、病:

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

我,第一人称代词.9、趋:

快步走。

10、往:

去,到..去。

11、槁(gǎo):

草木干枯,枯萎。

12、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13、寡:

14、耘苗:

给苗锄草15、非徒:

非但。

徒,只是。

16、益:

好处。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

“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

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

"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

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1.祠(cí):

祭祀。

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祠者:

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

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

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相谓:

互相商议。

5.请画地为蛇:

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

画地:

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

为蛇:

画蛇(画的结果)。

6.引酒且饮之:

拿起酒壶准备饮酒。

引:

拿,举。

7.蛇固无足:

蛇本来就没有脚。

固:

本来,原来。

8.子:

对人的尊称,您;你。

9.安能:

怎么能;哪能。

10.为:

给;替11.遂:

于是;就。

12.赐:

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

给它画上脚。

足(此句中的足):

画脚。

14.终:

最终、最后。

15.引:

拿起。

16.且:

准备。

17.成:

完成。

18.余:

剩余。

19.足:

脚。

足:

画脚20.亡:

丢失,失去。

21.为:

给,替。

22.乃左手持卮:

却,表示转折23.夺其卮曰:

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饮其酒:

那,指示代词25.终亡其酒:

那,指示代词26、谓:

对......说。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

“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

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

“我能够为它画脚。

”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

“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

分析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

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

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

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真是可惜!

揭示道理  

1:

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

  3:

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

“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1.并:

连同。

2.去:

去除,去掉。

3.欲:

想要。

4.坐:

因为,由于。

5.或:

有的人。

6.而:

表转折,此指却7.曰:

说。

8.菱:

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性喜温暖和充足,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

9.北人:

北方人。

10.以:

用来。

11.强(qiǎng):

本文中指“勉强”。

12.仕:

(仕途)在……做官。

13.啖:

吃。

14.并壳:

连同皮壳。

15.啖:

食用,此可指吃。

16.何:

哪里。

17.识:

知道。

18.答:

回答。

19.护:

掩饰。

20.短:

缺点,短处。

21.席:

酒席。

译文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的人说:

“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

“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

“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他回答说:

“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北人食菱的道理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比喻护其短处,强词夺理。

  2.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寓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

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

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注释 

1、更:

改变 2、闻已:

听罢3、益:

增加4、所以:

表原因5、缘:

因为6、空:

空口

7、薄暮:

靠近傍晚8、具:

准备好,准备9、口爽:

口味败坏10、昔:

从前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

主人就请他吃饭。

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

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

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

于是他对自己说:

“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

”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

他说:

“有盐吗?

有盐吗?

”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见看见自己儿子吃盐不吃饭菜。

母亲说:

“怎么可以这样?

”愚人说:

“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

”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

天下之理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文言知识  适。

“适”是个多义词,指“恰巧”,“正值”,“安逸”,也可指“到”,“到......去”。

上文“适友人家”,意为到友人家去。

又“适江南”,意为到江南去;“同适故乡”,意为一同到故乡去。

 

道理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返"通“反”,是通假字,意为“反而,反倒”。

父善游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

“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jù)善游哉?

以此任物,亦必悖(bèi)矣。

注释  

①善:

擅长②岂:

难道③这:

的人④方引:

正带着,牵着。

方,正在。

⑤遽急:

立即。

⑥以此任物:

用这种观点来对待事物。

任,对待。

任物:

对待事物。

以:

用。

7悖:

违反。

⑧过于江上:

经过江边。

⑨引:

带着,抱着。

10之:

代词,指婴儿。

翻译

  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

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

“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

.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含义

1.做任何事,都要做到具体事物具体对待,否则就会犯错。

 

2.无论做什么事情,对待事物如果不做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就必定会犯错误。

3.世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就会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4.故事告诉我们,知识与技能是无法遗传的。

一个人单纯强调先天智力和体能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后天刻苦学习的重要性,那是幼稚可笑的。

截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依而截之。

注释

1、者:

代词。

可以译为“的人” 2、初:

开始时,文中表示第一次 3、入:

进去;进入 

4、执:

握,持,拿 5、亦:

也,仍然 6、俄:

一会儿,不久 7、至:

来到这里 8、吾:

我 

9、矣:

了,承接 10、遂:

于是,就 11、计:

计谋,办法 12、而:

连词,表承接,然后 

13、老父(fǔ):

古时对年长的男人的尊称 14、圣人:

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 

15、何:

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 16、中截:

从中间截断。

“中”在这里作“截”的状语,裁断 

17、之:

代词。

此处代长竿 18、但:

只,仅,但是19、以: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

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说:

“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

”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道理

  “执长竿入城门者”鲁人,做事不会思考,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事实可以一手拿着竹竿的一头,把竹竿的另一头放在地上,成一个斜坡,进入城门,如果把竹竿放平进去,容易扎瞎别人的眼睛,有害他人身体。

 

这个故事说明了两点:

1:

把三维欧式变换限制在二维,会导致有些事情,即使不是无法解决,也是解决的不那么完美。

 2:

有些时候,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分而治之是可以解决的,也就是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

老父的方法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piecewise.

