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板柱墙肢配筋率超详细统计.docx
《梁板柱墙肢配筋率超详细统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板柱墙肢配筋率超详细统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梁板柱墙肢配筋率超详细统计
梁、板、柱、墙肢配筋率超详细统计
※《砼2010》第8.5.1条: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
不应小于表8.5.1规定的数值。
表8.5.1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
受力类型
最小配筋百分率
受压构件
全部纵
向钢筋
强度等级500MPa
0.50
强度等级400MPa
0.55
强度等级300MPa、335MPa
0.60
一侧纵向钢筋
0.20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
0.20和45
中的较大值
注:
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C60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加0.10;
2板类受弯构件(不包括悬臂板)的受拉钢筋,当采用强度等级400MPa、500MPa的钢筋时,其最小配筋百分率应允许采用0.15和45
中的较大值;
3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4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
5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
)
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6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是,“一侧纵向钢筋:
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砼2010》第8.5.2条:
卧置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砼2010》第9.1.7条:
当按单向板设计时,应在垂直于受力的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宽度上的配筋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的受力钢筋的15%,且配筋率不宜小于0.15%;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当集中荷载较大时,分布钢筋的配筋面积尚应增加,且间距不宜大于200mm。
※《砼2010》第9.1.8条: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应在板的表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
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0%,间距不宜大于200mm。
防裂构造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钢筋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砼2010》第9.2.1条:
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深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钢筋不应少于2根;
2梁高不小于300mm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梁高小于300mm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3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300mm和1.5d;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
当下部钢筋多于2层时,2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2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4在梁的配筋密集区域宜采用并筋的配筋形式。
※《砼2010》第9.2.5条:
梁内受扭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T/(Vb)>2.0时,取T/(Vb)=2.0。
式中:
----受扭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取
;
b--------受剪的截面宽度,按本规范第6.4.1条的规定取用,
对箱型构件b应以
代替;
------沿截面周边布置的受扭纵向钢筋总截面面积。
沿截面周边布置受扭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200mm及梁截面短边长度;除应在梁截面四角设置受扭纵向钢筋外,其余受扭纵向钢筋宜沿截面周边均匀对称布置。
受扭纵向钢筋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支座内。
在弯剪扭构件中,配置在截面弯曲受拉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按本规范第8.5.1条规定的受弯构件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计算的钢筋截面面积与本条受扭纵向钢筋配筋率计算并分配到弯曲受拉边的钢筋截面面积之和。
※《砼2010》第9.2.9.3条:
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9.2.9条规定;当V大于
时,箍筋的配筋率
【
】尚不应小于
。
表9.2.9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mm)
梁高h
V>
V≤
150<h≤300
150
200
300<h≤500
200
300
500<h≤800
250
350
H>800
300
400
※《砼2010》第9.2.10条:
在弯剪扭构件中,箍筋的配筋率
不应小于
。
在超静定结构中,考虑协调扭转而配置的箍筋,其间距不宜大于0.75b,此处b按本规范第6.4.1条的规定取用,但对箱型截面构件,b应以
代替。
※《砼2010》第9.2.13条:
梁的腹板高度
不小于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
)的0.10%,但当梁宽较大时可适当放松。
此处,腹板高度
按本规范第6.3.1条的规定采用。
※《砼2010》第9.3.1条:
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
2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50mm,且不宜大于300mm;
3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0mm时,在柱的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不小于10mm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
4圆柱中纵向钢筋不宜少于8根,不应小于6根,且宜沿周边均匀布置;
5在偏心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侧面上的纵向受力钢筋以及轴心受压柱中各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中距不宜大于300mm。
※《砼2010》第9.3.8条:
顶层端节点处梁上部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应符合下列规定:
式中:
----梁腹板宽度;
----梁截面有效高度。
梁上部纵向钢筋与柱外侧纵向钢筋在节点脚部的弯弧内半径,当钢筋直径不大于25mm时,不宜小于6d;大于25mm时,不宜小于8d。
钢筋弯弧外的混凝土中应配置防裂、防剥落的构
※《砼2010》第11.3.6条:
框架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1.3.6-1规定的数值;
