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写教学课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0889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撰写教学课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如何撰写教学课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如何撰写教学课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如何撰写教学课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如何撰写教学课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撰写教学课例.docx

《如何撰写教学课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撰写教学课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撰写教学课例.docx

如何撰写教学课例

如何撰写教学课例

关于教学课例,有着不少近似的提法,如教例;也存在着不少不同的认识,如有人将教学课例等同于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

对于这些提法和认识,至少需要形成下列基本判断:

如果教例是教学课例的简称,两者是可以通用的,但如果将教例看作是德育上的案例或例证的话,两者则不宜混用;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虽然也是研究的一种方式,但如果仅限于实录,没有相应的反思行为,也就不能充分反映该教学所具有的典型性,缺乏“例证”的价值,降低了研究本身的功用,因此称之为教学课例也不恰当。

教学课例与教学案例也是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两者的区别在于案例自始至终是围绕特定的问题展开的,是以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讨论为线索的,而课例展现的是某节课或某些课的教学实际场景,虽然其中也包含着问题,但问问题指向的,并且实际情景的叙述、师生对话的描述等常是列举式的,没有像案例那样经过细致加工。

两者在文体的结构上也有着一定的区别,案例的表达形式一般表现为“背景+问题+问题解决+反思讨论”,课例的表达形式一般表现为“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从设计到反思,是教师研究运行的基本过程,涉及到教师研究的基本环节,在实际操作中,有着形形色色的变式。

下面的变式只是其中几种。

一、教学设计总体思路+教学情景细致描述+专题教学反思。

这种形式在介绍教学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详尽场景加以叙述,再现课堂教学全过程,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且就教学中发现的某一问题进行专门思考和讨论。

例1:

【教学设计】

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是不断生成的。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

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能够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具备捕捉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教师怎样以开放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捕捉到需要的信息,以推进课堂实现教学目标呢?

《与时间赛跑》的教学就是力图做到这一点的。

【教学情境】

师:

今天老师想给大家推荐一篇散文——《与时间赛跑》。

这是台湾著名的作家林清玄写的。

有人说.他的散文总是发出淡淡的清香,像一杯茶。

现在,一杯散发着清香的茶就放在大家面前,让我们用心去读课文,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去品味其中的味道。

(学生静静地读书。

师:

你品出了什么味道?

还可以说说你是从哪些事情、哪些语句中品味出来的。

生:

林清玄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师:

你能很快地读出最精髓的东西,我真佩服你。

生:

我知道了时间一去不复返。

生:

我读的时候,心情总在变化。

有时难受,有时开心。

师:

你说你的心情产生了变化?

看来,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品味的。

其他同学能不能像她一样,用心地品读,看看能不能成为林清玄的知音,心情跟着发生变化。

(学生又一次静静地读书。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从关注生命的高度,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预设时用了板块式的弹性方案。

第一块:

你品出了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关注并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第二块:

你还有不明白的?

主要指导重、难点句段的学习;第三块:

你有什么收获?

主要侧重于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并将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需求,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允许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的发生。

而在实际的课堂中,因为依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对文本进行重组、整合,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整个教学进程可能不算完美,但生机勃勃、鲜活多彩。

特别在“捕捉教学信息”方面,颇有收获。

如学习伊始,老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用心去读课文,交流自己品味的种种滋味。

学生有的说明白了要珍惜时间的道理,有的说知道了人可以跑赢时间,有的说心里有时难受有时高兴……这些生成信息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学生的种种生成因素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如果引导学生逐个品味的话,势必影响这节课预期的深度和广度。

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

因为预设时第一块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并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时,当然就捕捉到了一个学生讲的关于“心情”这一信息,以“用心地品读,看看能不能成为林清玄的知音,心情跟着发生变化”这一问题来推进教学,让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去探究。

由于选准了活动的切入点,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之中,那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语言,令人动容。

一般来说,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把“精心预设”看作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一定会水到渠成地自然生成一些有用的资源……(浙江东阳外国语小学包莉莎撰写)

上述课例的教学设计,教师没有详尽地介绍教学目标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内容的组织等,而是分析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思考了这种理念转变为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师摆脱重复机械的教学行为,为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提供了方向。

