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0846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

《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

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和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当代我国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心理素质却明显偏低,抗挫折能力较差。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容易产生焦虑、失落甚至绝望的心理。

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困扰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研究,对于改进大学生挫折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承受力和处理心理危机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还应该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然而目前我国的大学生较普遍的存在着抗挫折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差,心理素质低下的情况。

其原因在于挫折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个人挫折教育匮乏

第一,大学生漠视非文化教育。

在学生的思维体系中,由于应试教育的诱导以及社会上机会的不平等、道德滑坡等影响,导致大学生片面重视文化知识的掌握和考试的分数,而忽视了非文化因素,如挫折、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

使大学生缺乏应对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问题的准备和能力,认为非文化教育是不必要的,因此当一名教师将挫折教育单独地进行辅导探究的时候,其取得的效果是不尽人意的。

第二,学生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

这主要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自我评价过高、依赖性较强,缺乏抗挫折的锻炼,遇到问题时表现出心理素质差、缺乏意志力、自信心不足、抗挫折能力低下,难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而学校又未能通过及时的教育引导来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造成大学生对自身在挫折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

(二)家庭挫折教育偏颇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在逐年增长,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中有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大多数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

家长对孩子包办过多,不仅不让孩子做家务,从小连自理劳动也为孩子包办,并且,家长千方百计的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和要求,久而久之,使孩子不仅对家长形成了依赖心理,并且使他们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使得孩子缺乏自理和自立的意识,没有独立性,抗挫折能力较弱。

由于家长对孩子包办一切和溺爱,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逆境中锻炼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和处理事务的能力。

家长这样做,不仅阻碍了他们的社会化过程,还导致他们人格发展不健全。

[1]

(三)学校挫折教育缺失

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成员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与此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从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时代的变革对他们来说是严峻的考验。

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提高他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是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挫折教育严重不足。

实践出真知,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体验挫折,增强耐挫折能力。

然而,学校开设的理论课程较多而实践课程较少。

并且高校往往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有许多高校只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为一门可选可不选的选修课来开设,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这门课程。

尽管许多高校都开设“心理咨询中心”,但其工作并不尽如人意。

同时,现行的教育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教育成效不大 。

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即使是对智力的评价也忽略了态度、情感和体验;在评价方式上,重定量的考试成绩评价,轻定性评价;在评价空间上,重课内、重结果、重静态,轻课外、轻过程、轻动态;在评价主体上,重主体评价,轻客体参与。

由此可见,高校挫折教育所涉及的生存、适应和发展等育人目标在现行教育评价体系中是被忽略甚至是缺位的。

学校教育的这种弊端严重造成学生对挫折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极易失去教育的规范和方向而使学生走入误区,其成效必然不佳。

[1]

(四)社会挫折教育薄弱

社会挫折教育比较薄弱。

当前社会的功能主要集中在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管理中,涉及到文化教育的方面比较少,不能及时的为大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社会教育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学习动机、职业选择以及身心健康关注很少,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

此外,大学生融入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生活空间比较封闭,只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缺乏社会经验,使得有些大学生停滞和萎缩在中小学时代所受的社会教育内容及水平的状态。

因此,造成大学生交往和涉足的范围比较狭窄,看问题片面单一,对生活的艰难困苦和社会的错综复杂认识不足,导致大学生对挫折的体验比较敏感,耐挫折能力差。

二、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个人因素

1.心理承受能力弱

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是大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的最重要的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的缺陷。

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活和学习条件较为优越,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当代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都比较简单。

在家长的细心呵护、照料下生活的很顺利,鲜花和掌声不断。

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心理上还没有做好迎接困难和挫折的准备,心理都比较脆弱,面对挫折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的能力,极易产生挫败心理。

另外,由于大学生大多没有社会阅历,他们往往过分高估或低估自己,社会大环境是复杂的,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多数学生缺乏迎接困难的准备,常在挫折面前表现的极其脆弱。

[2]

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而产生消极破坏的反应主要表现为:

第一,自杀。

自杀是大学生遭受挫折后最为消极的一种反应。

有些学生在受到沉重的挫折打击以后,感到万念俱灰,处于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中而不能自拔,于是产生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的念头。

