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458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力学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土力学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土力学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土力学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土力学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力学实验报告.docx

《土力学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力学实验报告.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力学实验报告.docx

土力学实验报告

土工试验报告

班级:

组号:

姓名:

同组人:

成绩:

河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016年5月18日

 

试验一土的基本物理指标的测定

(一)记录

土样编号_________________班组_________________试验日期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

1.密度试验记录表(环刀法)

环刀号

环刀质量

/g

环刀加土质量

/g

土质量

/g

环刀容积

/cm3

密度

/g/cm3

平均重度

/kN/m3

402

43.53

168.2

124.7

60

2.07

20.85

238

43.57

169.6

126.7

60

2.10

2.含水率试验记录表(烘干法)

盒号

盒质量

/g

盒加湿土质量/g

盒加干土质量/g

水质量

/g

干土质量

/g

含水率

/%

平均含水率

/%

A35

16.92

48.60

41.69

6.91

24.77

27.9

28.1

118

15.55

50.19

42.57

7.62

27.02

28.2

3.界限含水率试验

•液限试验记录表(圆锥仪液限试验)

盒号

盒质量

/g

盒加湿土质量/g

盒加干土质量/g

水质量

/g

干土质量

/g

液限

/%

液限平均值

/%

142

15.87

42.13

37.37

4.76

21.5

0.22

0.21

071

15.31

25.28

23.6

1.68

8.29

0.20

•塑限试验记录表(滚搓法)

盒号

盒质量

/g

盒加湿土质量/g

盒加干土质量/g

水质量

/g

干土质量

/g

塑限

/%

塑限平均值

/%

128

16.64

41.77

35.00

6.77

18.36

0.36

0.36

073

16.33

52.00

42.46

9.54

26.13

0.36

•液、塑限联合测定法试验记录表

圆锥下沉

深度/mm

盒号

盒质

量/g

盒加湿土质量/g

盒加干土质量/g

水质

量/g

干土质量/g

含水率

/%

液限

/%

塑限

/%

3.2

A64

16.05

56.20

48.98

7.22

32.93

21.9

22

10mm

142

15.87

42.13

37.37

4.76

21.50

22.1

7.9

118

15.55

50.19

42.57

7.62

27.02

28.2

28.1

A35

16.92

48.60

41.69

6.91

24.77

27.9

17mm

16.9

073

16.33

52.00

42.46

9.54

26.13

36.5

36.7

128

16.64

41.77

35.00

6.77

18.36

36.9

注:

圆锥下沉深度与含水率的双对数坐标关系曲线绘制于图1之中。

含水率/%

图1圆锥入土深度与含水率关系曲线

(二)试验成果汇总和计算

1.试验测定数据

γ=20.85kN/m3

w=28.1%

wL=36%

wp=21%

根据备注表1,由wL查表得ds=2.7

2.计算参数

•e=(1+w)dsγw/γ−1=0.65

•Sr=wds/e=1.16

•IP=wL–wP=15

•IL=(wL–w)/IP=0.527

3.依上述计算结果判定

•土的分类名称:

粘性土

•试验土样所处的状态:

可塑状态

(三)思考与分析

1.土样烘干时,为什么要控制温度为105~110°C?

避免把强吸着水蒸发

2.环刀尺寸(直径、高度、壁厚、容积)对试验成果有何影响?

环刀的直径越大,高度越小,容积越大,实验的误差越小

3.试分析搓条法的理论依据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存在主要问题:

不容易掌握其方法,是要依据多年的经验来判断。

备注:

土粒比重与土的矿物成分有关,其值一般为2.65~2.75,由于土粒比重的测定方法较为复杂。

且同一地区、同类土的比重变化不大,故除重大建筑物外,一般可不做比重试验,而采用地区的经验值。

当缺乏地区的经验值时,对于黏性土,可取ds=2.70~2.75;对于砂土可取ds=2.65。

天津地区液限wL和比重ds关系如备注表1所示。

备注表1天津地区液限wL和比重ds关系表(录自天津市勘察院资料)

wL/%

<26

26∼28.6

28.7∼30.6

30.7∼34.2

34.3∼36.2

36.3∼37.6

37.7∼45

45.1∼51.4

>51.4

ds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试验二颗粒分析试验(密度计法)

(一)颗粒分析试验记录

土样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干土质量_____30g_______________

密度计号7

小于0.075mm土质量百分数_100%

量筒号7

试样处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烧瓶号7

土粒比重__2.72__________________

比重校正系数CG__________0.985________

下沉时间t

/min

悬液温度

T

/°C

密度计读数

土粒落距

L

/cm

粒径d

/mm

小于某粒径土质量百分数

X

/%

小于

某粒径总土质量百分数

/%

密度计读数

R

刻度及弯液面校正值n

温度校正值mT

分散剂校正值

CD

RM=R+n+mT−CD

RH=

RM⋅CG

1

21

21

0

+0.3

-0.5

20.8

20.488

14.899

0.0510

68.29

68.29

2

21

13

0

+0.3

-0.5

12.8

12.608

17.147

0.0387

42.03

42.03

5

21

7.5

0

+0.3

-0.5

7.3

7.190

18.690

0.0256

23.97

23.97

15

21

4

0

+0.3

-0.5

3.8

3.743

19.680

0.0107

12.48

12.48

30

21

2

0

+0.3

-0.5

1.8

1.773

20.240

0.0077

5.91

5.91

60

21

2

0

+0.3

-0.5

1.8

1.576

20.240

0.0054

5.25

5.25

•绘图和计算

以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数为纵坐标,颗粒粒径为横坐标,在单对数坐标上绘制颗粒大小分布曲线(见图2),并根据颗粒分布曲线完成填写表2。

•思考和分析

1.用密度计作颗粒分析时只是测定密度计浮泡中心处的悬液密度,为何可以代表全部悬液相应的密度?