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情景,案例做了详细的介绍,让没有到现场听课的读者也能有真切的感受,明了课堂上发生了什么,教师是如何处理课堂上的一系列事件的。

所有这些描述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思活动提供了素材和保障。

由于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仅仅是从教学出发点的角度谈了一些整体性、概括性的想法,没有细致分析教学的具体步骤,因而在教学反思中,教师一方面对教学设计环节作总体说明,另一方面将具体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进程的差距作为反思对象,分析自己在课堂上是如何捕捉利用随机出现的信息促成课堂的动态生成的。

这种反思是以具体问题作为切入口的,可以称得上是“小题大做”,但也正是这种“小题大做”,彰显了反思的质量,提高了反思水平,使反思带有更强的“研究”意味。

二、教学设计说明+提炼后的教学场景+总体教学反思。

这种形式首先对教学设计作简要说明,然后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实际素材进行加工,呈现出教学的总体进程,最后再对教学作总体性的反思。

例2:

【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第四册中有一内容《找规律》。

按相关教学要求,这项内容的教学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

例如:

在生活中,家庭和一些公共场所如商场、宾馆的室内装修的画面,装饰的瓷砖都是有规律排列的,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

然后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实录】

1.欣赏规律。

师:

今年小明和小东家都在城里买了一套新房,都装修得很漂亮,星期天小明请小东到他家去玩,两人来到小明的房间(显示小明房间图)。

小明:

我的房间布置得漂亮吗?

你能看出有什么规律吗?

小东:

你的房间布置得不错,你也到我家去看看吧!

(墙面图。

小明:

怎么看上去乱糟糟的?

一点规律也没有呀!

小东:

这些图形的排列可是有一定的规律哦!

同学们能找出它们的规律吗?

(先独立思考1分钟,再小组合作讨论。

2.探索规律(合作交流)。

请同学们在ABCD中任选一个位置来观察墙面上的图形,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观察结果,再推选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

(图)

3.拓展规律。

师:

小东的妈妈听说小东的同学来了,很热情,把小明请到客厅并拿出许多水果来招待小客人。

同学们想一想他妈妈第四行会怎么放?

为什么?

第五行会怎么放呢?

为什么?

(下图)

4.创造规律。

(1)师: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善于观察,善于发现。

下面我们就用白纸和各种贴片画,自己设计一块有循环规律的漂亮的小手帕.好吗?

待会儿老师还要挑选几幅,在展示台上展示同学的美妙作品哦!

(2)师:

请×、×、×同学上来展示讲解自己的作品!

(效果:

学生创作出了许多美丽、富有多种规律的手帕。

(3)师:

请同学们相互欣赏对方的作品。

【教学反思】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是一天、两天能形成的,而是通过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

在这节课中,第一步是情境导入,通过展示墙壁,学生被这些生动的图形所吸引,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快就得到提高。

第二步是让学生讨论这个墙壁上的图案的规律。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表现出主动说的强烈要求,改变了长期以来教学的被动状况,凸现了主体意识。

对于同学提出的观点他们敢于反驳、敢于纠正。

在交流互动中,学生所表达的语言不断地被纠正、完善。

一开始学生说:

“圆形从第一个到了第四个,菱形从第二个到了第一个,三角形从第三个到了第二个,五角形从第四个到了第三个。

”因为意思表达不清晰,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这时又有学生说:

“把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后一个。

…‘其他图形向前走了一个。

…‘其他图形的顺序是不变的”……通过学生相互补充和说明,描述规律的语言最后得到了精炼。

在这样的辨析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加强,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用自己探索得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体会到数学的多样性和有序性。

第三步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设计规律。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学生根据学过的和发现的生活中的规律,加上自己的想象摆出了一个个美丽的图案。

通过互相欣赏手帕,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既对新知识进行了运用,也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加强了自信心。

(浙江东阳外国语小学葛杭美撰写)

上述课例的教学设计仍然没有涉及具体内容,只是概略地说明了这节课教学的总体要求。

介绍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意图。

它没有像第一个案例那样分析教学应该秉承的理念,而是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具体的内容和要求上。

