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城建史考点教学文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9410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城建史考点教学文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外国城建史考点教学文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外国城建史考点教学文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外国城建史考点教学文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外国城建史考点教学文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城建史考点教学文案.docx

《外国城建史考点教学文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城建史考点教学文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城建史考点教学文案.docx

外国城建史考点教学文案

 

外国城建史考点

1.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

1.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

村、镇、庙宇建于尼罗河畔的天然或人工高地上,有利于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

金字塔建于尼罗河两岸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使法老尸体不受河流泛滥之患。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如卡洪城主要分两个区,阿玛纳分三个区,均体现了功能分区的原则。

3.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

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4.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地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在卡纳克与鲁克索神庙的群体设计中,运用了2公里长的中轴线布局,两边布置约1000具人面狮射像。

规划中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

在阿玛纳的建设中也采用了类似的规划手法。

1、卡洪城的规划特点

区位:

通往法尤姆绿洲的要道

城市特征:

1、形态(长方形)2、空间分区(三部分)

城市平面为长方形,连长380×260米,有砖砌成墙围着。

城市又用厚厚的死墙划分成东西两部分。

城西为奴隶居住区,有一条南北向大街从东侧城门贯穿这一位。

这区仅有一条8~9米宽的南北向通道通向南城门。

厚墙以东又被一条东西长280米的大路将城东分成南北两部分。

东西大路的北部为贵族区,面积与城西奴隶区差不多,仅排着十几个大庄园。

路南则是商人、手工业者、小官吏等中产阶层住所。

它的平面成典尺形,房屋零散地分布着。

城东有市集、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南角有一大型坟墓。

贵族住宅朝向北来凉风的方位,而西部劳动人民居住区,却迎着由沙漠吹来的热风方位,反映了明显的阶级差别。

1、希波丹姆式的主要思想及影响、典型城市

希波丹姆——西方古典城市规划之父

特点:

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路网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之美

典型平面:

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

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发展:

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城市轴线—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的配合。

实践:

罗马营寨、米利都、普南

影响:

一方面满足了希波战争以后以及古罗马时期大规模殖民城市规划建设中迅速、简便化的要求,同时也确立了一种新的城市秩序和城市理想,既符合古希腊数学和美学的原则,也满足了城市中富裕阶层对典雅生活的追求。

局限:

希波丹姆模式也使得古希腊的城市规划从传统上灵活的杂乱、有机走上形式上的典雅或呆板,甚至为了构图的形式美而全然不顾自然地形的存在。

2、

图示说明米利都城市的规划特点

◎道路:

棋盘路网

垂直交叉大道、中心大街、中心广场、小街坊

◎城市分区:

圣地、公建、私宅◎住宅分区:

工、农、兵、官

简述雅典卫城的规划特点

布局:

高地、圣地、顺势、自由、关键点、人的活动与空间安排。

意义:

雅典卫城是希腊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精神的象征。

圣地建筑的重要性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宗教祭祀职能、防御职能而成为城邦公民举行礼仪活动的场所和公共活动的中心。

雅典卫城的主要成就:

①在选址上:

卫城位于雅典城市中心,孤立的山丘之上,用乱石在四周砌挡土墙,形成大平台。

东西280米。

南北最宽处130米,山势险要。

只有一个上下通道,在景观上成为整个雅典的控制点。

②在总体布局上:

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山上有一个很好的观赏效果,同时也照顾到山下的观赏。

山上的建筑物大都延边布置,顺应地形地势。

③创造了良好的视觉效果,绕山一周之后,从西侧进入卫城,可以充分感受卫城

④创造了良好的室外空间,卫城重点活动都在室外展开

⑤建筑艺术成就,综合了多立克和爱奥尼艺术,有不同的建筑形式和艺术。

采用材料和颜色是两种艺术达到统一。

以白色大理石墙面协调统一。

⑥纪念意义的反映,没有世俗建筑。

 