悬液的整体沉降的趋势是相同的和浮泡中心悬液密度变化基本相同,再加上温度校正、分散剂修正、刻度修正等,所以测定密度计浮泡中心处的悬液密度可以代表全部悬液相应的密度。

2.密度计法作颗粒分析试验的误差原因分析,请选择。

(1)系统误差:

由理论假设、所用仪器和规定的试验方法步骤不完善造成。

•土粒刚开始下沉时为加速运动,V≠常数√

•土粒并不是球形√

•土粒比重ds≠常数√

•密度计泡体积过大,影响土粒下沉√

•土粒下沉过程中互相干扰,且受器壁影响√

•用浮泡所排开范围内之悬液密度,代替密度计浮泡中心液面密度是近似的√

(2)偶然误差:

由试验操作不当造成

•土粒称量不准或有损失√

•土粒分散不完全√

•搅拌不均匀√

•读数有误(R、T、t)√

要求仔细体会,明白者在后面画(√)、否则画(×)

土粒直径/mm图2颗粒级配曲线

 

表2颗粒组成

颗粒组成/%

限制粒径

有效粒径

不均匀系数

土的类别

≥0.075

0.075~0.05

0.05~0.005

≤0.005

d60

d10

d60/d10

6

41

53

0.0060

0.0024

0.0013

4.61

均粒土

试验三固结试验

•记录

土样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含水率试验记录表

土样情况

盒号

盒质量

/g

盒加湿土质量/g

盒加干土质量/g

水质量

/g

干土质量/g

含水率

/%

平均含水率/%

试验前

A64

16.05

56.2

48.98

7.22

32.93

21.92

22.02

142

15.87

42.13

37.37

4.76

21.5

22.13

2.重度试验记录表

土样情况

环刀号

环刀质量

/g

环刀+土质量

/g

土质量

/g

环刀容积

/cm3

密度

/g/cm3

重度

/kN/m3

试验前

416

42.97

167.17

124.2

60

2.07

20.7

3.压缩试验记录

试样初始高度H0=20mm压缩容器编号:

土粒比重ds=2.59计算初始孔隙比e0=s⋅γw(1+w0)−1=0.53

dγ0

各级加荷历时

/min

各级荷重下测微表读数/mm

50kPa

100kPa

200kPa

300kPa

0

11

20

20

60

38

120

48

总变形量S1/mm

0.11

0.2

0.38

0.48

仪器变形量S2/mm

0.0249

0.0342

0.0456

0.0556

试样变形量S/mm

0.0851

0.1658

0.3344

0.4244

变形后孔隙比e

0.52

0.517

0.504

0.497

•绘图与计算

1.绘制压缩曲线(图3)

垂直压力p/kPa图3试验压缩曲线

2.计算压缩系数a1-2和压缩模量Es1-2,并判定土的压缩性。

•a1−2=e1−e2/p2-p1=0.13

•Es1−2=1+e1/a1−2=11.67Mpa

•本土样属于中等压缩土压缩性土。

•思考与分析

1.为什么加荷后要经过很长时间(往往24小时以上)变形才会稳定?

答:

在土的固结试验中,加上荷载以后,试样中会出现超静孔水压力,土的固结过程也是超静空隙水压力的消散过程。

消散的速度与土的性质有关。

而对于在试验中所用的粘性土来说,这一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

2.固结仪中土样的应力状态与实际地基应力状态比较有何不同?

在什么情况下两者大致相符,试举例说明。

固结仪中土样为完全侧限条件只会发生横向变形,而实际地基不能保证不出现横向变形的情况。

在以下情况中两者大致相符

水平向无限分布的均质土在自重应力作用下

水平向无限分布的均质土在无限均布荷载下

当地基可压缩土层厚度与荷载作用平面尺寸相比相对较小

3.试验误差原因分析

•土样代表性;

•土样结构扰动;

•室内外土样压缩条件不同;

•设备及操作误差。

上述分析内容同学应仔细体会,明白者在后面画(√),否则画(×)。

试验四直接剪切试验

•记录

土样编号_____________班组____________________试验日期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试验方法

