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让班主任成为学生知心朋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9668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让班主任成为学生知心朋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谈让班主任成为学生知心朋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谈让班主任成为学生知心朋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谈让班主任成为学生知心朋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谈让班主任成为学生知心朋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让班主任成为学生知心朋友.docx

《谈让班主任成为学生知心朋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让班主任成为学生知心朋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谈让班主任成为学生知心朋友.docx

谈让班主任成为学生知心朋友

故乡的原风景陶笛歌曲

谈让班主任成为学生知心朋友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勇于探索、善于竞争、能于创造是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现代社会生存环境日益复杂,生态问题越来越尖锐,激烈的竞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将加重人的心。

理负担。

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是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建立制度加以保证,需要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还需进一步加强师资建设。

在教师队伍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显得尤为迫切。

在目前的教育条件下,班主任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无论是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还是对学校的管理,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班主任成为知心朋友必要性

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强调:

“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前途。

保护和教育未成年人是全社会共同责任,教育系统更是责无旁贷。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学校设施的诼步完善,当前规模较大的学校已经有了1-2名“心理辅导员”,但数目太少的,尤其在小学里甚至还不能做到专职从事这项事务,所以精力极为有限,不可能顾全每位学生的心理。

从完全意义上来讲,学生的健康心理需要所有教师、家庭、社会共同来维护,学校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但是,积极的来说,在班级、任课教师和家长之间存在着这么一个中心人物,那就是班主任。

所以,班主任积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其次,在小学,班主任的基本任务中规定,班主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教育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关心教育和管理学生。

“全面”自然包括学生心理健康的关心。

班主任应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

这是新世纪班主任工作职责的新要求,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新内涵。

(二)班主任成为知心朋友的优点

a)    班主任了解学生,熟悉学生。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辅导者对被辅导者要了解、熟悉,不但要了解其外在的行为,还要了解其心理的需要或心理发展趋向。

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全面了解的机会非其他老师可以企及,从学习情况到个性心理,从现在的状况到以前的表现,有心的班主任都会作详尽的了解,辅导会更有针对性。

b)    班主任与家长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心理辅导中,如果能取得家长的配合,效果会更好。

班主任对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都比较了解,通过电话、家长会、家访等途径与家长保持联系的习惯也由来已久。

一般的家长也是对学校里的班主任比较熟悉,和班主任更能沟通。

c)    班主任容易与各科教师取得协调。

了解学生在其他学习、生活中的情况,有利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矫正问题。

班主任在学期的每个阶段都会向任课老师了解情况,介绍班级的总体情况,提出一定的要求;任课老师发现班级中存在什么问题也会向班主任及时反馈,这样班主任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情况,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还可团结各任老师齐心协力解决某些突发事件,省时省力且更有效。

d)   班主任更能重视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

班级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它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产生者广泛深刻的影响。

良好的班级集体具有独特的心理效应即群体制约效应,有经验的班主任都很重视班级的凝聚力,懂得利用群体约束力,这是班级群体健康成长的共同心理环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心境对青年学生的学习和成材都是有很大影响的,良好的心境能促进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不良的心境则会降低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阻碍人才的成长。

一个班级有良好要的心理环境,班主任会更深刻地感受到,并且极大地帮助他的工作开展。

二、主要理论依据——发展性心理辅导:

发展性心理辅导是以心理成长目标为主的辅导;矫治性心理辅导是以心理重建目标为主的辅导。

两者构成教育模式的功能互补的学校心理辅导体系,其中更强调前者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与发展。

发展性心理辅导扩大了心理辅导的外延,与教育和德育交融一起。

班主任心理辅导处于心理辅导走向普及的阶段,论其班主任的工作性质和教育背景,都适合定位于发展性心理辅导。

1、现代德育的主体发展理论。

现代德育突出人的主体,突出主体的发展,旨在促进人的进步与完善。

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属性。

“主体—发展性”集中表现了当代德育形式转换的内涵:

由片面发展的德育转向知情行协调发展的德育;由灌输的德育转向对话、指导的德育;由一统化、模式化德育转向多样化、个性化德育;由物化的德育转向人格化的德育。

发展性心理辅导因此嵌入现代德育。

人格化、凡人化、发展性的德育与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内容相辅相成。

2、现代教育的人本主义理念。

人本主义理念推动了现代教育的深层改革,新课程改革的建构主义理论就深刻反映了人本主义的思想。

建构主义的核心在于知识、能力的自主建构,在新课程目标中,也包括人格的自主建构。

自主建构必须是一个包含知情意行的主动创建的过程,也必然是一个认知能力与社会性协调发展的过程。

为了实现全人发展的目标,需要予以人性尊重、辅以情感调控、加以信念激励和持以意志力量。

这些正是发展性心理辅导与现代教育共同承担的使命。

发展性心理辅导因此嵌入现代教育。

3、发展性心理辅导嵌入德育和教育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学校教育实践问题。

在学校教育生活中,学生的各种心理、品德、学习问题都是相伴相生的,需要教师同时面对,有效解决,而心理辅导的方法则可以成为解决德育问题和教育问题的有效手段。

三、实施过程:

(一)进行班集体建设,创建班级良好的心理氛围。

班级心理氛围包括班级的文化、班级的凝聚力、班级的人际关系等。

1、把握班级不同的成长阶段,确立班级目标。

班级集体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分为初创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在不同的时期班主任应当有意识的调整领导思路。

我们的实验基地主要是502班,按照这三个阶段的划分又分别在一、三年级各选择了一个班级,把502班的经验教训在这两个班级中进一步实践。

三个班级大体展现了一个完整的小学教育流程。

两年时间,三个班级。

根据不同的班级目标,处理某些重大班级事务时,方式有所区别。

孩子从入学到毕业是一个成长的过程,班级从初建到成熟的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就像一个孩子,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到能够撒开腿奔跑,班主任就像负有养育责任的母亲,该扶时扶,该放时放,时时刻刻给以安全感和活力。

2、凝聚力——班级成长的灵魂

一个班主任,不可能不注意到班级凝聚力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它主要表现在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

认同感是团体各个成员对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看法和评价。

归属感是每个成员对团体的一种情感联结,它使人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和落实感,产生“我们的”感觉,当团体取得成功或者失败时,团体成员会有共同的感受,与团体共享欢乐和忧愁。

力量感是指当一个人表现出符合团体规范、团体期待的行为时,团体就会给与赞许和鼓励,以支持其行为,从而使他的行为得到进一步强化。

班级的凝聚力生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致似乎感觉不到个人的力量,其实不然,班主任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以身作则,表现出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榜样的作用非常重要,而班主任是他们的天然榜样。

在了解“班级”对自己的意义之前,他们更注意的是班主任的一言一行。

他们看到自己的老师为了班级的情况而喜怒哀乐,渐渐地也学会了同样去感受。

小学生劳动意识不强,一开始大部分孩子见到班级当中有不清洁的地方都不会主动去打扫。

班主任进到教室后,并不指挥某某某去弄,而是自己干,有时候是上课时间,老师就在同学们作练习、自学的时候拿起工具稍微弄一下,也不进行训斥,也不渲染,一切都是那么简单:

地脏了,扫扫掉,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虽然好不张扬,但是学生慢慢就学会了。

这就是言传身教:

老师和同学都是班级的一员,大家对班级的十一起热心。

如果光光是训斥、指挥,孩子们就可能没有为自己做事的感觉了,变成了一个被领导者,一个打工的。

第二,让每个学生都有归属感。

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有些老师不能接受一些学习或行为存在问题的学生,有意无意地把他们孤立。

孤立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老师讨厌这个学生,做出对他不利的情绪反应,影响了其他学生,也有可能是怕这个学生“带”坏了其他孩子。

