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岩性特征及异同.docx
《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岩性特征及异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岩性特征及异同.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岩性特征及异同
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岩性特征及异同
碎屑岩的基本组成:
颗粒填隙物杂基胶结物孔隙
碎屑成分(颗粒)
矿物碎屑岩石碎屑(岩屑)
填隙物成分杂基胶结物
孔隙
碎屑颗粒:
矿物碎屑
按密度分为
轻矿物:
比重小于2.86,石英、长石、云母为主。
重矿物:
比重大于2.86
来自岩浆岩:
榍石、锆英石、铁镁矿物
来自变质岩:
石榴石、红柱石
碎屑岩自生矿物:
黄铁矿、重晶石(属化学成因物质成分)
石英
抗风化能力强,在碎屑岩中分布最广,含量最高,在沉积岩中相对富集,主要出现在砂岩及粉砂岩中。
在中酸性岩中,石英平均含量10-20%,
在片岩、片麻岩中含量一般小于40%。
在砂岩和粉砂岩中平均含量66.8%,在砾岩中含量较少,粘土岩中更少。
石英含量高是风化富集的结果。
长石
1)分布:
主要分布于粗砂岩中,有时见于中粒长石砂岩中,砾岩、粉砂岩中含量较少。
(2)来源:
主要来自花岗岩、花岗片麻岩
(3)长石大量出现的有利因素:
地壳运动比较剧烈,地形高差大,气候干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搬运距离近,快速堆积。
(4)稳定性:
钾长石>钠长石>钙长石;正长石>微斜长石。
云母
云母为片状矿物,搬运过程中表现为较低的沉降速度。
常作为大碎屑出现。
白云母比黑云母抗风化,常与粉、细砂岩伴生;
黑云母易风化为海绿石或绿泥石、磁铁矿,常分布在距母岩较近的砾岩或杂砂岩中;
云母呈薄片状,常分布于细、粉砂岩的层面,平行层理排列,可作为层面的判断标志,在成岩中可发生变形→反映压实作用。
重矿物
指碎屑岩中比重大于2.86g/cm3的矿物。
在岩石中含量很少,一般<1%,主要分布在0.25~0.05mm的粒级范围内(细砂—粗粉砂岩)
根据风化稳定性,分为:
稳定重矿物
锆石、金红石、电气石、石榴石、榍石、磁
铁矿等
不稳定重矿物
重晶石、磷灰石、绿帘石、黄铁矿等
岩屑:
是母岩机械破碎形成的碎块
提供母岩区岩石类型的直接标志
岩屑含量取决于粒度、母岩成分及成熟度等
砾岩中岩屑含量最大
岩屑类型
杂基
1.定义:
分布于碎屑颗粒之间的,以悬移载荷方式与颗粒同时沉积的,粒径一般小于0.03mm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碎屑沉积物
2.成因:
机械成因
3.成分:
(1)高岭石、水云母、蒙脱石、绿泥石、伊利石等粘土矿物
(2)灰泥、云泥
(3)细粉砂级别的石英、长石及岩屑
胶结物
1.定义:
胶结物是碎屑岩在沉积、成岩阶段,以化学沉淀方式从胶体或真溶液中沉淀出来,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各种自生矿物。
2.成因:
化学沉淀
3.常见的胶结物类型
(1)硅质胶结物:
蛋白石、玉髓、石英
(2)碳酸盐胶结物:
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等
(3)铁质胶结物:
赤铁矿、褐铁矿
(4)其它胶结物:
粘土矿物、石膏、硬石膏、黄铁矿、磁铁矿、磷酸盐类矿物等
碎屑岩的结构及粒度分析
碎屑岩的结构
指碎屑岩内各结构组分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包括:
碎屑颗粒的结构
杂基和胶结物的结构