作者对教学实际场景作了提炼和加工,把教学实际中积累的素材经过分析后,分解为三个不同的教学步骤,并用这些步骤来统辖相关的一系列具体内容,使教学摆脱了零散的甚至是杂乱的信息场景,呈现出一定的脉络和线索。

作者的反思也是依据教学的诸环节进行的,思考的是每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行为以及教师所作出的相应的指导,是通过教学进程的重新梳理来探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问题的。

三、教学设计+教学片断+教学反思。

这种形式与前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在教学实录中撷取一些代表性的片断,在呈现这些片断的基础上,着重对其中蕴含的问题进行反思。

它既不同于第一种形式原汁原味地再现教学整个过程和场景,也不同于第二种形式将实录素材作剔弊理纷的处理,而是择其要者展开分析。

例3:

【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关于平均数的探究性课型。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到可以从多方面获得一些数学信息;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片断一】

出示信息:

学校组织男、女两队参加数学竞赛,成绩如下表:

师:

看了上述两张表。

你想说点什么?

(引发学生同文本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研究学生观察后能生成什么。

生1:

数学竞赛成绩很好。

此表中金孝南分数最高,金瑞梁和蒋翔分数最低,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98-88=10分。

生2:

男生竞赛成绩比女生好。

男生总分是98+90+88=276,女生总分是89+93+88=270。

师:

噢,你发现了可以用总分来体现两队的水平。

生3:

我还有另外一种算总分的方法”…·

生4:

我的方法是计算他们的平均分,男生平均分是(98+90+88)÷3=92,女生平均分是(89+93+88)÷3=90。

师:

你发现了可以用平均分来体现两队的平均水平。

生5:

我发现女生的总分和平均分都是整数。

生6:

男生比女生聪明,女生比男生笨。

生7:

这次数学竞赛的题目太难了。

生8:

我发现一对一比较就可以判断男生成绩比女生好。

生9:

表格里的人数只有三对三,无法判断全班男生成绩好还是女生成绩好。

生10:

我发现男生的平均成绩在88分-98分之间,女生的平均成绩在88分-93分之间……

师:

数感很好,值得表扬。

师:

从刚才提出的反馈信息中,找出存在问题的信息,并总结出值得探讨的问题。

学生小组归纳:

1.总分→总数可以用来衡量平均水平吗?

2.平均分→如何求平均数?

平均数可以用来衡量平均水平吗?

【教学片断2】

【教学反思】

探究学习的过程可以以互动为基础,探究过程和结果中的反映就是生成。

我们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去组合信息,去发现和创造出相关的数学知识,而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应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自我生成。

在本节课中,课堂互动实际上不是非常有效,生成信息也并非一帆风顺,教师牵引较多,无效生成的信息还是很多,而这些在本案例中都没有全部反映。

对我来说,怎样系统地判断或提取即时生成的信息,对40分钟的课堂教学来说是一个较难把握的问题,值得我和同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积累、反思、总结和交流。

 (浙江东阳外国语小学杜勇彪撰写)

上述课例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既不详尽地叙述教学的全过程,也不对教学复杂场景进行提炼,而是选择其中的一些片断进行展示,在汇总教学片断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就其中蕴含的问题分析自己的感受和启示。

这种形式大大缩短了课例的篇幅,内容集中,反思的针对性也较强,能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上。

以上三种课例,都是将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几种不同的研究方式来透视课堂、探寻教学的。

在这些课例中,有教学反思,有教学事件的描述,甚至有时会有像案例那样对特定问题的把握,是将多个不同研究方式的目光聚焦在某一节课上。

教师在运用教学课例进行研究时,一要注意选择的课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确实给自己带来一些新的思考,能从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二要注意较为详尽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以上三个课例在这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要把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方案,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三要注意运用录音、录像、委托他人现场记录等多种不同手段全面收集课堂上的各种信息,只有充分地占有这些信息,才能为自己的提炼概括、选择教学片断等打下基础;四要注意对照教学设计意图反思课堂上的实际行为,分析教学实际进程与教学设计的差距,把课堂上存在的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作为深入思考的对象

 

再谈“课例”的撰写

谈到如何撰写课例,首先要明白“课例”是什么?

