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1672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docx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docx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

1.图书:

图书是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的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着作物。

2.图书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萧相国世家》。

图书指的是地图和文书档案,它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图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图书一词可追溯到《周易.系辞上》,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这个典故上来,它反映了文字和图画的密切关系。

3.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奠基之作叶昌炽《藏书记事诗》和叶德辉的《书林清话》。

4.张秀民:

《中国印刷史》,他半个世纪以来都致力于中国印刷史的研究,取得了中外瞩目的成就,曾荣获中国印刷术协会评审颁发的第一届“毕昇奖”和“森泽信夫印刷奖”。

5.中国古代图书编辑出版史的特点:

1.中国是文字和图书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编辑出版活动最先发端的国家之一。

2.中国是文献载体材料众多、最先发明造纸术的国家。

3.中国历朝政府重视包括编书、校书、刻书、藏书在内的图书事业,设有专门的编纂机构。

重视图书作用的发挥,皆务于治重在教化。

(东汉的兰台东观五代北宋的三馆)

4.中国古代的编辑活动具有编、着、校合一的特点。

十分重视图书的质量,务实求真。

5.中国很早就编辑图书分类目录,建立起目录学,而且还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

第一部综合性目录是西汉刘向《别录》

6.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典籍最多、图书类型最丰富的国家。

7.中国书籍既注重实用,又注意美观,讲究装帧设计。

8.中国最先发明印刷术,是出版印刷发行事业最先发达的国家。

9.中国古代图书屡遭厄运,损失惨重,古代公私藏书在图书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

10.中国古代编纂了许多部可以称为世界之最的大书。

(最早的一部类书《皇览》,世界上最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康熙百科全书》,《四库全书》)

6.汲冢书:

西晋武帝时在汲郡的一座古墓中发现并出土的一批竹简古书,用蝌蚪文书写,魏襄王墓出土,经西晋荀勖等人整理的古书75篇,被称为汲冢书。

6.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缺憾:

1.在编辑着述方式上,编纂注疏等形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2.在图书内容上,忽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收集整理。

3.生产技术上,印刷术改进迟缓,活字印刷术未能普及推广。

4.在图书流通上,中国古代公私藏书楼重藏不重用,与图书传播知识文化的只能大相径庭。

5.在图书保护上,文化专制主义对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的文化典籍实行禁毁和遏制,致使我国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7.三种书籍制度:

简牍、卷轴、册页。

8.仓颉造字:

字侯冈,名颉,号史皇氏。

战国时期的《世本.作篇》中说“黄帝使仓颉作书”。

《说文解字.序》中“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9.出版物的构成要素:

1.要有被传播的知识信息2.要有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等符号体系3.要有用来负载文字、图像等符号的物质载体4.必要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5.出版物的装帧形式6.便于携带

10.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是《尚书》

11.在陶器上刻画的符号和文字称为陶文。

(早期的文字载体)

12.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文字称为甲骨文。

13.刻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青铜器铭文。

也称金文、钟鼎文。

14.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春秋时期的石鼓文。

(唐初在陕西省凤翔县出土了十个形状似鼓的刻石,每个鼓的四周都刻有文字,字体在金文和小篆之间,属于籀文。

15.周宣王时期,出现最早的教科书是《史籀篇》,史籀还被认为是大篆的创造者。

16.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也称为六经。

17.孔子的编辑特点:

1.有明确的编辑意图2.科学的编辑方法3.充满理性的编辑思想

18.孔子编订六经的意义:

1.打破了文化知识被贵族垄断的局面2.创办私学,突破了学在官府的现状,促进了文化知识为更多人拥有这个过程的发展,为百家争鸣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3.首创书籍的多种体裁4.使中国古代史学脱离了神话的轨道5.有效的保存了古代文史资料6.树立了中华一统的观念

19.《吕氏春秋》的编辑目的:

“欲以并天下”,为全国统一做思想准备,同时也是为树立并显示自己的权威,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主张。