表11.3.6-1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抗震等级
梁中位置
支座
跨中
一级
0.40和
中的较大值
0.30和65
中的较大值
二级
0.30和65
中的较大值
0.25和55
中的较大值
三、四级
0.25和55
中的较大值
0.20和45
中的较大值
2框架梁梁端截面的底部和顶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0.3;
3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按表11.3.6-2采用;当梁端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mm。
表11.3.6-2框架梁梁端箍筋加密区构造要求
抗震等级
加密区长度
(mm)
箍筋最大间距(mm)
最小直径
(mm)
一级
2倍梁高和500中的较大值
纵向钢筋直径的6倍,梁高的1/4
和100中的最小值
10
二级
1.5倍梁高和500中的较大值
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梁高的1/4
和100中的最小值
8
三级
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梁高的1/4
和150中的最小值
8
四级
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梁高的1/4
和150中的最小值
6
注:
箍筋直径大于12mm、数量不少于4肢且肢距不大于150mm时,一、二级的最大间距应允许适当放宽,但不得大于150mm。
※《抗震2010》第6.3.3条:
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梁端计入受压钢筋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3梁端箍筋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数值应增大2mm;
表6.3.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抗震等级
加密区长度(采用较大值)(mm)
箍筋最大间距(采用最小值)(mm)
箍筋最小直径(mm)
一
二
三
四
2
,500
1.5
,500
1.5
,500
1.5
,500
/4,6d,100
/4,8d,100
/4,8d,150
/4,8d,150
10
8
8
6
注:
1d为纵向钢筋直径,
为梁截面高度;
2箍筋直径大于12mm、数量不少于4肢且肢距不大于150mm时,一、二级的最大间距应允许适当放宽,但不得大于150mm。
※《抗震2010》第6.3.4条:
梁的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
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Ф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面两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Ф12。
2一、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对其他类型的框架不宜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
3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
※《砼2010》第11.3.7条: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
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至少应各配置两根通长的纵向钢筋,对一、二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中截面面积的1/4;对三、四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砼2010》第11.3.8条:
梁箍筋加密区长度内的箍筋肢距:
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各抗震等级下,均不宜大于300mm。
※《砼2010》第11.3.9条:
梁端设置的第一个箍筋距框架节点边缘不应大于50mm。
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宜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
沿梁全长箍筋的面积配筋率
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级抗震等级
二级抗震等级
三、四级抗震等级
※《砼2010》第11.4.12条:
框架柱和框支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11.4.12-1规定的数值,同时,每一侧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配筋百分率应增加0.1;
表11.4.12-1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柱类型
抗震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中柱、边柱
0.9(1.0)
0.7(0.8)
0.6(0.7)
0.5(0.6)
角柱、框支柱
1.1
0.9
0.8
0.7
注:
1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
2采用335MPa级、400MPa级纵向受力钢筋时,应分别按表中数值增加0.1和0.05采用;
3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以上时,应按表中数值增加0.1采用。
2框架柱和框支柱上、下两端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符合表11.4.12-2的规定;
表11.4.12-2柱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
抗震等级
箍筋最大间距(mm)
最小直径(mm)
一级
纵向钢筋直径的6倍和100中的较小值
10
二级
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和100中的较小值
8
三级
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和150(柱根100)中的较小时
8
四级
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和150(柱根100)中的较小时
6(柱根8)
注:
柱根系指底层柱下端的箍筋加密区范围。
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应在柱全高范围内加密,且箍筋间距应符合本条第2款一级抗震等级的要求;
4一级抗震等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150mm及二级抗震等级框架柱的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底层柱下端外,箍筋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四级抗震等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抗震2010》第6.3.7条:
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表6.3.7-1柱截面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百分率)
类别
抗震等级
一
二
三
四
中柱和边柱
0.9(1.0)
0.7(0.8)
0.6(0.7)
0.5(0.6)
角柱、框支柱
1.1
0.9
0.8
0.7
注:
1表中括号内树脂用于框架结构的柱;
2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钢筋强度等级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
3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相应数值应增加0.1。
2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般情况下,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7-2采用。
