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职工中开展建功立业活动的途径载体和方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0431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教职工中开展建功立业活动的途径载体和方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在教职工中开展建功立业活动的途径载体和方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在教职工中开展建功立业活动的途径载体和方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在教职工中开展建功立业活动的途径载体和方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在教职工中开展建功立业活动的途径载体和方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教职工中开展建功立业活动的途径载体和方式.docx

《在教职工中开展建功立业活动的途径载体和方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教职工中开展建功立业活动的途径载体和方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教职工中开展建功立业活动的途径载体和方式.docx

在教职工中开展建功立业活动的途径载体和方式

在教职工中开展建功立业活动的途径、载体和方式

——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为例

祁敬宇李淳王苹

一、引言

“建功立业”可以说是每一个有作为的人士都在提及的话题。

历朝历代、古今中外各种有追求、有进取的先贤达人都有过建功立业的想法和追求,“建功立业”既是对当时现实生活感受和复杂曲折的社会现实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智慧才智、努力程度甚至情感沟通、思维方式及其面对社会生活、羁旅游宦、社会适应能力、奋斗进取等多种能力素质的结晶。

而今,我们选择在高校进行建功立业,我们又当如何呢?

围绕建功立业这类问题可能是每一个有上进心和事业心的教师都会思索的,建功立业的普遍性会引起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热情关注。

在高等院校中开展建功立业活动对于凝聚广大教师安心本职工作,献身教育事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课题集中讨论如何发挥党支部、工会和共青团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科研岗位上建功立业。

我们将在本课题中调研如何在中青年教师中开展建功立业活动?

建功立业有途径、载体和方式有哪些?

如何帮助中青年教师以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

什么样的人更值得建功立业?

什么样的人更倾向于建功立业?

不同社会背景、经济背景、文化背景的教师,他们的建功立业水平有什么差异?

影响他们建功立业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党支部、工会应当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升他们的能力,这些问题是本课题试图回答的基本问题。

通过我们对部分高校的调研,以及来自部分教师的访谈,我们看到,高校教师(特别是广大中青年教师)的建功立业问题并不仅仅是个体问题,它同时也是党的组织、工会组织和团组织共同遇到的问题。

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是拓展党、政、工、青、妇等组织工作的思路,也是进一步提升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识的有益尝试。

本课题将从建功立业的社会机制进行研究,同时运用一些社会学概念和分析工具讨论在当今社会大环境下高校教师建功立业的社会传导机制、激励机制等环节。

在分析了这些机制之后,对当前如何进行高校教师建功立业的政策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是简短的总结。

第一部分思索篇——建功立业的价值基础

一、开展建功立业的社会环境分析

(一)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建功立业的基石

一般地说,一个有进取心和事业心的人在决定是否建功立业,行动者对于自己所要建功立业的很多方面(如动机、互动等赖以发生的具体社会情境的属性等)都会有或多或少地了解和思考。

高校开展建功立业,是有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一个是大的社会背景,另一个是高校教师在时代转型的过程中所不得不面对的小环境,这两个环境共同作用交织起来成为高校教师开展建功立业所面临的问题。

尽管高校目前所面临的道德缺失、社会责任危机等是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和社会因素所引起的,但我们现在所面对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某种程度上说,与其说建功立业是与教师自身问题更相近,不如说是与社会大环境所面临的社会责任问题更接近。

在当前环境下,高等院校教师的建功立业或许是教师在社会变革中遇到的机遇,换言之,它是在社会信任的压力之下,下决心进行变革,实现教师自我价值及其发展方式的一种行为。

在高校教师中开展建功立业活动,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目标,就是要提升广大教师知识分子的师德,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的升华,守护知识分子的道德情操。

而这个目标,在今天已被日益功利的、追逐短期名望而逐渐地遮蔽,占据主流思想的不再是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当前高校系统中利益追求的多元化,导致各种思想和动机支配教师的行为和日常活动,似乎建功立业已经显得有点淡漠和“非主流”。