20.《吕氏春秋》在编辑方法上的特点:

1.有明确务实的编辑意图2.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诸子之说兼而有之,超出学派的门户之见。

3.有所取舍,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4.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各篇字数大体均衡。

全书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

21.帛书的优点:

1.质地轻软书写、携带、阅读方便2.体积小,容量大,可随意剪裁3.表面洁白,易吸墨,内容清晰

22.秦始皇时期,国家颁布新文字政令的范本:

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

23.秦书八体:

大篆、小篆、虫书、隶书、刻符、摹印、署书、殳书

24.汉武帝后到成帝,命刘向、刘歆等典校藏书,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圆满的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图书整理编目工作。

25.建初四年,章帝亲临白虎观,主持今古文经两派进行学术辩论,事后由班固执笔撰成《白虎通德论》四卷,简称白虎通义。

26.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图书编校工作,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组织专家学者对国家收藏的图书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理。

27.刘向《别录》刘歆《七略》

28.东汉对儒家经典的大规模校订——《熹平石经》,蔡邕向汉灵帝提出校订经书、刊刻于石的奏请,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

因始刻于熹平四年,故称为熹平石经。

七部经典于46通石碑之上,有周易、鲁诗、尚书、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

字体一律采用今文隶书,故又称一体石经、一字石经。

29.熹平石经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印刷术发明前的一种图书编辑出版工作,是由国家编订的并颁布的第一本版本书。

30.熹平石经的意义:

1.订误正伪,平息纷争,为读书人提供了标准本教材。

维护儒家经典的权威性2.熹平石经开我国历代石经之先河3.石经的产生导致了捶拓方法的发明,捶拓技术是雕版的先驱。

31.太史籀用大篆编写的《史籀篇》是我国有史记载以来最早的教科书。

32.除《仓颉篇》外,汉代学者编出了一批识字课本,其中只有史游的《急就篇》至今尚存。

33.《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辞典,是一部以语意为分类标准的辞典。

还可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带有百科全书性质的辞典。

34.《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部首分类检字的字典,首创部首法。

35.《方言》西汉扬雄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方言辞典。

36.《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篇

《三教珠英》首次将佛、道经典引入了类书,对丰富类书内容有一定意义。

37.班固的《汉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38.在太学近旁形成了包括买卖书籍在内的综合性贸易集市——槐市。

因其地槐树成林,无墙屋而得名。

西汉

39.书肆:

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最早记载书肆。

由民间书贩组成,以谋取利润为目的,销售的书籍品种丰富,经营方法灵活,(敞开售书允许自由阅读,即可招揽读者又有利于贫困知识分子求知自学的需要,客观上还起着当时不存在的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受到社会上各类读者的欢迎。

东汉

40.佣书:

代人抄写书籍以获得雇职

41.植物纤维纸:

最早出现于西汉。

依据是解放前后我国几次出土发现西汉古纸。

42.造纸术的意义:

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的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给我过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对于推动世界闻名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3.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的编纂机构主要为秘书监(隋以后叫秘书省),秘书监始设于东汉桓帝,是我国最早的专门掌管图籍校着的机构。

44.西晋初年荀勖《中经新簿》在编排上采用“四分法”,将全部藏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略相当于后来的经子史集四部。

完成不久遭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秘阁藏书,销毁殆尽,重新搜集后,着作郎李充又据《中经新簿》对其加以校理,并变成《晋元帝四部书目》。

正式形成经史子集的顺序,唐朝以后正式改为经史子集。

45.陈寿《三国志》

46.类书:

就是将文献资料原文按类编排在一起,并注明其引文出处,以供读者寻检使用的图书形式。

47.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

48.别集:

总汇一个人多篇着作的书。

总集:

汇集多人着作为一书

现在留存到今天的总集有《文选》《玉台新咏》

49.《文选》又称《昭明文选》,萧统所编。

《玉台新咏》是一部诗歌总集,编选者徐陵。

50.最早的佛经译品为《四十二章经》。

51.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论着刘勰《文心雕龙》。

最早曹丕《典论。

论文》

52.有关脉学的第一部专门系统的理论着作王叔和《脉经》

5张仲景医学着作《伤寒杂病论》

54.皇甫谧编纂了中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着《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针灸甲乙经》或《甲乙经》

55.郦道元《水经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56.捶拓技术:

把石碑或器物表面上刻的文字或图形复印到纸张上的一种方法。

方法:

先将洇湿的纸铺在石上,用软刷将纸刷匀,经轻轻捶打使纸紧贴于石面,然后用细布包裹棉花而做成拓包,蘸上墨汁,在纸面上轻轻拓刷,石上的字是凹进石面的,所以有文字的部分不着墨,把纸揭下来,便成为一件黑底白字的复制品,这就是拓本,也称拓片。

57.印章优点:

用阳文反字可以印成白纸黑字,阅读效果好。

缺点:

面积过大就不易使压力均匀,因而不能产生清晰的字迹。

58.入潢:

古代染纸用一种黄檗的植物,用黄檗汁浸染纸叫“入潢”或“潢染”将黄檗浸入水中得新鲜汁液,再将泡过的黄檗捣碎煮开倒入布袋,挤出汁液,经过三次捣煮,将捣煮的汁液和新鲜的汁液混合在一起成黄色液体,用于染纸,可以防虫蛀。

书帕本:

明代版刻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

明代地方官任满进京入觐或中央官吏奉使出差回京,都要以一书一帕馈赠给响应部门的官僚,其所赠之书即名为书帕本。

监本:

五代后唐时期中国古籍刻本的一种,是官刻的代表,由国子监主持,出版及其后收藏,因此得名监本。

《崇文总目》北宋最大目录书,官修书目,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家书目。

馆阁制度:

从唐代初年开始,由于政府的编纂活动十分频繁,于是仿照魏晋南北朝的做法相继设立了一些文馆,如弘文馆,集贤院,使馆等,这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馆阁制度。

此后馆阁制度逐渐取代了秘书省,成为政府的主要编纂机构。

59.隋代保存下来的唯一一部类书《北堂书钞》,这也是现存最早的类书。

60.《艺文类聚》唐高祖时期欧阳询主编的类书。

61.《初学记》唐玄宗时期集贤院学士徐坚编纂的类书

62.唐太宗即位后,命颜师古勘正儒家经典,并将校订的《五经》定本颁布于天下,虽定本确定但对经文解释不一样,所以唐太宗又名孔颖达与颜师古等人共同撰写《五经义训》赐名《五经正义》。

63.《政典》唐玄宗时期史学家刘秩在《周礼》的基础上编成

64.《通典》杜佑所编。

编辑体例有创新,中国第一部古代制度史。

65.雕版印刷术的条件:

1。

当时社会对这项技术的迫切需求(科举、宗教、政治经济发展)2、是否具备产生这种新技术的可能(纸墨捶拓印章技术)

66.印刷术的产生时间:

汉代发明说东晋北齐隋代唐代五代北宋

67.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1.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编辑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它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化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2.一本书能够比较容易印刷出许多复本,复本既多,流传遂广。

3.知识得到普及,图书也较难亡佚。

4.印刷的书籍省时省力,制作容易,复本量多,便于收藏,利于流通。

5.时至今日,印刷术仍是现代文明的支柱。

68.“九经”即《易》《书》《诗》,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刊刻九经是受冯道、李愚等人的奏请。

刊刻底本是《开成石经》

69。

刊刻九经的目的:

为了校正经典文字,使读书人有标准的读本,统治者以此标榜自己,崇儒尊经,并非流贼草寇,以削弱人民反抗意志,以维护自己的统治。

70.五代政府雕印九经的意义:

儒家的第一次刊印

1.标志着我国书籍流通和文字传播方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开辟雕印儒家经典之先河

