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系列之一招聘工作实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756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系列之一招聘工作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力资源系列之一招聘工作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力资源系列之一招聘工作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力资源系列之一招聘工作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力资源系列之一招聘工作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系列之一招聘工作实践.docx

《人力资源系列之一招聘工作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系列之一招聘工作实践.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力资源系列之一招聘工作实践.docx

人力资源系列之一招聘工作实践

招聘工作实践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当中,选人是最重要的部分。

人力资源管理有它的管理成本,通过各个职能的成本比例,可以反映更关注哪个。

根据美国的统计,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里面,管理成本比重最多的还是选

■崔勋

人的成本,占19%,福利管理15%,雇佣关系13%,培训开发11%,薪酬管理9%,所以能看出来在人力资源管理里面非常关注选人。

如果选对了人,会给组织带来巨大收益;如果选错了,则是巨大损失。

都说要选对人,那选对人的标准是什么?

我想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选的人是否符合组织的要求。

组织有组织的经营理念,有它的价值观,有它的文化。

每个人有他的理念,也有他的价值观,所以我们要看个人的价值观和组织的价值观是否契合。

这是选好人的一个要求。

第二,要符合岗位的要求。

每个人都在组织里面通过岗位完成组织的具体目标,他是否具有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能不能胜任岗位的要求?

所以一个是人和组织的契合,一个是人和工作的契合。

第三,所选的人是一个人来完成组织目标,还是跟其他的人合作完成?

通常是合作完成。

所以还要有和团队的契合,和组织内其他同事的契合。

一般在实际选人的时候,前两个方面看的多一些,主要看组织和岗位。

如果我们选择的人适合组织和岗位的要求,他会产生一种对组织的认同,能够胜任工作,这样他能够在组织中渡过一个比较平安的职业生涯,能够敬业。

如果不适合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他和组织价值观冲突,这种情况也比较多的,他不认同这个组织,同时如果他不胜任岗位的工作,肯定是产生工作的倦怠、工作的压力,这样就不可能在组织里渡过一个比较平安的职业生涯。

进一步说,如果不适合组织和岗位的话,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两种。

一个是离开,一个是虽然不离开,但是他肯定降低投入。

他不认可组织的话,他具有一个小时生产200个产品的能力,但是他不会发挥出来。

之所以不离开,是因为离开成本非常高,有直接成本,也有间接成本。

对企业也一样,也会给企业带来成本,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员工离职的成本,1972年的时候,一个销售经理的离职带来的损失是185100美金,到了1986年的时候成本更高了,是418500美金。

所以我们如果选错了损失很大,选人是很重要的。

除了考虑是以组织为中心还是以岗位为中心外,还要考虑雇佣形式,是临时员工还是固定员工,现在雇佣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发展,常常是多种雇佣形式。

哪种雇佣形式对我们是有益的?

这也是一种判断和选择。

再有一个是有了招聘需求之后,选人是考虑外部还是内部?

内部有内部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外部也有他的长处和短处。

另外是什么时候招聘?

在多大范围内招聘?

这些都是要考虑的,这就牵涉到人力资源规划的问题,在这里我就不细讲了。

我主要讲讲具体实施选人。

首先我先要说说招聘的规范性。

我经常参加企业的面试,因为到学校来面试的特别多,有一些人力资源管理比较规范的企业,整个甄选的过程也是非常规范,比如说招聘信息的发布,还有整个企业发展情况的说明。

通过招聘过程来吸引适合组织和岗位要求的更多应聘者,然后通过严格的筛选过程来判断在申请人当中,哪些人是更适合我们要求的。

但是我们有些企业的面试是非常不规范的,有些企业在大学整个招聘过程中,由于招聘过程的控制不好,反而给企业的形象带来负面的效果,甚至有的企业在招聘过程当中没有控制好面试的过程,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比如说,有一次一家公司来南开大学做宣讲会,你既然来了,就应该要认真地做这项工作,就算你这次不打算在南开招多少人,但至少应该做好企业形象的宣传工作,结果他在宣讲的时候说:

“我们刚从北大、清华过来,应聘者很多,原定在南开是有招聘计划的,但是现在看来没有多大意义了。

”弄了半天,来的目的就是对付。

学生听了宣讲非常生气,那你做这个宣讲会干什么呢?