表6.3.7-2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抗震等级
箍筋最大间距(采用较小值,mm)
最小直径(mm)
一
二
三
四
6d,100
8d,100
8d,150(柱根100)
8d,150(柱根100)
10
8
8
6(柱根8)
注:
1d为柱纵筋最小直径;
2柱根指底层柱下端箍筋加密区。
2)一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150㎜及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时,除底层柱下端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
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
※《砼2010》第11.4.13条:
框架边柱、角柱及剪力墙端柱在地震组合下处于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向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框架柱、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不应大于5%。
柱的纵向钢筋应对称配置。
截面尺寸大于400㎜的柱,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
当按一级抗震等级设计,且柱的剪跨比不大于2时,柱每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1.2%。
※《砼2010》第11.4.15条:
柱箍筋加密区内的箍筋肢距:
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00㎜;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50㎜和20倍箍筋直径中的较大值;四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300㎜。
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当采用拉筋且箍筋与纵向钢筋有绑扎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勾住箍筋。
※《砼2010》第11.4.17条:
箍筋加密区箍筋的体积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抗震2010》第6.3.8条:
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
2、截面边长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剪跨比不大于2的一级框架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
4、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抗震2010》第6.3.9条:
柱的箍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抗震2010》第6.3.10条:
框架节点核心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宜按本规范第6.3.7条采用;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0.12、0.10和0.08,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6%、0.5%和0.4%。
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节点核芯区,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核芯区上、下端的较大体积配箍率。
※《抗震2010》第6.4.3条:
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0%。
注:
高度小于24m且剪压比很小的四级抗震墙,其竖向分布筋的最小配筋率应允许按0.15%采用。
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区部位,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3%。
※《抗震2010》第6.4.4条:
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300㎜,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区部位,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
2抗震墙厚度大于140㎜时,其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拉筋的间距不宜大于600㎜,直径不应小于6㎜。
3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直径,均不宜大于墙厚的1/10且不应小于8㎜;竖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
※《抗震2010》第6.4.5条:
抗震墙边缘构件的要求:
※《高层2010》第7.2.2条:
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短肢剪力墙截面厚度应除符合本规程第7.2.1条的要求外,底部加强部位尚不应小于200㎜,其他部位尚不应小于180㎜。
2一、二、三级短肢剪力墙的轴压比,分别不宜大于0.45、0.50、0.55,一字型剪力墙的轴压比应相应减少0.1。
3短肢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应按本节7.2.6条调整剪力设计值,其他各层一、二、三级时剪力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4、1.2和1.1。
4短肢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置应符合本规程第7.2.14条规定。
5短肢剪力墙的全部竖向钢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强部位一、二级不宜小于1.2%,三、四级不宜小于1.0%;其他部位一、二级不宜小于1.0%,三、四级不宜小于0.8%。
6不宜采用一字型短肢剪力墙,不宜在一字型短肢剪力墙上布置平面外与之相交的单侧楼面梁。
※《高层2010》第7.2.17条:
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级时均不应小于0.25%,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0%。
※《高层2010》第7.2.19条:
房屋顶层剪力墙、长矩形平面房屋的楼梯间和电梯间剪力墙、端开间纵向剪力墙以及端山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间距不应大于200mm。
※《高层2010》第7.2.24条:
跨高比(L/
)不大于1.5的连梁,非抗震设计时,其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取为0.2%;抗震设计时,其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宜符合表7.2.24的要求;跨高比大于1.5的连梁,其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按框架梁的要求采用。
表7.2.24跨高比不大于1.5的连梁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跨高比
最小配筋率?
(采用较大值)
L/
≤0.5
0.20,45
0.5<L/
≤1.5
0.25,55
※《高层2010》第7.2.25条:
剪力墙结构连梁中,非抗震设计时,顶面及底面单侧纵向钢筋的最大配筋率不宜大于2.5%;抗震设计时,顶面及底面单侧纵向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宜符合表7.2.25的要求。
如不满足,则应按实配钢筋金湘连梁强剪弱弯的验算。
表7.2.25连梁纵向钢筋的最大配筋率(%)
跨高比
最大配筋率
L/
≤1.0
0.6
1.0<L/
≤2.0
1.2
2.0<L/
≤2.5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