孔隙的结构
碎屑颗粒与杂基和胶结物之间的关系
碎屑颗粒的粒度:
就是碎屑颗粒的大小,是碎屑岩最主要的结构特征
常见的碎屑颗粒粒度分级
>2mm砾
2~0.1mm砂
0.1~0.01mm粉砂
<0.01mm粘土(泥)
碎屑颗粒的圆度
圆度指碎屑颗粒的原始棱角被磨圆的程度。
手标本描述分四级:
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圆状
填隙物的结构
原杂基:
杂基。
原始沉积状态,泥质结构,与颗粒界线清楚。
正杂基:
经成岩作用明显重结晶后的原杂基。
杂基的结构——杂基的含量和性质可以反映搬运介质的流动特性及碎屑组分的分选性——碎屑岩结构成熟度的重要标志
胶结物结构按晶粒大小、晶体生长方式及重结晶程度划分:
(1)非晶质及隐晶质结构
(2)显晶粒状结构
(3)嵌晶结构
(4)自生加大结构
孔隙结构
——孔隙是碎屑岩的重要结构组分之一
可分为:
1、原生孔隙——主要是粒间孔隙;
2、次生孔隙——是沉积物沉积以后,特别是在固结成岩之后,岩石组分发生溶蚀作用形成的孔隙。
碎屑岩的构造和颜色
沉积构造
沉积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或指组成岩石的颗粒彼此间的相互排列关系。
碎屑岩的颜色
继承色——陆源碎屑颗粒的颜色:
母岩
如:
长石砂岩-肉红色;石英砂岩-白色
自生色——自生矿物:
粘土或早期成岩
如:
红色泥岩——含赤铁矿或褐铁矿等
次生色——成岩作用或风化过程中,发生次生变化,由新生成的次生矿物造成的颜色,如:
氧化作用——发红、黄
火山碎屑岩类
火山碎屑岩(pyroclasticrocks)是指火山活动时,由火山爆发作用产生的火山碎屑物质,于火山口附近就地堆积,或在空气或水介质中搬运、降落、沉积、而后固结形成的岩石。
火山碎屑物质来源于地下岩浆的爆炸破碎,和火山通道壁周围岩石的破坏。
火山碎屑央求常和火山熔岩伴生,也经常与正常沉积岩共存。
它既可发育在陆地上,也可形成于水下,即既可为陆相,也可为海相。
火山碎屑岩的外貌很似正常的沉积碎屑岩,但两者碎屑物质的组分和形态以及产状都不相同。
因此,两者还是很容易区别的。
火山碎屑岩的结构
火山碎屑物质的结构
表1-1 火山碎屑物质的粒度分类
粗火山碎屑
细火山碎屑
集块(火山岩块)
火山(角)砾
火山灰
火山尘
粗
细
粗
细
粗
细
粉
>128mm
128-64mm
64-8mm
8-2mm
2-0.25mm
0.25-0.05mm
0.05-0.005mm
<0.005mm
火山碎屑岩的结构
根据火山碎屑物的粒度划分及其含量,可将火山碎屑岩的结构分为:
集块结构 由>64mm的粗火山碎屑物占50%以上所组成。
火山角砾结构 由64-2mm为粗火山碎屑物占50%以上所组成。
凝灰结构 由2-0.05mm的细火山碎屑物占50%以上所组成。
火山尘结构 由<0.005mm的细火山碎屑物为主组成。
外貌致密,似泥质岩石。
此外,尚有一些过渡的结构,强主要由塑性玻屑和塑性岩屑组成的塑变结构;与溶岩过渡的碎屑熔岩结构;与沉积过渡的沉凝灰结构和凝灰沉积结构等。
火山碎屑岩的构造
层理构造
像正常和沉积碎屑岩一样,在部分火山碎屑岩层中可有层理构造发育,其中死扣儿大型的平行层理或交错层,也可以有微细层理与小型的交错层。
这些层理的形成多半是水携或风携的火山灰物质在水舆地中或陆表堆积成的,火山喷发的大气降落物中少见。
偶尔可有不清楚的水平层理或小型层纹。
火山碎屑沉积物则无层理可见。
粒序层理
可有正向粒序和逆向粒序层理两种,其中以正向粒序(即由下而上粒度由粗变细)为常见,粒序层理是密度流沉积的特征。
当有大量相对密度小的浮岩质碎屑沉积进可有逆向粒序发育。
假流纹构造
是部分火山碎屑岩中,由于塑变玻屑和塑性岩屑的变形拉长,形成了貌似熔岩中流纹状构造的构造。
它们与主、流纹构造的区别如表1-2所列。
假流纹构造与流纹构造的区别
假流纹构造
流纹构造
流纹的成分
由颜色不同的塑变玻屑、塑性岩屑定向变形而成
