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湿地研究报告.docx
《黄河口湿地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口湿地研究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河口湿地研究报告
黄河口湿地研究报告
篇一:
黄河口湿地保护与发展情况汇报
黄河口湿地保护与发展情况
(XX年8月6日)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黄河口湿地由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渤海淤积而成,是我国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生态区域,也是我国及世界大江大河三角洲中具有较高自然保护价值的河口生态景观,在我国及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基本情况与主要特点
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境域大部是黄河百余年来携沙填海冲淤而成的新生陆地。
在黄河独特水沙条件和渤海弱潮动力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全市湿地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多样,环境典型独特。
全市湿地总面积930万亩,占山东省湿地总面积的34.6%,其中陆域湿地702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8%。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市东北部,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以保护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面积230万亩,其中核心区87万亩,缓冲区20万亩,实验区123万亩,分南、北两大区域:
南部区域位于现行黄河入海口,面积157万亩;北部区域位于1976年改道后的黄河故道入海口,面积73万亩。
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
这是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大部分湿地成陆时间只有二三十年,是国家重点保护的16处具有国际意义的湿地之一;第二,这是东北亚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每年迁徙经过的鸟类多达450万只,素有“鸟类天堂”的美誉;第三,这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拥有种子植物393种,其中野生种子植物116种。
黄河口独特的地形地貌和生态资源,形成了以奇、特、旷、野、新为主要美学特征的壮丽景观。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黄河下游先后22年出现断流,造成黄河口湿地大面积退化萎缩,湿地质量和生态功能严重下降。
为恢复扩大湿地资源,提高湿地生态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近年来,我们把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摆上重要位置,遵循“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以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修复建设为龙头,统筹抓好全市湿地系统的统一规划和保护利用,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湿地之城生态之城,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是加强组织管理。
强化林业部门的湿地管理职能,成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理顺了管理体制,为湿地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
制定岀台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意见》,明确了湿地保护的任务目标、基本要求和保障措施,目前正在加快制定《东营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
二是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深入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演替、湿地开发利用、湿地环
境影响、湿地评价、湿地修复等基础科学研究,己完成“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需水量研究”、“黄河三角洲和莱州湾湿地水鸟栖息地恢复重建”等湿地研究项目,正在开展“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黄河三角洲海岸带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示范项目”等课题研究,为湿地保护与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三是加大投入力度。
将湿地保护资金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建立湿地保护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保护资金和国际合作项目。
抓住国家自XX年起对黄河实行调水调沙的有利时机,投资1・8亿元实施了两期湿地修复工程,修复湿地20万亩。
投资1.6亿元实施了自然保护区建设一、二期工程及湿地监测等项目,建成了湿地博物馆、科研中心、鸟类救护中心、防火隔离带、湿地监测站等一批保护管理设施。
四是开展对外合作交流。
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组织实施了一批国际合作项目,黄河三角洲湿地已加入《人与生物圈》(MAB)网络和东北亚地区鹤类保护区网络,提高了湿地保护水平和黄河三角洲的国际影响力。
自XX年实施湿地恢复工程以来,黄河口湿地水质明显净化,总氮、总磷去除率基本保持在40%以上;湿地表层土壤盐度逐年降低,有机质含量不断增加;植被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强。
