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大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9594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1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方大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南方大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南方大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南方大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南方大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方大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docx

《南方大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方大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方大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docx

南方大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标签:

家园 中国 分类:

历史剪影2010-04-3015:

28

     

【注:

2010年中国西南五省持续大旱。

大面积的干旱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

对此应该有怎样的反思和行动?

这值得所有人去深切关注、反省和行动。

以下内容节选自MSN-中国,雅虎-中国,自然之友2010地球日特别论坛“西南大旱思与行”】

 

2010年春季,中国西南5省面临世纪大旱,5000多万同胞受灾。

这场少见的世纪大旱使农作物受灾面积近500万公顷,其中40万公顷良田颗粒无收,2000万同胞面临无水可饮的绝境。

 

中国15省遭遇罕见干旱

 

西南五省达特大干旱等级

 

乌江水位下降重庆段基本断航

 

黄果树瀑布水量仅剩1/4

 

大地焦渴看万顷粮田干枯。

万顷粮田干枯

 

空中看云南旱情,2010年3月27日干涸的大理祥云县青海湖。

 

送水成最珍贵礼物

 

大旱村民艰苦背水

 

2010年的这个春天,本该充满希望的季节,中国西南5省市区却正在遭受历史罕见的大旱。

云南、广西部分地区的旱情已达到特大干旱的程度,贵州省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旱情。

下图:

云贵川渝桂旱情图

 

下表旱情情况表:

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旱情

涉及省市

旱情范围

农业影响

受灾人口

经济损失

四川

13个市州55个县市区

  60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

616万人受灾,131万人饮水发生困难

 

广西

14个市中已有12个市出现旱情,全区80个县(市)受灾

  全区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1000万亩,其中成灾410.11千公顷,绝收36.73千公顷。

受灾人口675.8万人,182.67万人饮水困难

直接经济损失达17.78亿元

云南

 

  秋冬播农作物受灾3000多万亩,占已播种面积的87%;80%面积的花卉受灾,面积46.5万亩

近500万人发生临时饮水困难

直接经济损失近180亿

贵州

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86个发生旱情

  农作物受旱面积1304万亩,占夏收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左右

1700多万人出现吃水困难

 

重庆

34个区县存在旱情,巫溪最为严重

  农作物受旱面积105万亩,比3月初减少一半左右。

85万人出现临时饮水困难

 

总体

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这五个省区市是重灾区,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83%

  耕地受旱面积达645万公顷,超过多年同期均值近180万公顷。

2043万人因旱饮水困难

 

 

 

 

 

 

 

 

 

 

 

 

 

 

 

 

 

 

 

 

 

 

2010年南方大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以下引自雅虎-中国:

第一种解释:

最科学的解释:

2010年伊始,猛烈的寒潮、几十年未见暴雪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

以此同时,云南大部地区却依然艳阳高照。

在过去的半年间,受降水量异常偏少、降雨日数异常偏少、气温异常偏高、蒸发量异常偏大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云南正在经历较为严峻的冬春连旱形势,并且旱情预计还将持续。

同一季节为何会出现反差如此巨大的气候情况?

主要原因是,自2009年6月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偏暖,出现了新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从而引发大气环流异常,使北方冷空气难以南下影响云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较弱,致使水汽供应不足,再加上云南本身低纬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导致了去冬今春持续干旱。

云南是多种季风(东亚季风、南亚季风、高原季风)环流影响的过渡交叉地带,是我国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干湿季分明。

季风气候形成了云南干旱灾害发生的必然性,不稳定的季风活动又造成了云南干旱灾害发生的随机性。

 

第二种解释:

美国五角大楼“秘密报告”引起中国科学家高度关注:

到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

核战、大旱、饥饿和暴乱等问题将困扰全球各国。

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而中国北方将水患不断。

报告警告说:

今后20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威胁要超过恐怖主义。

针对这些预测,中国科学家已经进行了三次研讨,最近的一次研讨刚刚结束。

与会专家认为,虽然该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的极端情景几乎不可能发生,但其中对中国部分的预测还是很有启发意义和预警价值的,它提醒中国科学家将气候变化研究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以下引自自然之友2010地球日特别论坛“西南大旱思与行”

