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三中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11210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三中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三中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三中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三中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三中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三中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docx

《四川省成都三中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三中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成都三中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docx

四川省成都三中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

成都三中2016届高考模拟试题(三)

语文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粗犷/旷达饯别/客栈孱头/孱弱饬令/秩序

B.殉情/徇私曝晒/瀑布巷道/小巷龌龊/辍学

C.缥缈/剽窃伫立/贮存伺候/伺机缄默/渐染

D.奴婢/裨益 沮丧/龃龉侪辈/跻身宫阙/商榷

1.A(guǎng/kuàng,jiàn/zhàn,càn/chán,chì/zhì;B.xùn,pù,hàng/xiàng,chuò;C.piāo,zhù,cì/sì,jiān;D.bì,jǔ,chái/jī,qu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垢病订书机饮鸩止渴不胫而走

B.租赁雷阵雨分庭抗礼叠床架屋

C.讴歌水蒸气声名鹊起互相推委

D.枢纽邻界点绿草如茵心浮气躁

2.B(A.诟病;C.互相推诿D.临界点)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风尚,人们在生活中________,并在行动上追随效仿,自然会形成当时的一种文化趋向。

当然,文化趋向并不像风尚那样没有定向,它会________某个阶层的文化追求,进而形成一个社会的文化认同,________凝聚起整个民族的情感。

A.耳濡目染   呈现   甚至 B.耳闻目睹   呈现   所以

C.耳濡目染   实现   所以 D.耳闻目睹   实现   甚至

 3.A(耳濡目染:

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耳闻目睹:

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呈现:

 显现;展示出。

实现:

使成为现实。

甚至:

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

所以:

表示因果关系,常与因为连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再生医学就是寻找有效的生物治疗方法,促进机体自我修复与再生或构建新的组织与器官,

以改善或恢复受损组织和器官的功能。

B.在电子器件方面,由于具备超高电子传输能力,石墨烯出现伊始便被寄予厚望,甚至被认为会取代现在广泛使用的硅而成为下一代集成电路的根基。

C.今天我们指出历史上大运河的负面影响,并非要论其功过、苛责古人,因为这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别无选择的必然产物。

D.重型火箭研制成功将可以满足我国在2030年至2050年间近地轨道以远的宇宙空间探索任务和载人登月任务,进一步加强进入、利用空间的能力。

4.B(A主宾搭配不当。

C前后矛盾,不合逻辑。

D宾语中心词残缺)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国学”一词,始之清末。

当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称“新学”、“西学”。

与之相对,人们便将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

如今我们所说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及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和学术体系,包括儒、兵、法、墨、道等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它们从不同层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做人处世,熏陶着历代国人。

从广义上讲,中国古代的人文和学术,如政治、历史、思想、哲学、经济、地理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涉及的范畴。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国学对个人而言是培养君子气质和人格魅力,对社会来说则有构建道德价值体系、提升人文底蕴、激发爱国热情之功。

国学中蕴含着巨大的智慧与力量,它启迪人们治国之良方、成功之秘诀、人性之弱点、处世之要旨。

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国学热”的兴起反映出中国思想文化界和教育界对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

“五四”以来,中国文化有几次大的断裂。

赛先生、德先生①猛烈冲击传统文化,在当时是一种进步,但也造成文化的裂痕;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更如“摧枯拉朽”,将传统文化“扫地出门”。

从“打倒孔家店”到“批林批孔”,惨痛的教训值得国人永远铭记。

平心而论,国学不能包揽天下、医治百病,不可能完全解决现在的道德滑坡、人心浮躁和观念虚无等问题。

何况,国学毕竟是在封建社会形成的价值观,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们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乃至糟粕。

譬如“孝文化”,其核心是“三纲五常”,其中的“孝道治天下”就有悖于今天“依法治国”的原则,如果我们把这些囫囵吞枣照搬过来,那就不是进步而是倒退了。

国学中的某些知识也有违普世真理和现代科学知识,经史子集中某些名人之言,也缺乏逻辑性与科学性。

只有采取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国学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对国学持什么态度,其“热度”究竟能持续多久,关系到我们该建立怎样的文化体系的大问题。

现在社会上对文化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民族虚无主义,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基本上看不起国学,认为它们过时了;另一种认为只有自己的才好,对西方的思想观念基本采取排斥态度。

不消说,这两种态度都是偏颇的、错误的。

既传承国学优良传统,又吸取西方先进文化,才是两全其美之策。

(选自马承钧《仰望中国的“月亮”》,有删节)