目前,自然保护区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296种,数量由200万只增加到600万只,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9种,东方白鹳、丹顶鹤、黑嘴鸥等三种珍稀濒危
鸟类种群数量分别占全球的11.7%、15.2%和18.8%o东方白鹳由候鸟变为留鸟,成为我国东方白鹳重要的繁殖地。
种子植物发展到393种,其中旱柳、桂柳、芦苇、盐地碱蓬等野生种子植物116种,拥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7.5万亩,自然草地18万亩,自然怪柳林27万亩,自然芦苇45万亩,成为中国沿海地区最大的海滩自然植被区。
被评为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全国优秀自然保护区。
三、下步工作措施及打算
按照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推进生态建设的有关要求,下步重点规划实施五大工程。
一是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
制定了百万亩湿地修复规划,计划投资22亿元,采取围坝筑堤等工程措施,加大黄河水引蓄力度,修复退化湿地100万亩。
近两年先期投资12亿元修复湿地50万亩,包括提升黄河以南20万亩湿地修复区,修复黄河以北20万亩和黄河故道10万亩退化湿地。
二是河口地区生态治理工程。
投资14亿元实施湿地景观安全保护、生态治理、生态移民三个项目。
其中:
湿地景观安全保护项目投资2亿元,对黄河口清加7至汉2河段13.16公里河道进行治理;生态治理项目投资9亿元,开挖河道56.6公里,实现刁口河黄河备用流路的生态调水常态化,今年借助黄河调水调沙的有利时机成功实施了刁口河流路恢复过水试验。
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投资8亿元实施东方白鹳、黑嘴鸥、鹤类、天鹅、大鸨等珍稀濒危鸟类栖息地保护,野大豆、
天然柳林、怪柳林等重点野生植物52.5万亩就地封育保护,以及大汶流鸟类分布区、大汶流自然滩涂及鹏类生态区、翅碱蓬群落生态区、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区、一千二滩涂及鸟类分布区、浅海滩涂生态区等6个重要生态区域保护,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
四是自然保护区能力提升工程。
投资12亿元加强管理能力、保护设施和数字保护区建设。
重点建设一馆(黄河口国际湿地博物馆)三中心(科研中心、监测监控中心、宣传教育培训中心)六大体系(行政管理体系、保护管理体系、科学研究体系、监测监控体系、宣传教育体系、科学发展体系),完善视频监控系统等保护设施,推进数据库、管理平台、地理信息系统等数字保护区建设。
五是生态旅游工程。
规划面积400平方公里,投资30亿元,建设以一个龙头(黄龙入海)、两个核心(国际观鸟基地、沧海桑田景区)、两大效益综合体(湿地综合服务区、湿地休闲度假区)为主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篇二:
合集版本【黄河地域湿地调研报告】【留守儿童调研】商丘市民权段黄河故道湿地生态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1.黄河故道民权段的基本概况
178
2.故道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现
状180
3.故道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与劣势分
析181
3.1•优
势
181
3.1.1.厚重的人文历史
181
3.1.2.优越的自然风貌
182
3.1.3.便利的交通条
182
3.2.劣
势
182
3.2.1.缺乏高山和茂密的森林
183
3.2.2.地面遗迹少
183
3.2.3.与周边旅游资源的相似
性183
3.2.4.资金匮
乏
183
4.故道湿地生态保护与开发的几项措施183
4.1.保护措
施
183
4.2.开发措
184
4.2.1.锐意创新,依托故道综合开发推动旅游观光农
业184
4.2.1.1.科学定位,着力提升旅游观光农业发展水平184
4.2.1.2.因地制宜,着力推动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建设184
4.2.2.多措并举,着力搞好旅游观光农业的开发服
务(转载自:
www.xiaocaOfaWen.com小
草范文网:
黄河口湿地研究报告)185
4.2.3.集思广益,努力探索地域文化资源的社会效
能185
4.2.4.加强领导,强化落实,探索多元化的旅游投资新
机制186
4.2.5.重视人才,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
设186
4.2.6.扩大宣传,切实提升生态旅游新形
象186
4.2.7.推陈出新,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社会影响
力186
4.2.8.强化管理,在保护的前提下搞好开
发187附录
(1)、
(2)、
(3)
•••••••••••••••]88
谢
190
黄河故道湿地生态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以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黄河故道段为例
商丘师院美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黄河故道”专题调研小组
(该调研成果己被民权县政府、城关镇政府、王桥镇政府采用)
指导教师:
刘刚李兴涛(执笔)
项目成员:
张明强郝艳平黄丽亚张印田姚蕊
王环月毕洁杨建新张光明周晨
陈梦捷
【摘要】湿地作为自然界中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资源,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商丘市民权县黄河故道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该县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文从故道湿地生态资源调研入手,对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的同时,密切结合当地实际,拟从实施湿地生态恢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体现地方特色、优化产品结构、分区分层开发等几个方而,提出了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对策,以期为湿地生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有益的参照。