论坛时间:

2010年4月20日下午

主持人:

今天我们请来了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八位对干旱有着多年实践或者思考的朋友和专家,请他们来阐述他们的观点,同时我们也想请在座的每一位朋友都能够有机会来和这八位朋友一起互动。

第一位发言人杨勇来给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分析,杨勇的身份我想我就不用介绍了,他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家能够那么多年持续不断的坚持在中国的西部,在那么大的一个尺度上研究中国的水资源和中国西部的环境问题,做独立的思考,这是非常难得的,可以说中国是非常少见的一位把环保和研究融合的非常好的一位研究人员。

 

杨勇:

………,我们总的纵观这次西南干旱以及西南地区的和水相关的气候来看,我们梳理出以下几个方面,一个就是资源性的,就是说自然条件导致的缺水情况,西南地区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中最复杂多样的区域,宏观上属于湿润热带与亚热带长绿阔叶林自然带,在这个同纬度上可能某些地区是非常湿润的,降雨量也很大,达到2000、3000立方米的也有,但为什么还有一些干旱地方呢,就是由于特殊地貌倒置了局部区域出现了相对干旱、燥热,形成了以稀树灌木草丛或旱生灌丛制备为主的类似“荒漠”“半荒漠”的干旱河谷景观,另外呈现出一种季节性的分配不均,在不同的季节当中降雨量是不一样的,另外一个是地域上的,刚才说到同纬度区间范围内有的地方降雨量很高,比如云南的西南端和南部西双版纳都达到1500-2000毫米,有的地方甚至达到3000毫米,但是在云贵高原和一些地方只有500毫米以下,就是地域性分布不均。

另外是极端性气候周期性,西南这次干旱也显示了这种情况。

这个是云南省地表水的分布情况,除了青藏高原大量的冰雪消融,供给了这些江河以外,还有本身这个地方的降雨两分布不均也导致了不均,我们看到怒江峡谷的西侧这一段水资源量和气候降雨量比较好,但是逐步向东移,到了云贵高原上水资源就小了,进入了贵州石漠化区域、喀斯特区域也是比较干旱的,再向南西双版纳降水量也是比较大的,所以地表水分布情况和降水量是相吻合的。

通过西南特大灾害我们可以这样看,极端性气候的出现在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次,一般来说具有周期性的规律,一般我们经常说的50年一遇,一百年一遇,我们应对的一些方案和工程措施都是按照50年、100年准备的,但是近年来高密度、高强度频发的态势应该引起人类的反思,检讨自己的行为,特别这次西南大旱暴露出来的现象,是不是各种矛盾交织积累起来的一种反映,是不是人类的行为导致了旱情加剧,这是这次西南大旱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这个是目前我们人类活动在这个区域大概的构架,我们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华东地区我们人类活动的一些建设行为,基本上是按照目前这样一个构架来进行的,几十年来我们的建设都是按照这种模式来做的。

特别明显的是,这几年大家所关注的,听的最多的,在西南地区的河流上水电开发和水资源利用,基本上也是按上游到下游梯级发展的态势发展,这种态势给这个地区的生态系统、水资源以及气候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我们看一下,除了刚才资源性的因素以外,我们下面主要关注一下人类活动导致的问题,一个可能是工程性缺水的矛盾现在逐渐显露出来,一个是水电建设,实际上目前在云南省,这次干旱的云南省是比较重的区域,云南省现在在大江大河干流上的电站,真正形成扩容能力的比较少,除了澜沧江上,其他的大型电站还在建设之中,但是仅仅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已经发现了,由于工程性导致的气候灾害的加剧,这个矛盾已经线路出来了,随着大型工程的形成和运行,如果今后再遇到这种极端性气候,可能产生的问题就更严重,这个严重的原因是哪方面我下面讲一下,一个是水资源的调度,这次旱情看来,我们水利资源调度几乎是失灵,或者没有一个水资源调度的机制,这个里面还差距了一些利益纷争在里面,信息的交换、沟通,上下游之间的相互平衡、兼顾,这种机制、制度和理念还没有形成起来。