3:

或者是还可以换一种角度来看:

给出这个点子的人不先问明情况就出了一个点子,万一这个长竿是要用的,这个点子就害了这个拿杆子的人了。

含义

  这篇文章刻画出"计无所出"不知如何是好的执竿者的形象和"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的自以为是的老者形象.文章虽然短小,但语言精练简洁,隽永传神.《截竿入城》皆在告诉人们:

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做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另外,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决不能盲从别人的意见.

世无良猫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

厌以腥膏,眠以毡蘮。

猫既饱且安,率不捕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

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注释

1、某:

某个人;有个人。

2、恶:

厌恶,讨厌。

3、破家:

倾尽所有的家财。

4、益:

更加。

5、厌:

饱食。

6、以:

用。

7、腥膏:

鱼和肥肉。

8、毡毯:

毯子。

9、率:

全部。

10、畜:

养。

11、以为:

认为。

12、暴:

凶暴。

13、逐:

驱逐,赶走。

14、遂:

于是;就。

15、天下无良猫也:

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16、鼠以故益暴:

老鼠因此更加凶暴。

故:

原因。

益:

更加。

暴:

凶暴。

翻译

  有人十分讨厌老鼠,破产讨得一只好猫。

用大鱼大肉去喂猫,用棉垫毯子给猫睡。

猫过着很安逸的生活,都不去捕鼠了,甚至与老鼠一块玩乐,老鼠因此更加凶暴。

这人十分生气,把猫赶走后,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寓意

  故事告诉我们:

溺爱是不可取的,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栋梁来的。

猫也是如此,人亦如此:

环境过于安分,人就会懒散,不思进取。

主人公最后的结果全是他一手造成,他没有想过安逸会削弱猫的斗志。

给人以深思启示。

对人太过迁就会适得其反,对动物也是如此。

人有亡斧者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

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皆无似窃斧者也。

注释

1、人有亡斧者:

有个丢掉斧子的人。

2、亡:

丢掉,丢失。

3、意:

同"臆",估计,怀疑。

4、谷:

山谷。

5、其:

指代邻人之子。

6、窃:

偷盗。

7、颜色:

此指脸上的表情。

8、无为而不窃斧也:

没有(一样)行为举止不像偷斧子的。

9、他日:

另一天。

10、复:

再。

11、无似窃斧者:

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样子。

12、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

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13、俄而:

一会儿,不久。

14、视:

看15、皆:

都16、行:

译文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第二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启示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不要随便猜疑别人。

滥竽充数

  齐宣王②使③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④请⑤为王吹竽,宣王说⑥之,廪食⑦以⑧数百人。

宣王死,湣(mǐn)王⑨立,好⑩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非子·储说上七术》

注释

⑴节选自《非子·储说上七术》。

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混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混子就难混。

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

滥:

失实的。

竽:

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

“滥竽”即不会吹竽。

充数:

凑数。

⑵齐宣王: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姓田,名辟疆。

⑶使:

派,让,指使。

⑷南郭:

郭指外城墙,南郭指南城。

处士:

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⑸这里是戏称。

请:

请求。

⑹说:

通“悦”,喜欢。

⑺廪食(lǐnsì)以数百人:

官府供食。

廪:

粮仓。

食:

给东西吃。

以:

同“与”。

⑻以:

给。

⑼湣王:

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

姓田,名地。

⑽好∶喜欢,爱好。

(11)逃:

逃跑。

(12)立:

继承王位。

译文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

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寓言故事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

“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

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

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

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

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女(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②。

”妻适市来③,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④与婴儿戏耳⑤。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之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⑦,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

”遂烹彘⑾也。

注释

①曾子(前505~前432):

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②彘(zhì):

猪。

③适:

往,适市来:

去集市上回来。

④特:

不过,只是。

⑤戏耳:

开玩笑罢了。

⑥非与戏:

不可同他开玩笑。

戏:

开玩笑。

他:

孩子⑦待:

依赖。

⑧子:

你,对对方的尊称。

⑨而:

则,就。

⑩非所以成教也:

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⑾烹(pēng):

煮。

译文

  曾子的夫人去集市上去赶集,他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