【关键词】黄河故道湿地生态旅游开发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多地受到民众的青睐。
新时期的生态旅游产业,业已承继并延展了20世纪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成为21世纪新时期旅游业的发展主流之
O
湿地旅游,是基于湿地生态系统开展的系列旅游活动。
这种新型的旅游方式,立意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谐发展,属于生态旅游的范畴。
而针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不仅能够振兴地方经济,净化地域坏境,整合地域资源,而且还
从内涵与形式上,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旅游。
而具有“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作为人类重要的环境资源,既是陆地上的天然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栖息地,具有显见的旅游开发价值。
针对湿地生态保护与开发,历来受到广大文艺和水利工作者,以及广大坏保志愿者的高度关注。
而科学保护和开发湿地生态资源,不仅有利于推进湿地生态的综合治理,而且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域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有效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江河众多。
在众多的河流中,以长江与黄河为首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分布于北方的黄河,作为中国的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曾对下游地区的生态坏境、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影响。
由于黄河自古是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上游的大量泥沙不断冲积,致使下游的河床不断抬高。
这种泥沙冲积、河床抬高的状况,导致黄河在历史上曾周期性地发生改道。
而针对黄河的改道,民谣曾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描述。
黄河流经商丘地域历时727年,清咸丰五年(1855),在河南省兰考县黄河北岸铜瓦厢决口改道北徙后,商丘地域就留下了一条废弃的河道。
改道后的故道,便形成了天然的湿地生态环境。
本文在针对黄河故道民权段的生态状况、流域面积等方面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于在故道地区开展湿地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可行性方案,为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决策依据,以期促进当地环境保护和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黄河故道民权段的基本概况
历史上的黄河,曾发生过多次改道,但其改道主要是在下游,最初从河南流经安徽、江苏等地。
自明代万历年以来,徐州以下的黄河主河道曾经是黄河下游的惟一河道。
而在清咸丰五年黄河自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后,直到光绪元年(1875年)才形成现在的河道。
决口的黄河,在河南、安徽、江苏地域的土地上留下了今存的故道。
商丘境内黄河故道西起民权、东至虞城,全长134公里,总面积约1520平方公里。
商丘市民权县段的黄河故道,辖任庄、林七和吴屯三处较大的水库,水域面积约4万余亩。
故道内林茂粮丰,鸟语花香。
大面积的湿地、草滩,构成了典型的河谷自然景观。
丰沛的淡水资源,为水生物的生存、特种动物养殖,以及鸟类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民权段的黄河故道湿地生态系统中,仅植物就有100多种,陆生动物180种,被列入国家野生保护动物有10余种之多。
今存的黄河故堤,弯曲苍莽,巍巍壮观,逶迤连绵,象一条巨龙横卧在豫东平原上,被旅游界专家们誉为“古老的水上长城”,是民权县宏伟的历史与自然景观。
昔日的故道,融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古老的人文景观为一体,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和文化内涵。
二、故道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现状
黄河故道横穿豫、鲁、苏、皖四省,流域内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
民权段的黄河故道自然保护区,是黄河干流流域一处非常重要的湿地资源。
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行政区划不统一,开发难度大。
这一区域一直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也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而对于故道湿地资源的保护,受经济因素的制约,有关部门保护执法成本高,加之相关人员分身乏术,又缺少相应的管理措施,民权段的开发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致使保护区内的湿地面积急剧减少,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相关部门疏于管理,地方渔民捕捞严重。
在缺少相应的管理与规避措施的情况下,湿地周边地区就存在群众私占公共资源的情况。
例如在任庄段,原本广阔的水域,被当地渔民推改为私家鱼塘。
由于故道腹地大量鱼塘的出现,不仅造成了大面积的芦苇、蒲草被损毁殆尽,而且还致使河道拥塞,水流不畅,严重影响了下游村民的农业灌溉,同时又影响了故道湿地自然景物的观感。
在河道被大量的鱼塘集体分割的情况下,沿岸渔民的捕捞空间进一步缩小,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渔民的过分捕捞埋下了隐患。
从调研中我们发现,以往的部分淡水鱼类,由于渔民的过分捕捞,现已基本绝迹。
