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复习部编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2505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复习部编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复习部编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复习部编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复习部编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复习部编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复习部编人教版.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复习部编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复习部编人教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复习部编人教版.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复习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复习(部编人教版)

古代诗歌四首

重要知识点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

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沧海”即大海。

诗题交代事件“观沧海”。

此诗是写曹操站在碣石山所观看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闻”,“听说”;“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作为好友的李白在扬州闻讯后写下了这首诗,为好友王吕龄被贬官而抒发感愤、寄以慰藉。

3.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

《次北固山下》是传诵的名篇。

4.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现在北京)人,是当时著名的戏曲作家、散曲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代表作有《汉宫秋》《东篱乐府》等。

“天净沙”,曲牌名。

“思”,思绪。

“思”是题眼,“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的内容。

诗歌主旨

1.《观沧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发了诗人想要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3.《次北固山下》一诗,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4.《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对黄昏时秋天景物的描写,表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思。

表达技巧

《观沧海》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本诗完全把情饱含在景中,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本诗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把高潮放在诗的末尾,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即对大海的感悟,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诗人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

“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广阔的意境;以饱满的热情,勾画出大海干变万化的特点和波澜壮阔的气势,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浪漫主义手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和优点。

《次北固山下》

1、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绝妙千古”。

时序匆匆交替,这怎能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

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的景物中蕴含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的“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表达出新事物必定取代旧事物的道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2、写景传神,意境和谐优美

诗中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变得开阔,而“风正一帆悬”写景则更为精彩,“悬”是竖直高挂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若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全诗写景精彩传神。

《天净沙.秋思》

1、动静结合

这首小令的艺术效果,得益于成功地运用了映衬手法。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古道更见苍凉。

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深秋萧瑟中的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的一抹金黄颜色。

“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

与漂泊他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秋。

2、背景和主体相映

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句写人。

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景写充分了,主体也就自然而然地被烘托出来了。

重点难点

1、《观沧海》中哪几句是写实景?

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耸立及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色,显示了在苍茫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的生机勃发的情景。

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2、如何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四句诗?

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诗人展开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孕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

这四句诗虚写大海,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合理的夸张,创设了一个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大海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出诗人的博大胸襟。

3、李白的七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前一句的写景中有何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4、如何理解“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

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5《次北固山下》的颈联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时,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春意,作者将红日、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取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6、《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是如何写景的?

这首小令前三句,总共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一词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不仅使各种事物都有了鲜明的个性,而且使本来并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整体,简约之中足见其深思。

7、“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

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

“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

“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古今对译

观沧海

曹操

东①临②碣石③,以观沧海④。

译句:

往东到达碣石山,前来观看大海。

解释:

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临,到达,登上。

碣石山,山名,在现在河北昌黎。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海,大海。

这里指渤海。

水何①澹澹②,山岛竦峙③。

译句:

水波起伏动荡,山岛高高挺立。

解释:

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

竦峙,耸立。

树木丛生①,百草丰茂②。

译句:

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百草丰美茂盛。

解释:

丛生,郁郁葱葱。

丰茂,丰美茂盛。

秋风萧瑟①,洪波涌起。

译句:

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万顷波涛,汹涌澎湃。

解释: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拟声词。

日月之行,若出其①中;

译句: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海涛中运行;

解释:

其,代指大海。

星汉①灿烂,若出其里。

译句:

灿烂的银河好像在海涛中闪烁发光。

解释:

星汉,银河。

幸①甚至②哉,歌以咏志。

译句:

喜悦到达极点啊,就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愿、志向。

解释: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评析:

这是一首咏海抒怀的诗篇。

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表现出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①落尽子规②啼,

译句:

飘移不定的杨花落尽了,布谷鸟啼声凄婉,

闻③道龙标④过五溪⑤。

译句:

惊闻你被贬龙标,长途跋涉已经过了五溪。

解释:

杨花,柳絮。

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啼声哀婉凄切。

闻,听说。

龙标,指王昌龄。

五溪,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总称。

我寄愁心与①明月,

译句:

