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伟大的历史转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1946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课伟大的历史转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十一课伟大的历史转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十一课伟大的历史转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十一课伟大的历史转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十一课伟大的历史转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一课伟大的历史转折.docx

《第十一课伟大的历史转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课伟大的历史转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一课伟大的历史转折.docx

第十一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十一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教学设计

西安市西光中学焦鹏

一、课标要求

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列举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经济腾飞情况,根据史实分析、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熟悉基本的对比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路径;通过从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体验“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方法和过程;了解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伟大作用,感受历史的、辨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视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学习,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改革开放进程的学习,形成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基本认识。

通过感受深圳及家乡的沧桑巨变,逐渐生发对家乡、对社会的真挚情感、积极关注家乡未来的建设与发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难点:

如何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能否史论结合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五、教学资源从提高教学有效性出发,整合文字、图画、音频、视频的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课前渲染

播放《春天的故事》的FLASH动画作品(音乐和体现深圳改革开放的画面同时展现)。

课前我们听到的是歌曲《春天的故事》。

伴随美妙的歌声,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深圳风光。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三十年前,去探寻发生在春天的故事。

课堂导入

三十年前,在一位操着四川口音、名字叫“小平”的老人的带领下,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巨变,城市展新貌,乡村奏新曲。

让我们共同来看几幅我们身边的图片(幻灯片展示:

城市新貌;乡村新曲)

城市新貌:

钟楼远景(钟楼气势恢弘,南大街繁华兴盛)。

钟楼夜景:

流光溢彩、璀璨迷人。

乡村新曲:

漫画“吃水不用担、做饭不冒烟、看戏不出门、学校大改观”

这些看似寻常的景象在三十年前却不是这样的,我们再看两幅图片。

70年代的钟楼(周围房屋低矮陈旧,街道狭下冷清)。

70年代的农村(房屋破烂简陋,设施缺乏)

教师: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生:

回答(预设为改革开放)

教师:

短短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中国巨变。

世界银行这样评价高度中国:

“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几代人才取的的成就。

”(幻灯片)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追根溯源,探究指引中国走向富强的伟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是如何开始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第一环节溯源

这场转折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文革结束两年后召开,当时的中国中国是怎样一种局面?

在此基础上发生了什么事件,为伟大转折准备了条件。

请看一段视频?

(一)文革结束后的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播放《复兴之路》视频(教师剪辑后重新组合)。

视频内容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经历了十年磨难和挫折,人们开始期盼着新的生活快速到来。

但是,很快出现了“两个凡是”,再次让人们陷入困惑。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要始终不渝地遵循”。

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还要走文化大革命的老路。

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

十年间,中国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得到改善。

1977年,全国农村的贫困人口超过两亿。

中国经济与世界的差距也在日益拉大,中国大陆的四周出现了经济迅猛发展的亚洲四小龙。

邓小平、陈云等老同志坚决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理论。

他们认为毛泽东是人不是神。

中国要前进,必须要突破两个凡是的束缚。

人心所向,正在汇聚为一股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标准》,剑锋直接指向“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就此在全社会展开。

邓小平说:

“现在发生了一个问题,就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发生了问题,简直莫名其妙!

”随后,各省、市、自治区、各大军区的负责人纷纷表示支持。

真理标准大讨论为为文化大革命的中国实现历史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

2.选词填空描述当时中国社会(师生互动)

教师:

出示幻灯片并显示下面内容

思想;

对外;

(选词)(自填)

自由多元封闭落后僵化保守繁荣富裕贫穷萧条

学生:

填空

(二)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1月、北京)

教师:

正是在中国发展陷入僵局之际,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互相帮助,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现在请大家先回忆一下我们在八年级上册学习中共七大时是从那些方面归纳其内容的。

学生: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教师:

对!

对于重大会议我们正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去归纳内容。

(幻灯片出示提纲:

1内容:

①思想路线;②组织路线;③政治路线。

2历史意义:

学生:

读书、讨论、归纳。

1内容:

①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组织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③政治路线: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教师: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三条路线的拨乱反正,同时也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那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什么?

2历史意义:

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教师:

衡量三中全会价值的标准,就要把三中全会和它以前的决策相比,看看三中全会提供了那些新的东西。

三中全会有“四新”。

(幻灯片出示四新)

①新思想: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

②新领导: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③新道路:

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新道路。

④新时期:

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教师:

由此可见,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从此中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下面我来共同回顾这一历程。

第二环节探流

一、对内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打开了突破口。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走出了改革的第一步。

18位村民签下生死状(幻灯片展示生死状文书),秘密实行包产到户,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

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是冒着“杀头”的巨大风险。

那么这种冒着巨大风险开创的制度到底是怎样一种制度呢?

