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讲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731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0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讲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专题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讲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专题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讲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专题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讲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专题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讲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讲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docx

《专题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讲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讲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讲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docx

专题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讲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

【课堂讲解】

本课首先一定要系统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深刻理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然后学会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最后学会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以提高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世界形势:

19世纪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强国向帝国主义过渡。

(2)日本方面: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侵略扩张野心膨胀,并制定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3)朝鲜方面;1894年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也乘机派兵进入朝鲜。

核心讲解: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根本原因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对外开辟海外市场、增加殖民地需要。

日本从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

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日本在政府保护下,产生垄断组织。

为了满足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政治上,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国策;经济上,为了扩大出口,扩大海外市场,进行经济掠夺。

例题1:

日本发动侵华和《马关条约》,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

这里的“要求”是指(  )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答案】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马关条约》的影响

2、过程

(1)爆发:

1894年7月,日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8月,清政府迎战。

(2)经过:

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之后在黄海海战中损失虽比日军大,但是主力尚存;李鸿章为了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趁机控制了黄海制海权;随后,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3)结束:

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核心讲解: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态度是怎样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政策?

答案: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态度是避战求和。

表面看,这一政策是李鸿章推行的,实际上,作为一国实际统治者的慈禧太后在国家面临危亡的时刻,仍免不了讨列强的欢心,仍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同时当年正是慈禧太后的60大寿,为了筹办“万寿庆典”,挪用了海军的军费,这足以看出当时清政府的腐败,而李鸿章为了保存北洋陆、海军的实力,又加上军费不足,也长期推行“避战求和”的军事方针就不足为奇了。

例题2: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是光绪皇帝写给右图人物的挽联。

在黄海海战中弹药用尽,他指挥战舰开足马力撞向日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这位人物是()

A.邓世昌 B.丁汝昌C.邱逢甲D.刘永福

【答案】A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3、结果及影响

(1)结果:

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条约主要内容: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2)影响: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核心讲解: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主观方面:

清政府腐朽,造成甲午战败。

具体来说,①战前清政府未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方针,结果贻误战机。

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际,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家利益于不顾。

客观方面:

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强于中国。

总之,这个失败的根本原因仍然是因为腐朽的封建主义难以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例题3:

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思想家章炳麟在1905年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

今日幸颐和,明日幸海子,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轻抛,只顾一人庆有;下联为:

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此时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

此联抨击的现象主要是()

A.西方侵略者的贪婪B.最高统治者的腐朽C.外交官员的卖国D.广大人民的麻木

【答案】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

核心讲解:

分析《马关条约》内容及其危害

答案: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损失,帝国主义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迫使清政府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3)开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船只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人中国。

(4)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例题4:

与“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一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A.中日甲午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日俄战争D.抗日战争

【答案】A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

例题5:

历史课上,吴老师组织学生探讨《甲午战争是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课题,下列可以支持其观点的有:

列强的侵略()

①由相互竞争到相互勾结②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③由军事侵略为主转变为经济侵略为主④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商品输出较资本输出时间早,在1840年至1895《马关条约》签订年间里,绝大部分都是商品输出。

其本质是控制殖民地的市场。

资本输出是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例如在中国投资开办工厂,借大量高额利息的国债,其本质是通过资本控制殖民地的经济命脉,危机更加加深和严重。

《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

根据条约规定,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建厂。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例题6:

下图反映了19世末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

这一侵略特征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A.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B.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C.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D.八国侵略军联合侵略中国

【答案】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马关条约》

二、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

(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核心讲解:

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如何评价?

