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笔记精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16408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复习笔记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复习笔记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复习笔记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复习笔记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复习笔记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复习笔记精选.docx

《高三历史复习笔记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复习笔记精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复习笔记精选.docx

高三历史复习笔记精选

高三历史复习笔记

高三历史复习笔记

必修一

一.古代中国政治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中国早期政治度的特点}

考点二:

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中央机制、地方机制}

hddffdd

考点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考点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明朝内阁设立及特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及影响、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分封制:

目的:

通过分封巩固自己的统治

内容:

将王城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受分封诸侯要服从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受分封诸侯在自己的分土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特点:

受分封诸侯多为同姓子弟;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影响:

(有利)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和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不利)致使诸侯国实力强盛,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

含义: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

加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

大宗约束小宗.

作用:

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神权与王权的结合;贵族制度;地方分治.

皇帝制度:

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中央机制:

(秦):

三公九卿制

丞相:

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

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

管理全国军务

(汉):

内外朝:

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和侍中

(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握有实权的是尚书省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即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宋):

二府三司制:

门下、中书为最高行政机构.为制约相权,设参政知事(行政权)、枢密使(军权)、三司使(财权)使相权一分为三.

(元):

中书省:

三省合一,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权.(注:

枢密院分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明):

设立三司制:

1380年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立三司;

内阁:

明成祖时内阁出现,大学士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评价: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阁臣升降,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且内阁是君主专制的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制约作用.)

(清):

军机处:

(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军政大全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地方制度:

秦:

郡县制

汉:

推恩令:

解决王国问题,中央集权加强.

唐:

地方设节度使,结果造成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如安史之乱.

宋:

军事:

兵权收归中央,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立通判进行监督.财政:

留小部分赋税做地方开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作用:

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

行省制

选官用官制度:

秦:

皇帝任命

汉: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

科举制

宋元明清: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注:

科举制的影响:

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的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二.古代希腊罗马政治

考点五: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背景和条件、梭伦,克利斯提尼,伯利克力民主政治改革的措施及影响、雅典民主政治的利弊}

考点六:

古罗马的法制

{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背景及特点、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形成及不同特点、罗马法是如何维系统治并影响后世的}

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

地理条件:

多山环岛靠海

经济条件:

海外贸易工商业发达

人文条件:

宽松自由平等互利

政治条件:

城邦制.

城邦制特点:

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实质:

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和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影响:

城邦的狭小使公民积极的追求民主权利.

发展历程: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基)

内容:

财产等级制、废除债奴制、建立公民大会(立法)、建立四百人议事会(行政)、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司法)

影响:

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的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奠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否定了血缘关系.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确立)

内容:

公民大会扩大;四百人议事会扩大成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扩大;设立十将军委员会.

影响: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取代了血缘关系.

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黄金时期)

内容:

所有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继续扩大;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发放戏剧津贴鼓励参政.

影响:

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评价:

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权力制约、法律至上.

积极性:

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有利于希腊文化的繁荣.

局限性:

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子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小国寡民的产物,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结局:

无法容纳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公元前4世纪后期被马其顿所灭.

古罗马的法制:

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由习惯法到成文法

习惯法:

特点:

贵族垄断,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界限.

影响:

贵族随意解释法律,保护自己利益,损害平民利益.

成文法:

《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中制定.

《公民法》-----罗马共和国时期-----限于罗马公民,调整公民关系.

《万民法》----罗马帝国时期----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民法大全》---6世纪---查士丁尼组织编成.

对古罗马法制的评价:

现实作用:

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巩固帝国统治;保护奴隶制度.

历史作用:

推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与司法产生影响;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民法大全》影响广泛而深远;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思想武器.

三、近代世界政治

考点七: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光荣革命的背景及其结果、《权利法案》的内容及对君主立宪制形成的影响、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及其结果、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及其特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考点八:

美国共和制的建立

{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其特点、两党制的形成及其特点、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考点九: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前提:

1688年光荣革命的成功

标志: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和财政权

结果:

议会权力增大,国王权利减弱,君主立宪制得以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责任内制的形成

内阁形成过程:

国王着召集大臣商讨国家大事的历史传统→内阁议会→多数党控权→首相出现(1721年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沃波尔---第一位首相

首相的产生:

国王任命,在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组成名单,提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注:

上院为贵族院,下院为平民院且握有实权)

首相的职权:

政府首脑;提名内阁成员;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议会成员;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决定国家大事政策,掌握国家行政大权.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1832年议会改革-----标志着英国政治权力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注:

议会改革的原因:

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是君主制、责任内阁制(核心)、民主制三者的混合物;

国王统而不治只是国家元首;

19世纪中期以来,议会作用下降,国家权力中心逐渐转移到内阁和首相中.