另外一种情况,很多面试考官的素质比较低,没有控制好面试的过程,比如说我们面试有集体面试,采取应聘者互相讨论的方式。

过去是一个一个面试,现在是集体面试,因为这样能发现他们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结果两个同学当时冲突地很厉害,一个同学刚说,另外一个同学就否定他的观点,只要是这个同学发言,所有的不管是好是坏全部否定,最后他说我参加面试的目的不是就业,是为了不让你成功。

面试考官一句话都没说,没有控制这种局面,好像是打擂台,让两个人打起来,他在当观众。

这些事情对公司的形象确实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要控制好这个过程。

在选人的方法里面,有直觉式和结构式两种甄选战略。

直觉式的甄选战略是凭主观来的,最典型的就是通过面试做出决定,所以选错人的概率是最高的。

但是为什么现在还是有很多企业用这种方式呢?

因为它的成本是最低的。

跟它相对的是结构式的甄选战略,直觉式的甄选战略没有分析各个岗位具体的胜任标准,而结构式的甄选战略是强调通过正式的工作分析,指出从事这个岗位的人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其他特征,所有的判断和最后决策都有客观的标准,主要是以岗位作为标准的。

这是一个明显的对比选择,直觉式主要是主观的标准,结构式是至少有一些客观的标准。

我们在甄选的过程中,强调的是所谓的情景式的甄选战略,什么叫情景式的甄选战略呢?

我们所选择的人,他的价值观,他的个人特色,他的成长背景跟组织情景是否契合的问题。

组织情景有组织的制度或结构,高级领导者等等。

选人像选儿媳妇一样。

有时候,儿子是满意的,但是儿媳妇的成长背景不一样,来了以后可能生活方式跟这个家庭产生冲突了。

最典型的是婆媳关系,所以我们过去传统婚姻里面为什么强调门当户对呢?

就是强调情景的契合。

在组织当中,也是一样的。

一个新员工招聘进来之后,他是否适合我们组织的情景,是否认同我们组织的理念、价值观,以及组织能够给他提供的资源、制度、工作环境等等,甚至是一个团队成员之间的人格、性格特征方面的契合,这个也是很重要的。

以前我们想到门当户对是不是有点太封建了?

是不是互相比条件呢?

实际后来仔细考虑一下,实际不是这个意思,就是一个情景契合的问题。

当然有些所谓的门当户对是为了利益的整合。

比如说有很多财阀的子女结婚,很多是跟政界人士形成亲家。

比如说韩国的SK,是做通讯的。

SK现在的总裁可以说是财阀里面的第二代,原来他的父亲是创办人。

现在SK的总裁夫人是总统的女儿,这种门当户对是另一回事。

在一般家庭里面,所讲的门当户对不是这个意思,更多是强调情景的契合。

还有一种契合,是个人的需求与团队的资源相契合。

比如说个人期望很高,要年薪20万,当我的支付能力有限,没法满足你的时候,就没法契合。

两种办法,要么你降低期望值,要么组织提高资源。

我面试了一个年轻的博士,是英国剑桥大学的。

剑桥大学是国际名牌学校,一开始我们的期望值也很高,结果面试之后很多老师失望了。

为什么?

跟他学校的品牌相比较,他的能力是很有限的,从这个角度讲,他跟岗位不契合。

但是我考虑到:

第一,不管怎么样,一个年轻博士,才29岁,肯定是有发展潜力的;第二,不管怎么样他是受过国际一流教育的;第三,我们学校跟英国的高校需要加强联系合作,他来了对于这块是有帮助的。

同时他也是很看重我们的氛围,也很希望能够到我们这里来。

所以我当时就决定要了!

我们想方设法,给了他很多特殊的政策,比如说他的科研能力绝对达不到一个副教授的水平,但我们不算名额给他解决了一个副教授。

他原定是这学期毕了业过来,下学期安排他的课。

后来他发邮件过来,说答辩的时间延期了,原来08年10月份答辩变成了09年1月份答辩。

另外又提出一个新的要求:

他说某某学校从国外引进人才年薪给30万,不管怎么样我是剑桥的博士,我不能贬低剑桥的品牌价值,所以我要提出年薪30万,安家费20万,科研启动费10万。

我根本没有想到!