答案:

(1)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把灭洋放在第一位,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具有爱国主义性质,对义和团和广大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有鼓舞和动员作用。

(2)这一口号具有局限性,是农民们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

“灭洋”虽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具有爱国主义和保国的含义,但是,又把“中国”与“大清王朝”等概念等同,这在主观上反映出义和团不反对清政府和封建制度。

例题7:

下列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B.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C.导致对清廷放松警惕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

【答案】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例题8:

蔡元培在1916年说:

“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

”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

A.与现代化进程相悖B.主要由民族矛盾引起

C.是维新变法的继续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材料中“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以看出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仇视新法”,即反对西方的科学技术。

故选A。

B、C、D三项均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2、经过

(1)爆发:

1900年6月,英、美、俄、日、德、法、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政府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之后,八国联军增派兵力,7月占领天津,再次向北京进犯,8月,攻陷北京。

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途中,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

核心讲解:

试结合所学分析义和团运动的结局及原因。

答案:

义和团运动结果失败了,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原因:

主观上:

①是自发的群众性活动,没有先进的政党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②行动具有盲目性,缺乏明确的目的。

③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只凭传单一出,千人立聚。

④利用迷信,具有浓厚的封建落后性。

⑤对清政府不警觉。

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异常强大。

例题9:

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有留学生劝说义和团改“扶清灭洋”为“革命排满”,结果被义和团斥责为“二毛子”(假洋鬼子)而加以拒绝。

这说明()

①义和团纪律严明、组织严密②义和团对清朝统治者抱有幻想

③义和团英勇反帝而盲目排外④义和团对当时形势有清醒认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例题10:

慈禧曾说:

“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

虽是没阻拦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

……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

”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顽固派B.洋务派C.义和团D.太平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对文献的释读能力。

从慈禧的话中可以得知有进攻外国使馆的情节,主角自然是义和团。

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l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期间围攻各国在华使馆。

l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C符合题意。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3、结果及影响

(1)结果:

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主要内容有: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派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影响:

《辛丑条约》的签订,意味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核心讲解:

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答案:

(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大规模的勒索,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经济凋敝。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下,便于外国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列强企图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总之,《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迫使清政府成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例题11:

鲁迅说:

“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答案】A

【解析】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核心讲解:

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

《辛丑条约》规定“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但丝毫未涉及处置慈禧太后。

相反,继续推行“以华治华”的策略,确立清政府继续充当他们在华的代理人。

为了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又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辛丑条约》规定,以海关税及盐税作为偿还赔款之用,但这两项税收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一项财政收入。

控制海关就基本上能够左右中国财政。

列强在北京强行划定的“使馆区”,由各国派兵保护。

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了清朝的太上皇。

将大沽炮台和从大沽到北京的沿线炮台“一律削平”。

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在北京和山海关铁路沿线12个战略要地。

随时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

这样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所以,这个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也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

例题12:

《(1898年)新政始基》中说,此战实际上是分界线,“未之战也,千人醉而一人醒”,但是“一战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

材料中的“战”()

A.是西方联合侵华的开端B.拓展了列强的侵华途径

C.使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D.民主共和意识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及的战争主要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使民族觉醒,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战指甲午中日战争,它使列强侵华的手段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B项正确。

甲午战争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不是列强联合侵华,不选A项。

C项出现在《辛丑条约》签署以后,不选C。

D项出现在辛亥革命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选B。

例题13:

在某个条约的签约仪式上,一个自称“中国通”的帝国主义份子写了一幅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一位中方随员义正严辞地对了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据此判断,这个签约仪式签定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B.《黄埔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核心讲解:

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案:

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美俄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掠夺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还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去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894年至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这一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4)1900年至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同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一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例题14:

1900年6月29日,慈禧太后在对外宣战八天后即令驻外使节向各国解释:

“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之太蹙,深恐各使馆及,酿成大祸。

中国即不自量,亦何至与各国同时开衅,并何至恃乱民而与各国开衅,此意当为各国所深谅。

”这表明慈禧太后的意图是()

A.甘心充当列强侵华助手B.利用民众力量抵御侵略

C.满足列强瓜分中国要求D.对外求和维护自身统治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并何至恃乱民而与各国开衅”指清政府不会依仗乱民对抗各国,B项排除。

材料强调希望各国能谅解中国的这种情况,可见AC两项与此不符,均排除。

对外妥协,维护自身统治,她真实的意图就是这两样,D项正确。

故选D。

构建本课知识网络

世界:

向帝国主义过渡

背景日本:

明治维新、“大陆政策”

甲午中日战争导火线:

朝鲜东学党起义

经过

甲午中日战争结果:

《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

和八国联军侵华列强:

瓜分中国的狂潮

背景中国: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经过

结果:

《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