再一个是水利设施方面,我们看到这几年的水利主要是倾向于水电的,水电建设当中很少考虑到水利的功能,或者一条河流除了水电的利益以外,是不是要考虑到农业、工业、城市以及生态等等,一条河的水资源功能应该是多方面的,不应该把水电资源最大化,现在我们的利益建设主要是围绕水电在转,几乎是没有考虑其他的功能。

第二个我们以往建设的水利系统,长期处于投入不足、老化状态,而且耗损非常严重,综合这些因素,工程性缺水的矛盾在这次极端气候过程中已经显露出来了,我们今后再应对这种气候,随着这些工程的运行可能更严重了。

再一个我们一级支流、二级支流的开发也是非常大的,而且这个开发强度超过了干流,这是一个问题。

这个图可以看到我们在云南和四川上几条大的江河干流上水电的布局和规划,这次反映比较突出的一个矛盾一个是澜沧江上的小湾,小湾去年底已经建设了,随着它的运行,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调度运行机制的话,下一步的矛盾更加严峻。

这个是漫湾,小湾相当于三到四个漫湾的库容,漫湾蓄水后完全是一个人工湖了。

这是在建的金沙江的,这个是陇海口的,去年环保部已经叫停,但是现在又开始建。

这个是云南省东部一带建的水利系统,这些设施都是比较小而全的,这个是整个我们在云南省的大部分土地上看到的土地耕作的情况,这是这次旱情当中一些小的水库开始干裂,这是比较落后、粗放型的一些水利工程,这个是云南东部和贵州交界的一些石漠化的区域。

云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坝子,这些坝子一般来讲都没有太大的径流,大部分是在坝子当中建一些水库维系坝子的发展,这些坝子近几年当中发展的规模、速度非常快,要靠这一些水塘维系人口众多的坝子的话,在极端气候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问题。

在云南山区建了很多小的水塘子,这个没有一个规划的话,也会改变地表径流的天然情况。

现在是结构性的,一个就是这几年矿山开采力度很大,几乎是遍地开花,从单一的开采已经研发到洗选、冶炼、加工等,这不仅是对地表水的影响,对地下水的影响也比较重,这个是在云南和其他地区采矿的情况。

再一个是城市盲目扩张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均用水量大增,景观耗水量也增大,另外种植结构的改变,比如烟叶、水果、经济林等等的选种不慎,这个是滇池,这个是现在整个我们国家出现的城市化扩张发展的情况,另外很多政府的形象工程也带来了耗水。

还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水质性缺水,一个最明显的现象,滇池,按道理说滇池在一种良好的状态下,在极度干旱的状态下可以缓解周边的旱情,但是现在是没用,就是水污染造成的缺水,随着这种态势的发展,现在的一些情况已经显露出来,还有就是农村大量的施用化肥,大量的城市化,农村的新农村建设,形成了大面积的面源污染,另外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增加,垃圾处置的粗放性,也导致了水污染。

这个是滇池蓝藻的情况,这个是向滇池排放的污水沟,我们看到金沙江经过了攀枝花工业区之后完全是污染的河,但是雅砻江相对好一些。

另外云南省前几年在旅游产业上做了很多工作,也形成了很多旅游品牌,但是由于利益的驱动以及资源型的产业,水电工业也是进入到自然保护区,对旅游的冲击也很大。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森林采伐和外来物种的侵袭,森林采伐就不说了,在6、70年代、80年代大量采伐已经导致了环境的欠帐。

另外是外来物种,大面积种植桉树和橡胶树,前段时间很多专家已经讨论,另外一个是紫金罗兰也大面积侵扰云南,它的推广速度和侵袭的强度是相当大的,所以紫金罗兰对水的影响也值得关注。

