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家邮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25090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思想家邮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思想家邮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思想家邮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思想家邮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思想家邮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思想家邮票.docx

《中国古代思想家邮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思想家邮票.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思想家邮票.docx

中国古代思想家邮票

中国古代思想家邮票

  在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思想领域呈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诸多学派、百家争鸣,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的成就对我国乃至东方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思想史及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遗产。

思想家是研究思想、思维和思考模式并且形成思想体系的人。

中国古代思想中最有影响的原创性观念文化,主要是儒家和道家,它们相互对峙又相互吸收融合,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篇章。

1.J162《孔子诞生二千五百四十周年》邮票1989.9.28邮票以“杏坛讲学”和“周游列国”两图反映孔子一生致力教育和宣传政治主张两大活动,小型张图汲取历代孔像的精华画成,疏眉朗目,神采奕奕,边饰为六艺:

礼、乐、射、御、书、教。

杏坛在今山东曲阜县城内孔庙大成殿前。

相传当年孔子曾端坐在杏坛之上,辅导弟子读书,并弦歌教之。

宋代以前此处本为大成殿基址,北宋以后殿北移重建,在原址筑坛植杏,以纪念孔子杏坛讲学。

金朝大学士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刻立其上。

史载孔子共有弟子三千,其中最出色的有七十二人,而七十二人中又以颜回、曾参、子路、子夏、子贡、冉求等最有名。

  公元前497年,孔子50岁那年,因受到排挤,离开鲁国,想把自己的仁政主张在其他一些国家得到实施。

图案再现了孔子实施自己政治主张的顽强不息精神。

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

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后,他的学生们把他平时的言论汇集起来编成了《论语》一书,有关孔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主要保存在这本书中。

孔子的贡献是伟大的,孔学是属于全人类的。

孔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他的学术影响所及,达到整个东亚地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孔子出身宋国贵族,其祖先避乱迁往鲁国,到孔子时家境已经没落贫寒。

他年轻时曾在鲁国执政大夫季氏门下任管牛羊和仓库的小吏。

后在鲁国由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不久去职,率弟子历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志欲改良时政,复兴周礼,创立儒家学派。

晚年返鲁,致力于教育与著书,曾整理《诗经》、《尚书》等古文献;删定《春秋》,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史籍;又解释《周易》,,审定《礼》、《乐》。

孔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他的学术影响所及,达到整个东亚地区。

1989年是他诞生的2540周年。

2.2000—20《中国古代思想家》邮票2000.11.11

锦绣的中华大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无数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等等文化斗士。

为了追求自由和真理,摆脱蒙昧与落后,繁荣民族文化,他们进行了百折不挠的努力,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聪明与才智,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使之色彩缤纷,蔚为壮观,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为可贵的财富之一。

这些杰出的历史人物,无愧于自己的时代,无愧于自己的民族,他们不仅是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象征,也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

国家邮政局发行这套《中国古代思想家》邮票,讴歌他们的文化成就,必然会给人以智慧和启迪,唤起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励建设祖国的现在,追求民族的将来,谱写出更加辉煌的民族新文化,以无愧于突飞猛进的新时代。

第1图【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的创始人。

孔子宣传“仁”的学说,对殷周以来的神鬼宗教迷信持怀疑态度。

他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和“温故而知新”。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他在政治上主张“正名”,主张“德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殺。

现存有《论语》一部,记有孔子的谈话及孔子和弟子的问答。

(参见J.162)。

第2图【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鲁国邹邑(今山东邹县)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其母为不使他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曾三迁其居,使其能致力于学问。

孟子是孔子之孙孔极(子思)的再传弟子,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并发挥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兴“王道”、行“仁政”的主张,并且崇尚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政治,称赞先王之道,以井田制作为理想制度,憧憬百姓温饱无忧,讲究礼仪仁爱的世界。

他反对暴政,主张以仁政来实现这一理想,使社会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境界。

为此,他效仿孔子,周游列国,向各国君主宣传他的主张。

他先后见过齐威王、齐宣王、魏(梁)惠王、魏襄王,大讲“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但那些国君们并不欣赏他的主张,一生中没有受到重用。

晚年他回到家乡,与弟子万章等聚徒讲学,著述以终。

孟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善良的本性,天生具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把它们扩而充之,推以及人,就会形成仁义、仁政。