在一个多元化追求的社会中,要限制人们的多元追求是不太现实和可能的。

但是,党政工青团组织有必要开展积极的活动,引导人们的正确思想导向。

因此,对于教师中开展的建功立业的目标和方法的探索,正是一条可以救治眼下的机械、呆板的教师激励机制之弊端的现实道路。

建功立业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将对高校的发展,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中的教育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上个世纪,著名物理学家布里奇曼说过这样一句话:

“要发现一个词的真实意义,就应当了解人们用这个词做什么,而不是对这个词说了什么。

”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对于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的“建功立业”,也同样是适用的。

人们尽可以对“建功立业”下种种不同的定义,我们更应当关心的是:

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个词?

我们准备拿它来做什么?

或者,我们实际上正在拿它做什么?

这正是本课题通过对这些现实问题试图进行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时代的变化,现实的环境,教育的窘境使我们不得不去进行这个追问。

我们或者提问,或者被提问;不管怎样,我们在这样的追问中,都感到了“建功立业”在某种程度上的尴尬和无奈。

今日中国的大学,一方面处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另一方面处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

这两个方面交织在一起,形成种种张力,又呈现各种机遇和可能,这就使中国的大学在今天的生存和发展面对新的时代境遇。

这一时代境遇可以用两个特征来标示。

其一,产业化要求进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资本运作为核心,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大学的知识资源和人才资源)已成为一个主导性的社会发展原则。

其二,当代知识产业的兴起、大学资源的全球性流动,迫使高等院校进入世界范围的竞争。

这样的境遇意味着,今日的大学已经日益难以维持其相对于社会经济体系而言,相对独立自主的地位。

在近代传统中形成起来的大学理念在根基处被撼动了,人们的价值追求和诉求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

教师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社会现实的无奈。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开展高校的建功立业活动,确实是一件非常紧迫而艰难的事情。

总之,面对社会现实,开展教师建功立业具有重要意义,这个问题背后的责任和使命使我们无从躲闪,无可回避。

(二)知识分子要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对建功立业的意义,不应停留于表面的理解。

建功立业不仅是为了扩大人才概念的外延,强化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也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一些良好的文化趣味。

建功立业的探索任务艰巨,它意味着要在事业中寻找一种思想传承的途径,以便对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形成一种范式渗透作用。

高等院校所开展的建功立业的主旨之一,在于能积极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有道德、有使命、有责任的新型教师知识分子。

他们是领受现代文明之精华、精神自主、在道德上自觉自律,有独立人格,具有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先进知识分子。

他们能够在自己平凡而神圣的教学科研岗位中,默默无闻、勇于奉献,积极发挥其智慧、个性、才华和生命,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贡献的一代精英。

因此,今天重提“建功立业”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对于知识分子的使命是否已被修改的问题,无论是作肯定的回答,还是否定的回答,都不是一个主观上的价值选择问题,不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它是一个在现代化进程,在体制转轨时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高等院校,作为一个民族的思想事业的载体和科学研究的共同体,是在历史和传统中“已然成熟的精神价值”的载体和标志。

并且,它只有作为这样的精神,才有真正的资格去迎接“正在成长的精神”。

知识分子,作为正在成长的精神的形成主体,同时对于大学的使命和责任,对于“建功立业”有着精神上的期待、行动上的期盼。

自从人类世界进入近代以来,从社会生活的世俗化运动中产生了大学教育作为文化精神传承与发展的基本方式。

对于任何一个进入了现代化进程的民族来说,其社会生活的精神中心都发生了向大学的转移。

大学不仅是近代以来所发生的科学事业的共同体,它还是民族精神家园的守护者,即便它有时明确地采取了对本民族的某些传统的批判态度,它也还是通过这样的批判担任了精神家园的守护者。

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凝聚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对于天人之际的领悟和体验,表达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命自觉。

这种生命自觉,历史地层开为中国的文化生命道路。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处在这一道路之中。