我就跟他讲:

待遇的问题你不要考虑,我们这儿完全是能力导向,高校现在双轨运行,国家给的工资和年薪制的部分完全不一样,年薪制是完全能力导向的。

如果你有能力,国家给的工资还不到整个收入的1/5,如果发展的好,今后最终应该得到的报酬肯定会有的,但是刚进来我们学校给你提供的条件只能是国家工资,一个月2800块钱。

结果他坚持要30万年薪。

我已经工作了这么长时间,我都拿不到30万年薪,我们还有国外回来的很多博士,他们20万都没有,你要30万,一个刚刚毕业的,我们确实没法。

这就是团队资源和个人的期望值没法契合,最终我们不得不忍痛割爱。

如果我们给了30万会怎么样?

不仅仅是他的问题,影响我们团队其他成员的情绪了。

谁愿意啊?

刚刚来的,我们都不知道他的投入会怎么样,他能够产出多少东西,我们都不知道。

很多团队成员会感到不公平、不服气。

另外一个是个人与团体相融,有人来了之后跟团队之间的同事不契合,也有很多人走的。

另外还有个人跟主管的契合,在一个组织当中,人际冲突发生的频率最高的层次是在哪个层次上?

在高级管理人员跟员工之间吗?

不是。

最多的还是在员工跟主管之间发生的。

还有一个是个人特性与组织制度或结构相配合的问题。

能不能认同,不认同就会产生冲突。

再有就是个人与组织最高领导者间的配合问题,这种配合不是直接的,是间接的。

这些我们就不细讲了。

我重点讲一下价值观的问题,这个跟企业文化有关系。

就是个人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要匹配。

比如一个刚招聘过来的员工,他认为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的重要组织,它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它有义务保护环境。

结果到了企业之后发现企业为了短期利益,有很多破坏环境的行为,那能认可组织吗?

不会的。

现实当中我们也会发现由于价值观的冲突而离开组织的情况,有一些个性比较强的,价值导向比较明显的员工,跟组织价值观不契合的时候,不管你的条件、资源怎么样,我就不干这个工作,我就走。

比如说有一个学生,毕业以后分到出版社,他就选择某一个出版社,认为这个出版社的价值观跟他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出版社的工作就是为了人类的发展做贡献,它不能是完全经济效益导向的。

有的书现在只要市场有需求,不管是对人类的精神健康有益无益的都出版。

有的书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它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就不给出版。

现在的出版社很明显,学术专著没有人给你印,你要印自己拿钱。

但是写教材,不用自己拿钱,为什么?

它给你带来很多的利益啊。

我们写一个教材,学生多少啊?

学生用得多,它利益也大啊,所以所有成本都出版社承担。

这个学生认为出版社应该是不能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结果他选择了所谓比较健康的,适合自己价值观的一家出版社。

过几年这个出版社换了一个老板,他说出版社也是一个经济主体,它要生存没有利益能生存吗?

所以不管什么书,该出还是要出,就跟他的价值观冲突了,他就不干了,走了。

员工有员工的价值观,个人的价值观影响他对组织的选择,对职业的选择,对工作的态度等等;组织有组织的价值观,也影响对员工的选择。

我们所选择的人至少要认同我们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在企业的价值观里面,CEO的价值观对企业价值观的影响很大,某种意义上很多企业的文化反映CEO的价值观。

还有一个是创办人的价值观,有的创办人在创办初期的一些经营理念和价值观,逐步延伸发展成现在的企业文化。

举一个韩国的例子,比如说LG,LOGO也是最近改的,花钱改的,L代表Luck,G代表金星。

它的创办跟现代、大宇都不一样的,韩国的企业很明显的特征是家族财阀。

日本当时的索尼、松下、日立,起家都是家族财阀。

但是二战之后,美军执政时期强行解散财阀,所以日本不存在财阀。

但是韩国在60年代推行政府主导的经济成长战略,因为工业基础薄弱,要扶持重工业,出口导向,所以当时的背景下不能解散财阀,只能扶持财阀来抓一些重工业,像造船之类的,大宇就是造船的。

这样靠政府的扶持,不但没有解散,而且力量越来越强大。

家族企业的特点是家族传承,所以韩国好几个系列的大集团公司都是儿子继承。

三星也一样,是李秉哲的儿子,现在打官司,李秉哲准备把所有经营权交给他的儿子,这块有很多的争议。

LG跟他们不一样,是两家合伙创建的公司,合伙创业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信任、合作、和睦相处。

所以一个姓许,另外一家是姓具,当时提出的理念是和睦相处,所以它的经营理念是“人和”。

人和意味着利益相关者之间,就是说两个投资人之间的人和。

后来把这个价值观理念延伸到其他利益相关者。

比如说企业和员工的,企业和顾客的,企业和社会环境的人和,逐步扩展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利益相关者。