由颜色不同的熔岩条纹和拉长的气孔或杏仁及斑晶定向分布而成的流动构造
流纹的形态
纹理宽窄不定,断续延伸且有分叉现象,有塑残迹
纹理细密,延伸很长,无分叉现象
气孔或杏仁
无或极少
常见
斑晶
晶屑成分杂,破碎不整无向分布
成分单一,晶体完整,平行流纹分布
基质结构
由明显的塑变玻屑组成
玻璃质、结晶质、球粒霏细质的显微晶质等
岩屑
常见
少见
岩石类型
为中酸性熔结凝灰岩所特有
熔岩,以中酸性熔岩为常见
斑杂构造
为颜色、粒度、成分分布不均,且无向分布的火山碎屑物质所组成的一种构造。
火山泥球构造
是由火山泥球所组成的一种构造。
火山泥球是由细小的火山灰所构成的圆形或扁圆形球体。
球体内部为较粗的火山灰或晶屑,边部极细的火山灰,常呈同心圆状分布。
火山泥球是大陆喷发,陆表或水下沉积的火山碎屑岩中常见的一种构造。
豆石构造 是一种黄豆大小的球状体,散布于凝灰岩中,有同心层或无。
主要由已重结晶的硅质物质组成,有的还有碳酸盐物质层或核心,表皮有火山灰层。
它们的形成可能是在火山灰物质沉积的同时,水体中的分散硅质和碳酸盐物质凝聚流动增大的结果。
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的区别
1,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的成分物质来源不同,碎屑岩的主要来源是母岩的风化产物,而火山碎屑岩的主要来源是火山碎屑物质。
2他们的分类方式不同。
碎屑岩的分类方式是按碎屑颗粒的大小分类,
火山碎屑岩分类方法很多。
3他们的颗粒划分标准相同,及粒度球度分选性的划分相同
4构造和颜色的分类方式基本相同
5
永磁交流伺服电机位置反馈传感器检测相位与电机磁极相位的对齐方式
2008-11-07 来源:
internet 浏览:
504
主流的伺服电机位置反馈元件包括增量式编码器,绝对式编码器,正余弦编码器,旋转变压器等。
为支持永磁交流伺服驱动的矢量控制,这些位置反馈元件就必须能够为伺服驱动器提供永磁交流伺服电机的永磁体磁极相位,或曰电机电角度信息,为此当位置反馈元件与电机完成定位安装时,就有必要调整好位置反馈元件的角度检测相位与电机电角度相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调整可以称作电角度相位初始化,也可以称作编码器零位调整或对齐。
下面列出了采用增量式编码器,绝对式编码器,正余弦编码器,旋转变压器等位置反馈元件的永磁交流伺服电机的传感器检测相位与电机电角度相位的对齐方式。
增量式编码器的相位对齐方式
在此讨论中,增量式编码器的输出信号为方波信号,又可以分为带换相信号的增量式编码器和普通的增量式编码器,普通的增量式编码器具备两相正交方波脉冲输出信号A和B,以及零位信号Z;带换相信号的增量式编码器除具备ABZ输出信号外,还具备互差120度的电子换相信号UVW,UVW各自的每转周期数与电机转子的磁极对数一致。
带换相信号的增量式编码器的UVW电子换相信号的相位与转子磁极相位,或曰电角度相位之间的对齐方法如下:
1.用一个直流电源给电机的UV绕组通以小于额定电流的直流电,U入,V出,将电机轴定向至一个平衡位置;
2.用示波器观察编码器的U相信号和Z信号;
3.调整编码器转轴与电机轴的相对位置;
4.一边调整,一边观察编码器U相信号跳变沿,和Z信号,直到Z信号稳定在高电平上(在此默认Z信号的常态为低电平),锁定编码器与电机的相对位置关系;
5.来回扭转电机轴,撒手后,若电机轴每次自由回复到平衡位置时,Z信号都能稳定在高电平上,则对齐有效。
撤掉直流电源后,验证如下:
1.用示波器观察编码器的U相信号和电机的UV线反电势波形;
2.转动电机轴,编码器的U相信号上升沿与电机的UV线反电势波形由低到高的过零点重合,编码器的Z信号也出现在这个过零点上。
