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学自己经过无数考试精心整理.docx
《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学自己经过无数考试精心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学自己经过无数考试精心整理.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学自己经过无数考试精心整理
专题七教学概述
1.教学的内涵:
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2.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
教学
3.教学的特点:
(1)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4.教学的意义:
(1)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2)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要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5.中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6.教学的首要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7.基础知识:
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及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公式及系统。
8.基本技能:
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
9.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教育目的、教育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与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10.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在:
它是教师领导学生的个体的认识)
11.教学过程的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
A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规律
A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B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主体作用,应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
C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A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B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转换的内在机制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
A知识是思想品德的形成的基础
B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积极的学习知识创造了条件
C知识与思想品德的有机结合
1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感知教材、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13.激发学习动机依靠哪几方面:
(1)所学内容具有吸引力
(2)加强学生的参与活动
(3)依靠教师的引导
14.教学的中心环节:
领会知识
15.中学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原则。
16.直观性原则:
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17.直观手段的分类: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18.直观性原则的要求:
(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重视语言直观
19.启发性原则:
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启发性原则的体现:
孔子、《学记》、苏格拉底、第斯多惠
21.启发性原则的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发扬教学民主
(3)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考习惯和思维能力
(4)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口诀:
调民启动)
22.巩固性原则:
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的运用。
23.巩固性原则的体现:
孔子、乌申斯基
24.巩固性原则的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25.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教师严格的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6.循序渐进体现:
《学记》、朱熹、夸美纽斯
27.循序渐进原则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处理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按学生的认识顺序进行教学(由易到难)
28.因材施教原则:
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得到最佳发展。
29.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
(1)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
30.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3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体现:
裴斯泰洛齐、乌申斯基
3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
(1)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3)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口诀:
视系书乡)
33.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要求:
(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34.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35.讲授法含义分类:
含义:
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分类:
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36.讲授法优缺点:
优:
短时间内获大量知识,利于发展智力、利于对学生品德教育。
缺:
不利学生及时反馈所学内容,不利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发挥。
37.讲授法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
(2)注意启发
(3)讲究语言艺术
38.谈话法:
教师与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39.谈话法优点:
(1)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照顾到每个学生
(3)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程度
(4)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
(5)使学生保持注意和兴趣
40.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谈话前,要对谈话的内容做准备
(2)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经验
(3)谈话时,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4)谈话结束后,进行小结,给出答案,总结优缺点。
41.讨论法:
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42.讨论法在哪个年级用的多:
高年级
43.讨论法优点:
(1)集思广益
(2)培养钻研精神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热情
44.讨论法的要求:
(1)讨论前,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和要求,引导学生收集资料
(2)讨论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使每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
(3)讨论结束后,进行小结,进一步提出要思考的问题
45.演示法:
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或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46.演示法要求:
(1)演示前:
明确目的,选教具
(2)演示时:
结合讲授,让学生观察,演示要规范
(3)演示后:
引导学生分析观察结果,得出结论
47.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技巧的方法。
48.练习法分为:
按培养学习不同方面的能力:
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
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
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49.练习法的要求:
(1)明确练习目的,掌握练习方法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定练习量、材料、次数、时间
50.教学组织形式:
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51.几种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分组教学、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52.个别教学制优缺点:
优:
因材施教
缺:
所教学生数量有限
53.分组教学优点:
便于因材施教
54.分组教学按什么进行分组:
学生成绩或能力
55.设计教学法代表人物及主张:
克伯屈。
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