3.印刷本由民间进入官府,从此产生了政府的官刻事业

71.经折装:

将纸一反一正反复折叠,使之成为长方形的一叠,然后将这叠书的前后各加一硬纸予以保护。

梵夹装卷轴向册页过度的形态唐代制作简单翻阅省力便于保存

72.宋代专门设立了编辑本朝会要的机构——会要所,也隶属于秘书监。

日历、实录以年月日为经,按时间顺序记事;会要以事类为纬,分目排列,记录某一朝代或一个时期的典章制度。

会要所创始于唐苏冕。

至宋代有很大发展,专门设立会要所。

73.王溥首倡在秘书监设会要所。

74.校雠日课:

宋代校书有工作量的规定,称作校雠日课。

75.宋初四部大书:

《太平广记》:

第一部小说总集,保存大量宋以前的文言小说资料

《太平御览》:

分55部,以天、地、人、事、物为顺序,保存宋以前大量文史资料

《文苑英华》:

上迄萧梁,下至五代,按文体分类。

共20000篇,属于文学类类书

《册府元龟》:

真实主编杨亿,取材以正史为主,还有经书、史学,不收录小说、杂文史学类

76.《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纂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77.《资治通鉴》在编辑方法上的创新:

1.编纂步骤:

编制从目组织长编全书统稿

2.辅助之作:

司马光于《资治通鉴》之外,又编制了一批辅助之作;《资治通鉴目录》用表格的形式,表明某事在某年,某年在某卷。

78.官刻:

也称政府刻书,分中央官刻、地方官刻。

在中央高度重视和地方官提倡下,宋代官刻发展很快,北宋时就形成了蜀浙闽三大刻书中心。

79.北宋初年官刻《开宝藏》第一部佛经全藏。

80.《眉山七史》:

《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北周书》

81.宋代福建刻书业主要集中在建阳和福州两地,前者以坊肆刻书着称,后者以寺院刻藏而闻名。

福州是宋代刊刻宗教书籍的中心。

宋代建阳有”图书之府”之称,所以建阳所出的坊刻本称为建本,质量较差商人只追求利润。

82.宋版书的特征

1.从字体上看:

以时期论,北宋早期刻书多用欧体,后来逐渐流行颜体,南宋以后,运用柳体日趋增多;

以地区看,浙本北宋末到南宋多用欧体,其字体结构呈长方形,四川刻本多用颜体,同时又混杂有柳体的棱角,福建刻本多用柳体

在字体大小上,四川刻本“字大如钱”,书版比较宽大,福建刻本字体最小,且刻有一些便于携带的袖珍小字本

2.从墨色刀法上看:

宋本用墨质料精良,色浓如漆,潮湿而无漂迹,干燥而无烟迹

3.从用纸上看:

宋刻用纸品类繁多,主要有麻纸,桑皮纸,罗纹纸,竹纸

4.从版式上看:

宋代早期刻书多半是四周单栏,后来逐渐演变为左右双栏,上下单栏,而且上下栏线细,左右栏线粗,版心多为白口,到南宋后期,细黑口开始在福建坊刻本中盛行,从横的方面来看,字的间隔排列,大都是不整齐的。

5.从避讳上看

避讳的范围如下:

宋代历朝皇帝的名;宋代皇帝的旧名;未做过皇帝的宋代帝王祖、父之名;外戚家讳;刻书者私讳

避讳的方法:

为字不成,将当避的汉子缺一笔或缺两笔;小字标注;

83.宋版书多善本的原因:

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

历经多次战乱保存至今

1.从学术价值来看:

因为宋版书是雕版图书中刻印较早者,不少直接脱胎于写本,其内容精确,接近古书原貌书写雕刻印刷认真,错误极少

2.从艺术角度来看:

宋版书纸墨俱佳,字画讲究,既体现了高度的工艺技术,又富有喜人的艺术风格

84.毕昇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活字是由胶泥制成的,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中有记载