【注】①赛先生、德先生:

指对科学(Science)和民主(Democracy)的一个形象的称呼,是“五四”运动重要的两面旗帜。

5.下列对“国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研究始于清末,具体指区别于欧美学术的中国固有的学问,也叫“旧学”、“中学”。

B.我们所说的“国学”主要是指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同时涵盖了历代文学、哲学及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和学术体系。

C.国学中的儒、兵、法、墨、道等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从不同层面论述了如何治理国家、做人处世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D.政治、历史、哲学、经济及书画、音乐、医学、建筑等人文和学术方面的内容,也都是国学涉及的范畴。

5.C(A.偷换概念,应为“‘国学’这一称谓始于清末”。

B.曲解概念,应为“国学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

D.扩大概念,应为“中国古代的人文和学术”。

6.下列不属于“对国学价值的正确认识”的一项是

A.学习国学能够培养君子气质和个人魅力,有助于构建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提升人文底蕴、激发爱国热情。

B.国学能够在治国、修身、做事等方面给人很多智慧和力量,但它不能包揽天下、医治百病,“五四”运动曾对此提出警醒。

C.国学是在封建社会形成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和糟粕,对此我们要做出理性判断,取精华,去糟粕。

D.国学中的某些文化有悖于今天的治国原则,某些知识也有违普世真理和现代科学,但不能因此否定它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6.B(无中生有。

错在“‘五四’运动曾对此提出警醒”。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思想对历代国人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它的兴起反映了中国思想文化界和教育界对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

B.“五四”以来的几次运动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大的断裂,宣传科学民主难免会伤害到传统文化,这样的教训值得国人铭记。

C.学习国学不等于囫囵吞枣地全部照搬,对于经史子集中一些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的言论,我们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

D.一味排斥国学,否定其价值;或一味排斥西学,孤芳自赏:

以上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不利于健康的文化体系的建立。

7.B(曲解文意。

错在“宣传科学民主难免会伤害到传统文化”。

三、(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赠吏部尚书正肃吴公墓志铭

欧阳修

公讳育,字春卿。

公为政简严。

初,秦悼王葬汝州界中,其后子孙当从葬者与其岁时上冢者不绝,故宗室、宦官常往来为州县患。

公在襄城,每裁折之。

由是宗室、宦官凡过其县者,不敢以鹰犬犯民田。

其治开封,尤先豪猾,曰:

“吾何有以及斯人?

去其为害者而已。

”居数日,发大奸吏一人,流于岭外,一府股栗。

由是京师肃清。

方元昊叛河西,契丹亦乘间隳盟,朝廷多故。

公数言事,献计画。

自元昊初遣使上书,有不顺语,朝廷亟命将出师,而群臣争言竖子即可诛灭。

独公以谓元昊虽名藩臣,而实夷狄,其服叛荒忽不常,宜示以不足责,外置之。

且其已僭名号,夸其人,势必不能自削,以取羞种落,第可因之赐号若国主者。

且故事也,彼得其欲,宜不肯妄动。

然时方锐意于必讨,故皆以公言为不然。

其后师久无功,而元昊亦归过自新,天子为除其罪,卒以为夏国主。

由是议者始悔不用公言,而虚弊中国。

庆历五年三月,拜参知政事。

与贾丞相争事上前,上之左右与殿中人皆恐色变,公论辩不已,既而曰:

“臣所争者,职也;顾力不能胜矣,愿罢臣职,不敢争。

”上顾公直,乃复以为枢密副使。

居岁余,大旱,贾丞相罢去。

御史中丞用《洪范》言大臣廷争为不肃,故雨不时若。

因并罢公,以给事中知许州,又知蔡州。

州故多盗,公按令,为民立伍保而简其法,民便安之,盗贼为息。

自公罢去,上数为大臣言吴某刚正可用,每召之,辄以疾不至,于是召还,始侍讲禁中。

庞丞相经略河东,与夏人争麟州界,亟筑栅于白草。

公以谓约不先定而亟城,必生事。

遽以利害牒河东移书庞公且奏疏论之,皆不报。

已而夏人果犯边,杀骁将郭恩,而庞丞相与其将校十数人皆以此得罪,麟、府遂警。

公前在河南,逾月而去,河南人思之,闻其复来,皆欢呼逆于路,惟恐后。

其卒也,皆聚哭。

公享年五十有五,以嘉祐三年四月十五日卒于位,诏辍朝一日。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去其为害者而已去:

铲除

B.上顾公直顾:

考虑

C.皆不报报:

回复

D.皆欢呼逆于路逆:

阻拦

8.D(迎接)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且其已僭名号若属皆且为所虏

B.第可因之赐号若国主者求人可使报秦使者

C.与贾丞相争事上前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D.逾月而去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9.C(介词,和。

A.况且/将要;B.……的(称号)/定语后置标志;D.表承接,就/表目的,来)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共123分)

四、(31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居数日,发大奸吏一人,流于岭外,一府股栗。

(4分)

过了几天,(吴公)揭露出一个非常奸恶的官吏,把他流放到岭外,整个开

封府极度恐惧。

(“发”“股栗”各1分,大意2分)

(2)由是议者始悔不用公言,而虚弊中国。

(4分)

因此朝议的人才悔恨没有采纳吴公的建议,而使中原财力空虚国力枯竭。

(“由是”“虚弊”各1分,大意2分)

11.请简要概括吴育认为元昊不可诛灭的三点理由。

(4分)

①实为夷狄,反复无常;②自封名号,不可自削;③彼得其欲,不肯妄动。

(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译文:

   吴公名育,字春卿。

吴公处理政事简约严明。

当初,秦悼王埋葬在汝州地界里,这以后应当跟随着葬在这里的子孙以及每年上坟的人络绎不绝,所以同宗之人、官员经常到这里来而成为州县的祸患。

吴公在任于襄城,常常抑止这件事。

因此,凡是经过他的治所的同宗之人、官员,不敢让打猎的鹰和狗侵害农田。

他治理开封,首先惩治强横狡猾而不守法纪的人,他说:

“我有什么方法处理这些人,除掉为害的人罢了。

”过了几天,(吴公)揭露出一个非常奸恶的官吏,把他流放到岭外,整个开封府极度恐惧。

因此京城安定太平,法纪严明了。

    正当元昊在河西地区叛乱时,契丹也趁空子毁坏盟约,朝廷处于多难之中。

吴公多次向皇上进谏,献计策。

自从元昊初派使者上书,就多有不顺从的话,朝廷急忙命令将帅出军,而且大臣们争着说元昊这小子立即可以诛灭。

唯独吴公认为元昊虽然名义上是拱卫王室之臣,而实际上只是边远的少数民族,他归顺反叛反复无常,应该示意他们不值得责罚,把他们放在一边(置之不理)。

况且他已经僭越名号(指自立西夏国),在他的族人面前自夸,一定不会自己除去国号,来在自己的部落面前自取其辱,只可以趁这个时机赐给他国主的封号。

而且按照旧例,他得到他想要的,应该不会轻举妄动。

然而当时皇上在必须讨伐这一政策上正意志坚决专一,所以大家都认为吴公的建议不对。

这以后出兵征伐了很久也没有收获,而且元昊也悔过自新,皇上为此免除了他的罪过,最终让他做夏国国君。

因此朝议的人才悔恨没有采纳吴公的建议,而使中原财力空虚国力枯竭。

    庆历五年三月,被授予参知政事一职。

和贾丞相在皇上面前争论,皇上的近臣和朝上的人都害怕得变了脸色,吴公海上不停的争辩,不久才说:

“我之所以争论,是因为职责;但是(如果)我的能力不能胜任(这个职责)的,希望罢免我的职位,(我才)不敢争论。

”皇上考虑吴公的耿直,就再让他担任枢密副使。

过了一年多,发生旱灾,贾丞相被罢免。

御史中丞根据《洪范》说大臣在朝廷上争论是不恭敬的事,所以雨没有顺应天时(而下)。

于是同时罢免了吴公,吴公凭借给事中的身份做许州知州,后又做蔡州知州。

蔡州过去盗贼很多,吴公根据法令,为百姓制定了五保制度并精简其条文,百姓对此感到便利安适,盗贼被平息了。

    自从吴公被罢免后,皇上多次对大臣说吴某人刚强正直应该任用,常常邀请他,他总是称病不到,于是皇上征召他回朝任职,他开始在宫内担任侍讲。

庞丞相在河西任经略,和西夏人争麟州边界,匆忙地在白草(地名)修筑栅栏。

吴公认为不先订立盟约而急忙筑城,必定会制造麻烦。

立刻以利害关系写文书到河东,并递送给庞公,而且向皇上上书谈论此事,但都没有收到回复。

不久西夏人果然侵犯边境,杀了猛将郭恩,庞丞相和他的将校十几个人都因此获罪,麟、府于是处于危急之中。

吴公之前任职于河南,一个月后就离开了,河南人一直思念他,听说他又来了,都欢呼着在道路上迎接他,唯恐落后。

他去世时,河南人都聚在一起为他而哭。

    吴公享年五十五岁,在嘉祐三年四月十五日死在任上,皇上下令停止上朝一日。

1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限划8处)(4分)