我把对朋友的关心、担忧的情绪寄托给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句:

让它伴随你一直到被贬的偏远的西南边地吧。

解释:

与,给。

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评析: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①青山②外,

译句:

停舟于北固山下,只见大路绕着青山,

行舟③绿水④前

译句:

船在碧波上前进。

解释:

客路,行客前行的路。

青山,北固山。

行舟,行进中的船。

绿水,指长江。

潮平④两岸l阔②

译句:

潮水上涨,江面宽阔。

风正③一帆悬④。

译句:

风势正顺,白帆高挂。

解释:

潮平,指江水上涌时水面与两岸持平。

阔,开阔。

风正,风势正顺,恰到好处。

悬,挂。

海日生残夜①

译句:

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江春②入旧年③

译句:

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解释:

残夜,夜将尽未尽。

江春,江上的春意。

旧年,将要逝去的一年。

乡书①何处达?

译句:

给家乡写的信什么时候能到达呢?

归雁②洛阳边

译句:

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解释:

乡书,家信。

归雁,北归的大雁。

评析:

这首诗借次北固山下所见,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①老树昏鸦②,

译句: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解释:

枯藤,干枯的藤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昏,黄昏。

小桥流水人家,

译句: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环绕着几处人家,

古道④西风②瘦马。

译句:

荒凉古道上,萧瑟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

解释:

古道,古老的驿道,古老的道路。

西风,西来的风,多指秋风。

夕阳西下,

译句:

夕阳已经在西方落下,

断肠人①在天涯②

译句: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

解释:

断肠人,极度忧伤的人,这里指漂泊在外的人。

天涯,极远的地方。

评析: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仅用二十八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东南)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后人尊为“至圣先师”“圣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论语)十二章》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十二条语录,是孔子在不同时间与弟子们的谈话记录。

“论”的意思就是编纂。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

《(论语)十二章》分别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三个方面来谈,告诫人们学习应该有乐学好思、取长补短的态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安贫乐道、厚道仁义、坚守志向的思想品德。

表达技巧

1、立意深远,思想深刻。

课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包含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三个方面的内容,各有所指,语言精炼,立意深刻,不少成了格言警句,闪现着思想的光辉,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今天仍有借鉴、启发作用。

2、言简意赅,内涵丰富。

如“温故知新”“择善而从”等已成为成语,被广泛使用。

每一则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常常运用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重点难点

1、“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

 

不能。

因为这三个问题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格。

2、结合孔子的其他言论,谈谈你对“温故”与“知新”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孔子意在讲学习之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礼记·学习》中记录了孔子这样的话: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关键是“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罔”和“殆”两个字的意思有何不同?

“罔”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的意思,就是对知识的理解不明确,掌握不牢固;“殆”是“疑惑”的意思,不学习而成天胡思乱想就舍陷入疑惑,要比“罔”更坏,危害程度更深。

这两个字反映出孔子在“学”与“思”两方面,更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而胡思乱想。

古今对译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译文:

孔子说: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解释:

时习:

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说,同“悦”,愉快。

“不亦......乎”,

不也……吗?

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愠,生气,发怒。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评析:

第一章,讲学习方法、学习带来的快乐和为人态度。

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曾子①曰:

“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谋划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解释:

曾参(shen)(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替。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评析:

第二章,讲治学的人要重视品德修养。

子曰:

“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立足社会,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懂得上天的意旨,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越过规矩。

解释:

十有五:

有,同“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命,命令。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矩,法度。

评析:

第三章,写孔子自述学习与修养的过程。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并从中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解释:

温故,温习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

可,可以。

以,凭借,靠。

为师,当老师。

评析:

第四章,讲学习方法,强调了学习中温习的必要。

子曰:

“学①而不思则②罔③,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

“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解释:

学,学习。

则,就。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评析:

第五章,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两者相结合的必要性。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译文:

孔子说:

“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一箪饭,—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样的忧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解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评析:

第六章,赞美颜回贫贱不移的精神和淡泊情怀。

子曰:

“知之①者不如好之者②,好③之者不如乐④之者。

”(《雍也》)

译文:

孔子说:

“(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

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趣的人。

解释:

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一说,指仁德。

者,代词,“……的人”。

好,喜欢,爱好。

乐,以……为乐趣。

评析: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

”(《述而》)

译文:

孔子说:

“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当枕头,快乐就在其中了。

非道义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解释:

饭蔬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

水,文言文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肱,胳膊。

于,对,对于。

评析:

第八章,孔子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因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

子曰:

“三人①行②,必③有我师焉。

择④其善者⑤而从⑥之,其不善者而改⑦之。

”(《述而》)

译文:

孔子说: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不犯。

解释:

三人,几个人。

行,走路。

必,必定。

择,选择。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从,学习。

改,改正。

评析:

第九章,讲学习态度,强调学习不分时间、地点,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

子在川①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译文:

孔子站在河边感叹说:

“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解释:

河,河流。

逝,往、离去。

斯,这,指河水。

舍,舍弃。

评析:

第十章,感慨人生世事变幻之快,有惜时之意。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译文:

孔子说:

“军队可以夺去主帅,普通人不可以被夺去志气。

解释:

三军,指军队。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评析:

第十一章,强调“志”的重要性。

子夏曰:

“博学而笃①志,切问而近思②,仁③在其中矣。

”(《子张》)

译文:

子夏说:

“广泛地学习而且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解释:

笃,忠实,坚定。

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仁,仁德。

评析:

第十二章,讲学习方法,博览群书,提出问题并思考。

《世说新语》二则

作家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除组织文人编写《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集《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原名《世语》,全书原为八卷,内容分“言语“”方正”等三十六类。

主要记载汉末到东晋名士贵族的言谈逸事。

反映了当时现实的动荡和黑暗,揭露了士族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和上层社会的清谈风气,歌颂了一些人物的品行志节。

本书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

“咏”,歌咏、赞美。

“咏雪”即歌咏白雪。

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陈太丘,即陈寇,字仲弓,东汉颍州许人,做过太丘县令。

“期”是约定的意思。

标题的意思是陈太丘与朋友相约,概括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咏雪》通过描写晋朝文学世家谢太傅一家雪天赏景的故事,表现了才女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同时也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年纪小小的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优秀品质;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表达技巧

1、语言精炼

例如,首句短短十五个字,却涵盖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可谓精练之至。

2、意蕴含蓄

本文只是客观地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写出,未加任何评价,但作者的意图却含于叙事之中。

《陈太丘与友期行》

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文中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开始的。

首先描写了元方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

“待君久不至,已去。

”接着描写了元方在客人骂其父时的表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

礼。

”据理驳斥。

最后写元方“入门不顾”。

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2、详略得当

本文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情节安排剪裁合理,详略得当。

有意省略了太丘等友的过程,却详写了元方与友人的对话。

重点难点

1、《咏雪》中的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

谁也不知道。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2、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因风起”一喻而“笑乐”。

3、作者在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何作用?

这样写,使读者在不知道她是谁的情况下就先领略了她的才华,同时也暗示她是一个不凡的人,这是一种未见其人、先知其才的写作技巧,将谢道韫这个人物形象和她的才华照现得尤为突出,也表明作者十分赞赏她的才气。

4、元方反驳“客”的话好在哪里?

首先,语言简洁,内容凝练。

“期日中”是前提,“日中不至”是“失约”,“对子骂父”是无礼,原因、结果交代得十分清楚。

其次,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先言前提,再指出无信无礼的表现,义正词严。

再次,用词讲究分寸,“无信”“无礼”,不失身份,也不过火。

5、《陈太丘与友期行》结尾如何看待?

故事的结尾亦有争议。

有人认为友人既已认错,陈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其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友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

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

还有人不赞同这种认为陈元方“无礼”的说法,认为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⑩女,左将军王凝之⑩妻也⑩。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讲解诗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