所以它的培训机构叫做“人和院”,在韩国,员工和企业的劳动关系,叫做“劳使关系”,就是劳动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这样劳动者和使用者的关系不是对等的关系,不能体现人和精神,所以改了,叫“劳经关系”,劳动者和经营者的关系。

日本和韩国都是叫做“劳使关系”,美国叫做“产业关系”。

很有意思,台湾叫做“劳工关系”或者是“劳资关系”,我们都叫做“劳动关系”。

所以这两个的契合是非常重要的。

不管是结构契合也好、情景契合也好,文化的契合也好,都是考虑选择的人,一个是组织的契合、一个是岗位的契合,另外和他一起工作的其他人的契合。

这是选人要考虑的。

甄选模式里面,美国和日本是不一样的。

日本的模式是企业为中心的招聘,招聘的时候主要考虑企业文化和所选择的应聘者的价值观的契合。

一般是长期保障企业员工的就业,是以组织为中心招聘,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配置,不管你学什么专业,不是严格按照岗位的要求。

不是说这个岗位的技能要求很高,所以你只有掌握专业技能才能到这个岗位,不是这个意思。

同时招聘的时候,考虑学历方面重一些,而不考虑专业性。

因为日本是终身雇佣制,招聘的时候先看你是不是我们需要的人,来了之后做什么工作都行。

但是美国是以岗位为中心的,各个岗位的专业化要求比较高,选择工作的时候,注重考虑员工的兴趣、能力等因素,而不太重视学历和工龄。

不管你是什么价值观,你是白人还是黑人,就是适合这个岗位的要求就可以了。

像机器零部件一样,一个大的复杂系统一样,只要我们选择的人适合某一个职能的要求,整个系统是能正常运行的,整个系统的效率是提高的。

但是像日本的这个是不一样的,强调的是人,而不是岗位这块。

所以人如果跟大家接触地好,认可这个组织,忠诚度比较高,不管做什么工作,都是我们的人。

是两个不同的价值理念。

我们看一下以组织为中心和以岗位为中心招聘的区别。

如果组织为中心的话,聘用决定者和参加面试的人就不一样了,组织为中心的一般是人力资源部门或高层管理人员参加的多;岗位为中心的,部门经理或直接主管参加的多一点,这是两者的区别。

选择的时候,评价的要素不一样了,以组织为中心,重点看人格特色和综合能力;但是岗位为中心主要看专业能力,你学的是什么专业,掌握了什么样的专业技能。

这些人到了组织以后,以组织为中心的组织承诺高,你是做什么的?

我是南开人,因为我对南开的组织承诺高,有一种责任感。

所以问你做什么的时候,你会说我是哪儿的人,做什么工作的。

以岗位为中心的职业承诺高,问你是干什么的,他会说我是工程师。

另外部门和岗位之间的流动,组织为中心的不太考虑专业技能,考虑的是是否适合组织的要求,所以岗位和部门之间的流动大一些。

但是以岗位的专业技能为中心的话,流动就非常就有限了,比如说我招的时候,财务部门就是一个财务的专业技能,如果把它调到人力资源部门、调到营销部门,流动的幅度是有限的。

晋升是哪个多?

当然组织为中心的晋升机会多,像美国这种岗位为中心的,是注重专业技能的,机会相对少,或者晋升的路径是绝对的标准。

在美国很少能看见什么破格晋升。

你该走的路径,你必须要走。

比如说应届毕业生来了之后,你要晋升至少要三年的时间,这个时间是死的。

韩国受美国影响大的一些公司,国际化程度高的公司,也是这个方法。

所以应届毕业生到公司以后,一开始三年内大家没什么差别,因为必须走这个过程,过了三年以后,就出现不同了。

有的人过了这个台阶,有的人还在这个层次上走,所以这三年是非常关键的。

除了年限要求,还有一个最绝对的标准,外语标准。

外语这几年你必须通过托业考试,才有资格上去。

所以这个阶段是白领比较痛苦的过程,工作压力大,不仅要适应这个环境,同时还要学习。

所以除了组织的投入以外,个人也有很多的投入,经常加班,能按时回家的很少。

如果家里面男的下班早,邻居都怀疑是不是在公司里面不受重视,是不是要马上辞职啊?

所以一般都是到八点、九点钟才到家。

在这个阶段很有意思。

他们说为什么压力大?