这个时候,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不能排除心中积压的消极情绪,极易产生诸如上吊、跳楼、投河、服毒等自杀行为。

目前,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的比例较高,有自杀潜在倾向的大学生人数要比已经有自杀行为的大学生人数高许多倍。

第二,焦虑。

焦虑是大学生遭受挫折后最常见的心理反应。

焦虑在情绪上主要表现为焦躁不安、忧虑不已、紧张、害怕并有可能伴随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心悸等反应。

如大一新生面对与中学阶段完全不同的学习环境、授课模式、生活环境,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往往会表现出焦虑的心理反应。

适度焦虑的心理反应能促进学生主动发挥潜能,提高他们学习生活的能力,但过度焦虑则易导致心理疾病。

第三,攻击。

攻击是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消极情绪影响下的积极主动的攻击行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报复性。

大学生受挫后的攻击行为可以分为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

直接攻击是对使自己遭受挫折的人或物采取人身攻击、人格侮辱或暴力伤害等直截了当的攻击行为。

间接攻击是不便、不能或不敢对直接给自己造成伤害的人实施攻击行为,而将攻击对象转为与挫折毫不相干的其他对象。

第四,冷漠。

冷漠是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表现出的一种漠不关心或无动于衷的心理状态。

冷漠常常在大学生不能忍受心理压力,不能进行攻击或攻击无效后而产生的一种更隐蔽更间接更复杂的心理反应。

这种反应,表面上毫无反应,实际上是将不满埋藏在内心。

是对挫折更为痛苦的内心体验。

如果压抑时间越长,则对受挫折的心理危害就会越深。

2.存在挫折认识误区

部分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对挫折存在错误的认识。

大学生对挫折的错误认识主要表现在:

第一,他们认为挫折不应该发生在自己身上,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评价,仍然存在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时代精英,未来希望的错误观念。

认为自己是大学生,自视高人一等,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盲目乐观,一旦失败遇到挫折就难以自拔。

第二,以偏概全,过分片面化。

有些大学生在某一次失败后过分关注自己的失败,想象的非常可怕,认为无法挽回等。

[3]

此外,还有些大学生遭受挫折后不能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因果联系认识失败的原因,而是怨天尤人或主次颠倒。

比如一些大学生在遭受就业挫折后,不从自身寻找原因而把原因简单的归结为客观原因。

他们客观的认为,自己遭受挫折是由于学校和社会没有给他们更多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不公平等。

习惯于把一切责任推给他人。

这种心理严重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发展,长时间发展可能导致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家庭教育观念陈旧

许多家长和老师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是“高分、听话、老实”、“安分守己”等,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标准对一些家长和老师还有较深的影响。

家长限制学生与外界接触,对孩子过多的保护,或是要求孩子只读“圣贤书”,或者是处于安全考虑,使孩子们生活的环境非常单一,现代学生们的一些创新意识及探索精神受到有意无意的压制,学生丧失了实践锻炼、动手的能力。

此外,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独生子女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这使他们遇事先考虑自己,不会关心他人,不会换位思考,习惯于从“我”的角度去看问题,因此,很难理解体谅他人,与同学和睦相处也比较困难。

他们常常不能全面地、多角度地看问题,用自己惯有的思维方式去处理周围的人和事,这极易成为同学之间的交往障碍。

大多数独生子女由于不善于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产生交往挫折,久而久之产生抑郁心理倾向,缺乏自主能力,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所以,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应融入日常的生活,运用学校的理论,结合社会的阅历,做到三位一体,给予身心的辅导。

(三)学校教育的弊端

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学校教育对我国教育方针贯彻偏失。

学校教育尚未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这种教育模式使学生长期封闭在校园,学校注重考试成绩缺乏对学生感性的培养,使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而学校单纯的知识理论教育过多,素质教育及心理教育较少。

学校环境比社会环境单纯许多,而且学校教育多回避社会阴暗面。

造成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对社会现状认识不足,所以一旦进入社会,发现社会现状与自身心理期望值的差异,就会产生心理不平衡,因而无法面对在社会中遇到的挫折。

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以学科本位为主的课程设置的教育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大学生往往专业知识扎实而实践动手能力较差。