这绝不是我们的不幸。

恰恰相反,它证明了我们是—个有能力为世界的文明作出贡献的民族。

今天的全球化进程所要求的一切进步,都不应当被理解为我们从这个道路中的出离。

在此问题上,疑惑正多,其实质是如何看待知识分子的使命和责任感的问题。

我们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社会的价值体系与知识分子的生命理想冲突时如何进行。

大学担当反思社会和引领社会的使命,是一个民族自身的精神存在的证明。

被现代性状况所压抑着的东西,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

而守护民族文化自觉的最后阵地,原本就是知识分子的使命。

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教师建功立业在它的现代性趋向中所包含的根本困境。

二、知识分子和教师的使命是建功立业的核心

教师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并不重合。

高等院校成千上万的教师专业有异,学业有别。

术业有专攻,这固然是重要的,但未必就能从中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关心天下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怀疑、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神。

如果大学中所具有的仅仅是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致的教师,那么,我们民族的精神存在将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获得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

一旦民族的所有成员都被充分融入到社会的利益体系中去,社会的良知、民族的命运将被无声地消逝。

一个没有使命感、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守护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这是理解高等院校开展“建功立业”意义的真谛。

如果教师的建功立业让其关注的仅仅只是自己的名利,却遗忘了在这种名利背后的真正价格和价值追求,这将是令人感到悲哀的。

高等院校教师建功立业的真实基础,在于建立一个卓然自立、有精神、有理想、有追求,具备创新精神的事业,在这个事业中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追求和生命意义,为自己民族的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自己贡献的事业。

第二部分建功立业的现实分析篇

当前我校正在为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实现学校的进一步飞跃而努力着。

作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关心她的未来,关心她的发展。

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发展中实现自己的建功立业。

这里以笔者所在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为例进行分析。

一、全国金融学科设置概况及我校在其中的地位

我国财经院校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波折,大体有两个标志性发展的里程碑时间,即财经院校创建迅速时期1958年和恢复高考后财经院校的恢复发展期1977年和1978年,其中1977年和1978年设置金融专业的高校多数属于恢复性建设。

如果以“文化大革命”发生前的1965年为界考察,当时的全国财经类高校共有18所,且多数设置有金融类专业。

到1979年8月,包括恢复和重建的财经类本科院校全国共计22所,到1988年,全国共有本科财经类院校40所,其中包括现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两个前身学校——北京经济学院和北京财贸学院。

在上世纪50年代就设置有金融专业的高校并不很多,当时的师范和理工类大学更不会设置金融学科专业。

从1978年算起,迄今已经30多年了。

如果在这两个时期的任何一时期就已经设置有金融学科的高校,以今天之眼光审视,应当是各大学学科中建设时间最长、教学科研力量最为雄厚,也有一定学术研究成果的学科专业了。

以金融专业设置历史时间为标准进行考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专业的设置时间较为悠久,是有着光荣传统的高等财经类大学。

然而,联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的现状,我们看到两个鲜明的距离,一则专业建设之久、专业时尚度之高,二则是学科在全国同行中的地位之尴尬。

居首都之优势,而无专业之首席。

我们丝毫不能松懈和自满,我们的距离还很大,缩小这种差距正是我们建功立业的机遇和使命。

当前,金融业的发展一日千里,全国金融学科也在一日千里地发展着,一种方兴未艾、如火如荼之势深令我们不安。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当前我国金融类专业设置已经今非昔比,它主要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是专门的财经院校,如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第二种是综合性大学里的经济学院或金融学院下设的金融学专业,这些综合类大学的金融类专业具有很强的优势,比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辽宁大学、武汉大学等等;第三种是一些师范类院校(如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和理工类大学(如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开设的金融专业,其中华东师范大学的世界经济博士点在国内是最早培养国际金融方向的博士点;西安交通大学与原先的陕西财经学院(原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合并后,其金融专业继承原陕西财经学院的优势也有一定的实力。

第四种是在一些国家、部委所属的研究机构也有从事金融研究的实力单位,如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局及其研究生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等等。

几十年来,我校金融学科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从人才培养来看,成千上万的金融入才走出校门,加入到我国金融工作者的队伍中,其中不乏众多出类拔萃的金融入才。