《建筑十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维特鲁威与《建筑十书》

维特鲁威的论文集《建筑十书》是古罗马建设辉煌的历史总结。

论文集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筑经验。

在城市建设上,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关于城址选择,指出必须占用高爽地段,不占沼泽地,病疫滋生地,必须有利于避浓雾、强风和酷热,要有良好的水源供应,有丰富的农产资源以及有便捷的公路或河道通向城市。

关于建筑物选址,探讨了建筑物的性质,同城市的关系,地段四周的现状、道路、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污染等等。

关于街道的布置,研究了街道与常风向的关系,与公共建筑位置的关系。

对广场的设计,他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设,以及研究用当地动物内脏试验的方法进行饮用水的试验等。

关于理想城市模式:

把以数的和谐为基础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性主义思想统一起来,强调建筑物整体、局部以及各个局部之间和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并且充分考虑到了城市防御和方便使用的需要。

平面为八角形,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箭射距离,使防守者易于从各个方面阻击攻城者。

城市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

市中心广场有神庙居中。

为避强风,放射形道路不直接对向城门。

<建筑十书》的主要成就:

A、它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B、它系统地总结了古希腊和罗马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

C、它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

D、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起来,把理想化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

本书提出建筑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理论,建立了建筑学的基本体系;主张一切建筑物都应考虑"实用、坚固、美观",提出建筑物的"均衡"的关键在于它的局部。

此外,在建筑师的教育方法修养方面,特别强调建筑师不仅要重视才更要重视德。

这些论点直到今天还有指导意义。

罗马共和和罗马帝国时期广场的异同

罗马共和时期共和广场是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广场为市民聚欢的公共活动性质比较强烈,广场建筑物彼此在形式上与整体不甚协调,周围房屋散乱。

到了帝国时期,帝国广场改变了性质,成为皇帝们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

皇帝的雕像开始站到广场中央的主要位置。

广场群以巨大的庙宇、华丽的柱廊来表彰各代皇帝的业绩。

广场形式又逐渐由开敞转为封闭,自由由转为严整,其目的在于塑造一个供人观赏的三度空间艺术组群。

罗马帝国城市帝国广场是从共和广场的轴线中段向西北延伸约300米左右。

这里原是块山间的空地。

帝国广场由奥古斯都广场(ForumofAugustus)和杜拉真广场(ForumofTrajan)等多个广场群组成。

它们的建筑布局不同于共和广场。

共和广场上的建筑物强调自我突出,与广场整体不甚协调。

而帝国广场的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由广场上的方形、直线形和半圆形的空间组成。

每个空间都有柱廊连接,端部的主要建筑物起着主要装点作用。

广场群的设计手法是每个帝皇所建筑的广场建筑群与另一个帝皇的广场建筑群在用地布置上彼此垂直相交,以多个彼此相交的垂直轴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柱廊把各种空间联系起来,也是各个空间的过渡。

这种设计手法使一些相隔较长时间修建的建筑物之间建立了内在的秩序。

帝国广场以奥古斯都广场和图拉真广场为主体。

这些广场群辉煌开阔,明朗而有秩序,由巨大建筑物构成巨大空间。

1.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建设特征

1、城市的自发形成。

城市的发展有以下几种情况:

◎要塞◎城堡◎商业交通

2、城市选址及发展方式:

选址于水源丰富、粮食充足、易守难攻、地形高爽的地区,四周以坚固的澄清包围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不断扩建城墙,而且在城墙外产生城郊区,数要是手工业者居住的市街地。

3、城市布局:

具有走向不规律的道路系统,环状、放射、方格;公共区和私人区并不像古典城市那样严格地互相隔离。

城市公共区的结构十分复杂,所有的权力中心都必须相互毗邻地安排在这里,较大的城市往往有几个中心。

宗教权力与世俗的对立越来越清晰可见,教堂成为城市中心,控制着城市的整体布局,道路网从教堂放射出去,城市按教区分区,小教堂成为教区中心;教堂广场是市民集会、狂欢和从事各种文娱活动的中心场所。