实践证明,我国高等院校的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已经严重滞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动,使高校毕业生很难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多数企业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岗工作后,实际知识的应用率很少。

应届大学毕业生一般要经过一定的岗位培训期和适应期,才能独立工作。

所以课程设置不合理,脱离社会发展的需求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4]

(四)社会转型的冲击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种转型所带来的变化对大学生的挫折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社会文化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明不断涌入我国,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价值选择存在许多的困惑、矛盾及冲突。

过去的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极大的冲击。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择业以及工作的过程中,更多想到的是自我价值的发挥,把自身需要的满足程度作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导致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遇到不少挫折,造成交往障碍。

此外,社会文化多元化还使得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复杂化。

大学生对什么最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等一系列问题很难达成共识,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同一问题的回答也不同。

因此,在挫折教育过程中针对性不强,目标不明确,导致大学生抗挫折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大学生道德观念取向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大部分都具有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

但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成才意识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从自我出发,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信念,盲目崇外。

无论在大学还是以后步入社会,一旦“以追求功利”为目的的行动没有能给自己带来所期望的回报,即期望值降低,其积极性也会随之降低,自然会有挫败感。

第二,社会竞争激烈化。

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化,尤其是就业竞争给大学生带来巨大压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毕业生已经由国家统一分配转向自主择业。

面对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部分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难以适应。

此外,就业市场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高校又不能采取有效地措施,产生不同程度的就业心理问题,干扰学生的学习。

[5]

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增大。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为了增加就业的筹码,他们往往主动给自己增加学习任务,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外他们还要学习社会急需的课程、参加各种培训班,还有计算机、外语等级考试的重压,使他们处于超负荷的运转中,然而他们只是盲目的追求理论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忽视了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一旦在工作中、学习中遇到困难就无所适从,力不从心,产生畏惧、后退的心理和强烈的挫折感。

三、有效实施挫折教育的对策

(一)大学生需不断完善自我

1.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许多挫折感都是由于对挫折的错误认识和错误态度,因此,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首先,大学生要认识到挫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迄今为止,无论是普通人物还是杰出人物,没有不经历挫折的,没有挫折的人生是不存在的。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如意的事情在所难免。

因此,大学生要首先认识到挫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这是战胜挫折的前提。

其次,大学生要认识到挫折的两面性。

挫折对人们的影响不仅有消极意义,给人带来焦虑和痛苦,而且它也可以使人战胜挫折,提高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挫折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两面性是开展挫折教育的基本前提和目的。

挫折虽然具有两面性,他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我们可以提前防控挫折。

挫折虽然有利于成功,但毕竟会对大学生造成某种程度上的伤害。

所以必须尽力预防和调控,最大程度的减少和避免挫折的出现。

正如《中庸》中所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即我们对于自身原因可能导致的挫折要提前预见并尽早克服,把它解决在萌芽状态。

[6]大学生要学会辩证的看问题,不能只预见事物一帆风顺的发展,同时还应该预见事物发展可能产生的曲折,做好迎接困难战胜挫折的准备。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磨练意志。

挫折教育在提高心理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所无法代替的价值。

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到挫折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两面性,他们才能够树立坚定的信念,用顽强的毅力来战胜挫折,走向成功。

[7]

2.培养坚毅的品质

个人意志品质的强弱与个人挫折承受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一般来说,意志品质较强的人往往挫折反应较小,承受挫折的时间短,挫折对其消极影响很小;而意志品质较弱的人面对挫折时往往不知所措,茫然悲观,挫折造成的不良影响很大,严重时导致心理和行为的失常。

由此可见,培养坚毅的意志品质对大学生抗挫折具有决定作用。

个人意志品质的培养,一方面要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挫折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在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应对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另一方面,要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大学生应该正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愉快地接纳自己,学会全面、充分地分析自我。

[8]“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我们要扬长避短。

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设立合理的奋斗目标,用积极的态度对待遭受的挫折。

3.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目前,大学生社会生活经历比较简单,缺乏对挫折的体验,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常常不知所措。

一般来说,社会经验丰富,文化知识渊博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挫折,更有力地战胜挫折,在挫折中奋起。

因此,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实践活动的磨练。

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有: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业实习、青年志愿者活动、野外生活训练、植树造林等公益活动。

