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提纲岳麓版第13课结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14665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复习提纲岳麓版第13课结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历史复习提纲岳麓版第13课结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历史复习提纲岳麓版第13课结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历史复习提纲岳麓版第13课结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历史复习提纲岳麓版第13课结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复习提纲岳麓版第13课结束.docx

《历史复习提纲岳麓版第13课结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复习提纲岳麓版第13课结束.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复习提纲岳麓版第13课结束.docx

历史复习提纲岳麓版第13课结束

第一单元:

第一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代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

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

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内容: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制度:

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

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内容:

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实行层层分封,但仍旧无法摆脱后期诸侯争霸的局面,体现了分封制的局限性。

作用:

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

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大宗:

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小宗:

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互为表里)

实质:

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

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意义: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

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

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

①皇权至上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

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

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①职能:

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

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3、郡县制(地方)

特征:

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

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既实行郡县制,有实行分封制}

(一)七国之乱

1、原因:

①历史原因:

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②直接原因:

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3、解决措施:

①派遣大将军周亚夫武力平叛。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

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

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

意义:

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

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

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

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

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归枢密院掌管(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权力财权——三司使(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行政权——中枢门下

地方:

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

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

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注意:

北宋与西汉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异同点:

相同:

都采用和平手段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手法柔和

不同:

西汉的处理较彻底,并无太多矛盾,而北宋却出现“三冗”局面

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意义: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二府三司制)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一省两院制)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两院:

枢密院,宣政院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

“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

承袭明制,设立内阁。

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

清雍正年间

(2)职责:

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专治王朝达到最高峰)

第二单元:

第五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古希腊文明史西方文明的源头。

1、克里特文明(公元前2000——公元前1400年)

①特点:

出现王宫建筑群,象形文字。

②标志性建筑:

米诺斯王宫

2、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400——公元前12世纪)

①特点:

出现王宫、卫城、宏大的王室陵墓,新君主国兴起,出现线性文字B。

②特洛伊战争出现在这个时代。

二、黑暗时代(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9世纪)

三、古希腊城邦

1、兴起的时间: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黑暗时代结束,古希腊进入复兴时代。

复兴时代的标志:

就是一系列城邦的出现

2、概念:

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落。

3、地理环境:

①多山少耕地——农耕经济不发达

②三面环水、港湾众多——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商业贸易发达,海外殖民活动活跃。

4、城邦的特征:

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代表城邦:

斯巴达和雅典

5、五种政体:

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僭主制、寡头制

其中最为流行的是:

贵族制和民主制

6、城邦政治的实质:

公民政治

7、政体划分的标准:

根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划分。

五、古希腊的海外殖民(了解)

1、原因:

①人多地少,多山地少耕地,农业不发达

②三面环海,多岛屿港湾,航海业发达。

2、影响:

①促进古希腊商品的生产和海外贸易

②利于古希腊吸收外来文化,形成自己的独特文明。

 

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一、雅典民主制的形成

1、形成的条件:

贵族制取代君主制

【解析】雅典进入文明社会之初实行的是君主制。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7世纪,贵族推翻王权,建立了贵族制。

【重点问题突破】君主制与贵族制的不同:

君主制:

世袭、终身、专制

贵族制:

选举、任期、集体领导、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

在一定程度上说贵族制取代民主制是一种进步,为后来雅典向民主制过渡创造了条件。

2、雅典民主制形成过程

①梭伦改革:

将雅典引上了民主道路。

②克里斯提尼改革:

使雅典确立了民主制

③伯利克里改革:

使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

二、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

(1)基本特点:

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基本特点的体现:

①公民大会:

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体现了人民主权。

②五百人议事会:

公民大会附属机构,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行使最高权力。

——代表由抽签选举产生,每个公民当选2次后就不能再次当选,体现了轮番而至。

③民众法庭:

日常司法机关,并且审议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

三、实质

雅典的民主制以奴隶制为基础,是奴隶主的民主,而不是真正的民主。

(富人民主制)

五、评价

1、积极

①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②民主政治使决策更全面。

③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非君主任命,受人民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2、消极:

①是公民主体的民主。

②外邦移民、妇女、奴隶没有民主权利。

③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第七课古罗马的政制法律

一、罗马政体演变(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元首制——帝制)

1、贵族共和制

①执政官:

共和国的最高官职,有任期,只由贵族担任。

②元老院:

最高权力机关,是古罗马的决策机构,成员由贵族组成,实行政事共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③公民大会:

负责选举公职人员,通过元老院拟定的提案。

④平民保民官:

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

①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②实质:

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

③作用:

确立了较完整的统治秩序,罗马进入相对稳定的“罗马和平”时期(200年)。

(2)帝制:

三世纪初,戴克里先公开实行君主统治。

(抛开共和外衣,实行公开群主统治)

(3)发展: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罗马帝国于5世纪时在日耳曼人入侵时灭亡,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继续持续了近千年

2、罗马法

在共和国早期,是由贵族进行评论的习惯法,具有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1、《十二铜表法》——罗马法的源头{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

(1)内容:

①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习惯法的汇编。

②规定了极为严酷的债务奴隶制,维护了私有财产和贵族利益。

(2)评价①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

②虽没有给平民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

2.三世纪以后,因罗马帝国的入侵与对外扩张,使法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帝国统治者着手于法律的整理和汇编,形成严肃的罗马法体系,使罗马法从平民法过渡到万民法

3.《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组成:

①《查士丁尼法典》②《查士丁尼法学总论》③《查士丁尼学说汇纂》④《查士丁尼新律》

4.古罗马的法律体系的影响;

(1)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

(2)对罗马法的评价:

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①《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②它保留了罗马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以法律手段规范人的行为,调节社会矛盾,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工具。