凡人所以立身行正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朱熹《朱子语类》)

12.(4分)凡人所以立身行正/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每2处1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8分)

江行赠雁①欧阳修

云间征雁水间栖,缯缴方多羽翼微。

岁晚江湖同是客,莫辞伴我更南飞。

归雁杜甫

春来万时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注】①此诗写于欧阳修被贬谪下夷陵的路上。

缯(zēng)缴(zhuó):

猎取飞鸟的射具。

(1)两首诗都写到了雁,各自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诗句作分析。

(4分)

欧诗写了一只时刻有危险的远飞之征雁。

“征”写大雁要飞得很远,辛苦劳累,“缯缴”表明雁经常受到射杀(或随时有危险)。

(2分)杜诗写了高飞之归雁,“高高”表达雁的自由自在、畅通无阻。

(2分)

(2)两首诗借雁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作分析。

(4分)

欧诗明写征雁,暗写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被贬的孤寂心境与悲愤情怀。

(2分)杜诗借雁北归反衬自己仍久留异乡、有家难归的伤感。

(2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6小题)(6分)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寡人之于国也》)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

(3)▲,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

(4)▲,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出师表》)

(7)▲,下者飘转沉塘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峰回路转,▲,醉翁亭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14.

(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也无风雨也无晴(3)东篱把酒黄昏后(4)云无心以出岫(5)其孰能讥之乎(6)不宜妄自菲薄(7)高者挂罥长林梢(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

汪曾祺

①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后面是有文化的。

胡适提出“白话文”,提出“八不主义”。

他的“八不”都是消极的,不要这样,不要那样,没有积极的东西,“要”怎样,他忽略了一种东西:

语言的艺术性。

结果,他的“白话文”成了“大白话”。

他的诗: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实在是一种没有文化的语言。

我们的语言都是继承了前人,在前人语言的基础上演变、脱化出来的。

古人说“无一字无来历”,是有道理的,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

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蕴就越丰富。

②这可以说是“书面文化”,另外一种文化是民间的,口头文化。

我在兰州遇到过一位青年诗人,他怀疑甘肃、宁夏的民歌可能是诗人的创作流传到民间去的,那样善于用比喻、押韵押得那样精巧。

可有一回他遇见一对婆媳,这婆媳二人把他“吓倒”了:

她们一路上没有说一句散文——所有对话都是押韵的。

媳妇到一个娘娘庙去求子,她跪下来祷告,不是说:

送子娘娘,您给我一个孩子,我给您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而是:

“今年来了,我是跟您要着哪,明年来了,我是手里抱着哪,咯咯嘎嘎地笑着哪!

③这是我所听到过的祷告词里最美的一个。

我甚至觉得,不读民歌,是不能成为一个好作家的。

④有一首著名的唐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并没有说这位新嫁娘长得好看不好看,但是宋朝人的诗话里已经指出:

这一定是一个绝色的美女。

这首诗制造了一种气氛,让你感觉到她的美。

⑤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的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

古人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有道理的。

⑥国内有一位评论家评论我的作品,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

语言不是一句一句写出来的,“加”在一起的。

语言不能像盖房子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

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

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说单看一个一个的字,并不怎么好看,但是字的各部分,字与字之间“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语言是处处相通,有内在联系的。

⑦语言像树,枝干树叶,汁液流转,一枝动,百枝摇,它是“活”的。

“文气”是中国文论特有的概念,从《文心雕龙》到“桐城派”一直都讲这个东西,我觉得讲得最好,最具体的是韩愈。

他说: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⑧后来的人把他的理论概括成“气盛言宜”四个字。

我觉得他提出了三个很重要的观点。

他所谓“气盛”,照我的理解,即作者情绪饱满,思想充实。

我认为他是第一个提出作者的精神状态和语言的关系的人。

一个人精神好的时候往往会才华横溢,妙语如珠;倦疲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

他提出一个语言的标准:

宜。

即合适,准确。

世界上有不少作家都说过“每一句话只有一个最好的说法”,比如福楼拜。

他把“宜”更具体化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

语言的奥秘,说穿了不过是长句与短句的搭配。

一泻千里,戛然而止,画舫笙歌,骏马收缰,可长则长,能短则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⑨中国人很爱用水来作文章的比喻。

苏东坡说“吾文如万斛源泉,不择地涌出”,“但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流动的水,是语言最好的形象;语言,是内在地运行着的。

缺乏内在的运动,这样的语言就会没有生气,就会呆板。

⑩中国当代作家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的,现在多起来了。

中国的文学理论家正在开始建立中国的“文体学”、“文章学”。

这是极好的事。

这样会使中国的文学创作提高到一个更新的水平。

(选自汪曾祺1987年在哈佛的演讲,略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从胡适的“大白话诗”说起,意在强调语言的艺术性,启发读者注意语言的文化内涵。

B.第⑥段中包世臣的议论,采用拟人手法,表现了王羲之字的整体美,印证了观点,也自然引出下文。

C.第⑦段中韩愈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气”与“言”的关系,指出只要作者精神饱满、思想内容充实,语言形式都是次要的。

D.本文紧紧围绕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从多个角度阐述了自己对语言奥妙的独特见解,结尾表达了强烈的忧思。

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或比喻或引用,信手拈来;行文闲散有度,疏密有致,语言简洁,趣味盎然。

15.CD

16.作者认为好的语言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6分)

①好的语言应该有文化内涵,富有含蕴性。

②好的语言应该有暗示性,能让读者体会到言外之意。

③好的语言应该有流动性,生动活泼。

(每点2分,意思相同即可)

17.文章第②段描写媳妇娘娘庙求子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①举例印证中国民间口头文化语言的美妙。

②与下文书面文化中唐诗意境的分析一起,共同强调语言应该具有暗示性,能向读者传达丰富的意蕴。

(每点3分,意思相同即可)

18.文中说:

“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

”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

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

(6分

①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脚印。

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

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

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

(《受戒》)

②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地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

……在浓绿浓绿的叶子和乱乱纷纷的红花之前,坐着一个王玉英。

(《晚饭花》)

答案示例1:

这句话表明语言的美不在于一句句单独的话,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在于整体传达出来的信息。

《受戒》中,一串清晰的脚印本来平淡,却与小和尚痒痒的心联系在一起,有形的脚印与无形的心绪,将刚刚萌发的自然纯真的爱恋描写得美妙无比;《晚饭花》中,晚饭花的盛放,与傍晚的空气以及它的花名组合在一起,将肆意生长的生命力传达得生动传神。

答案示例2:

语言的美不在于字面的平淡无奇,而在于它暗示的言外之意的深远精巧。

《受戒》完全采用白描手法描写脚印,语言平淡,却将萌动的纯真的爱恋传达得含蓄蕴藉;《晚饭花》字面上表现晚饭花旺盛的生命力,却象征着王玉英的美丽形象,意味深长。

(观点明确2分,结合两则材料分析4分。

从其中一个角度探究即可。

六、语言运用(10分)

19.汉语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请根据下列成语,概括汉语成语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要求:

不少于两条,语言准确、简明、连贯。

(4分)

成语:

叶公好龙画龙点睛龙飞凤舞龙潭虎穴

19.(4分)①汉语成语源于中国古代寓言、神话;②中华传统(龙)文化的深厚积淀在成语中得到了生动呈现。

(一点2分)

20.从觉慧、屈原、马丁·路德·金、祥林嫂中任选两位,续写下面的话。

(6分)

要求:

符合所选人物特征;语意连贯,内容充实;构成一组排比句,并以一总括句结束。

不超过100字。

对陶渊明,生命就是一只冲出樊笼的鸟儿,只有回归自然,才能自由飞翔;▲,▲,▲。

20.符合所选人物特征,内容充实,2分;构成排比,2分;语意连贯,以总括句结束,2分。

不从觉慧、屈原、马丁·路德·金、祥林嫂中任选两位,0分。

七、(60分)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生活进入互联网时代,每一个账号,都是一个小小的媒体。

人人都可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是记者,人人又都是主编,是新闻传播者。

我们可以发微信、转微博、评新闻……不同的信息、观点、态度,在互联网上汇成了信息的海洋。

面对汹涌而至“自媒体”时代,你想到了什么?

产生了哪些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