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适应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自觉接受困难和挑战,不断提高他们应对挫折、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二)家庭关注挫折教育,奠定教育基础

家庭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有研究结果显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正相关关系,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大学生认识、选择、理解、领悟并内化和实施科学教育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9]所以,作为父母,应该规范自身的行为,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互相尊重、蓬勃向上的氛围,推动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发展。

家长要改变传统的以成绩高低评价孩子优劣的教育观念,应该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观念。

家长还应该“狠”的下心,克服对孩子的溺爱心理,鼓励孩子自己去处理自己的事,消除他们的依赖心理,让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表现自己,在表现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不失时机的激励他们参与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得到发展,从而更好的完善自己。

通过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使其克服心理上的依赖性。

此外,家长还应该给孩子设置困难,使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形成面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增强孩子的挫折承受力。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在为孩子设置困境时一定要掌握适度原则要避免他们在遭受连续不断的挫折后心灰意冷。

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在战胜挫折中获得经验,不断融入社会。

(三)学校重视挫折教育,增强教育支撑

学校是大学生成长阶段最重要的阵地,学校教育是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因此,学校要切实重视挫折教育,增强教育支撑。

第一,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的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挫折考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由理论转向实践。

改变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可选可不选的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高校的课程体系中,使其成为高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同时,逐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此外,高校还要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讲座、校园网、宣传板报等形式,以普及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知识。

[10]

第二,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

有些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后,不愿意向朋友和亲人诉说,不良情绪长时间积累在心里则容易造成心理疾病。

学校如果有心理咨询室,并且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指导老师,那么受挫的大学生就可以向其诉说心中的秘密,这样就会使大学生将心中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以缓解压力和痛苦情绪,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应注意,心理咨询指导教师应该由心理、生理卫生知识丰富的专家型教师来担任。

并且要建立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以便于当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的时候,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疏导。

学校要支持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并保证其正常有效的运转。

第三,学校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使我国高校毕业生遭受严重的就业挫折。

改革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实行以人为本,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弹性教育体制,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改革现行的办学思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使学生获得更多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

[1]课程要符合社会的需要,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减少大学生就业挫折。

同时,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仅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播,要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

高校教师不能抱残守旧,必须与时俱进,要注意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授课技巧,改革教学方法,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避免学生因为畏难情绪而产生挫折。

(四)社会提供更多机会,扩大教育实践

社会是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最佳实践基地。

只有当大学生真正身临其境,体验挫折时,才能提高挫折承受力。

目前,许多高校给学生的实习、见习时间较短,社会为学生提供的岗位有限,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导致在工作之初常常受挫,这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学校应与社会联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延长实习时间,保证实习的质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挫折,摸索战胜挫折的途径。

学校还应与社会举办各种实践活动,如前所述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业实习、青年志愿者活动、野外生活训练、植树造林等公益活动。

扩大教育实践,有利于使大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的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够有的放矢地培养自己的能力,进而更加有效地提高自身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做好大学生挫折教育单靠学校,家庭,社会某一方面是很难完成的,需要三者有机结合,形成网络化教育。

结合实际组建信息流畅、资源共享的教育网络,形成开放性、社会型的挫折教育格局。

通过全方位的挫折教育,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学校与家庭要密切联系,家长注重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和交流,鼓励孩子勇敢面对挫折,增强子女的挫折承受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在家庭挫折教育的基础上,学校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扩大教育实践。

通过以上途径,把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具体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涛.高等学校实施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探讨.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

710-713

[2]倪嘉波.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

132

[3]陈春莲.对新时期大学生挫折教育有效对策的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5):

132

[4]江俢山,张桥飞.关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思考.理论观察,2006,

(2)

[5]莫税英.论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学术论坛,2005,(7)

[6]刘树霞.关于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思考.科教文汇,2009,(11)

[7]程显志.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探讨.教育研究,2006,(5)

[8]王羚郦,李明希,陈雁.高校抗挫折教育探讨.高教论坛,2008-4,4

(2)

[9]姜东菲,冯琳.挫折教育:

大学生的必修课.中国成人教育,2007,7

[10]孙国权.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其咨询模式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11(中旬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