还有大量的种植花卉和烟叶,现在花卉和烟叶在云南大面积种植,这个也要注意。

从这个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来中国国土上整个生态脆弱性,中国周边的西伯利亚我们就不说了,到东南亚下来,东南亚的人口也是比较密的,所以整个亚洲东部这一块,一个是人口的压力,一个是快速发展的态势下,确实生态系统是非常脆弱的。

 

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雷:

周雷:

其实我今天的身份更多是一个媒体的身份,因为我曾经有将近五年的媒体工作经验,服务于某中央级媒体,也正是因为记者的经历,让我看见了一个事实,知识是怎么被割裂的,权利是怎么被分配的,刚才杨老师讲了很多的事例,我自己都亲身经历过,它说的小湾等电站作为记者我都去过,但是记者去了之后不会改变什么,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后来做了一个特别大职业的调整………,实际上在污染问题、旱灾问题以及特别多的自然灾害问题,其中有一个不断有操演性和实践能力,在中国的国土下不断产生这个情况,我在讲知识融合的时候我提到一个设想,也就是说解释旱灾,其实它是一个欲望的综合症,…也就是说当你在思考中国城市化问题或者植物的问题的时候,要去这样想其实是一个欲望的综合症,………我们现在通过大量的调水项目,没有一个城市不做大规模设想,城市化的设计,所谓的宏大项目不断地呈现,根本没有解决细节问题,所以我提到了一个概念,在我们解决水的问题的时候,不仅需要跨区域的调水,更需要城市供水的滴灌技术,我们想水文学是不是要做转型,我们怎么利用水,每个单一的项目我们都有人要求了,包括地下水的开采,包括杨老师刚才讲的城市的模型,中国城市化的模型是错的,大家都知道是不可持续的,但是为什么还在做呢,谁来解决这个知识系统,我们经常批评美国,我举一个例子,我不是想学习他,我觉得他做很多事情有很多想法,比如我们要解决自己国力问题,自己国民健康问题,国家生存问题,我们要做一个等智慧的较量,如果是一个游戏我们做一个公平的游戏,大家都有智慧,看美国人怎么解决他们的灾害问题,从他的机构设置我们看出一些端倪,在灾害的设置上有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国际科技委员会减灾署、灾害管理和人道援助管理中心、美国兽医医疗协会紧急救援网络很多很多,他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玩的,但是我们中国的学者和中国的决策部门他没有这个能力来进行这样的一个设计,但是如果这样说的话可能有点武断,他们也在做,为什么这样批评他们,因为中国城市机器剧烈运转特别快,以至于让每个人都有丧失家园的意识,前几天我看了中国社科院的报告,中国在2030年就要完成城市化,也就是在我们没有知识准备的时候把活都干完了,接下来我们要解决一系列特别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反过来讲的话,其实都有解决的办法,但是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真正完成了,我说的是迅速的城市化,那是很具有灾难性的,我们要重新设计很多东西,所以知识整合是我提出很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大家都讲过了,但是我觉得应该形成一个公众的讨论。

我一直觉得西南中国是一个福地,刚才杨老师讲到了,青藏高原的象征意义,是提供水源,特别有讽刺意义,它虽然生存环境非常恶劣,但是它是给我们有生存可能的一个地方,不管你从生态学还是修辞学的角度是一个福地,我们怎么看西南中国,我作为记者我写过稿子的,西南中国如果有一个机构能把横断山区的基因资源进行特别细致的研究,光基因利用这块,包括人和植物的基因,可以造成几万代,你把树砍掉肯定是不合算的,但是云南现在依靠的还是烟草,…………我说我们要做一个中国巨灾公共信息联合,就是形成一个知识的汇流,形成一个来自民间、学者精英,最终到决策界以及资本的知识循环,如果我们不能控资本,我们要把灾害进行控制,大家讲生态问题的时候容易回到宗教的情怀,但我一直觉得有一个道理应该明确,不能宽容他们的错误,不但用宽容和良善的劝说使问题呈现,我一直觉得应该以恶抗恶,因善治理,为恶去势,终得善果,谢谢。

 

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减灾室的副研究员刘布春:

刘布春: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讲一下,第一是事实,第二是行动,第三是反思。

今年西南的干旱和北方的冻害是有气候原因的,从旱情的发展来说,实际上西南的干旱从去年8月份已经开始了,………有一些总结,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于我们农业、农村、农民来说,它的脆弱性就凸现出来了,首先要健全农业减灾的各级管理机构,第二针对当地的主要灾害逐级、逐项的编制应急预案。

第三由于许多灾害的孕育期和发生初期都有一定的隐蔽性,我们应该也是比较早的关注西南的干旱,提交了两个报告以后才引起了重视和媒体的一些关注,所以除了要加强现有的气候、水源、地质监测外,需要建立农田远程灾害监测系统,同时要建立农业部门与气象、水利、地震、民政等部门灾害信息的共享机制,……第四要充分挖掘和集成现有农业减灾实用技术,其实我们不缺乏单向的减灾技术,但是没有集成起来,因地制宜的落实,而且普及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品种的抗逆性减退是灾害加重原因之一,北方由于气候变暖,品种的抗寒性退化,还有改种暖熟品种,也是今年抵御灾害能力下降的原因。

第六加强农业备灾,除民政部门储备救灾物资,农业部门也应该建立种子、化肥、农药的抗灾制度。

第七,在全国建立按流域统筹分配水资源的制度和规划。

最后要推进农业灾害保险试点,加大投入,首先在主要商品粮食基地普及,确保粮食安全。

时间关系,还有一个农业减灾的中长期措施要立足与减灾能力的建设,谢谢大家。

 

自然之友的理事长,以及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老师。

 

杨东平:

大家好,和刚才三位非常专业的思考相比,我的发言是感性、常识性的,基本上是态度或者价值的一种表达。

我想谈三个问题,第一个就是认识中国西南大旱,西南大旱显示了气候变化对中国气候的深远影响。

………第二个问题我想从水资源的短缺来透视环境公平,我们都已经意识到西南地区、农村地区的大旱和我们城市地区的对水资源的挥霍无度,甚至在旱灾地区,一旦旱灾解决大家又固态复萌,又来推进高消费的生活方式,……我们现在正在培育奢侈性的水消费,…第二个我们在水资源季度短缺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了地区之间的不公平,也就是说刚才讲到的各地的调水策略都是从水资源更为短缺的地方向城市地区供水,北京从2003年开始,从山西和河北调水,当时南水北调还没有完成,一直到去年奥运会累计调水4亿立方米,而山西和河北都是远比北京更为干旱的地区,河北在经历了11年连续大旱的背景下向北京调水,这种情况在各地普遍存在,甚至在沙漠化边缘的鄂尔多斯也建高尔夫球场,这个项目最近已被叫停。

第三个我们看到的是利益集团获取不当利益,这个表现在西部开发中的水电和水利支撑,我们在大旱到来的时候很清楚的意识到,只有临近农村社区的小水电、小水利是能够真正防灾、救灾的,而大型水电工程主要是发电,对于改善民生,减灾救灾并没有真正有效的作用,但是我们整个经济建设的重点往往是在这些大型的骨干水利设施上,而忽视了改善民生,这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最后我想讲的一个概念,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职能,这个问题很敏感,政府间也争论不休,我原因胡鞍钢的一句话,我们应该在2008年北京奥运的主题上,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后面再加一句话“同一个行动”,这个是整体命运。

我自己认为由于中国特别大了经济体量,特别快的发展速度,即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碳排放的大国,所以中国应该为解决气候变暖承担更多的责任,也就是说在《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基础上承担责任,这是我的一个设想,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这也是中国社会发展转型的内在需求,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杨老师,刚才四位从不同的角度都为我们解读了西南大旱的问题,他们几位里面有个观点在演讲中没有提到,我在这里提出来,他们提到一点,这一次西南大旱会不会导致西南开始一种大跃进式的引水、找水、蓄水、建坝的这样的一个新的运动,这个是大家都特别担心的问题,我们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用另外一个大型的工程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杨勇在他的文章里面也提到,我们用工程式的方法解决水的危机、水的问题,这条道路行得通吗,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新的问题。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