他还认为人不可无耻,要正大光明。

君子要发仁心,这样才能推行仁政。

君子的仁心要靠“养”才能得到,须清心寡欲,或饱经磨难,才能养成“浩然正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成为大丈夫,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高度。

这种“性善论”和主观唯心主义,正是孟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他还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大胆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民主口号,鄙视暴君和不义之战。

但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之,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道义也”。

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

孟子的唯心主义理论对后世儒学的发展,特别是对宋儒有较大影响,由于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后人合称之为“孔孟之道”。

著作《孟子》共7篇,不仅充满哲理,且文词优美,是我国古代的散文名篇。

第3图【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珃、重耳,传为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曾任周室守藏室史,居于洛阳(今属河南),转掌王室书籍;后来又担任柱下史,知识渊博,通晓古今,孔子曾向他请教过有关礼仪的问题。

晚年老子,隐居沛(今江苏沛县),躬耕授徒,讲道论德。

后见周室日趋衰微,他厌恶世风日下,乃离周西去,出关(今陕西函谷关)前他为关令尹喜著五千言,然后骑驴而去,不知所终。

后人将他的言论整理成《道德经》,简称《老子》,分上、下篇,即《道经》和《德经》。

它以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宇宙本体的“道”,来代替天子和上帝的权力,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它玄而又玄,世人不可知,却主宰着世间的一切;“道”在万物之中的表现便是“德”,二者皆为精神状态的东西。

老子的这一观点,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与社会规律不可抗拒的初步认识。

老子的“道”,虽然含有不可知的客观唯心主义因素,但在他看来,凡事顺乎自然便合于道。

他最欣赏水,它能顺乎自然,随物赋形,柔而胜刚,可以水滴石穿。

所以老子的思想中,含有许多此类的朴素辩证法,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等,他的这种辩证观,承认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双方,而且又会互相转化,从而奠定了“一体二元”的思维模式框架,成为巨大的历史传统,以后几千年的哲学思考却没有走出这个基本思路。

老子主张清净无为,号召人们朴素寡欲,知足常乐,以慈爱和俭廉为本,予而不取,不与人争。

他反对暴力和战争,憎恨暴君和专制统治,指出: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他热爱人生,却不能冷静地分析人生;他愤世嫉俗,却向往着美好的与世无争的世界。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那里可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与儒家、墨家等思想同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干,对后世影响巨大。

不仅魏晋玄学、禅宗等都明显地受它左右,而且东汉以后,一些方士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新的宗教——道教,老子被奉为“太上老君”,《道德经》被称为《道德真经》,成为道徒们顶礼膜拜的圣物。

至今《老子》一书已被译成多国文字,流传海外,成为东方古典哲学名著之一,享誉世界。

第4图【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0年)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民权县)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曾担任漆园(今河南涡河北岸)吏,后楚庄王钦慕他的学问,礼聘他为楚相,被庄子谢绝,从此他不再做官,逍遥物外,以学问自娱。

他秉承了老子的学说,赞成以“道”为宇宙本体,但他比老子更为透彻,把自已看成与“道”为一体。

他认为死生、善恶、贵贱、是非、成败、毁誉等,并没有差别,人应当自由旷达,无拘无束,看破一切,只要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就能与世无争,成为没有烦恼而精神愉快的“至人”。

他认为宇宙本起于无生、无形、无气,以后从芒勿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生变而有死,这犹如春夏秋冬的循环不已,无须感到突然,无须注重变化,而应听其自然。

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相对主义,认为万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因此无真正的质的稳定性和差异性,主张“齐大小”、“齐生死”,以为世间无是非可言。

庄子的超脱和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只能是一种主观上的臆想,在客观上成为一些没落之徒在世事中追求旷达、超脱的麻醉剂。

庄子的学说本源于老子,主张人类应该摒弃外加的仁义礼智,依照人的自然本性,自然而然地生存和发展。

因此,人们把他们的学说相提并论,称作“老庄之学”。

庄子的言论辑成《庄子》一书,它文笔优美生动,想象浪漫丰富,许多道理是以故事的形式加以阐述的,如“东施效颦”、“庖丁解牛”等,活泼而幽默,成为我国古典寓言散文的杰作。