85.牌记,又称黑围,碑牌,是坊刻家的字号标志(民营出版机构出版名称的标志)

86.金代雕印的《大藏经》又称《金藏》,又称《赵城藏》,因原藏山西赵城县广胜寺,故又名《赵城广胜藏》

87.马端林《文献通考》,参考了唐代杜佑《通典》,宋代郑樵的《通志》,及各种《会要》

88.官刻本以兴文署的刻本最着名,其中最好的刻本是《胡三省注资治通鉴》

89.元代刻书的特点:

1.字体:

元代刻本的字体有三个突出特点:

其一是刻书字体多用赵体(赵孟頫);其二是用字无讳;其三是多简字、俗字

2.版式:

元代版式接近宋本,字大行疏。

中期以后发生了变化:

为节省纸张,不少坊刻本行格渐密,字体变长,由左右双边渐趋四周双边,目录和文内篇名上常刻有鱼尾;

版心多作黑口,黑口粗大,双鱼尾,黑口由南宋的细线变成粗大黑线。

鱼尾多是花鱼尾;

多有牌记,尤其是私坊刻本,大多有牌记。

3.装帧:

元代省行包背装

4.纸张:

元代刻书以建阳书坊本为最多

90.套版印刷术:

是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套版印刷能在一张纸上印出几种不同的颜色。

人们将需要印上不同颜色的部分,分别刻成同样大小规格的板,逐次印在同一纸上。

91.元代王祯在《农书》造活字印书法中有木活字的记载《造活字印书法》。

92.《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类书,也是局势共誉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

《古今图书集成》我国历史上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丛书:

按照类别摘抄到一起

93.清代考据学着作: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日知录》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章学诚《文史通义》

94.马一龙《农说》是我国第一部用哲学观点阐述农业技术的书

95.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我国古代五大农书之一

96.冯梦龙“三言”: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

97.凌蒙初“二拍”: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98.明朝司礼监下设有一个专门的刻书机构——经厂,明代的内府刻本全由司礼监的经厂负责,故其所刻书称为“经厂本”

99.明朝国子监有南北两个:

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

南京国子监多就其所藏宋元旧版修补印行,因其版新旧不一,故有“大花脸本”,其中以《十七史》最为着名

100.明代官刻中质量最好的为藩刻,即各地藩王的刻本,各藩王府所刻书籍称为“藩府本”或“藩刻本”

101.明代民间坊刻的特点:

1.历史悠久2.刻书分布广,刻书数量大3.刻书内容丰富,面向民间4.旨在牟利5.编、刻、售合一

102.明代刻本的特点:

1.优点:

明初装订包背形式,版式为大黑口,字体软体赵字,刊刻精美程度与元刊无区别黄纸。

嘉靖-万历白口盛行,版心上往往有字数,下有刻工姓名,字体为欧颜体白纸万历-明末“宋字”包背-线装插图本增多黄纸

2.缺点:

校勘不精,脱误甚多;妄改书名,随意删节内容;伪撰古人评注;无用的序跋太多

103.殿版:

康熙年间,改变明代由司礼监管官刻的制度,在武英殿设立了专门的刻书机构,此后的诗文经典全在此处刊版印行,故有“殿版”之名

104.扬州诗局:

清代内府殿本也曾设立分号,扬州书局,由曹寅主持,《全唐900卷》不出自武英殿的殿本书。

105.写刻:

清代私家刻书,着名文人所刻自己的着作和前贤诗文,因为这类书大多是手写上版,所以称为“写刻”,选用纸墨比较讲究刻本中的精品,

106.林氏四写:

汪琬《尧峰文钞》陈廷敬《午亭文编》王士贞《古夫于亭稿》和《渔阳精华录》林洁曾手写

107.华燧:

明代弘治年间,用铜活字印出《宋诸臣奏议》50册,因铜字难受水墨,墨色浓淡不均,质量较差,但它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铜活字印本