这种杀鸡取卵,追求片面利益的做法,致使故道湿地生态坏境受到了重创。
其次,场所设施匮乏,沿途植被单一,影响旅游观感。
在任庄水库,仅有的服务设施,基本以散乱的乡村渔家为主。
服务质量,服务效能,卫生条件,缺少监管,皆无保障,仅凭渔民自我规避。
而乡村渔家大量的生活垃圾、污水粪便直接排入河道中,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在吴屯水库,由于缺少统一规划,现存的旅游设施陈旧,不成体系,呈散兵游勇状态,又缺乏设计美感,显得不伦不类。
由于民众生产活动的趋利性,湿地两岸的传统树种,均被沿岸村民悉数砍伐,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速生杨。
这种状况,一方面致使湿地两岸的外在环境单一而缺少旅游观感,而另一方面,大量的生态实验数据表明,单一的植被分布,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整体稳定与延续。
再次,资金短缺,项目进展较慢,管理体制不健全。
因缺少充分的专项资金,地方一次性投入少,景区设计、景点开发流于口头设想。
目前,地方政府所推进的部分工作,只完成了控制性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各景点没有具体的项目规划,存在低水平重修重建现象,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而相应的项目规划,只完成
了部分土地的平整工作,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配套进行。
以吴屯水库为例,现有的景区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文化、旅游、国土部门由政府不同的领导分管,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不默契,造成管理程序混乱,致使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而景区内的服务人员短缺,层次不高,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最后,生态旅游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行业服务功能不健全。
民权县的旅游资源对外宣传渠道不宽,内容单一、主题不鲜明、特色不突出。
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不能有机结合。
在旅游业的诸多要素中,吃、住、行、游、购、娱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一整体需要各个行业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
现有的景区设施差,景点没有特色购物点,不通专线车辆。
而前往参观旅游者,多以私家车群体为主。
交通不便,是造成游客群体稀少、单一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故道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与劣势分析
生态旅游文化的开发与打造,不能单纯地建设一个基本完备的场所,而是需要借助生态旅游的平台,将民权县的相关旅游资源打造成一个互为依存,相互联系的旅游体系。
对于民权旅游开发而言,一个体系的构建,既需要依靠厚重的人文历史作为映照,同时也需要必要的基础设施,为消费者提供较为贴心的旅游服务。
而优越的自然资源,厚重的人文历史和便利的交通设施,是民权打造生态旅游的几大优势。
(―)优势
1、厚重的人文历史
民权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素有“一村一水一林一寺一哲人一基地”之称。
“一村”一一中国画虎第一村民权县王公庄村,“一水”一一黄河故道龙泽湖、秋水湖两大超万亩天然湖泊,“一林”一一全国四大人工防护林带之一的申甘林带,“一寺”一一中州四大名寺之一的白云禅寺,“一哲人”一一文哲大师庄子,“一基地”一一中国制冷产业基地。
灿烂的历史文化与优美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先贤志士,人才辈出。
文哲大师庄子、“梦笔生花”的南朝文学家江淹、北宋兄弟双状元宋库、宋祁等干古流芳,闻名海内外。
而中原四大名寺之一的千年古刹白云寺和齐桓公九会诸侯的葵丘会盟台遗址珠联璧合,闪耀着中原古文化的悠久光辉。
近代以来,北关镇李馆村的抗战地道遗址,北关镇王公庄中国画虎第一村,己闻名海内外,这些厚重的文化资源,均是吸引游客、打造旅游名片的良好载体。
但这些地域文化亮点,分布零散,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这些景点的篇三:
国家级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现状及减排效应调研报告
洛阳市孟津县国家级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现状及减
排效应
调研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
“关爱母亲河,文明生态行”调查服务队
XX年9月5日
洛阳市孟津县国家级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生态现状及减排效应调研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关爱母亲河,文明生态行”调查服务队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坏境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的母亲河一黄河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湿地的环境状况也不断恶化,河南理工大学“关爱母亲河,文明生态行”调查服务队奔赴洛阳市孟津县国家级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关爱母亲河”为主题进行生态环保宣传。
实践活动中,实践队员通过调查走访、现场采样、详实记录等方式了解了黄河流域湿地的地貌概况和成因构造、黄河湿地的环境状况、黄河湿地生物种类、黄河湿地经济作物、黄河水质、黄河湿地开发等相关情况,并调查湿地的固碳减排功能。
调查走访期间,积极向当地村民、市民、游客宣传环境和生态保护知识,建议他们生产生活尽量节约、合理施用农药、保护好鸟类,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返校后,队员就了解到的湿地相关情况在焦作市人民广场、龙源湖公园进行了湿地和环境保护宣传,倡导更多的人关注湿地环境,保护湿地环境,从从小事做起,从你我做起!