56.道尔顿制代表人物及主张:
柏克赫斯特。
教师只为学生指定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完成作业,学生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
57.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的优缺点:
优: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培养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
缺:
(1)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
(2)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高
58.班级授课制:
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按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59.班级授课制的特征:
班、课、时
60.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17世纪初,乌克兰兄弟会学校兴起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阐述
19世纪中期是西方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京师同文馆
61.班级授课制优越性:
(1)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学生多方面发展
62.班级授课制局限性:
(1)教师直接做主多,学生受一定限制。
(2)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不利于培养创造能力。
(3)面向全体,强调统一,难以照顾个别差异。
(4)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灵活性有限。
63.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
个别辅导(个别答疑、对个别学生的课外作业进行指导)
64.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
复式教学
6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A备课
B上课(中心环节)
C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D课外辅导
E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66.备课包括:
A钻研教材
B了解学生
C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67.一堂课的基本组成部分: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68.一节好课的基本标准:
(1)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2)使学生思维活跃
(3)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4)能够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69.教师上课要求做到: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专题八中学德育
70.德育:
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71.谁首先使用德育的概念:
陶行知
72.德育目标:
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73.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1)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国家教育方针及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及心理特征
74.初中阶段德育目标:
(1)思想政治方面
A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B了解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常识
C知法守法
D努力学习
E相信科学
(2)道德行为方面
A爱护、帮助他人
B关心集体
C参加劳动
D遵守社会公德
(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
75.高中阶段德育目标:
(1)思想政治方面
A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形势
B把个人与社会主义结合
C树立与社会主义经济相适应的观念
D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现象
(2)道德行为方面
A关心集体
B参加劳动
C遵守社会公德
(3)个性心理素质与能力
76.初中阶段的德育内容:
A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B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道德教育
E劳动教育
F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
G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
77.高中阶段的德育内容:
A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B爱国主义教育
C国际主义教育
D理想教育
E道德教育
F劳动教育
G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
H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
78.中学德育的意义:
(1)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2)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和保证
79.德育过程的概念: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促使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80.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A教育者(直接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81.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教育者
82.既是德育客体又是德育主体:
受教育者
83.德育内容:
用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
84.德育方法:
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85.中学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青少年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青少年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青少年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86.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A知是前提和基础
B情和意是精神力量,起着调节作用
C行是思想品德的外部表现,是衡量认识和修养的重要标志。
87.中学德育的原则: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D教育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原则
E因材施教原则
88.导向性原则:
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89.导向性原则的要求:
A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B德育目标符合新时期的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C将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
90.疏导原则:
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91.疏导原则的要求:
A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B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C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9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与信赖与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9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要求:
(1)尊重、信赖学生
(2)提出的要求要合理、具体、严宽适度
(3)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9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进行德育应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的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95.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要求:
(1)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
96.因材施教原则:
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得到最佳的发展。
97.因材施教原则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进行教育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
98.中学德育的途径:
A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B社会实践活动
C课外、校外活动
D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E班主任工作
99.不受教育计划限制的德育途径:
课外、校外活动
100.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意识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德育途径:
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101.学校可以更好的管理学校基层学生集体的德育途径:
班主任工作
102.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的类型:
A社会生产劳动
B社会服务和宣传活动
C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考察)
103.中学德育的方法:
A说服教育法
B标榜示范法
C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E品德评价法
104.说服教育法:
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以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
105.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
说服教育法
106.说服教育法包括:
(1)语言文字:
讲解、报告、谈话、指导阅读
(2)运用事实:
参观、调查、访问
107.说服教育法注意:
(1)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
(3)态度真诚、热情
(4)善于捕捉说理时机
108.榜样示范法:
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
109.榜样示范法注意:
(1)榜样要有先进性、时代性、典型性
(2)引导学生理解榜样精神的实质
(3)激起学生学习榜样的敬慕之情
(4)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来调节行为
110.锻炼法:
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实践中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111.锻炼包括:
学习活动、组织活动、委托任务、行为训练、执行制度
112.锻炼法注意:
(1)坚持严格要求
(2)调动锻炼的主动性
(3)不断地监督检查
113.陶冶教育法:
教育者自觉地创设良好的道德情境,使受教育者在思想和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的方法。
114.陶冶包括: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115.品德评价法: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或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努力的方法。
116.品德评价法注意:
(1)目的明确,态度正确
(2)合理实际,坚持标准
(3)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
(4)将奖惩与教育相结合
专题九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17.班主任的含义:
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等工作的教师。
118.班主任职责:
(1)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个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状况
(2)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秩序
(3)组织班会,开展班级活动
(4)做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5)与任课老师、家长和学生所在社区沟通
119.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
(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120.中学班主任常规工作:
(1)了解学生
(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档案
(4)个别教育
(5)班会活动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7)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121.班主任了解学生包括:
(1)对学生个体的了解
A个体的心理
B个体的身体状况
C个体的思想品德
D个体的学习
E个体的家庭
(2)对学生群体的了解
A正式群体(班级)
B非正式群体(出于共同的爱好、兴趣而自发形成的无形组织)
122.班主任了解学生采用的方法:
A观察法(主要方法)
B谈话法(常用方法)
C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
D调查法(间接了解学生的方法)
123.建立学生档案的四个环节:
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124.档案分类:
集体档案、个体档案
125.协调教育影响包括:
A统一科任教师的教育影响
B统一学校各部门的教育影响
C统一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
126.操行评定:
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在一个月内学习、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评价,主要由班主任负责。
127.操行评定的步骤:
A学生自评B小组评议C班主任评价D信息反馈
128.班主任评价给出的等级:
优、良、中、差(“差”字应慎用)
129.班主任工作计划包括:
学期计划、月或周计划、具体的活动计划
130.学期计划包括:
(1)基本情况
(2)班级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措施(中心、主干)
(3)本学期中主要活动与安排
131.班主任工作总结:
全面总结、专题总结
132.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
对先进生的教育、对后进生的教育(首要)
133.先进生的含义及心理特征:
含义:
在一个班中,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
心理特征:
自尊好强,充满自信,有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134.对先进生的教育:
A严格要求B不断激励C消除嫉妒D发挥优势
135.后进生的含义:
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
136.后进生的心理特征:
A不适度的自尊心
B学习动机不强
C意志力薄弱
137.下列例子属于后进生的哪些心理特征:
不能容忍老师当众的批评,硬撑面子不肯认错。
――不适度的自尊心
遇到困难时不能坚持学习。
――学习动机不强
在课堂上搞恶作剧。
――不适度的自尊心
经常逃学。
――学习动机不强
禁不起诱惑违反纪律。
――意志力薄弱
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学习动机不强
对已形成的不良习惯难以改正。
――意志力薄弱
不能容忍老师以恩赐的态度或对弱者庇护的口吻对待他们。
――不适度的自尊心
讨厌他们不喜欢的老师所讲授的课。
――学习动机不强
138.后进生的教育:
(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2)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善于利用“闪光点”作为推进后进生前进的动力。
139.班级:
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发展水平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
140.班级的教育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性,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2)有利于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当中,相互合作,相互帮助。
(3)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交往需要,情感需要。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教育能力。
141.班集体的构成要素:
A共同的目标
B共同生活的准则
C一定的组织结构
D一定的心理氛围
E情感纽带
142.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需要的条件:
(1)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5)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43.班级管理的含义:
是一个动态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取一定的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144.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145.班级管理的模式:
班级常规管理、班级平行管理、班级民主管理、班级目标管理
146.班级常规管理:
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管理班级。
147.班级平行管理:
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影响集体,从而把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
148.班级民主管理:
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的全程管理。
149.班级目标管理:
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立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与总目标融为一体,推动班级管理活动。
150.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的管理方式偏于权威和专断。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151.当前班级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152.广义教育:
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153.教育包括: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154.教育的本质属性:
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55.教育的三大要素:
A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体)
B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对象)
C教育影响(教育活动的中介)
156.教育者的主体:
教师
157.学习的主体:
受教育者
158.教育影响包括:
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159.教育的起源学说类别:
A教育生物起源说
B教育心理起源说
C教育劳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