试验前重度试验记录表

垂直压力

/kPa

环刀质量

/g

环刀+土质量

/g

土质量

/g

环刀容积

/cm3

密度

/g/cm3

重度

/kN/m3

备注

100

43.53

166.86

123.33

60

2.06

20.19

200

43.57

168.26

124.69

60

2.08

20.38

300

43.70

166.43

122.73

60

2.05

20.09

400

42.88

166.46

123.58

60

2.06

20.19

•试验成果

1.剪切试验记录表(见表3)。

2.绘制剪应力与剪切位移关系曲线(图4)。

3.绘制抗剪强度与垂直压力关系曲线(图5),并确定黏聚力c与内摩擦角ϕ。

剪切位移△L/0.01mm

图4剪应力与剪切位移关系曲线

表3直接剪切试验记录表

仪器编号_______________手轮转速______4____转/min

应变圈系数K_____1.522____kPa/0.01mm

垂直压力p

100kPa

垂直压力p

300kPa

剪切历时

4分15秒

剪切历时

5分15秒

抗剪强度τ

32.27kPa

抗剪强度τ

46.73kPa

手轮转数

(n)

百分表读数(R)

/0.01mm

剪切位移

(ΔL)

/0.01mm

20×①-②

剪应力

(τ)

/kPa

K×②

手轮转数

(n)

百分表读数(R)

/0.01mm

剪切位移

(ΔL)

/0.01mm

20×①-②

剪应力

(τ)

/kPa

K×②

1

1.8

18.2

2.74

1

3.2

16.8

4.87

2

4.2

35.8

6.39

2

5.2

34.8

7.91

3

6.2

53.8

9.44

3

6.2

53.8

9.44

4

8.2

71.8

12.48

4

7.7

72.3

11.72

5

9.3

90.7

14.15

5

9.2

90.8

14

6

11.2

108.8

17.05

6

10.7

109.3

16.29

7

12.8

127.2

19.48

7

12.2

127.8

18.59

8

14.2

145.8

21.61

8

14.7

145.3

22.37

9

15.7

164.3

23.89

9

16.7

163.3

25.42

10

16.7

183.3

25.42

10

19.2

180.8

29.22

11

17.2

202.8

26.18

11

21.2

198.8

32.27

12

18.7

221.3

28.46

12

22.2

217.8

33.79

13

19.2

240.8

29.22

13

24.2

235.8

36.83

14

20.2

259.8

30.74

14

25.2

254.8

38.35

15

20.2

279.8

30.74

15

26.2

273.8

39.88

16

20.7

299.3

31.51

16

27.2

292.8

41.39

17

21.2

318.8

32.27

17

28.2

311.8

42.92

18

20.7

339.8

31.51

18

29.7

330.3

45.2

19

21.2

358.8

32.27

19

29.7

350.3

45.2

20

19.2

380.8

29.22

20

30.2

369.8

45.96

21

18.2

411.8

27.7

21

30.7

389.36

46.73

22

18.2

4318

27.7

22

30.2

409.8

45.96

23

18.7

451.3

28.46

23

30.2

429.8

45.96

24

18.2

471.8

27.7

24

30.2

449.8

45.96

续表3直接剪切试验记录表

仪器编号_______________手轮转速__4______转/min

应变圈系数K____1.522kPa/0.01mm

垂直压力p

400kPa

垂直压力p

kPa

剪切历时

4分45秒

剪切历时

分秒

抗剪强度τ

56.62kPa

抗剪强度τ

kPa

手轮转数

(n)

百分表读数(R)

/0.01mm

剪切位移

(ΔL)

/0.01mm

20×①-②

剪应力

(τ)

/kPa

K×②

手轮转数

(n)

百分表读数(R)

/0.01mm

剪切位移

(ΔL)

/0.01mm

20×①-②

剪应力

(τ)

/kPa

K×②

1

3.2

16.8

4.87

1

2

5.2

34.8

7.91

2

3

7.2

52.8

10.96

3

4

9.2

70.8

14

4

5

10.7

89.3

16.29

5

6

13.7

106.3

20.85

6

7

16.7

123.3

25.42

7

8

20.2

139.8

30.74

8

9

22.7

157.3

34.55

9

10

25.2

174.8

38.35

10

11

27.2

192.8

41.4

11

12

29.2

210.8

44.44

12

13

31.2

228.8

47.49

13

14

33.2

246.8

50.53

14

15

34.2

265.8

52.05

15

16

35.2

284.8

53.57

16

17

36.2

303.8

55.09

17

18

36.7

323.3

55.83

18

19

37.2

342.8

56.62

19

20

37.2

362.8

56.62

20

21

37.2

382.8

56.62

21

22

37.2

402.8

56.62

22

23

37.2

422.8

56.62

23

24

37.2

442.8

56.62

24

 

垂直压力p/kPa

图5抗剪强度与垂直压力关系曲线

黏聚力c=22.273kPa

内摩擦角ϕ=4.908°

(三)思考与分析

1.快剪、固结快剪、慢剪有什么区别?

试举例说明快剪指标的适用范围?

快剪:

竖向力施加后,立即施加水平力,剪切速度很快,3-5分钟后土样剪切破坏,过程不排水。

固结快剪:

使土样先在法向力作用下达到完全固结,之后施加水平力剪切土样,过程不排水。

慢剪:

使土样先在法向力作用下的达到完全固结,之后慢速施加水平力,1-4小时剪切破坏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