让我们看看当时的农民是怎么说的、后来的历史学家又是怎么说的。

(幻灯片出示资料)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凤阳农民赞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歌谣

在这种受欢迎的责任制下,每一农户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获得耕种一份土地的责任,这份土地以前是由集体耕种的。

在卖给国家一定数量的粮食和其他产品后,农户可随意处理其产品。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教师:

同学们在阅读资料的时候注意注意思考该制度的前提、以及农民的责任、权利、利益。

学生:

回答(略)

师生共同总结: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政策。

教师:

在这制度下,农民的心情如何?

(点击出示)凤阳民谣: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包地包产后,家家生活大变样.自从土地还家后,幸福生活万年长。

学生:

回答(略)

教师:

心情喜悦的农民生产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辛勤劳动,获得了大丰收。

(点击出示)表格(见下)和教材图片——小岗村农民喜获丰收。

小岗队

人口

产粮(斤)

人均口粮(斤)

人均收入(元)

还贷(元)

交粮(斤)

1976

110

35000

230

32

0

1979

115

132300

850

200

800

30000

教师:

前后的巨大反差和粮食的丰收说明了生产力有什么变化?

学生:

回答(略)

教师:

生产力的提高有是因为什么?

学生:

回答(略)

教师:

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又是因为什么?

学生:

回答(略)

教师:

采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其实反映的生产关系的变革。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并且这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结论。

在邓小平了解到小岗村的变化后,1980年5月31日发表了《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重要谈话。

他说:

“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

……凤阳花鼓中唱的哪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

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关键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5页)。

这一讲话打破了僵化的思想观念,消除了广大农民内心的恐惧。

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推广。

1982年初,全国92%的生产队实行了家庭联产责任制(幻灯片展示《1982年,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饼形图》,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农村。

农村出现了新面貌,农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通过改革农村改变了贫穷萧条的面貌,那么对外的封闭落后又是如何打破的?

二、对外开放——从特区到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1978年邓小平针对中国封闭落后的面貌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幻灯片)“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

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这为党和全国指明了对外开放的道路。

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时说:

“还是办特区好……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

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

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幻灯片展示)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教师:

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从哪里开始呢?

学生:

经济特区。

教师:

“杀出一条血路来”,承载着邓小平急切的期盼,也预示着前方的道路充满的艰难。

广东省委杀出了一条血路,建立了深圳经济特区。

在特区人民拼搏努力之下,昔日的贫穷荒凉的小渔村变成了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

(幻灯片显示图片:

一夜之城深圳。

(内容为深圳的前后对比))

教师: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何作用和影响。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材料进行讨论。

(幻灯片展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邓小平1984年讲话

学生:

思考、讨论。

教师:

巡视、个别点拨。

学生:

发言。

教师:

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言:

对外开放一方面能够获得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同时能够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也有助于为我国培养人才。

另一方面能够让扩大宣传,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

深圳的成功、激励着全国人民,带动了全国的开放。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

(图文演示、连续点击)

第1步:

点:

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第2步:

线:

14个沿海城市。

第3步:

面:

环渤海、长三角、闽东南、珠三角为经济开放区。

第4步:

体:

全方位开放、浦东开放。

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南海边画下的哪个圈,不断扩展。

开放的春风,从南方吹到北方,从沿海吹到内地。

昔日封闭落后的中国正在变成一个开放发展的中国。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点击图文)“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特点。

第三环节感悟

同学们,前面我们探寻了伟大转折的起源、回顾了伟大转折的历程,让我们共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出示知识体系图(点击出示)

农村:

贫穷萧条

思想:

僵化保守

对外:

封闭落后

改革

开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特区到全方位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1月,北京)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学习历史是为了让我们让我们更好的走向未来,总结历史的经验比了解知识更重要。

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课以让我们获得哪些启示、得到什么样的感悟。

幻灯片上所呈现的是老师的感悟,希望同学们能写出自己的话语,并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幻灯片显示老师示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学生:

思考、构思。

教师:

同学们可以从本课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精神方面入手,并播放背景音乐《春风不忘》,对学生进行启迪。

学生:

畅谈感受

教师:

择要点评。

课后延伸

30年前,发生在春天的故事已经结束。

然而,今天神州大地上正在上演着更多更新的春天的故事。

请大家阅读下面材料,并在课后完成问题。

幻灯片出示

小岗村重走集体合作之路

今年3月12日。

在小岗村西头的那片葡萄园里,全村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开了个会。

这次村民会议只讨论一个话题:

土地流转。

村里想的很清楚,个体式的农耕作业只能吃饱肚子,不能走向富裕。

要发展,必须走集体合地之路。

在这次村民会议上,村里拿出一个方案:

以每年每亩500元的价格,将农民的土地反租过来,统一平整,对外招租。

引进资金和项目后,办厂子。

全村至少80%的人同意了这个方案。

——节选自2008年3月26日《西安晚报》17版

如何认识这一现象,同学在课后就此开展讨论,每人请结合本课所学写一篇短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