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马说》同步练习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0114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课《马说》同步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13课《马说》同步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13课《马说》同步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13课《马说》同步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13课《马说》同步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3课《马说》同步练习题.docx

《第13课《马说》同步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课《马说》同步练习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3课《马说》同步练习题.docx

第13课《马说》同步练习题

《马说》练习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一、1.在文中给”食”注音:

2.填空

《马说》选自,作者,(朝代)著名的文学家,世称,有文之称,被列为之首。

与共倡古文运动,合称“韩柳”。

二、1.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⑴故虽有名马:

   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

⑷一食或尽粟一石: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⑹才美不外见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⑻策之不以其道:

        

⑼食之不能尽其材    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⑾执策而临之:

     ⑿其真无马邪:

    

⒀其真不知马也(14)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3、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意思是

才美不外见同,意思是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意思是

其真无马邪同,意思是

4、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2)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3)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虽有千里之能执策而临之

(6)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能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8)尽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9)虽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

5、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三、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6、本文的主旨是:

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

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六、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七、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八、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十、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

试举两例。

 

十一、对对联:

上联:

怀才不遇思伯乐

            下联:

 

《马说》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之称,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二、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⑴故虽有名马:

即使   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屈辱,埋没。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

并列而死      ⑷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          ⑹才美不外见通“现”见         ⑺且(况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一样;等同         ⑻策之不以(按照)其道:

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        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       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懂得          ⑾执策而临之:

面对      ⑿其(难道)真无马邪:

通“耶”,表示疑问语气         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三、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或:

其真不知马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本文的主旨是:

其真不知马也

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8、诵读古文,与先贤对话,和智者交流,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韩愈《马说》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

9、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别人才之人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利用他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六、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语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修辞:

排比作用:

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

七、怎样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因为首先是没有得到正常的喂养,食不饱,本领根本表现不出来,所以和普通的马都无法比,与食马者的无知愚妄浅薄,才造成了这样的原因。

八、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九、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自己愤慨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

十一、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的理解?

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也写出来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如果没有伯乐,我们也要自己储备知识能量,寻找机会,创造机会,为社会做贡献。

十二、本来应该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韩愈却认为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你赞同作者的观点的?

说说理由。

赞同。

因为在封建社会即使有人才,没有伯乐的发现也会被埋没甚至被摧残。

十三、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并愿意在这里工作。

十四、对于人才,有人主张“待遇留人”假如你是一个部门的领导者,你将采取什么办法把人才留住?

并简要说明理由?

 尊重人才,给他们施展的空间,让他们爱这里并愿意留在这里工作和发展。

十五、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

试举两例。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十六、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

为什么?

不一样。

马说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是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

十七、对对联:

上联:

怀才不遇思伯乐

            下联:

仕途失意作马说《出师表》中考试题及答案

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夙夜优叹(早晚)B.深人不毛(不长草的地方)C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D.至于斟酌损益(革除)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草庐”之恩。

5、结合选文分析先帝将重任委于诸葛亮的原因有哪些?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答:

谨慎、才智过人、忠心

6、选问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报先帝而忠陛下

7、诸葛亮从当前的形势出发,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了哪些建议?

答: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8.“开张圣听”的意思是扩大圣明的听闻,“引喻失义”的意思是说话不恰当

9.第一段话作者分析了当时蜀汉所处的形势,既指出了不利的客观条件,又指出了有利的主观条件,并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作者认为如果不这样做的后果是以塞忠谏之路

10、“先帝之殊遇”体现在哪里?

请归纳。

①三顾茅庐。

②临危委重任。

③临崩寄大事。

11.下列各组短语中,加点词词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B)

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B.庶竭驽钝——声嘶力竭C.兴复之效——东施效颦D.咨诹善道——道听途说

12.请从文中摘录表现诸葛亮对后主殷切希望的句子。

陛下亦宜自谋……深追先帝遗诏

14.诸葛亮智慧化身《三国演义》很多事例体现这特点,如摆八卦阵,空城计火烧赤壁六出祁山

15.下列与“咨臣以当世之事”句子结构相同的一项是(A)。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B.此三子者,皆布衣之世也C.遂率子孙荷担着三夫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6.结合选文概括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原因:

报先帝,忠陛下南方已定,兵甲以足

17.这两段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临危受命目的是: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18、诸葛亮在本文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和决心答:

主要表达了他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情及“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

19.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2分)

A.夙夜优叹(早晚)B.深人不毛(不长草的地方)C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D.至于斟酌损益(革除)

20.“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1.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

(4分)

答:

诸葛亮推荐文武大臣的原则:

忠诚、细心、能干、公正,久经锻炼和考验。

22.前文段中有两个词语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成语,它们是妄自菲薄和作奸犯科。

23.“使内外异法”中,“内”指宫内,“外”指朝廷;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宫中和府中。

24.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诸葛亮指出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平严明的治理。