上述验证方法,也可以用作对齐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增量式编码器的U相信号的相位零点即与电机UV线反电势的相位零点对齐,由于电机的U相反电势,与UV线反电势之间相差30度,因而这样对齐后,增量式编码器的U相信号的相位零点与电机U相反电势的-30度相位点对齐,而电机电角度相位与U相反电势波形的相位一致,所以此时增量式编码器的U相信号的相位零点与电机电角度相位的-30度点对齐。
有些伺服企业习惯于将编码器的U相信号零点与电机电角度的零点直接对齐,为达到此目的,可以:
1.用3个阻值相等的电阻接成星型,然后将星型连接的3个电阻分别接入电机的UVW三相绕组引线;
2.以示波器观察电机U相输入与星型电阻的中点,就可以近似得到电机的U相反电势波形;
3.依据操作的方便程度,调整编码器转轴与电机轴的相对位置,或者编码器外壳与电机外壳的相对位置;
4.一边调整,一边观察编码器的U相信号上升沿和电机U相反电势波形由低到高的过零点,最终使上升沿和过零点重合,锁定编码器与电机的相对位置关系,完成对齐。
由于普通增量式编码器不具备UVW相位信息,而Z信号也只能反映一圈内的一个点位,不具备直接的相位对齐潜力,因而不作为本讨论的话题。
绝对式编码器的相位对齐方式
绝对式编码器的相位对齐对于单圈和多圈而言,差别不大,其实都是在一圈内对齐编码器的检测相位与电机电角度的相位。
早期的绝对式编码器会以单独的引脚给出单圈相位的最高位的电平,利用此电平的0和1的翻转,也可以实现编码器和电机的相位对齐,方法如下:
1.用一个直流电源给电机的UV绕组通以小于额定电流的直流电,U入,V出,将电机轴定向至一个平衡位置;
2.用示波器观察绝对编码器的最高计数位电平信号;
3.调整编码器转轴与电机轴的相对位置;
4.一边调整,一边观察最高计数位信号的跳变沿,直到跳变沿准确出现在电机轴的定向平衡位置处,锁定编码器与电机的相对位置关系;
5.来回扭转电机轴,撒手后,若电机轴每次自由回复到平衡位置时,跳变沿都能准确复现,则对齐有效。
这类绝对式编码器目前已经被采用EnDAT,BiSS,Hyperface等串行协议,以及日系专用串行协议的新型绝对式编码器广泛取代,因而最高位信号就不符存在了,此时对齐编码器和电机相位的方法也有所变化,其中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是利用编码器内部的EEPROM,存储编码器随机安装在电机轴上后实测的相位,具体方法如下:
1.将编码器随机安装在电机上,即固结编码器转轴与电机轴,以及编码器外壳与电机外壳;
2.用一个直流电源给电机的UV绕组通以小于额定电流的直流电,U入,V出,将电机轴定向至一个平衡位置;
3.用伺服驱动器读取绝对编码器的单圈位置值,并存入编码器内部记录电机电角度初始相位的EEPROM中;
4.对齐过程结束。
由于此时电机轴已定向于电角度相位的-30度方向,因此存入的编码器内部EEPROM中的位置检测值就对应电机电角度的-30度相位。
此后,驱动器将任意时刻的单圈位置检测数据与这个存储值做差,并根据电机极对数进行必要的换算,再加上-30度,就可以得到该时刻的电机电角度相位。
这种对齐方式需要编码器和伺服驱动器的支持和配合方能实现,日系伺服的编码器相位之所以不便于最终用户直接调整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不肯向用户提供这种对齐方式的功能界面和操作方法。
这种对齐方法的一大好处是,只需向电机绕组提供确定相序和方向的转子定向电流,无需调整编码器和电机轴之间的角度关系,因而编码器可以以任意初始角度直接安装在电机上,且无需精细,甚至简单的调整过程,操作简单,工艺性好。
如果绝对式编码器既没有可供使用的EEPROM,又没有可供检测的最高计数位引脚,则对齐方法会相对复杂。
如果驱动器支持单圈绝对位置信息的读出和显示,则可以考虑:
1.用一个直流电源给电机的UV绕组通以小于额定电流的直流电,U入,V出,将电机轴定向至一个平衡位置;
2.利用伺服驱动器读取并显示绝对编码器的单圈位置值;
3.调整编码器转轴与电机轴的相对位置;
4.经过上述调整,使显示的单圈绝对位置值充分接近根据电机的极对数折算出来的电机-30度电角度所应对应的单圈绝对位置点,锁定编码器与电机的相对位置关系;