结果这些学生并非像老师希望的那样就“省心”了。

到了小学高年级,这个学生会长成班级中所谓的“差生”,不断制造麻烦,软硬不吃,于是感叹“一个苍蝇坏了一锅粥”。

可曾想到过,之所以学生的行为习惯越来越差,学校教育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没有必要把一个学生孤立起来。

在强大的群体约束力面前,个体的影响力再大,也影响不到一批人,不会“把别人给带坏了”。

第三,提高班级和个体的目标整合程度。

团体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整体有整体的目标,个体有个体的目标,两者如能同一,保持一致,就是目标整合。

整合程度越高,团体的凝聚力也越高。

小学里,我们经常会用形象的比喻,确立班级宗旨“我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提出“人人是形象,人人是环境”。

开学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一个男同学偷拿人家的东西。

这种事件不仅是对个体的挑战,也是对班集体的挑战。

对个人,如果轻易地把这件事情公布,必定会使这个学生遭到孤立。

对群体,这会打击整个班级的自我认同感:

同学们都以班级为荣,却出现了这么难堪的事情。

所以我们采取了个别解决的方法。

对学生单独进行说服教育,以后类似的事情就再也没有发生过。

我们觉得这件事情处理得很好。

3、心理辅导活动——班级成长的营养素。

相对于中队主题活动,心理辅导活动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首先体现在活动目标的确定。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比较适合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问题,诸如自我意识、情绪困扰、人际关系、不良的学习行为等;也着眼于从积极的一面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做个自信的人等等。

作为班主任组织心理辅导活动,我们觉得,最重要的是两点:

愿不愿意做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和如何充分发掘学生的团体自助能力。

作为老师,我们也不能否认现行的学校教育存在着许多压抑学生自主发展的弊端:

学科取向的课程体系难以顾及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特殊需要;德育工作过分倚重灌输和说教,难以讲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

有一次,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题——“我的烦恼”。

先通过调查问卷,让学生倾诉自己的烦恼,烦恼如何自我调适等。

活动设计其实很简单,眉宇很多生动有趣的游戏,而且学生的烦恼很多都是客观存在,无法通过心理辅导课解决的。

但是他们很喜欢,因为他们觉得有了倾诉的机会。

活动过程中,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团体中的暗示、模仿、感染等互动无时不在。

我们曾经举行过好几次辩论形式的讨论活动。

在对立的双方就够格现象激烈讨论时,思想的碰撞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许多。

在学生可以的情况下,活动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组织,班主任在辅导中主要承担这些角色:

发动者、协调者、诊断者。

在活动进行时,班主任要适时缓和气氛,调节和鼓励,以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班主任日常的心理辅导活动,最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主旨,至于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则不必太过拘泥。

可以和日常行为教育结合起来,也可以和中队活动相结合。

(二)组织协调其他教师,协力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校园软环境。

中学里,班主任和学生的接触最多,也最容易和学生建立比较密切的关系。

但是其他老师的条件就没有那么好了。

然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无时无刻不渗透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当中的,所以,这方面的工作也是我们所探讨的内容。

由于课时少,和学生相处时间短,任课老师和班级学生之间存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难免的,有时甚至在掌控课堂纪律等方面都会有难度。

实际工作中我们曾经碰到过这样的例子,任课老师向班主任反映课上不好的情况,班主任认为这是任课老师自己的事情,不予以支持,结果导致矛盾的发生。

其实老师之间的最终目的并没有冲突,只是在过程上没有达到共识。

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和任课老师之间的桥梁作用:

首先,多向学生宣传任课老师的长处,树立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第二,收集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和要求,向老师作反馈。

有一个学期,来了一个不太严厉的任课老师,几个调皮的男生开始在那里捣蛋,班主任老师发现了这个情况,及时加以批评。

并且相学生宣传这位老师在学科方面的优势,告诫学生如果不好好配合就会错失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