4、美好城市景观:

充分利用城市制高点、河湖美景和自然景色,注重人的尺度

环境视觉秩序组织与城市细部:

弯曲的街道、相异与相似的建筑,街头的景致

2、威尼斯及圣马克广场特点

威尼斯180个岛屿组成134条河道贯穿其中迂回曲折的河道美丽的石拱桥

圣马克广场___欧洲最美丽的客厅

广场平面曲尺形,空间组合方面,由三个梯形广场组合成一个封闭性复合式广场。

大广场与靠海湾的小广场之间用一个钟塔做过渡.

 

1、阿尔伯蒂——向往古代文化的建筑师<<论建筑》

从环境、地貌、水源、气候等对城市选址进行了论述

探索了街道在军事上的最佳形式

提出了理想的城市模式:

街道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的多边形星性平面。

中心设教堂、宫殿、城堡,整个城市由各种几何形体组合

军事防卫的要塞与城市结合

他是用理想原则考虑城市建设的开创人,主张从实际需要出发实现城市的合理布局,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理性原则的思想特征。

-《论建筑》

2、费拉锐特《理想城市》

典型模式:

星形平面、辐射型街道,中心教堂意义:

几何形态和谐防御作用中心化

理想城市的实践——帕尔曼诺伐

时间:

建于1593年性质:

边境防御城市中心:

六角形广场

道路:

辐射道路、三环连接中心:

棱堡状的防御构筑物

3、斯卡莫齐形态:

星形

道路:

格网中心:

市民广场两侧:

商业广场南北:

交易所市场运河横穿

理想城市平面:

城中心为建有宫殿的市民集会广场,两侧为两个正方形商业广场,南北分别为交易所和市场广场,主要广场的南侧有运河横穿。

理想城市的实践——法国:

萨尔路易

影响:

阿尔伯蒂作为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他继承和发展了维特鲁威的思想理论,运用理想原则考虑城市建设,主张从实际需要出发,实现城市合理布局,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理性原则的思想特征。

在阿尔伯蒂的影响下,出现了一大批理想城市规划师,如费拉锐特、斯卡莫奇、阿维林诺等人。

他们师承维特鲁威,使各种放射式规划大为流行,并同新的城市防卫技术结合起来。

他们的规划设计概念都有追求几何完美的思想,把城市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虽然文艺复兴时期建造出来的城市不多,但是这时期人们对规划理论的探讨却达到了城市规划设计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城市规划设计的经典理论也在此期间初步形成体系,对欧洲乃至全世界的规划设计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2、巴洛克时期封丹纳的罗马改建主要内容

封丹纳提出进行全城结构规划的新概念,在整座城市中建立了

完整的街道系统和视觉走廊,将高大的纪念性建筑物作为城市中的

关键地标。

1、将主要的宗教建筑、世俗建筑、凯旋门用道路连接

2、注重动感,整个区域构成整体环境3、修直了街道,道路交叉

口建了广场4、3条道路通波波罗城门

3、罗马市政广场的规划特点

1、米氏的重要作品2、文艺复兴时期较早的轴线对称广场

3、突出的贡献是改建模式4、元老院与左侧的档案馆已经存在,

新建了博物馆

5、形成对称梯形6、不同时期的建筑物协调统一有机生成

独特之处:

1、三面建筑,一面敞开、正对坡下的大绿地

2、入口大台阶、锐角放大,使人产生了缩短的感觉

3、向后分开的建筑让人觉的比较深远

4、元老院第一层改为基座,二三层为柱廊。

高大化

5、元老院台阶入口处,是以建筑为框景的城市全景6、人在行径中,每一瞬间景观互相加强

4、凡尔赛的规划特点

宫城、占地1500公顷、长达3公里、容纳2万人

特点:

1、放射道路但包含在一个视野之内2、强烈的轴线、3严格的对称

水渠、树木、花园、喷泉等非常几何化

冲破了意大利的约束形式,开展城法兰西独特的简洁豪放的风格。

园周不设围墙,使园内绿化冲出界限,与田野连成一片,是巴洛

克取得无限感的手法。

反映了法国的王权、财富和人超越自然的思想——王权至上、唯理主义。

俄国彼得大帝1711年建夏宫,普鲁士王弗烈德利克1747年建无忧宫,

奥地利皇弗利茨一世及玛丽亚皇后建绚波伦宫苑(维也纳夏宫)。

凡尔赛宫的总体布局对欧洲的城市规划有很大影响。

1、奥斯曼的吧里旧城改建的特点和影响

背景:

1、国内、国际铁路开通巴黎成为枢纽

2、城市迅速扩展、原来的结构功能,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3、功能改造与美化的要求都有,展示帝国的风采

4、政治目的:

希望无产者迁移,贵族区改善,消除巷战地形,便于大规模的骑兵与炮兵战斗,镇压起义

奥斯曼

☐奥斯曼将古典主义当中权威派观念和形式主义手法发展到了顶峰。

他1853-1870年为第三帝国做的巴黎改建就是实例。

奥斯曼在巴黎中心大兴土木的计划并未全部完成,但他的雄心和气魄令人惊叹。

尽管巴黎改建未能真正从满足城市广大居民的需要出发,而是追求纪念性装饰与浮华,并且夹杂着军事因素的考虑,但是确实起到了美化城市的作用。

☐豪斯曼的巴黎改建使巴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美丽最先进最开放的城市,有人用“庞大、空敞、自由、和谐、实用”的城市风格。

总之,几个世纪以来巴黎城市形成的壮丽、秩序的整体空间体系,无处不体现王权至上的唯理主义思想。

☐大十字干道:

大十字干道把里沃利大街向东延伸至圣安东区,使它与西端的爱丽舍大道连成巴黎的东西主轴,并作一条与之垂直的南北轴,形成大十字。

☐两环:

内环(连接塞纳河的南岸、巴士底广场、协和广场)外环(明星广场、民族广场)

☐巴黎的主要广场之间有清晰的连接,彼此依赖形成一个系统

传统的城市规划手法:

力求规律和统一。

利用古老的,或较新的纪念性建筑物作为新街道在视觉上的联系点,街道按照规律而通向重要的广场,沿主要街道的所有建筑立面有统一的造型。

巴黎改造特点

1、帝国式的风格:

将道路、广场、绿地、水面、林荫带、大型纪念性建筑组成一个整体

2、美化:

路宽的规定、建筑物的规定、屋顶坡度的规定

3、宽阔的道路体系:

爱丽舍大道

4、大面积的公园分布在各个市区

5、两种新绿地:

滨河绿地花园式林荫大道

6、有分区中心

7、市政建设大规模(排水、给水、照明、公交)

8、马车时代,不可能解决交通、贫民窟的问题

9、美化的意义明显,成为19世纪世界最美丽的城市

局限性及影响

☐巴黎改建用巴洛克的大拆大建改造巴黎古城,为帝国风格树碑立传,未能解决城市工业化提出的新的要求,未能解决城市贫民窟问题。

☐奥斯曼对巴黎改造所采取的大胆改革措施和城市美化运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使巴黎在当时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整个欧洲在19世纪下半叶都经历了奥斯曼式的调整与改造,其影响还波及了美国,体现在伯哈姆在1909年完成的芝加哥方格网式规划中。

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建设特点

阿姆斯特丹的改造——城市规划师的最伟大的艺术样板之一

性质:

贸易中心和港口

海上贸易的发展,阿姆斯特丹从一个滨海小镇发展成世界商业都会.马蹄状、扇型向河口两岸发展.扩建城市就开凿运河,运河与城市密切,运河穿过每一条街道

目前的阿姆斯特丹中心区:

马蹄状、扇型、运河、街道(城市纹理没变)

2、英国英华庭院

英国自由风景园林的兴起(法国的古典设计、中国的仿自然山水)发源于英国连绵的小山、弯曲的小河、散步的树丛

18世纪:

设计追求自然、变化、曲线、田园特色保护自然地形

19世纪:

城市公园运动大自然得到重视,自然保护得到认识,皇家公园向普通民众开放

绿色伦敦形成

英华庭院Anglo-Chinesegarden——18世纪英国新型的浪漫主义风景园林,由英国造园学院发起,开创了完全自由的风景园林,抛弃了欧洲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同时受到中国传统的模仿自然山水的造园方法的影响,追求自然,变化,惊奇,隐藏,和田园情调,强调蛇形的曲线美,有意识的保存自然起伏的地形,也被称之为如画的园林。

霍华德“田园城市”的主要内容、意义及图示

1)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2)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

(3)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设,环形林阴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2)田园城市简图:

32000人,占地2400公顷、其中农地地2000公顷、农地有森林、牧场、果园、农业学院等,中心30000人,散居2000人

城市平面圆形,由同心圆组成

1、中心区:

花园,四周公建

2、中央公园

3、水晶宫(玻璃拱廊、商业展览)

4、五条环道居住区

5、中间为林荫道路,130米,学校、教堂

6、最外围:

工厂、铁路线

3)

4)

意义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摆脱了传统规划主要用来显示统治者权威或张扬规划师个人审美情趣的旧模式,提出了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这是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的根本转变。

针对工业社会中城市出现的严峻、复杂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

设想了一种先驱式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实践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有机疏散、卫星城镇)。

首开了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为实现城乡结合,城市达到一定的规模就应该象细胞一样生长新的城市,在绿色背景内,形成以一个为主中心的多中心的城镇集聚体,通过铁路与道路互相连接

1、工业城市的主要思想内容

基本思路——将城市的各个功能部分象机器零件一样,按照其使用的需要和不同的环境需求,进行分区并严格按照某种秩序运行。

2、带型城市的主要思想内容及实践

基本思想:

传统的城市同心圆发展会使城市拥挤、卫生恶化、在新的高效的运输条件下,城市沿道路发展,呈带形,城市发展依赖交通成带状延伸,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网络,使城市与自然可以保持亲密的接触而又不受其规模影响。

带形城市的格局:

一条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起连接作用,道路快速的交通、供水、供电,宽度限制、500米最合适,长度可以无限延伸,基本的是交通,如果多个方向可以连接成网络状。

实践:

西班牙马德里

影响:

对分散主义有影响,许多城市的规划中都出现过带形方案

1930年斯大林格勒、马格尼托哥儿斯克——多条平行条带

1948年哥本哈根、1961年华盛顿、1965年大巴黎地区

1966年斯德哥尔摩、1990年吉隆坡

局限性:

忽视商业经济和市场利益这两个基本规律,使得城市空间增长的集聚效益无从体现。

所有的投机者都希望在中间空隙地带进行建设,获取效益,因此带形城市都不能成功。

1、霍华德、柯布西耶规划思想的比较

共同点——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霍华德——城市分散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对社会、经济的关注——通过建设一组规模适度的城市(城镇群)来解决大城市模式可能出现的问题,遏制大(特大)城市的出现。

柯布西耶——集中发展——建筑师角度,以工程技术手段对物质空间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通过对既有大城市内部空间的集聚方式与功能改造,使这些大(特大)城市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田园城市、卫星城市、新城的建设特点

田园城市与城郊居住区的建设

代表人物:

奥斯伯恩、恩温Unvin、帕克PARKER

主要思想:

绿带环绕、中心明显、城市自足、独立住宅、形式变化丰富的街道

1912年——《拥挤无益》:

指出公共绿地的需求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事情,为了节约土地而采取较高的密度是严重的失误;推荐新居住区密度:

125—150人/公顷

吸取了美国园林大道的经验,园林大道联系绿色背景

主要实践:

田园城市:

莱奇华斯、韦林(Welwyn)

城郊居住区:

汉普斯特德、威顿肖维

影响:

园林式城郊居住区思想得到广泛发展

意大利米兰尼诺德国柏林斯塔肯

巴黎的郊区规划(二阶段),规划在16公里范围内28座花园居住城市

影响深远、目前还是很大的影响,新城市主义、郊区扩展、中国的都市区域建设。

卫星城市

产生:

1922年雷蒙.恩温著作:

《卫星城市的建设》

主要思想:

就是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生活、文化、经济等方面受中心城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依附于中心城的城市或工人镇,是城市区域和城市群的外围部分

实践:

1927年大伦敦区域规划建议

1930年第三个田园城市——威顿肖恩(帕克)

1921-1924年莫斯科卫星城(苏联舍斯塔科夫)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新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精英主义与“为大众服务”

产生原因:

城市化(直接动力)—巨大的居住、工作、交通、运输需求或压力

现代视觉艺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建筑与城市规划的进步

未来主义思想——强调以机械为未来的审美中心,崇尚机械美,崇尚与传统决裂的崭新的、现代的形式和风格,这种思想方法和审美立场为现代主义建筑师冲击传统建筑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方法支持。

代表人物:

格罗比乌斯、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赖特

主要思想:

(教材p130)重视使用功能;注意发挥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性能特点;把建设的经济性提到重要高度;奉行标准化和模块化;主张创造新时代的新风格,反对套用历史上的陈旧形式;强调建筑空间;考虑人观察建筑过程中的时间因素,提出“空间—时间”建筑构图理论。

《史纲》

(1)功能主义特征——形式服从与功能

(2)在形式上提倡简单的几何造型与非装饰原则——少就是多(3)奉行标准化、模块化的原则(4)重视空间使用方面的考虑,特别强调对建筑整体空间的考虑,提倡室内空间尽可能使用灵活分隔的墙面以提供自由布局的可能。

(5)重视节约建设的费用与开支。

(1)勒.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

(2)新建筑运动中格罗比乌斯对居住建筑、组群、街坊以及工业化的贡献

勒.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

柯比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CIAM)——“机械理性主义”、“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1933年《雅典宪章》

主要城市规划思想:

霍华德、柯比西埃规划思想的比较

柯比西埃规划思想的成功与失败

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1925年伏埃森规划——巴黎中心区的改建

1933年“光明城”规划方案1946年马赛公寓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

主要城市规划思想:

柯布西耶认为:

要承认大城市的必然性现实、要坦然面对大城市的问题,不反对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现代化的技术力量,用全新的规划与建筑手段改造与建设大城市。

——集中主义城市、功能主义城市

(1)城市必须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坚决反田园城市。

(2)传统城市:

规模增长、中心拥挤加剧、出现功能性衰退,但是市中心交通负担增大的同时、商业聚合效应也相当明显,需要继续集聚,只是需要通过新技术来加以完善。

(3)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建筑容积率、降低建筑密度、同时提高人口数量来解决,摩天大楼是最好的手段(人口可增加、用地紧张可避免、效率可以提高、同时也是工业社会的信仰如同教堂在过去的城市中一样)。

(4)对城市内部,商业区的人口压力还是保持适度,不是处处高度集聚发展,可以通过用地分区降低中心区的建筑密度与就业密度,尽量使人流合理分布于整个城市。

(5)铁路、人车分离的高架道路结合,的新城市布局模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

3、邻里单位理论

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里针对人口密集、房屋拥挤、环境恶化、交通事故严重发展的一种规划思想。

应该作为居住区的细胞,具有居住区全部功能,同时能协助居民产生社区观念,既是规划设计也是社会工程,将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整合在一起

面积以小学的服务范围定义;任何方向不超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