庄子后来被道教徒加以神化,被奉为“南华真人”、“微妙玄通真人”,成为道教的精神领袖。

第5图【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宋国人(一说鲁国人),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科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出身劳动人民,曾做过木工,能制飞鸢,可以飞行1天;又制“车辖”,可载重30石。

宋昭公时,墨子任大夫,后来寓居鲁国,讲学授徒,弃儒倡墨。

墨子的思想与学说,反映了一些小生产者和平民的主张,比较讲究实际。

他认为富贵贫贱并不是来自先天,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他否定命运对人事的主宰,但他又认为鬼神与天对人事有监督作用。

墨子提出认识事物的“三表法”,即第一要根据历代帝王的统治经验;第二要根据当前百姓的感觉和反映;第三要根据实际的效果。

基于这种认识论,墨子又针对社会现状,提出“兼爱”说,主张泛爱,实行人道主义和广泛的社会互助。

他反对战争,以减轻老百姓的灾难。

但他并不是无条件的反战,对汤武伐纣,他就非常赞成。

墨子提倡“尚贤”,主张尊重贤能,让有能力的人负责政治事物,反对贵族的世袭和垄断。

与儒家鼓吹礼乐相反,墨子提出“非礼”、“非乐”,主张“节用”、“节葬”。

他还注意观察天体运行变化,探索光学、力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奥秘,来丰富自己的学说。

墨子主张“兴天下之力,除天下之害”。

倡导“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张调人的认识,必须以人的感官所能感觉到的客观实际为根据和来源。

墨子和他弟子的言行,后人辑为《墨子》,它包括《墨经》,今存53篇。

概括了墨家关于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并涉及力学、光学、几何学、物质结构与时空等自然科学知识,是我国古典哲学与自然科学著作中一个珍贵文献。

墨子所开创的墨家学派,含有许多批评儒家学派的成分,这两派学说的彼此辩难,活跃了思想,从而揭开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序幕。

虽然墨家在汉代逐渐衰落,但其注重自然科学的风气,却不断地为后人所继承。

第6图【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人称荀卿、孙卿,赵国人。

战国后期思想家、教育家。

他年轻时曾到齐都临淄(今属山东淄博市)稷下学宫求学,广泛地接触了各派学说。

后来又游学楚国,考察社会。

齐襄王时,荀子回到稷下学宫讲学,并且以博学,三任祭酒。

后前往秦国考察商鞅变法后的社会状况,访秦相范雎等;又游赵,与孝成王讨论局势。

晚年荀子应春申君之邀赴楚,担任兰陵(今属山东苍山县)令。

春申君去世后,荀子失官,因而寓居兰陵。

著述收徒终老。

荀子在长期的游学和考察生活中,经过反复比较,认为孔子的学说讲求“仁”,比较符合他的心意,而其它各派,都有所局限。

他反对道家的天命论,反对迷信天命,反对天治,主张人治,认为人定胜天,指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日月星辰的运行,寒暑风雨的现象,都不过是自然的变化,有它的客观规律,不以帝王的更替,政治的好坏为转移。

这种认识,也是对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思想的批判。

荀子主张“行贵于知”,重视实践的作用,与墨家之说相吻合。

他反对孟子的“性善说”,提出了“性恶论”,即人的天性是恶的,有各种欲望,因而引起了互相的争斗。

但是他赞成孟子的以“礼义”去改造人的恶性。

荀子承认人的欲望与生俱来,这被科学证明是正确的。

为此,荀子强调后天的教育作用,并且在实践中,总结了许多教育与学习的经验。

他认为只要经过刻苦的努力,就可以后来居上,青胜于蓝。

他提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又提出积小流而汇江海,积小步以至千里,倡导渐进的知识积累方法。

他还号召学以致用,宣传尊师好学,这些看法,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荀子在政治上又提出“法后王”的主张,即主张革新,实行“法治”。

富国强兵,他的这一观点,即不同于儒家的“法先王”,又不同于墨家的“兼爱”,更有别于道家的“无为而治”,他强调中央集权,反对世袭,提倡用贤,王霸并用,德治与法制相结合,是荀派儒学的一个特点。

他的弟子李斯、韩非等,以此为根据,由儒变法,后来都成为法家的杰出人物。

荀子在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开源节流,他的“正名”学说,有着丰富的逻辑理论,对古代名学的建立贡献显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