但是勿庸讳言,我校金融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同这些兄弟院校的差距也是客观存在的。

依笔者的判断,当前我校金融学科在全国设置有金融专业的院校中大体处于上等偏下或中等偏上这样一个水平,我们离全国一流的金融学科院系还有较大的距离。

目前,我校虽也有金融博士点,但它是通过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而设置的,表明我们的科研教学能力仍有大力提高的必要。

为了客观地分析我校金融专业在全国财经类院校中的地位,以便更好地为我校的强校战略和实施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笔者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及部分网上资源,对全国财经类本科院校中的金融专业做一粗略的统计分析,从中可以看到我校金融专业在全国的地位和不足。

其中可能会存在一些疏漏和错误,仅供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没有包括研究机构、综合类大学及师范、理工类高校的金融专业。

在这些金融专业的财经类高校中,文化大革命以前的18所财经院校的金融专业已经绝大多数拥有金融博士点,其中很多是以一级学科申请的金融博士点,实力较强。

表中的综合发展指数,是笔者根据一些资料结合有关情况而定,未必合适,仅供参考。

 

附录一:

全国财经类本科院校中金融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

所在省(市、区)

数目

序号

院校名称

金融办学层次

历史沿革

综合实力参考指数

本科

硕士

博士

北京

5

1

中央财经大学

教育部金融重点学科基地

★★★★★

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兼并中国金融学院

★★★★★

3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经济学院、北京财贸学院合并

★★★

4

北京工商大学

★★

5

北京物资学院

★★

天津

2

6

天津财经大学

★★★★

7

天津商学院

★★

河北

2

8

河北经贸大学

★★

9

石家庄经济学院

★★

山西

1

10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财经学院、山西经济管理学院合并

★★★★

内蒙

1

11

内蒙古财经学院

★★

辽宁

1

12

东北财经大学

★★★★★

吉林

1

13

长春税务学院

★★

黑龙江

1

14

哈尔滨商业大学

★★★

上海

2

15

上海财经大学

★★★★★

16

上海金融学院

★★★

江苏

2

17

南京财经大学

★★★

18

南京审计学院

★★★

浙江

2

19

浙江工商大学

以原杭州商学院为主组建

★★★★

20

浙江财经学院

★★★

安徽

1

21

安徽经贸大学

★★★

江西

1

22

江西财经大学

★★★★

山东

3

23

山东财政学院

★★

24

山东经济学院

★★

25

山东工商学院

原中国煤炭经济学院重组

★★

河南

1

26

河南财经学院

★★★

湖北

1

2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大学和中财政法大学合并

★★★

湖南

1

28

湖南商学院

★★

广东

3

29

广东外语外贸学院

★★

30

广东商学院

★★

31

广东金融学院

★★★

重庆

1

32

重庆商学院

★★

四川

1

33

西南财经大学

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

贵州

1

34

贵州财经学院

★★

云南

1

35

云南财经大学

★★★

陕西

1

36

西安财经学院

陕西经贸学院和西安统计学院合并

★★

甘肃

1

37

兰州商学院

★★★

新疆

1

38

新疆财经学院

★★

广西

1

39

广西财经学院

两个专科院校合并

★★

说明:

以上内容系作者根据网上资源整理,详细情况可参见各高校网页。

(二)金融学院取得的成绩

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努力,金融学院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1.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2006年金融学院获得金融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金融学科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这意味着金融学院的学科建设从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2.专业建设获得突破。

在原有金融学、保险学专业基础上,经过积极努力,金融工程专业获批建立,这使金融学院的专业体系更趋完善。

3.教学工作稳上台阶。

近三年,金融学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获批市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精品教材2本,市级精品教材立项2本,校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教材立项4本,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7项。

4.研究生教育取得较大成绩。

一是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从过去的每年招生30人左右,发展到现在的每年招生60余人,招生数量增加一倍以上。

目前金融学院在校硕士研究生已超过170人。

二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近三年,共有6名研究生获得学校科研奖学金;金融学院研究生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分别获得1等奖和3等奖,实现了我校此类奖项零的突破,为学院和学校争得了荣誉。