【关键词】孟津县国家及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保固碳减排调查宣传
1引言
本次调查实践以调查孟津县国家及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现状,研究湿地固碳减排效应为目的,实地走访调查孟津黄河湿地的分布、植被、水域及生物群落等自然状况资料和收集资料以获得湿地附近城市(孟津、洛阳等)的坏境状况,通过调查研究孟津黄河湿地的生态效益,女口: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研究湿地的碳汇效应以及湿地对周边城市(孟津、洛阳等)在减排方面的作用(横向),再利用学院专业优势对湿地进行环境、水文、及生物方面的研究,根据调查和收集相关资料,运用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作关于湿地保护以及湿地潜在的环境与经济效益的相关宣传单页进行宣传,以便研究得出一些有关更好的保护湿地、增强湿地减排效应和对湿地的建设发展具有实际借鉴意义的建议,并将其反映
给当地的相关部门,用于湿地以后的建设与发展。
通过对湿地的生态研究,肯定湿地的巨大的生态效益,提高人们保护湿地的意识,这不仅有助于城市环保部门以一种新的理论方式去研究城市的减排工作,而且可以更好地减少排放量,达到国家排放的标准以下,以实现湿地科学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2孟津县国家级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现状
2.1地理位路
河南孟津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于1995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它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北部,地处黄河中游。
地理坐标在北纬34°47,-34°57',东经112°12'-112°49'之间,东西长59公里,南北宽0.5-5公里,是以保护水禽及其湿地生态环境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XX年6月,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与三门峡库区、洛阳吉利保护区合在一起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2气候
保护区总面积15000公顷,其中核心区4500公顷,缓冲区3500公顷,实验区7000公顷。
保护区位于亚热带和温带的过度地带,季风坏流影响明显,气温、降雨、刮风等随季节变化,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春季干旱,降雨多集中于夏秋。
2.3水文
自然保护区属黄河流域,黄河自西新安县向东流入巩义市,全长59公里,流径白鹤、会盟两镇。
王良乡的河清以西属山谷性河流,水流湍急,纵坡约0.1%左右;以东属平原性河流,水流缓慢,纵坡约0.05%左右,最大流量17800m3/秒,最小11.7立方米/秒,正常年份平均流量946立方米/秒,流速1〜2米/秒,平均年径流量达到443亿立方米,河中及岸边有大小滩涂十多个。
2.4鸟类资源
据以往调查资料了解,在1995年1月14日至XX年2月15日的一次调查中,经过5年419工作日的野外连续调数十个被研究的湿地资料显示,全球的自然湿地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4%,但其碳汇功能竟与占全球面积七成的海洋相当。
所以,湿地弥足珍贵,尤其是城市周边的湿地被誉为城市减排的天然“助手”。
但是,研究仅是分析湿地的现状及影响,而对湿地在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响应及反馈机制,确定合理的湿地开发模式缺乏细致综合的研究。
4孟津县国家级黄河湿地保护与固碳减排
许多研究表明,湿地是具有高净碳汇的陆地生态系统。
据研究报道,中国各湖泊湿地的年碳汇速率介于0.03-1.2tChm-2.a-1,沼泽湿地的年碳汇速率介于0.25-4.4tChm-2.a-lo这些均表明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通常要大于沙漠、温带森林、草原等其它生态系统碳汇能力(0.02-0.12tChm-2.a-1),故固碳潜力也要远高于其他类型的生态系
统。
在孟津县国家级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考察过程中,我们用实地调查的方式,收集孟津黄河湿地的自然分布(植被、水域等)以及生物群落,经济作物,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以及附近村民的环保意识,了解到孟津县国家级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具有面积广、植被多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
回校后我们将整个研究结论以及研究过程与指导老师探讨,得出了一些有关更好的保护湿地、增强湿地减排效应和对湿地的建设发展具有实际借鉴意义的建议。
通过讨论我们认为:
要使湿地的固碳减排功能有效发挥,保护湿地的自然环境、当地生物种类、湿地经济作物,并对黄河湿地进行科学地开发,这些是非常重要的。
5调研结果
团队实地调查、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