由于他们很多的过程是一起走过来,有很多是同甘共苦,很多情况是一致的,所以他们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组织。

大家都有很多压力,所以互相交流。

过了一两年之后,非正式组织规模扩大了,为什么?

一开始是同事之间,后来正好这个年龄段交女朋友,把女朋友也带进来。

比如说周末我们爬山,一百个人,组织爬山,回来就喝酒,允许带女朋友,这样人就越来越多了。

非正式组织里面,他们的工作忙,所以太太的处境都差不多,这样结婚以后这些太太之间也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的组织,过了四年之后就出了问题了。

什么问题呢?

互相攀比,过了四年之后,“听说谁的爸爸晋升了,当科长了。

”这压力很大,我没有晋升,三年之后有人上了台阶,有的人还在这个台阶上,所以白领的压力很大很大。

大家到了韩国去,我们是五点半、六点下班时间最堵车,但是到了东京是七点到八点是最堵的。

因为白领工作压力大,也有释放的方法,在韩国的年轻白领,他们下班先去学外语,没办法得过级啊,到了九点,几个朋友喝酒,晚上在喝酒,第二天还要上班。

所以喝酒怎么喝?

尽快的,短时间内把压力全部忘掉,工作的事情忘掉。

他们发明了很多在短时间内能够喝得迷迷糊糊的方法,啤酒里面加洋酒,干两三杯差不多迷迷糊糊了,接着就忘掉,第二天再上班。

但是日本是不一样的,是终身雇佣制,不存在这个问题。

你干得好,对组织的忠诚度高,老板看到了就让你再上一个层次。

日本长期雇佣的多,还是封闭一些的,你既然来了,我是不会开除你的。

所以在日本企业,一般社会招聘比重占得很少,因为社会招聘具有跟公司不同价值观。

大学生是白纸一张,来了之后好好培养就变成我们的人了,别的已经在其他公司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他可能具有很多不同的价值观。

肯定的一面是这些人来了之后,如果他们有新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可能对组织产生很多积极的效果。

但是也可能出现跟组织现有文化价值观有冲突的情况,所以这些企业,一个是考虑战略性储备,更多考虑应届毕业生。

另外也是为了保持一个企业的文化、传统,尽量应届的多一点。

我们看一下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有哪些长处和短处?

因为外部招聘的人员已经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已经具备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了,所以来了之后,也可能直接使用了。

如果说以岗位为中心的话,这样的招聘就完全可以了。

至少要省许多培训费用。

再有就是可能带来新的思想。

有哪些缺点呢?

可能不适应企业文化,也可能产生冲突,还有呢?

会不影响内部员工?

会影响吧。

现在对外来的期望很高,都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是有他的缺点。

内部招聘有哪些优点呢?

成本比较低,没有筛选的成本,都已经了解了。

另外呢?

认同度、文化的适应,都是已经适应的人了,熟悉组织的文化了。

但是也有它的缺陷,有哪些呢?

创新变革比较难,内部恶性的竞争。

有时候某一个岗位发生空缺,企业就考虑,为了一个岗位三四个人竞争太激烈了,这个时候就往往从外面招聘。

所以任何来源有它的优点和缺点。

内部招聘是比较稳定的战略,适合于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外部环境,且时间和经费有限的企业。

如果是需要变革,外部环境变化很快的时候,更多考虑外部。

下面我们看一下整个招聘的过程,应该要首先考虑人力资源的规划,根据人力资源的规划,确定要招多少人,然后我们制定招聘方案,开始实施招聘。

招聘首先要考虑招聘的来源,内部应该有内部的招聘方法。

在内部招聘里面,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员工的推荐、组织推荐。

另外是内部的公告,必须在内部公布某一个岗位的需求,内部的方法比较简单,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我们招聘实际很多关注点在外部招聘,也有很多的来源。

比如说刚才讲的校园招聘,这是主流。

还有是用网络广告的招聘,然后人才市场等等方法。

人才市场,这是我们国家特殊的形式。

你们可以上网看一下,大型人才招聘会,人山人海的几万人,实际效果不好。

招聘实际上分为“吸引”和“选择”两个过程,在吸引方面,很重要的是如何发布信息,如何吸引。

作为一个组织,我们的吸引力有多大,先有一个明确的判断。

13亿人口的大国,劳动力非常丰富,但真正适合的不一定很多,我发布的需求信息,有多少人能应聘,有什么样的人能应聘?