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前提:

美国独立

联邦政府的建立:

原因:

独立之初美国实行邦联体制,国家无权征税,不掌握军队.各州权力大(有征兵,征税,发行货币的权力)财政政策不一.常表现为:

各州互设关卡商品流通不畅,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没有统一的关税,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建立过程:

费城会议—1787年---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建立标志:

1787年宪法

宪法内容:

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总统职权:

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行政权;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定国会通过的法律,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层官员,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

对宪法的评价:

进步性:

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强调加强国家权力,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局限性:

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完善----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

19世纪20年代—30年代末是形成的重要时期;

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和共和党对峙格局形成.

影响:

两党不仅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本质:

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法国共和制的建立:

前提: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标志: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宪法内容:

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三年改选其中三分之一;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选出,任期七年,可连任连选

总统职权:

行政权归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宪法的意义:

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前提:

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俾斯麦通过领导三次王朝战争使德国统一)

原因:

19世纪中期,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状态,阻碍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普鲁士专制色彩浓厚,经济,军事实力强大.

标志:

1871年德意志宪法颁布

宪法内容:

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掌握国家大权;宰相主持内阁,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规定德意志帝国为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等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对宪法的评价:

进步性:

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推动了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局限性:

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造成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四、近代中国政治

考点十:

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失败、《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与局限性、义和团运动}

考点十一: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及意义、《临时约法》的地位及影响}

考点十二: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及影响、中国共产党诞生及影响}

考点十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共合作、北伐战争、武装起义,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建设、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实践、红军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

考点十四: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战争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及渡江战役}

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争(1840---1945)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英中

开始标志:

英舰封锁厦门

原因: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根本原因;

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硝烟---直接原因

结果:

中国战败并签订《南京条约》---184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开放厦门、广州、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意味着海关主权丧失)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中英法

原因:

列强不能满足既得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

英美法提出修订条约的要求遭到拒绝----直接原因

结果:

失败并签订《天津条约》---1858年—同英法俄美

《北京条约》---1860年—同英法俄

《天津条约》内容:

允许外国公使进入北京;增开十处通商口岸(意味着长江开放);赔款;允许外国人在中国传教,经商.

《北京条约》内容:

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给英国;赔款;承认《天津条约》

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7月---1895年)

原因:

日本征服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根本原因

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直接原因

结果:

失败并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4月

《马关条约》内容:

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1901年9月)

原因:

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结果:

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内容:

赔款,并以关税和盐税做抵押;在北京洞东交民巷设使馆界;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马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反帝斗争的官员.

影响:

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税收收到列强控制,使馆界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抗日战争(1931年9月18日---1945年9月2日)---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两大战场—国内与国际

国内战场{正面战场(国民党)、敌后战场(共产党)}

正面战场:

淞沪会战(粉碎日本仨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国共合作典范,平型关大捷---首次胜利)

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

敌后战场:

1940年—百团大战—彭德怀

游击战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1945年

三大阶段:

防御阶段:

1938—1938年10月

相持阶段:

1938年10月---标志:

武汉、广州失守

反攻阶段:

1945年8月.

日军罪行: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1941年---潘家峪惨案

七三一部队---活体实验

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意义:

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新民主主义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放战争;略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

1.太平天国运动(阶级矛盾):

兴起标志:

金田起义---1851年1月

主要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

内容: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土地分配的方法和原则

“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产品分配的方法和原则

目的: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的理想社会.

性质:

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资政新篇》

内容:

向西方学习,依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

影响:

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2.义和团运动(民族矛盾)----19世纪末----反洋教-----口号扶清灭洋

3.辛亥革命

背景: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人的大力宣传);

革命团体的建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建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南京—-五色旗(国旗)

《临时约法》---1912年春颁布

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各民族一律平等;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权、监察权五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

北洋军阀统治建立: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伟大的资产级民主革命

功绩: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与自由的权利

影响;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大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五四运动—1919年---导火线---巴黎和会失败

过程:

5月4日---北京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浪潮波及全国.

结果:

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拒绝在合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意义:

是第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特点:

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主力军.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

1.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

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