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97103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4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的歌谣

识记:

1、古代典籍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①《吕氏春秋·古乐》: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②《河图玉版》:

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

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③《宋书·符瑞志》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2、《周易·贲卦》六四爻辞、《中孚》九二爻辞、《弹歌》、伊耆氏《蜡辞》

①《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筮辞)

②《中孚》九二: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③《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④伊耆氏《蜡辞》: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咒语)

理解:

1、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2、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 上古神话传说

识记:

神话的基本特性

①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②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③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④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

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

①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②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③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④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应用:

1、我国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

①创世神话

《三五历纪》:

盘古开天辟地;《风俗通》:

女娲造人

②自然灾害神话

《淮南子》: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山海经》大禹治水

③战争神话

《山海经》:

阪泉大战

2、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

①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②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③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3、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①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②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

有关《诗经》的来源、分类、流传

识记:

①《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

《小雅》中另有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

②《诗经》的收集来源:

采诗说。

(汉代学者)

献诗说。

(产生于先秦时期)

删诗说。

(汉代“孔子删诗”说,司马迁提出)

③今人对《诗经》编订的一般看法

今人一般认为,《诗经》的编订,应是经过周王朝乐官们的筛选、整理和加工,逐步编定的。

经手者非一人,完成也非一时。

理解:

①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各自含义

一般认为是所用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

“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正声,是王朝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②《诗经》的流传

先秦时,《诗经》本称《诗》或《诗三百》、《三百篇》,到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汉代首先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

鲁、齐、韩三家于魏晋到北宋期间相继亡佚,只有《毛诗》流传至今。

第一节《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理解:

班固、何休对《诗经》评述

①班固:

“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

②何休: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1、婚恋诗

识记:

此类诗歌的代表作品

①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周礼·媒氏》、《郑风·溱洧wěi》、《陈风·月出》;

②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郑风·将仲子》、《鄘风·柏舟》、《鄘风·蝃zhuō蝀dōng》

③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

《齐风·鸡鸣》、《郑风·风雨》、《唐风·葛生》

④弃妇诗-写妻子被丈夫无情抛弃:

《邶风·谷风》、《卫风·氓》 

理解:

弃妇诗

这类诗歌,写妻子被丈夫无情抛弃,折射了比较深刻的社会问题,反映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卑下、附庸的情状。

应用:

《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

同上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识记:

此类诗歌的代表作品

①描述的是无端遭人谗害的人生境遇,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小雅·巷伯》

②表达了“士”的人生悲哀:

《魏风·园有桃》。

③悲叹家国沦亡:

《王风·黍离》。

④抒发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桧风·隰xí有苌楚》。

应用:

简单说明此类诗歌的基本内容

同上

3、政治讽喻诗

识记:

此类诗歌代表作品:

①揭露宫廷丑闻:

《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

②描写繁重的劳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魏风·陟zhì岵hù》、《王风·君子于役》、《邶风·击鼓》、《小雅·采薇》

③揭露统治集团的腐败黑暗:

《大雅·瞻卬》

④颂美统治者:

《召南·甘棠》、《鄘风·定之方中》

应用:

简要说明此类诗歌的基本内容

同上

4、史诗及其他

识记:

①《大雅》中周人的五篇史诗: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②农事诗的代表作品:

最著名:

《豳bīn风·七月》

艺术水平较高:

《周南·芣fǒu苢yǐ》、《魏风·十亩之间》

理解:

①《豳bīn风·七月》的内容梗概

  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共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等事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各种劳作,反映农夫衣食住行的情况,有较大史料价值。

②《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共同的艺术特点。

两首诗都是劳动者唱和的歌谣,具有共同的特点:

以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是更换了几个近义词,而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情韵悠长。

应用:

周人五篇史诗的基本内容

周人五篇史诗叙述了自始祖后稷jì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生民》:

主要描述了周始祖后稷神异的出生和天生的种植五谷的能力,以及他率民定居邰地的历史。

《公刘》:

叙述周人远祖公刘带领周民从邰地迁居豳地,开荒辟地、造屋定居的历史。

《绵》:

主要叙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民由豳迁岐,创业兴国的事迹。

《皇矣》:

先是叙述太王开辟岐山周原,击退异族昆夷;再说王季继祖德业并传位给文王;然后着重记述了文王伐密、伐崇的胜利。

《大明》:

先是叙述王季与太任结婚生文王、文王与太姒结婚生武王,之后叙述武王伐纣灭商的事迹。

五篇史诗蝉联而下,大致可以看出周人发展、兴旺的史迹。

第二节《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应用:

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质实率真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首先,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其次,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直白的。

再次,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理解:

①“六诗”、“六义”:

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为“六诗”或“六义”

②孔颖达:

三体三用说:

唐人孔颖达认为: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依体用关系,把赋、比、兴从“六诗”或“六义”中剥离出来,认定为《诗经》的艺术表现方式。

应用:

①朱熹、李仲蒙释赋、比、兴的异同: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李仲蒙:

“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朱熹的说法比较平实恰切,为后世普遍接受,但它对诗歌传达情感的特点未予重视。

李仲蒙从情、物关系的角度解说,突出了诗歌的情感特征,可以弥补朱说的不足。

②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及其文学表现功能: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诗,如:

大部分《颂》诗,《大雅》中的史诗,《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七月》、《氓》等,往往在叙事中熔铸着浓厚的情感;

B.直接刻画描写的诗,如:

《芣苢》、《十亩之间》等,这些诗作,没有刻意修饰,只是平实客观的描写场面或人物,而情感自然见出。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的诗就更多,人生感慨诗、政治讽喻诗、婚恋诗中的大多数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

《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硕鼠》、《鸱鸟》。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

《溱淯》、《关雎》;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只是起到起韵的作用。

如《唐风·山有枢》。

赋、比、兴在理论上虽然可以区分为明确,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重叠的。

3、四言诗的典范

应用:

①《诗经》是以四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的特点

《诗经》是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同时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间杂二言句到八言句。

这种以四言为主又不拘四言、长短参差的句法,带有明显的民歌风味。

②《诗经》的音韵特点

《诗经》的四言诗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4、章法结构和语言的特点

理解:

《诗经》语言质朴又丰富的特点

《诗经》的语言表现很有特色:

一是质朴畅达;二是词汇丰富;三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应用:

①《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结构及其文学表现意义:

重章复沓,是《诗经》的基本章法结构。

据统计,《诗经》中不分章的作品只有34篇,其余271篇都分章。

分为三章的最多,有110篇以上,其中重章者有近70%;分为两章的约40篇,绝大多数重章,不重章者仅有两三篇;其余分为多章的也不时出现重章。

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

这就产生了两种情况,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

《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第二种情况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②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一种是修辞意义上的手法,另一种则是整首诗用“比”。

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就其与诗歌情思的关系来看,基本有相关与不相关两种情形,它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是起到起韵的作用。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A.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B.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

C.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D.语言很有特色:

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第三章先秦散文

应用:

①先秦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1)经济方面:

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