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0569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儿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京儿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京儿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京儿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京儿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儿歌》教学设计.docx

《《北京儿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儿歌》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儿歌》教学设计.docx

《北京儿歌》教学设计

《北京儿歌》

小学二年级综合性音乐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北京儿歌

学科

音乐

学段

1-2

年级

二年级

相关

领域

核心内容:

音乐综合实践活动

相关内容:

表现领域中的演唱、识读乐谱、综合性艺术表演,创造领域中的即兴编创

教材

书名:

北京市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四册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年4月

是已实施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实施者

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其他参与者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音乐能力。

本次实践活动课遵循《课标》中的“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在搜集儿歌、整理儿歌、学习儿歌、演唱创编儿歌的过程中感受北京儿歌的风格特点,了解北京地方文化。

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北京儿歌

北京儿歌具有亲切感、亲和力、风趣幽默,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并具有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

如儿化音、北京方言等。

它贴近反映儿童生活并伴随了很多人的成长,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和游戏。

因此由《打花巴掌》引发了本次以北京儿歌为主题的音乐实践活动。

目的是在了解北京儿童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对北京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激发学生喜欢北京儿歌、热爱北京民间艺术等情感。

我们比较熟悉常见的儿歌有:

《小小子儿坐门墩》《水牛儿》《跳皮筋儿》《小板凳儿》等。

2.歌曲《打花巴掌》

《打花巴掌》是北京市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四册第6课的一首演唱歌曲。

这是一首说唱风格的北京儿歌。

歌曲为四二拍,一段体,五声商调式的歌曲。

本首歌曲旋律欢快、流畅,有着浓郁的河北民歌的音调。

并且还有具有“换头合尾”的特点。

此外,《打花巴掌》是北京地区的一种传统的儿童游戏,两人一组,边拍手边按季节数着花的名字,念着合辙压韵的顺口溜,这些鼓励孩子们学习好,品德好,身体好的歌词,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游戏。

因此本首歌曲的情绪非常欢快活泼,因此需要学生用有弹性的、短促的声音演唱。

(二)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身处北京的当代小学生,有便利的地域条件去了解和认识北京儿歌,但是由于年龄的问题,学生在表现音乐作品的能力、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对音乐文化的认知度方面都有欠缺。

1.对本班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能力的分析。

本班学生能够通过书籍等途径搜集资料,但缺乏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

但通过网络找资料的能力欠缺,需要家长的帮助与支持。

2.对本班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分析。

(1)对本班学生识读乐谱能力的分析。

本班学生能够在告知调号、Do的位置的前提下,识读乐谱。

但是在音准把握和节奏的准确性方面尚需加强。

(2)对本班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创编能力的分析。

本班学生好多、活泼,喜欢将听到的音乐用肢体语言等表现出来。

3.对本班学生音乐作品分析能力的分析。

能初步感受音乐的风格,但不能准确描述。

对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的总结归纳能力有欠缺。

4.对本班学生的北京传统文化认知度的分析:

学生为二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也接触过中外一些儿歌。

也接触过类似于《北京胡同》这种有北京特色的歌曲,但没有学习过北京儿歌。

因此对北京儿歌了解不多,对北京传统文化更知之甚少。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本次实践活动分校内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讨论法:

在学生讨论儿歌特点的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讨论辩论、相互启发。

以此达到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进行对音乐作品的分析。

2.听唱法:

在讨论儿歌的过程中,让学生多听、多欣赏北京儿歌,以此达到能了解学习到更多的北京儿歌的目的。

3.律动法:

在学生讨论交流儿歌的过程中,引导、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精神和表演能力,对搜集到的儿歌进行表演创编。

4.合作法:

在小组间讨论、创编儿歌的过程中,鼓励组内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讨论,互相配合,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技术准备

1.使用打谱软件制作乐曲的曲谱。

2.影音编辑音频视频。

3.用MicrosoftOfficePowerPoint软件制作出课件。

4.用PS软件制作课件中所需要的图片。

5.用会声会影进行视频的剪辑。

6.用Word制作学习任务单。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及其对策

前期教学状况:

前期教授过本首儿歌,但没通过进行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学习过。

问题1:

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欠缺。

对策:

发动家长帮忙学生寻找资料。

问题2:

学生对“北京儿歌”的定义还不清楚。

对策:

在让学生搜集儿歌之前向学生讲解什么是北京儿歌,让学生对北京儿歌有一个定义上的了解。

问题3:

学生对北京儿歌的风格特点缺乏总结归纳能力。

对策:

通过对任务单中的内容进行填写,让学生能够很好的对北京儿歌的风格特点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分析与总结。

问题4:

对《打花巴掌》歌词的创编。

对策:

在学习《打花巴掌》这首歌曲过程中,引导学生与已掌握的北京儿歌特点进行联系,发现《打花巴掌》这首儿歌的句尾词都是押韵的,来帮助学生进行创编歌词。

问题5:

学生对音准的准确把握。

对策:

唱谱子。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积极学习了解北京儿歌、参加综合性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增强了对北京儿歌的兴趣,加深了对北京传统文化艺术的喜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首先分小组查阅收集资料,共同学习了解北京儿歌。

其次分组对各组儿歌进行讨论和创编表演。

然后将实践中学习到的关于北京儿歌的知识迁移到《打花巴掌》这首儿歌的学习中。

在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探究法、合作法学习及综合创编的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分析、了解北京儿歌的风格特点。

2.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对北京儿歌进行创编表演。

3.各小组能够将本组节目完整表演。

4.能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弹性的声音,准确的演唱歌曲《打花巴掌》,并能为歌曲创编歌词。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了解北京儿歌风格特点。

2.学唱歌曲《打花巴掌》。

(二)教学难点

1.对北京儿歌风格特点的认知。

2.歌曲《打花巴掌》前三句音准的把握。

五、教学过程

本节综合实践课由课内和课外两部分组成

课外部分

课外部分由“搜集儿歌”“分享交流”“讨论研究”“表演创编”4个阶段成。

具体过程如下:

(1)搜集儿歌

阶段目标:

了解风格各异的北京儿歌。

活动——搜集儿歌并对其进行整理

(1)“北京儿歌”的含义。

在课下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下搜集北京儿歌。

在搜集完成后,师生共同整理这些儿歌,并从中了解和认识“北京儿歌”的含义。

(2)搜集儿歌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图书、网络、询问有经验的老人等方式搜集儿歌。

(3)搜集整理北京儿歌。

学生通过家长们的帮助,在书籍、网络中搜集儿歌。

搜集内容包括文字版和电子版等。

(4)对儿歌进行讨论。

学生将搜集到的儿歌带到学校与同学们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发现有些同学找到不是背景儿歌,而是儿童歌曲。

此时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去掉一些不是北京儿歌的内容。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北京儿歌,并对儿歌进行整理归纳,提高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分享交流

阶段目标:

组内交流分享搜集到的儿歌并选出最受欢迎北京儿歌。

活动——交流学习

学生将本组搜集到的儿歌,互相唱一唱,说一说,也有用肢体语言来表现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把自己搜集到的儿歌教给了别的同学,也学习到了别的同学的儿歌。

最终投票选出本组最受欢迎的儿歌。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互相学习、交流找到的儿歌,能了解、学习到更多的北京儿歌。

(三)讨论研究

阶段目标:

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北京儿歌的风格特点。

活动1——分析儿歌特点

学生通过分组交流学习,将最喜欢的几首儿歌进行学习、讨论、探究。

包括儿歌的内容题材、表现形式、风格特点都要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活动2——填写任务单

学生将对儿歌的讨论的结果填写到了任务单上。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并填写了任务单,将北京儿歌的风格特点进行了比较具体、全面的了解和学习。

(四)表演创编

阶段目标:

组内根据所选的儿歌进行艺术创编。

活动1——创造表演,热情排练

学生们根据本组儿歌的内容,设计通过什么方式来表演。

有的通过游戏的方式,比如《跳皮筋》、《拉大锯》,都是游戏类的儿歌,学生就想通过边做着拉大锯、边跳皮筋的游戏,边表演儿歌的形式来表现。

又比如《东四西单鼓楼前》,学生们就用说唱结合的形式来表现。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合作,用声音、肢体语言、游戏等形式,对所选儿歌进行二次的创作,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北京儿歌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小组合作、对艺术作品创作表演的能力。

课内部分

课内部分由“分组汇报表演展示”“知识迁移导入新歌”“新歌学习创编表演”“讨论分享课堂小结”4个环节组成。

具体过程如下:

(一)分组汇报表演展示

阶段目标:

各组分别完整展示本组的儿歌内容。

活动1——一组展示

(1)汇报展示内容。

由主讲学生汇报本组要展示的内容和表演方式。

(2)小组汇报表演。

(3)教师引导学生谈收获。

(注:

授课时,本组学生展示的是《水牛儿》。

活动2——二组展示

(1)汇报展示内容。

由主讲学生汇报本组要展示的内容和表演方式。

(2)小组汇报表演。

(3)教师引导学生谈收获。

(注:

授课时,本组学生展示的是《跳皮筋儿》。

活动3——三组展示

(1)汇报展示内容。

由主讲学生汇报本组要展示的内容和表演方式。

(2)小组汇报表演。

(3)教师引导学生谈收获。

(注:

授课时,本组学生展示的是《忙年》。

活动4——四组展示

(1)汇报展示内容。

由主讲学生汇报本组要展示的内容和表演方式。

(2)小组汇报表演。

(3)教师引导学生谈收获。

(注:

授课时,本组学生展示的是《东四西单鼓楼前》。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分组对本组的节目进行解说、表演,向其他组同学展示了自己的创作成果。

各组之间,也可以做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2)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阶段目标:

共同讨论北京儿歌的风格特点。

活动——共同讨论

教师与学生共同回忆讨论“北京儿歌”都有哪些风格特点,进而引入到《打花巴掌》这首北京儿歌的学习。

设计意图:

通过将课外学习到的关于北京儿歌的知识迁移到本节课,从而能更好的学习和理解《打花巴掌》这首儿歌。

(三)新歌学习创编表演

阶段目标:

对《打花巴掌》这首北京儿歌的学习。

活动1——聆听儿歌,探讨特点

(1)初听歌曲--感受儿歌《打花巴掌》。

(2)讨论《打花巴掌》这首儿歌的内容。

教师提问:

儿歌中都唱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预设):

茉莉花、海棠花。

(3)复听歌曲并讨论《打花巴掌》这首儿歌的特点。

教师导语:

这首儿歌都具有北京儿歌的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

歌词的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演唱形式是说唱结合。

活动2——游戏导入分组表演

(1)边做着拍巴掌的游戏,边说歌曲前半部分的歌词。

教师提问:

谁会玩拍巴掌的游戏?

师生互动:

和一名同学跟着伴奏边做拍巴掌的游戏,边表演前半部分说的歌词。

(2)演唱有旋律的部分。

师生互动:

学生跟着前半部分的伴奏边说歌词做拍巴掌的游戏,教师演唱有旋律的部分。

教师提问:

旋律有什么特点?

哪几小节是一样的?

学生回答(预设):

指出标记出来的小节。

师生互动:

师生接唱。

(教师弹琴,学生跟琴演唱谱子。

学生唱重复的小节,教师唱其他部分的旋律。

唱熟后,师生互换。

学生填词演唱。

(3)完整演唱歌曲。

活动3——创编歌词,完整演唱

教师导语:

这首歌曲的歌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

押韵。

“一和习”“二和画”“三和山”“四和字”。

教师提问:

能不能根据押韵的特征,分小组为歌曲创编五、六、七、八月份的歌词?

学生活动:

1.分组为歌曲创编歌词。

例如:

五月五,打老虎。

六月六,吃石榴。

七月七,爱吃鸡。

八月八,爱吃瓜。

2.分组展示歌词。

3.教师总结,师生共同表演创编的歌词。

设计意图: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押韵”这个特点的理解,并可以根据押韵的特点为歌曲创编歌词。

(四)讨论分享课堂小结

阶段目标:

总结本次音乐实践活动的感受。

教师导语:

这次活动中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可以从每个阶段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的角度来讲。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过后回顾自己都有哪些收获。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

1.学生自我过程性评价:

在讨论儿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自己找到是否是儿歌,以及自己的儿歌都具有哪些特点进行自我评价。

2.学生互评:

学在演唱过程中,学生针对音准、节奏、歌词创编的是否押韵进行互相评价。

3.教师评价:

只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引导性或鼓励性评价。

(二)评价量规

评价要点

优秀

良好

一般

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学生能够总结出本组儿歌的特点

能够小组合作表演北京儿歌

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打花巴掌》

七、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一)实践活动贯穿课程始终

学生通过自己以及家长的帮助,搜集到了大量的老北京儿歌,共有七十多首。

对北京儿歌有了更多的了解。

不仅如此,也提高了学生们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极大了提高了学生学习北京儿歌的主动性。

(二)学生独立搜集整理资料

学生们在讨论儿歌特点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对每首儿歌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不仅使他们提高了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分析能力,也使他们对北京的风格特点有了比较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三)小组合作创编表演

学生们在对北京儿歌的创编表演中,通过他们的歌声、肢体语言、道具、游戏等各种方式对儿歌进行了不同风格的创编。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小组的团结协作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尤其是对音乐作品的表现能力也有很大提升。

在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学生们也深切的感受到了北京儿歌带给他们的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