简而言之,课例就是以一节课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解剖分析,从教学规律上得出一些有教者个性色彩的结论;具体而言,就是写给教师同行看的自己是如何上这节课的,它是以教学设计者为叙述者,把自己上这节课的背景、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平实的加以描绘和反思,让观者一起体验教者的成功和和不足,达到产生借鉴和启发的作用。

课例的性质为叙事研究,关键词是“叙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学故事。

其特点为典型性、研究性和启发性。

它在于对教者一节课教学设计的深度挖掘,有教者的思考、有教者的情感、有学生的互动、甚至有听者的反馈或争论。

它给观者一种真实的“现场感”,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像电影剧本是写给自己的教学设计,最多能让同科教师模仿或是借鉴;而课例则像电影作品,是写给所有学科的教师看的一个接近真实的“过程”或“故事”。

课例的形式比较多样,多为教师课后一种强烈的冲动的记录和反思,所以比较灵活多样,行文比较活泼生动,不像教案或论文是板起面孔说教。

它的内容能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智慧和职业道德,同时会让教师在撰写过程中不断追问自己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际操作存在的“距离”的原因,寻求多解和理论支撑,从而达到全面的提升。

因而,课例的撰写现在被广泛的运用于新课改的教师培训之中,其意义十分重大。

课例的撰写虽然可以充分体现教者的所思所想,但文章还是有些基本的架构可以追寻。

首先,必须告诉读者你这节课的课题、国家课程标准、选用的教材、重难点内容,其中包括教材的分析和重难点如何突破的简要介绍,以及你的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撑,还可以告诉读者你上这节课的由来和思考等,不一而同。

其次,教学过程可以是全程的也可以是结果片段的组合,其主线是自己的思考和学生对你教学设计的“突破”,不能是简单的教学过程介绍,也不用全程实录。

它需要一些师生之间发生的“事件”作为支撑,必须是真实的场景。

再次,行文中在教者兴奋或是苦恼的环节中,需要一些议论或是简要的理论分析,反映出教者的即时性反思结果,最后可以是一个概括性的反思也可以是旁观者的一些有价值的评课或是学生的反馈意见。

课例撰写的过程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必须是真实的有感而发,即使是事后回忆也要尽量向真实的“课堂场景”靠拢,不能自己编撰细节。

真实才能感人、真实才能反思深刻、真实才能让人思考和借鉴。

2、必须有些细节的描述,师生的对话片段尽量少用形容词,多用白描方式,让“对话”贴近真实少些教师的主观色彩。

3、要敢于面对教学设计的不同声音,勇于解剖自己的教学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4、不要把教案+反思等同于课例,这种初级的产品仍是不是叙事研究,还是教案类的,对自己的提高不会有多大的好处。

5、课例的撰写在熟悉后形式可以随意些,但字数一般在4000字左右(发表要求),不要太长,“浓缩才是精华”!

文后可以请些高手来帮自己点评。

目前教师们撰写有些困难的原因要么是平时的“有感而发”没有及时记录下来,事隔已久难以真实的“再现”;要么是对教育理论的学习较少,“拿来主义”时比较生硬;再有就是平时写的东西太少,下笔有些困难。

其实,课例的撰写比论文来得“容易”,因为课例中90%的内容都是自己的东西,写出来对自己也非常有用,关键是有心为之、有感而发。

建议:

①关注学生,平时备课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这样才能经常“有感”;

②随手记录,平时要养成随手记录课堂“事件”的习惯,保留“线索”;

③保留材料,平时要习惯性的收集一些备课的素材、学生的作业、甚至检讨、违纪的证据等第一手“证据”;

④关注理论,选一本最新的理论书籍放在手边,碰到困惑经常翻翻、要写东西顺手找找,养成理论指导实践的习惯。

最好能从“建构主义”、“多元智能论”等世界性的前沿理论研究,直接与世界接轨;

⑤懂得听课,平时听课多从理论上探讨,追问一些细节的理论背景,不要“悟空”,把课改的一些新理念新技术“抠细”。

⑥定期落实,要养成每学期写点东西的习惯、一个学年的时间段里要写一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