班主任看重地任,学生总是也会看重的,从此,这个课上较少有捣蛋的学生了。

有又一次,我们在班级中作了一个“你心目中的好老师”这样的调查,收集了学生对老师的期望,拟成一份致全体老师的公开信,诚恳地提出希望和要求,获得了老师们的认同。

一个班级在全体任课老师的心目中形象是良好的,在学校中有一个好口碑,会产生一个良性循环,获得很好的效果。

(三)联系家长,营造家校立体互动的心理空间。

学校和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而现在,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学习越来越成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可以概括出来的教育的误区,在我们班级里都有:

1、期望过高。

期望是指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前途的希望和等待。

过高的期望不仅不会给孩子应有的激励和促进,反而会变成家长浮躁心理和孩子无形压力的根源。

2、保护过度。

表现为对子女日常生活的过度关心和过度保护,对子女行为的过多限制和过分干涉。

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态度和行为,其结果是影响孩子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形成和发展,养成孩子轻视劳动、厌恶劳动的不良作风,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孩子的人格扭曲和精神变态。

3、功能错位。

家庭教育承担着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任。

但它的任务不是直接造就各种类型的人才,也不是教给多少知识技能,但是许多家庭存在着越位和错位的现象。

比如狠抓孩子的智育,对学习的关心过了头,把分数看得至高无上,有意无意地拔高教学要求,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重视书法、绘画、音乐、打字等技能培养超过道德教育与品行培养。

我们始终觉得,亲密无间的亲情关系是家庭教育的优势,父母应该是孩子最合适的教育者,可是我们现在对诸如此类的言语并不陌生:

“我们对教育孩子实在是外行,一切都拜托老师了。

”辅导学习当然重要,但若因此造成了亲子关系紧张,实在是得不偿失。

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说过:

“不要认为只有你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

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

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是一个涉及家长的教育观念、思想认识、具体方法及家长的自身素质的复杂的问题。

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班主任工作是一块非常值得研究的领域。

相对于学校层面的宏观指导,班主任工作通常能够更细致、更有针对性,从而更进一步,做到对家庭教育的直接介入。

和家长打交道,其实是一门人际关系学问,我们主要从影响态度的心理学原理入手,进行了介入家庭教育的策略研究。

首先我们明确了,教师对家庭教育的介入,只具有指导的意义,不具有强制性功能。

教师的指导,实际上是对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态度进行干预,从而达到影响家长的教育行为的目的。

所谓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在笔者新近对本校一年级家长进行的一次调查中,对题目“您对孩子学习成绩方面的要求是什么”,及格、跟上大多数、拔尖、听其自然,好坏无所谓,有95%的家长选择了“拔尖”;题目“你对孩子下列问题的关心程度如何?

”(排序)学习成绩、道德品质、热爱劳动、人际交往能力、身体健康、认知能力、艺术熏陶等八项内容,85%的家长把“学习成绩”放在首位,又有95%以上的家长把“热爱劳动”或“人际交往能力”放在最后,这样的态度势必影响到家长的行为,从而产生上述的教育误区。

那么观念和态度是如何得以改变的呢?

社会心理学家系统地研究了态度改变的过程,把它概括为:

“谁对谁说了些什么,效果怎样;听众对信息的理解和服从。

”(麦圭尔.1968)意即信息说出来,说清楚了,能够被理解,则它通常具有说服力。

但是并非总是这样,有些信息是如此巧妙地加以构造,以致它能使听众服从,即使听众对此还不是十分理解;反之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听众完全理解了信息,却可以不服从它。

身为班主任有时会有这样的无力感,家长口头上答应得好好的,要配合学校的工作,实际上并没有这样在做,而我们也无可奈何。

那是因为家长并未从心底接受你的意见。

所以,班主任提出什么好的家教意见,并非都会被家长理解和服从。

意见本身、由谁表达的意见以及表达意见的方式等都是影响的因素。

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我们实施了这几点策略:

1、专长权威策略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主试告诉被试说他们正要参加一个美学测验——评价九节现代朦胧诗。

初评结果,其中一节被所有的被试认为是最糟糕的。

之后,又让被试读有关这节诗的评论,被试所阅读的评论认为,这节诗比被试所认为的好,好的程度分为三种:

稍好一些、更好一些、好许多。

然后,主试对一部分被试说,这则评论是由一位著名的美国诗人写的;对另一部分被试说这则评论是由一位女大学生写的。

最后要被试再来评价这首诗,结果表明,不管这则评论的观点与被试原来的观点相去有多远,听了评论是由著名诗人写的被试的态度要比听了评论是由女学生写的被试的态度要改变更多。

专长或权威对态度有着强烈的影响,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

教师如果可能,可以建立自己专长权威的形象:

我是教师,教育孩子我是内行,你应该听我的。

能够提高干预的效果。

案例一:

小张,上学期转学过来,听说学习能力比较强,成绩应当也不错,但是在开学一个月以来情况并非如此,感觉学习上也不是很专心。

在老师一再询问下,得知父母新近离婚,对他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和与学生同住的母亲联系,得知张的父亲是在有外遇的情况下离开家庭的,而且离开后,对孩子也疏远了。

于是班主任通过多方联系,找到了张的父亲。

班主任是一名资深的老教师,她以自己的从教经验告诉父亲,父爱的缺失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提醒父亲,离婚不是忽视女儿的理由。

在班主任的劝告下,孩子的父亲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不安,他表示,疏远女儿不是他的本意,只是离婚之后不知如何再去相处所至。

于是班主任又通过和张的母亲联系,使双方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达成了一致,让父亲有更多机会和孩子在一起,从此孩子脸上又有了笑颜。

作为一个专长权威的形象,对教师本身具有极高的要求。

年龄是一个天然优势,除此之外,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态度,教育专业知识等也是必要条件,也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敬业精神。

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教师应当始终保持客观公正。

如果在上述的案例中,教师如果这样子说:

“你已经毁了一个家了,难道还要把女儿也给毁了吗?

”那工作八成就继续不下去了。

毕竟婚姻问题不属于教师干涉的内容,而学生使家长和学校共同的责任,老师去干涉是名正言顺的。

2、同类互助策略

  某些研究发现,如果信息又一个与听众相类似的人来传递,也容易成功,不一定要依赖具有专门知识的沟通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例子:

购物时,尽管广告说明把商品描写得非常好,卖主也在拼命向我们兜售,我们总是不那么相信商品的质量和适用性。

但若是一位站在我们身边陌生的顾客或邻居对我们说,他们买了这个商品之后用起来相当好,我们的态度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这就是因为陌生的顾客或邻居与我们在作为顾客的身份上相类似的缘故。

对类似有我们的人,我们常常有一种认同的倾向,把他们看作是“自己人”,类似性会导致吸引和相互模仿,“自己人”所传达的信息更具有说服力。

所以,把家长们以一定的形式组织到一起,相互交流经验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例如在家长会上,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请家长发言,发言人选可以有老师根据内容需要的典型性预先安排,也可采用专题讨论的方式,让家长畅谈家庭教育中的得失,互通有无。

3、“偶然听到”策略

倾听孩子的声音,对家长的态度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有些家长不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他们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代替孩子做决定。

当孩子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表示异议时,他们一般以为孩子在耍赖,在和他们讲条件,一般不予考虑,许多孩子的心里话被轻易地忽视。

教师在关键时刻要为家长和孩子牵牵线搭搭桥,让他们倾听相互之间的声音。

那么,怎样的方式比较有效呢?