108.《正德东光县志》是国内唯一用铜活字印的地方志

109.林春祺:

清朝福建人,道光年间,制成正楷体大小铜活字40多万个,并且编《铜版序》,记录了他刻制铜活字的原因和经过,把铜活字称为“福田书海”

110.饾版:

是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每色刻成一块小木板,然后逐色依次套印或叠印,最后形成一幅完整的彩色图画。

111.线状书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他的优点:

书本破旧可以重装,在休整旧书的时候还可以衬纸接边。

包背装演变而来

112.编辑出版在清代后期的六大变化:

1.技术方法的变革——新技术的采用(西洋机械化铅印技术)

2.书籍形式的变革——由线状到精装、平装

3.图书内容的变革——各种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哲学、西方民主政治的图书大量涌现。

4.图书类型的变革——新型出版物报纸、杂志大量出现。

5.出版发行方式的变革——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出版企业出现(官刻私刻坊刻)

6.图书作用发生变化——由愚民到开启民智政党宣传政治思想

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部版权法《大清着作权律》

114.书业商会:

康熙年间,在出版业集中的苏州地区成立了同业集议的机构——崇德书院,用以解决书商之间在版权上及其他方面的纠纷,后在太平天国时期五行解释

115.京师同文馆:

成立于同治1862年,本是清政府培养外交人员的学校,是清政府创办的第一个综合性外语学校和翻译机构,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116.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是政府译书机构中历时最长,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一家机构,涌现傅兰雅、徐寿等优秀编译人才。

117.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宣传西方着作的着名代表,其代表作有《天演论》等,他翻译坚持“信、达、雅”的三条标准;

林纾:

翻译过《巴黎茶花女遗事》《汤姆叔叔的小屋》,使中国知识界大开眼界

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海峡,外国人在我国境外创办的中文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33年,外国人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年,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的《申报》是国内最早的日报,1876年申报出版了一种文字较浅的副刊,名为《民报》,是我国报纸副刊的起始。

年,王韬创办于香港的《循环日报》是第一份传播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报纸。

121.创办于1900年的《中国日报》曾被称之为“中国革命提倡者之元祖”,其设址在香港,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自己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122.美查用特制的扁体铅活字印行《古今图书集成》,当时人们称这套铅活字为“美查体”或“集成体”。

年,由夏粹芳等人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我国近代私营出版印刷业中最有影响的一家。

124.文明书局:

由俞复、丁宝书创办于上海,1932年文明书局并入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1912年由路费逵筹资于上海创办。

年,英商美查于上海申报馆外设立了点石斋石印书局,作为报馆的附属机构,由于美查将石印术用于中国古籍的复制,石印术的独特魅力为中国人所认识,石印术一下子兴胜了起来。

126.石印术的兴盛不但打破了中国千余年来雕版印刷术的垄断局面,而且很快取代雕版印刷术,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一种印刷方式。

127.石印术能够兴胜并取代雕版印刷术的原因:

1.无论是照相石版还是手写石版,均能保持汉字书法的艺术美,且印刷清晰;雕版日趋呆板印量过大容易模糊

2.石印技术简单,容易掌握

3.所需资金不多,易于普及

4.石印能随意缩小篇幅而字迹清晰依旧,便于随身携带

5.价格低廉

隐患:

1.开办书局的企业经验不足,未进行充分的市场预测,盲目的大批量印行,结果往往造成资本积压;2.过度依赖考市,科举制度废除;3.追求利润,质量较差,错误百出

意义:

使西方近代印刷技术首次成为中国印刷界的主导技术,从而打破了千百年来雕版手工印刷业的独尊地位,它的兴盛,是资本主义出版企业纷纷成立,在近代编辑、印刷、发行积累了宝贵经验。

128.商务印书馆:

1897年有夏粹芳等人创立于上海,1954年迁至北京。

与北大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张元济投资商务印书馆并主持编译工作,创立编译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