5.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金融学院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绩,科研成果数量在学校各单位中一直名列前茅。

近三年,金融学院教师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近150篇;承担各级各类课题30多项;出版各类著作50多部。

先后有6名教师获得校级科研标兵称号。

6.国际交流稳步推进。

近五年来,共派出教师20余人次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选派近20人次教师到国外大学进修、学习;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部分高校建立了学生交流关系。

7.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

经过多年建设,金融学院逐渐形成一支以老专家、老教授为核心,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

特别是一些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实力迅速提高,已经成为金融学院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8.学生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近年来,金融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学生工作在全校一直保持先进水平,形成了“一流生源、一流就业”的良好局面和优良的院风。

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和强化团队合作精神,2009年获得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二等奖,北京市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从2003年起至今共有九个班集体和团支部荣获北京市优秀班集体、北京市先锋杯优秀团支部等称号。

9.党建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学院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领导班子谋划大事、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组织较好地发挥了政治核心、保障监督和战斗堡垒作用,学院党总支和保险党支部分别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基层组织和先进党支部,党员发挥了较好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总支和党支部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逐步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较好地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各项重大任务;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初步建立了廉政风险防范体系。

(三)金融学院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金融学院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国内重点财经大学的金融学科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1.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与国内一流财经院校相比,我校金融学科建设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博士生导师数量太少,难以支撑重点学科建设;二是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三是尚未形成独具特色并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方向;四是学科点缺乏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这一点从以上对比分析表中能够鲜明地体会到。

2.专业建设尚需努力。

一是原有金融学、保险学专业特色不太突出,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趋同化现象,差异化、个性化稍显不足。

二是金融工程作为新专业建设较为滞后,经验不足。

三是专业体系建设缺乏长远规划,长期目标不明确。

3.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按照培养具有深厚经济理论功底、了解金融学科前沿、掌握金融业务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金融入才的要求,现有的教学质量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多层次、个性化的需要。

专业范围偏细偏窄,教师的整体敬业精神有待加强,课程体系还需完善,教学内容与实际业务之间的衔接还需更加紧密。

4.研究生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是与其他重点财经院校金融学专业相比,研究生招生数量偏少,培养规模有限。

二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研究生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三是研究生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是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待创新。

5.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承担的国家级科研课题太少,省部级课题数量有限,横向课题到账经费金额不足。

二是发表的文章中,一般性文章数量多,权威期刊文章少。

三是出版或发表的科研成果中,一般性成果多,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成果少。

6.国际交流有待进一步拓展。

一是国际交流渠道较为狭窄,尚未与国外相关院校建立广泛的国际交流关系;二是国际合作层次较低,深层次合作较为欠缺;三是国际交流和合作模式较为单一,多元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尚未建立。

7.师资队伍建设面临严峻形势。

一是师资队伍规模不增反降,专职教师从2005年的37人减少到目前的31人。

二是随着老教授的陆续退休和一些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调出,高级人才减少较多。

三是保险学科师资队伍面临严重萎缩,学科带头人缺位,师资梯队严重弱化。

四是一些方向缺乏学术带头人。

五是后备学科带头人不足,影响学院长期发展。

8.学生工作有待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生工作特色需要进一步突出。

一是学生管理工作相关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是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开展的发展辅导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以专业特色为主开展的品牌活动还需进一步加强。

9.党建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的意识有待强化,党建工作尚未深入和融入中心工作,仍然存在“两张皮”现象;领导班子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部分党员的党员意识和责任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党建工作创新不足。

三、在金融学院的发展中建功立业

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就是要立足于学院的发展规划。

我们要根据金融学院发展现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追求。

我们的建功立业应当紧紧抓住首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金融中心城市的机遇和学校快速发展的机会,以学科建设为主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基础,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和修养,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在自己的教学科研中秉承学术创新、教育创新和科研创新,不断提高金融学院在全国同类财经院校中的影响力。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金融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