心理学认为,说话者的身份地位能影响听的效果,家长对说话者的意图或动机的信赖程度也影响到听的效果。

当听众认为说话的人不是故意讲给他听的,也就是说,信息是偶然被听众听到,也会提高可信性。

所以,班主任在做沟通者的时候,如果能采取一定的技巧,让家长觉得他听到的是孩子最真实的声音,那效果会更加好。

案例二:

请家长观看一个班级中的辩论赛,并兼当评委。

辩论的主题是:

“考试考坏了,家长应不应该打我们”。

正反双方是学生自发组织的,辩词学生自己写。

辩论过程中,正方一个劲地说应该,列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是这些理由无论怎么听,都是理不直气不壮,中气不足,反之,反方的观点本身就很有利,便说起来就轻省多了。

家长在观看的整个过程中,看到的是竭尽全力想取得辩论赛胜利的学生,他们明白这些话不是学生专门讲给他们听的,但是他们受到了启迪。

案例三:

班主任要求学生写一写心中的烦恼,许多学生写了在家里的苦恼,班主任把其中一些特别严重的悄悄转给了学生家长。

从文章的笔调中,不难发现,这是一篇真正的作文,不是专门写给家长的意见书,家长看到的是更真实的心声,受到的触动更大。

家长都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摆出问题,留给他们思考,有时候效果甚至会比苦口婆心的劝告要好。

4、以退为进策略

这是从干预的内容上考虑。

从某种程度上说,表达意见必须适应听众早已有的态度。

如果意见和听众原有的态度完全是在两个极端上,听众就很难接受了。

俗话说:

“对牛弹琴,牛不入耳。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教师和家长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谁命令谁的关系。

如果教师不客气地先把家长的观点来个全盘否定,家长也会可能来一个固执己见,谁也影响不了谁。

通常,如果一个观点不是非常极端,听的人多多少少会受到它的影响。

我们在表达意见时,必须考虑家长原有的意见怎么样。

如果家长原有的态度是反对我们的观点的,我们通过沟通使之不那么竭力反对甚至稍稍赞成我们的观点。

家长原有的态度是中立的,我们通过沟通是之赞成我们的观点,家长原有的态度是稍微赞成的,我们通过沟通使之更加坚定。

如果家长本来是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把人际交往放在末位的,我们跟他们说:

“学习成绩算什么,二十一世纪看的是人的综合素养,人际交往能力才是第一位的。

”可能不一定为家长所接受。

此时,我们应当这样和家长来探讨:

是的,成绩确实非常地重要,尤其是现在的竞争体制下,但是,成绩是否是唯一的呢?

……先对家长的观点做一定程度的妥协,再慢慢施加影响,使沟通在家长的接受幅度内进行。

介入家庭教育,讨论的问题在教育范畴之内,工作的内容却已超乎教育范畴,而涉及到社交领域。

不错的,作为一个班主任,不仅仅要具有教育的能力,更要有组织的能力,交往的能力。

介入家庭教育,构建家校沟通渠道,提高家庭环境质量应当成为班集体建设的内容之一,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使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态度由认同而改进,由改进而创新,不断提高层次。

在我们的努力下,家庭教育的工作做得非常成功,家长乐意聆听班主任老师的意见,对班主任老师信任有加,使班主任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

四、取得的成效:

1、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在学校教育生活中,学生的各种心理、品德、学习问题都是相伴相生的。

两年时间,当我们有意识地去做这些事情时,我们发现,结果是令人欣喜的。

我们的孩子,他们友爱、积极、热情、真诚,学习成绩优秀,和老师关系融洽,所有的任课老师都对他们喜爱有加。

2、给年轻老师提供了帮助。

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所采取的老带青的方式,也使两位年轻的老师获益匪浅,在班主任工作和为人师表方面成长了不少。

五、发现的应当注意的问题:

课题实施和成果推广的过程,使我们更注意这两个问题:

1、班主任的个性魅力、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因素。

我们在这里提到的许多方法和策略,在这个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