这个必须要考虑。

选择招聘渠道,一个是要能及时提供信息,然后就是能更有效地吸引适合我们组织和岗位要求的优秀人才。

首先要了解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某些岗位供不应求,我们没必要花那么多广告费就能够吸引很多人。

比如说简单的操作员工,供给很丰富,所以我没有必要到哪个刊物、哪个报纸上做大量的广告,没有必要。

但是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下功夫,吸引我们所需要的人。

另外企业宣传非常重要。

在当地招聘,公司的吸引力可能会很大,但是我们更应该考虑开放的人才市场。

仅仅考虑当地是不够的,外地人对我们不了解,所以企业的形象宣传是非常重要的,一谈到我们公司,我们是什么样的公司?

到了我们公司是不是能够给我提供发展的很多机会?

能提供什么样的工作条件?

必须让人家了解。

所以企业形象的策划、宣传很重要,不仅仅是为了企业,为了宣传,有的时候是为了更好地让社会了解企业,提高企业的形象。

这样在招聘市场上它的吸引力会更大。

有的时候,因为组织的名称和它所生产的产品是相关的,非常直截了当,比如“三菱电梯”,一看就知道是做电梯的,马上大家能够直接地接受。

但是有些公司就不是,所以招聘当中会遇到一些问题。

我举一个例子,台湾有一家公司在天津的,他们是生产乐器的,是管乐器,而且品牌很不错。

有几种乐器,像萨克斯,是世界三大品牌之一,所以价格很高。

一个萨克斯国内价格是一千块钱、两千块钱,它的一般好一点的都两三万,所以它的定位是欧洲市场而不是中国市场。

它在中国生产,但是都是出口。

就当地市场而言,他的企业的形象、品牌宣传主攻方向肯定不在这儿,因为这儿没有市场。

虽然产品没有市场,但是劳动力还是在中国,所以很多应聘的员工不知道这个公司到底是干什么的,么样都不知道,因为公司的名称很奇怪,跟生产的产品怎么联系都联系不上。

公司的名称叫“功学社”,这个和音乐、乐器怎么也联系不上的,而且都没有做宣传。

后来台湾的老板考虑进军房地产市场,所以在北京开发了高档的别墅区,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中国的消费市场不简单的,虽然高收入的阶层所占的比重小,但是绝对的规模大。

另外中国的消费习惯,生活习惯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也就是说,开始追求休闲的生活,有钱的工作之余要学习其他的乐器,现在学的人也不少。

还有一个,家里都是一个孩子,都望子成龙。

过去只有一个目标,学习学习再学习,让孩子考上大学。

现在开始关注多面的发展,买钢琴让孩子们学钢琴,学各种乐器,这种家庭也越来越多。

所以他们注重战略的调整,开始在国内销售部分产品,有一定的市场。

家里的孩子,刚学的时候用一千多块钱的,学到了一定水平,肯定要买好一点的,所以要扩大生产,要招聘。

发布招聘信息,结果应聘者很少,都不知道,功学社是干什么的?

这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是什么?

市场规模有多大?

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都不知道。

这种情况下能应聘到企业吗?

后来这家公司就开始关注企业的宣传,在高校、在当地尽量创造机会进行企业宣传。

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公司很多员工会吹乐器,公司就组织一个乐团,哪里搞什么活动,这个乐团就去伴奏。

大家就知道,他们虽然是一个乐队,但是他们知道是哪个公司的乐队,做了一个企业的宣传。

就我所了解的情况,近年来大力投入企业宣传的公司越来越多。

很多企业到我们学校里来,主动找上门,给学生提供奖学金,直接冠名是哪个公司的奖学金。

比如说摩托罗拉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我们专门有“摩托罗拉奖学金”。

还有光对学生们宣传不行,还得对老师们宣传,因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所以它设了一个奖学金的同时,又设了一个给老师的“奖教金”。

为了抢占人才市场,摩托罗拉跟我们商学院合作了一个项目,叫做摩托罗拉和南开大学“第二校园计划”。

摩托罗拉引进大学生主要定位在研究生,给我们的研究生提供奖学金,学生到他那里实习,每个月给一千多块钱的奖学金,然后让这些研究生到摩托罗拉完成一个项目,所以叫“第二校园计划”。

这里面有我们的一个导师,摩托罗拉再安排一个导师,实习完了,双方都认可合格了,就发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