D.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和赏罚严明的建议。

25.写出第一段最能概括作者主张的一句话。

诚宜开张圣听

26.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秋”字可看出,诸葛亮写这封信是在秋天。

B.文中“先帝”“陛下”是指同一个人。

C.“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是个倒装句,即“于内不懈”,“于外忘身”。

27.第①段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应该开张圣听,不应该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用原文回答,2分)

29.、下列对文章(节选)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2分)

A、表、记,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B、两段文字五次提到先帝,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

C、作者把“北定中原”看作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D、这两段文字,寓情于议,感人之深。

30、诸葛亮指挥的两个战例:

赤壁之战、火烧新野

31.选段中写道:

“愿陛下亲之信之”。

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

①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②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32.诸葛亮为什么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为了汉室之隆

33.第3段文字中,表明出师条件已具备的语句是: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此”指五月渡泸,平定南方;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两件事

35.你从这几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答:

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淡泊名利有谋略、尽心尽职的贤臣,

36.选文第一段概括出的一个成语是。

三顾茅庐选文第二段中说: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大事”指什么?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7.诸葛亮叙述自己的经历,其目的是表明要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及对刘氏父子的忠诚。

38.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

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

39.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

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

在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

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

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

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40.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

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

《陈涉世家》中考试题集锦

1.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士兵对陈胜的敬畏;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2.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

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做事周密细致;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3.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4分)

偶然性:

因暴雨断道而误期限

必然性:

秦朝统治法峻刑严,天下苦秦久矣。

陈胜等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这迫使他们为求生,不得不转戈反秦。

4.陈胜、吴广决定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用选文原句回答)(3分)答: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是:

天下苦秦久矣。

5.从文段中划线的句子来看,你认为陈涉是个怎样的人?

(2分)

答:

有远大抱负(或有建功立业思想),有敢于反抗的精神,有卓越的宣传组织能力。

6.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4分)

抓住时机;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激怒众人。

7.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诸郡县)苦秦吏。

(用原文回答)

48.陈涉与佣者的这段对话主要说明了什么?

(3分)答:

为了说明陈涉青年时期的伟大的抱负。

《隆中对》中考题集

1.下列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3分)

A.备由是诣亮诣太守说如此B.欲信大义于天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将军既帝室之胄无丝竹之乱耳D.信义著于四海皆以美于徐公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5分)

(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1)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

(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猖蹶”1分。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2)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

3.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

(4分)

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2分)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

(2分)

4.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C

A.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国险而民附益州险塞

C.利尽南海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将军岂有意乎将军岂愿见之乎

5.下面语句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C

A.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完全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装酒来迎接您呢?

7.“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3分)

运用贤能体恤百姓加强民族团结改善睦邻关系对内革新政治等(也可用原文答出3点)

8.甲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效忠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胆忠心。

(2分)

9.诺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

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4分)

对曹操“不可与争锋”(1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1分);劝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然后进取中原(2分)。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B、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D、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1、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先帝(1分)

12、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

(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1分)

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3、“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蜀相》中的“天下计”,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分)

14、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3分)

有关典故如:

初出茅庐:

火烧新野:

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有关成语如: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有关名言警句如: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有关俗语如: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15.(2分)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A)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业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16(2分)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①曹操:

此诚不可与争锋②诸戎、夷越: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17.问题探究:

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

(3分)

(1)夺取荆、益二州,作为“霸业”的根基

(2)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与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3)联吴抗曹,并从荆、益二州出兵

18.简答:

(1)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

(2)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2分)

(1)①曹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②孙权“贤能为之用”⑧刘备“总揽英雄”(选其中一例回答)

(2)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善于发现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

19.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B)

A.挟天子而令诸侯挟:

挟持,控制B.利尽南海利:

利用

C.国险而民附附:

归附D.时先主屯新野屯:

驻扎

20.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贤能为之用②不足为外人道也B.①而其主不能守②舍生而取义者也

C.①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②辍耕之垄上

21.填空:

选文中诸葛亮对三方形势的分析十分准确:

分析曹操,指出他具有政治和兵力(或“军事”、“军队”)优势;分析孙权,指出他具有地理和人才、民心优势;分析刘表,既指出他具有交通和物产(或“物资”)优势,也指出了他软弱无能的一面,此为刘备争霸天下定下了大计

22.简答题:

选文中“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一句,反映了诸葛亮什么样的思想?

天命观(或“唯心主义”,意思对即可)

23.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相同之处:

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而描写和侧面描写,如甲文开头的话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属正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侧而描写不同之处是,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

或:

甲文的正面描写有对行为的描写和对外貌的描写;乙文的正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但无对外貌的描写甲文的侧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乙文的侧面描写只有对行为的描写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分析均可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兵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

“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24、回答下列问题(4分)

(1)甲文段着重记叙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哪两件事?

表明作者高洁志趣的句子是哪句?

(2)乙文段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请作简要说明

(1)三顾茅庐、临危受命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正面写诸葛亮隐居时的不平抱负,侧面写徐庶的推荐

2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3分)

A以弱为强者贤能为之用B曹操比于袁绍信义著于四海C此用武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唐雎不辱使命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

(2分)

例句: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A、渔人甚异.之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