③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的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八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背景

①根本原因:

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了议会,迫切要求得到相应的政治地位。

(新贵族:

指的是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也就是说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的旧贵族)

2、过程

①13世纪,《大宪章》目的是为了限制王权

②1640年——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③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詹姆斯二世下台,最终解决了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之争。

④1689年,威廉和玛丽接受《权利法案》登基。

《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3、《权力法案》颁布的历史意义

①《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

②英国由人治走向法制。

③促进英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英国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君主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成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②议会主权至上

③君主受议会制定的宪法的限制

【注意】

(1)《权利法案》在英国起宪法作用,属于宪法性质的文件,但它并不是成为宪法。

(2)英国议会组成:

上议院、下议院、国王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

①“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②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责任,成为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最高行政机关。

2、发展:

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党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党上台组阁,该党的领袖成为首相,

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3、特点:

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②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

【选择点】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首相: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首相。

4、随着内阁制形成,英国的两党制也形成

形成过程

①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期间产生保守党和自由党

②19世纪,辉格党发展成自由党托利党发展成保守党

③20世纪初,自由党被工党取代,今天英国政坛上活跃的两党是自由党和工党

三、1832年议会改革

1、根本原因:

工业革命的推动

2、内容:

使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获得了进入议会的资格。

3、意义:

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

政治基础

(1)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避免专制独裁

(2)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之争,在议会中以和平方式实现,避免暴力冲突。

经济方面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保障。

世界影响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发源地,为其他国家树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典范。

5.课节重点内容

1.君主立宪制是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的

2.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世袭)(统而不治),实际上最高行政长官是首相(有任期)。

3.内阁是在下院占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的,其领袖成为首相。

4.内阁对议会负责,而不对国王负责,只为国王服务。

5.内阁全体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首相下台,内阁解体,由下院再次进行大选。

第九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一)1787年宪法的制定

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发表《独立宣言》宣告独立,

1781年,《邦联条例》宣告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这个时候的美国是一个松散的邦联制国家。

1、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无能,无权,无钱)

①邦联无权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

②邦联松散的状态无法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利益和主权

③美国面临加强中央集权和确保共和制的新问题。

2、制定:

1787年,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经过几个月的讨论,制定了1787年宪法。

(美国宪法之父:

麦迪逊)

3、1787年宪法的三原则:

①联邦制原则:

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

——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②分权制衡原则:

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③民主原则:

总统和议会议员都有民选产生。

(二)1787年宪法的发展与完善(美国南北战争)

①1789年,美国国会提出宪法前10条修正案,规定了公民的若干自由权

②美国内战结束后,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第13条和14条修正案,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三)1787年宪法制定与完善的历史作用

①根据宪法,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

②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部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③保证了美国的统一与稳定,成为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

二、美国两党制(驴象之争:

驴:

民主党;象:

共和党)

(1)形成:

华盛顿之后形成。

(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之后,美国两党制形成,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且不能连任超过两届)

(2)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之前

①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奴隶主利益)

②共和党主要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的利益

南北战争之后,民主党和共和党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但是政治主张有所不同。

 

第十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法国)

一、法国政体的演变

1791年前,波旁王朝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1791年,《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

1830年,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

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二、法国大革命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直接原因:

三级会议的召开

③思想原因:

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前,波旁王朝统治下的三个等级

①第一等级:

教士

②第二等级:

贵族(一、二等级是统治阶级)

③第三等级:

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和农民(被统治阶级)

2、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时间和标志:

1789年7月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3、成果:

①1789年,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

②1791年,制宪议会颁布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1791年宪法。

规定:

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③1792年,巴黎人民推翻王权,国民大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

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三、法兰西第一帝国

1、建立的根本原因:

为了维护法国大革命成果,稳定资本主义统治。

2、建立过程:

①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独裁统治。

②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注意: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君主专制与封建君主专制并不完全相同,带有维护资本主义性质)

3、统治政策①对内:

维护法国大革命确立的资本主义财产制度,颁布了一系列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典,恢复旧制度,尤其是等级制度。

②对外:

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4、1814年,灭亡。

四、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1、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标志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2、法国“1875年宪法”

①内容:

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

行政权:

总统内阁

立法权:

议会

总统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②意义;

(1)经过长期斗争,法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是历史的进步。

(2)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十一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德国)

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1、统一的背景

①维也纳会议确立的“正统”原则维持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

②根本原因:

封建割据阻碍了德国的发展

③18世纪末,德国进步人士提出统一的主张

2、统一的过程:

普鲁士王国在首相俾斯麦的领导下,先后发动了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的统一。

3、统一的历史意义

积极:

不仅解决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问题,也是一场结束封建割据的革命。

局限:

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二、德意志帝国

1、建立:

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凡尔赛宫成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颁布

(1)内容:

规定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①帝国元首:

皇帝。

②行政权:

皇帝首相。

首相由皇帝产生并对皇帝负责。

③立法权:

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

联邦议会:

权利大,议长由首相担任,议员由皇帝任命。

帝国国会:

权利小,议员由普选产生,有立法权,但不能通过任何对政府不利的法律。

(2)颁布的历史意义:

①积极:

德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有利于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德国跻身于世界强国。

②消极:

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阻碍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造的彻底完成。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十三课鸦片战争

背景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的最基本的国情,形成大约60年左右时间,形成过程中有四个关键点:

1、1840年,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

2、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及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3、1894年,甲午战争签定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一、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和获取原材料,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大门,但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

②直接原因:

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沉重打击英国鸦片走私活动,为维护鸦片贸易,英国发动了侵华战争。

2、虎门销烟

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处于贸易逆差,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清政府开始禁烟,

1839年发生了虎门销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

18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