5.来回扭转电机轴,撒手后,若电机轴每次自由回复到平衡位置时,上述折算位置点都能准确复现,则对齐有效。
如果用户连绝对值信息都无法获得,那么就只能借助原厂的专用工装,一边检测绝对位置检测值,一边检测电机电角度相位,利用工装,调整编码器和电机的相对角位置关系,将编码器相位与电机电角度相位相互对齐,然后再锁定。
这样一来,用户就更加无从自行解决编码器的相位对齐问题了。
个人推荐采用在EEPROM中存储初始安装位置的方法,简单,实用,适应性好,便于向用户开放,以便用户自行安装编码器,并完成电机电角度的相位整定。
正余弦编码器的相位对齐方式
普通的正余弦编码器具备一对正交的sin,cos1Vp-p信号,相当于方波信号的增量式编码器的AB正交信号,每圈会重复许许多多个信号周期,比如2048等;以及一个窄幅的对称三角波Index信号,相当于增量式编码器的Z信号,一圈一般出现一个;这种正余弦编码器实质上也是一种增量式编码器。
另一种正余弦编码器除了具备上述正交的sin、cos信号外,还具备一对一圈只出现一个信号周期的相互正交的1Vp-p的正弦型C、D信号,如果以C信号为sin,则D信号为cos,通过sin、cos信号的高倍率细分技术,不仅可以使正余弦编码器获得比原始信号周期更为细密的名义检测分辨率,比如2048线的正余弦编码器经2048细分后,就可以达到每转400多万线的名义检测分辨率,当前很多欧美伺服厂家都提供这类高分辨率的伺服系统,而国内厂家尚不多见;此外带C、D信号的正余弦编码器的C、D信号经过细分后,还可以提供较高的每转绝对位置信息,比如每转2048个绝对位置,因此带C、D信号的正余弦编码器可以视作一种模拟式的单圈绝对编码器。
采用这种编码器的伺服电机的初始电角度相位对齐方式如下:
1.用一个直流电源给电机的UV绕组通以小于额定电流的直流电,U入,V出,将电机轴定向至一个平衡位置;
2.用示波器观察正余弦编码器的C信号波形;
3.调整编码器转轴与电机轴的相对位置;
4.一边调整,一边观察C信号波形,直到由低到高的过零点准确出现在电机轴的定向平衡位置处,锁定编码器与电机的相对位置关系;
5.来回扭转电机轴,撒手后,若电机轴每次自由回复到平衡位置时,过零点都能准确复现,则对齐有效。
撤掉直流电源后,验证如下:
1.用示波器观察编码器的C相信号和电机的UV线反电势波形;
2.转动电机轴,编码器的C相信号由低到高的过零点与电机的UV线反电势波形由低到高的过零点重合。
这种验证方法,也可以用作对齐方法。
此时C信号的过零点与电机电角度相位的-30度点对齐。
如果想直接和电机电角度的0度点对齐,可以考虑:
1.用3个阻值相等的电阻接成星型,然后将星型连接的3个电阻分别接入电机的UVW三相绕组引线;
2.以示波器观察电机U相输入与星型电阻的中点,就可以近似得到电机的U相反电势波形;
3.调整编码器转轴与电机轴的相对位置;
4.一边调整,一边观察编码器的C相信号由低到高的过零点和电机U相反电势波形由低到高的过零点,最终使2个过零点重合,锁定编码器与电机的相对位置关系,完成对齐。
由于普通正余弦编码器不具备一圈之内的相位信息,而Index信号也只能反映一圈内的一个点位,不具备直接的相位对齐潜力,因而在此也不作为讨论的话题。
如果可接入正余弦编码器的伺服驱动器能够为用户提供从C、D中获取的单圈绝对位置信息,则可以考虑:
1.用一个直流电源给电机的UV绕组通以小于额定电流的直流电,U入,V出,将电机轴定向至一个平衡位置;
2.利用伺服驱动器读取并显示从C、D信号中获取的单圈绝对位置信息;
3.调整旋变轴与电机轴的相对位置;
4.经过上述调整,使显示的绝对位置值充分接近根据电机的极对数折算出来的电机-30度电角度所应对应的绝对位置点,锁定编码器与电机的相对位置关系;
5.来回扭转电机轴,撒手后,若电机轴每次自由回复到平衡位置时,上述折算绝对位置点都能准确复现,则对齐有效。
此后可以在撤掉直流电源后,得到与前面基本相同的对齐验证效果:
1.用示波器观察正余弦编码器的C相信号和电机的UV线反电势波形;
2.转动电机轴,验证编码器的C相信号由低到高的过零点与电机的UV线反电势波形由低到高的过零点重合。
如果利用驱动器内部的EEPROM等非易失性存储器,也可以存储正余弦编码器随机安装在电机轴上后实测的相位,具体方法如下:
1.将正余弦随机安装在电机上,即固结编码器转轴与电机轴,以及编码器外壳与电机外壳;
2.用一个直流电源给电机的UV绕组通以小于额定电流的直流电,U入,V出,将电机轴定向至一个平衡位置;
3.用伺服驱动器读取由C、D信号解析出来的单圈绝对位置值,并存入驱动器内部记录电机电角度初始安装相位的EEPROM等非易失性存储器中;
4.对齐过程结束。
由于此时电机轴已定向于电角度相位的-30度方向,因此存入的驱动器内部EEPROM等非易失性存储器中的位置检测值就对应电机电角度的-30度相位。
此后,驱动器将任意时刻由编码器解析出来的与电角度相关的单圈绝对位置值与这个存储值做差,并根据电机极对数进行必要的换算,再加上-30度,就可以得到该时刻的电机电角度相位。
这种对齐方式需要伺服驱动器的在国内和操作上予以支持和配合方能实现,而且由于记录电机电角度初始相位的EEPROM等非易失性存储器位于伺服驱动器中,因此一旦对齐后,电机就和驱动器事实上绑定了,如果需要更换电机、正余弦编码器、或者驱动器,都需要重新进行初始安装相位的对齐操作,并重新绑定电机和驱动器的配套关系。
旋转变压器的相位对齐方式
旋转变压器简称旋变,是由经过特殊电磁设计的高性能硅钢叠片和漆包线构成的,相比于采用光电技术的编码器而言,具有耐热,耐振。
耐冲击,耐油污,甚至耐腐蚀等恶劣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因而为武器系统等工况恶劣的应用广泛采用,一对极(单速)的旋变可以视作一种单圈绝对式反馈系统,应用也最为广泛,因而在此仅以单速旋变为讨论对象,多速旋变与伺服电机配套,个人认为其极对数最好采用电机极对数的约数,一便于电机度的对应和极对数分解。
旋变的信号引线一般为6根,分为3组,分别对应一个激励线圈,和2个正交的感应线圈,激励线圈接受输入的正弦型激励信号,感应线圈依据旋变转定子的相互角位置关系,感应出来具有SIN和COS包络的检测信号。
旋变SIN和COS输出信号是根据转定子之间的角度对激励正弦信号的调制结果,如果激励信号是sinωt,转定子之间的角度为θ,则SIN信号为sinωt×sinθ,则COS信号为sinωt×cosθ,根据SIN,COS信号和原始的激励信号,通过必要的检测电路,就可以获得较高分辨率的位置检测结果,目前商用旋变系统的检测分辨率可以达到每圈2的12次方,即4096,而科学研究和航空航天系统甚至可以达到2的20次方以上,不过体积和成本也都非常可观。
商用旋变与伺服电机电角度相位的对齐方法如下:
1.用一个直流电源给电机的UV绕组通以小于额定电流的直流电,U入,V出;
2.然后用示波器观察旋变的SIN线圈的信号引线输出;
3.依据操作的方便程度,调整电机轴上的旋变转子与电机轴的相对位置,或者旋变定子与电机外壳的相对位置;
4.一边调整,一边观察旋变SIN信号的包络,一直调整到信号包络的幅值完全归零,锁定旋变;
5.来回扭转电机轴,撒手后,若电机轴每次自由回复到平衡位置时,信号包络的幅值过零点都能准确复现,则对齐有效。
撤掉直流电源,进行对齐验证:
1.用示波器观察旋变的SIN信号和电机的UV线反电势波形;
2.转动电机轴,验证旋变的SIN信号包络过零点与电机的UV线反电势波形由低到高的过零点重合。
这个验证方法,也可以用作对齐方法。
此时SIN信号包络的过零点与电机电角度相位的-30度点对齐。
如果想直接和电机电角度的0度点对齐,可以考虑:
1.用3个阻值相等的电阻接成星型,然后将星型连接的3个电阻分别接入电机的UVW三相绕组引线;
2.以示波器观察电机U相输入与星型电阻的中点,就可以近似得到电机的U相反电势波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